柯志丽;林秀甜;刘沛珍
目的:观察术中综合保温措施对全麻腹部手术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及苏醒的影响.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保温护理,观察组行综合保温护理,并连续监测手术过程中患者核心体温,分别检测2组患者手术前后肾上腺素(ADR)与去甲肾上腺(NA)水平.观察记录2组患者完全清醒时间、气管拔管时间、PACU滞留时间及术后恢复期寒战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肾上腺素(ADR)与去甲肾上腺(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麻醉清醒时间、气管拔管时间及PACU滞留时间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围术期低体温发生率为2.63% (2/76),对照组为15.79% (12/76),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 =6.104,P<0.05),观察组术后恢复期寒战的发生率为3.95% (3/76),对照组为13.16% (10/76),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 =5.361,P<0.05).结论:全麻腹部手术患者术中给予综合保温护理,可有效抑制围术期应激反应,缩短麻醉清醒时间,降低术后恢复期寒战的发生率.
作者:陈夏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累及双髋关节的THA治疗效果.方法:对13例(16髋)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的患者行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平均随访时间为18(12 ~24)个月.对手术前后关节疼痛、活动度、关节功能改善进行对比研究,术后关节功能根据Harris评分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及髋关节功能均得到显著改善.屈曲活动度由术前平均40.3°,改善为术后平均90.5°.X线复查结果显示未见假体松动、脱位.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30.5分,改善为术后平均89.2分.结论:强直性脊柱炎累及双髋关节使用非骨水泥THA治疗效果良好,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作者:孙卫国;杨德文;田志梅;孙相福;刘冰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微型钢板与克氏针置入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掌指骨骨折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接受微型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接受克氏针置入内固定治疗,对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关节屈曲度及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术后关节屈曲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关节僵硬、感染、延迟愈合、固定物不良反应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型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及关节曲屈度恢复优于克氏针内固定,且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具有更高推广价值.
作者:朱博武;陈军权;翁志福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分析锁定钢板(LCP)与解剖钢板在治疗pilon骨折中的对比.方法:将2016年2月~2017年3月46例pilon骨折患者根据就诊编号随机分2组,分别为解剖钢板组23例、锁定钢板组23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均无手术禁忌,均知情同意本次研究.解剖钢板组手术治疗方式采取解剖钢板固定,锁定钢板组手术治疗方式采取锁定钢板固定.比较2组pi-lon骨折治疗总有效率;手术平均操作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骨折平均愈合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干预前后患者MAZUR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感染、骨折延迟愈合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锁定钢板组pilon骨折治疗总有效率高于解剖钢板组,其中,解剖钢板组治疗显效有11例,治疗有效有6例,治疗无效6例,pilon骨折治疗总有效率73.91%;锁定钢板组治疗显效有15例,治疗有效有7例,治疗无效1例,pilon骨折治疗总有效率95.65%,P<0.05.锁定钢板组手术平均操作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骨折平均愈合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34.19±2.77分钟、87.39±3.51ml、14.71±0.82周、9.66±2.51天,低于解剖钢板组56.56±1.41分钟、155.51±2.67ml、17.25±1.91周、11.15±3.72天,P<0.05.干预前2组MAZUR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相近,其中,锁定钢板组MAZUR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41.21±0.21分、45.25±2.55分,解剖钢板组41.35±0.25分、45.34±2.27分,P>0.05;干预后锁定钢板组MAZUR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优于解剖钢板组,其中,锁定钢板组MAZUR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89.22±0.69分、95.29±5.62分,解剖钢板组69.71±0.32分、80.78±3.12分,P<0.05.锁定钢板组患者感染、骨折延迟愈合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解剖钢板组,P <0.05.其中,解剖钢板组有2例感染、2例切口渗血、2例内固定松动,并发症发生率26.09%;锁定钢板组有1例切口渗血,并发症发生率4.35%.结论:LCP与解剖钢板在治疗pilon骨折中的对比,LCP治疗效果显著优于解剖钢板,可有效简化手术,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减少创伤和出血,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加速术后康复和出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可加速骨折愈合,促进患者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水平的提升,是一种有效的固定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寇荣善 刊期: 2017年第23期
枕大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的以头颈部疼痛为主症,常以一侧或两侧后枕部或颈项部的针刺样,刀割样或烧灼样疼痛,痛时病人不敢转头,头颈部有时处于伸直状态,查体可见枕大神经出口处有压痛,枕大神经分布区(C2~3)即耳顶线以下至发际处痛觉过敏或减退.本病多发于中年,常常迁延难愈,严重可诱发失眠,焦虑等诸多症状,不经治疗难以自愈,常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及学习.祖国医学认为枕大神经痛属于“后头痛”或“项痹”“头风”范畴,常因外感风寒,劳累所伤.病变部位接近风池穴,痛点固定.对于此病在针灸、推拿治疗、药物贴敷治疗、针刀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报告如下.
作者:于洋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分析老年创伤患者急救临床特点,为提高老年创伤患者救治成功率,减少或者避免创伤发生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我院急诊科2016年2月~2017年2月60例老年创伤患者急救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例急救的老年创伤患者中,男性病例38例(63.33%),女性病例22例(36.67%);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69.12岁;其主要创伤机制为自己摔伤26例(43.33%)、交通意外伤20例(33.33%);主要创伤部位为四肢及盆骨34例(56.67%)、颅脑21例(35.00%)、脊柱14例(23.33%)、胸部9例(15.00%);救治成功49例,死亡11例;死亡组患者AIS-ISS评分、急救至手术时间均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各项身体机能欠佳,应做好预防工作,尽量减少创伤的发生,且老年创伤患者临床特点复杂,尽旱确定和安排抢救手术时间,确保救治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效降低病死率.
作者:王昊;任银;钟坚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分析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粉碎性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主要选取在我院治疗的老年粉碎性肱骨近端骨折NeerⅢ型及NeerⅣ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共计30例,选取时间均为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使用抽签的方法将其分为2组,其中每组均占15例.分别使用锁定钢板治疗(对照组)和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观察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愈合时间、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结果:观察组老年粉碎性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相较于对照组均更优,P<0.05;2组患者的愈合时间相比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Neer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粉碎性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疗效确切,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淑强;杨桢榕;闫楷忠 刊期: 2017年第23期
本文立足当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改革现状,对已实施近3年的耳鼻喉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培养进行总结,通过详细阐述针对并轨培养模式的基本构建、提高带教教师的教学能力、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培养等几方面采取的重要举措,提出科学有效的耳鼻咽喉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并轨培养模式.随着医学事业的迅猛发展、医学知识的日新月异,“三阶段”(医学院校教育一毕业后医学教育一继续医学教育)医学终身教育观念已深入人心.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两条途径,对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现行的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培训的培养对象、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环境等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故推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效衔接,是解决教育与从业资格脱节、避免教育资源浪费的有效途径,是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对提高我国临床医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自2015年起,哈尔滨医科大学新招收的所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也是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本文结合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耳鼻咽喉科开展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接轨工作的实际举措进行探索与实践,论述如下.
作者:肖立峰;李玉茹;姜丽;胡琪;郭琪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对手术室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220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11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的护理方法,给予观察组患者舒适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术护理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具体表现在患者术前紧张情绪得到缓解,且患者心率、血压改变发生率较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手术室患者舒适护理方法能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其不仅有助于缓解患者的术前紧张、焦虑情绪,而且还能提升患者的护理舒适度,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该护理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该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苏兰;谢静丽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研究并分析微型钢板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我院2009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共收掌骨骨折伤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型钢板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伤患者采用克氏针内固定方法治疗,采用FAFS标准来对比2组患者掌骨功能恢复情况和术后伤口感染发生率.结果:经过术后16 ~20个月随访,观察组患者的掌骨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6%,对照组患者的掌骨功能恢复优良率为68%,2组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感染率分别为4%和12%,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掌骨骨折治疗具有创伤面小、安全易接受、易于功能恢复、不易感染等临床优势,优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方法,可作为治疗掌骨骨折病症的首选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覃晓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骨折合并闭合性腹部损伤迟发型肠破裂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对2016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骨折合并闭合性腹部损伤迟发型肠破裂的25例患者的受伤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措施及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患者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龄21~ 48岁,平均35±6.8岁.高处坠落伤13例,车祸伤8例,挤压伤4例,合并骨盆骨折4例,脊柱骨折6例,四肢骨折15例.主要临床表现为伤后骨折处疼痛,畸形,骨折手术后局部疼痛缓解,受伤2~5天后出现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腹疼,肠鸣音逐渐减弱或消失,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等腹膜刺激症状.结果:B超提示腹腔积液18例,CT检查气腹征7例,腹腔穿刺阳性17例(80.9%),行剖腹探查术中发现小肠破裂行修补术14例,小肠坏死切除并吻合术7例,结肠破裂行结肠造瘘术4例,术后6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切口感染5例,多脏器衰竭死亡1例.结论:骨折合并闭合性腹部损伤迟发型肠破裂早期无症状或腹痛症状被骨折掩盖而易于漏诊,综合分析受伤机制、动态查体及超声或CT检查、腹腔穿刺等临床资料,早期剖腹探查术是明确诊断和降低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段琨;张伟;刘洪江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观察经膝关节镜引导小切口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大庆市人民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及大庆油田总医院2013年1月~2017年2月采用经膝关节镜引导小切口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患者35例纳入观察组,将同期采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35例纳入对照组.观察和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相关资料.结果:2组患者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5.9±1.5天,短于对照组7.4±2.0天,术后3个月膝关节评分78.4±7.4分,高于对照组72.0±6.5分,并发症2例,少于对照组9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膝关节镜引导小切口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并发症少,膝关节功能恢复显著.
作者:王栋;谷守滨;李春龙;刘佰峰;张春玲;顾连芬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研究并分析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患者时使用PKP(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患者共4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22例)和观察组(22例),对照组接受保守治疗,观察组接受PKP治疗,将2组临床疗效、椎体高度以及后凸Cobb角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在椎体高度以及后凸Cobb角方面,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患者的治疗过程中,PKP能够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恢复患者的脊柱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罗光清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老年患者发生骨折后的护理要点与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确诊并收治的所有维持性血液透析老年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综合护理.对比2组患者在护理干预效果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经护理干预总有效率为93.33%(28/30),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20/30),2组对比差异显著,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老年患者出现骨折后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对提高康复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有重要价值.
作者:马秀云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老年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采用关节置换手术治疗手术时机的选择及效果.方法:选择老年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患者200例,均为我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依据年龄分组,其中60 ~70岁120例设为A组,71~75岁60例设为B组,76 ~80岁20例设为C组,均行关节置换治疗,对比骨关节炎指数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3组骨关节炎指数即WOMAC评分在治疗前无差异(P>0.05),治疗后均有程度不等的降低,其中B组降低幅度更为显著,与其它2组比较具统计学差异(P<0.05).3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即ADL评分在治疗前无差异(P>0.05),治疗后均有程度不等升高,其中B组升高幅度更为显著,与其它2组比较具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相较其它年龄组,70 ~75岁老年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患者采用关节置换术治疗可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是佳的开展手术的时机.
作者:周广福;朱伟民;唐本森;刘懋;罗锐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配合改良牵引术治疗老年克雷氏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6月~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克雷氏骨折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表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使用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改良牵引术进行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配合改良牵引术治疗老年克雷氏骨折具有显著疗效,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应用推广.
作者:徐长军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通过观察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经治疗后的临床表现,探讨评价骨水泥固定的半髋关节置换术对于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股骨颈骨折并行半髋关节置换术患者75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均满足年龄>60岁的要求,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38例,采用骨水泥固定,对照组患者37例,采用非骨水泥固定.对2组患者随访3年,观察记录相关指标数据,包括患者术后3年大腿疼痛发生率、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和病死率、术后半年和术后3年OHS评分及假体松动情况.结果:比较2组患者术后3年的大腿疼痛发生率,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2组患者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观察组明显较对照组要低,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2组患者术后半年和术后3年的OHS评分情况,两者差异均不明显(P>0.05);比较2组患者术后3年假体松动率,观察组明显较对照组要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股骨颈骨折行半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中,采用骨水泥固定的效果显著,优势明显,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王伟东;许伟国;刘文庚;章炳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研究和探讨在小儿骨科手术中安全护理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对自2016年6月~2016年12月入院的206例骨科患儿的基本信息和相关病史进行详细的记录,并随机将这206例骨科患儿分为2组,观察组进行包括心理护理、明确手术内容、保持患儿体温正常、保证患儿体位正确、重视输液流程、正确使用电刀和止血带、妥当处置病理标本,进一步提升医务人员的急救技能等安全护理措施;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护理,并对2组患儿的综合治疗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长8.5天,平均手术时长1.63小时,有2例患儿发生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长12.1天,平均手术时长3.24小时,有11例患儿发生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果进行护理干预的观察组的平均住院时间和平均手术时长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平均住院时间和平均手术时长,观察组产生的并发症患儿明显少于对照组产生的并发症患儿,此次分析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骨科手术的过程中介入安全护理有很大的临床疗效和价值,值得在临床上广泛的推广使用.
作者:王静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6年10月笔者采用闭合复位带领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方法治疗胫骨骨折或胫骨合并腓骨骨折50例,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50例患者获得6个月~18个月随访,50例中疗效优46例良3例中例,优良率为98%.结论:采用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手术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创伤小,对骨折短端局部血运干预小,术后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疗效满意,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作者:张元生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四肢骨折患者实施冷热敷与按摩配合情志护理对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本院收治的98例四肢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患者术后护理方案分为对照组(n=49)和观察组(n=49),对所有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术后基础护理,对所有观察组患者术后实施冷热敷与按摩配合情志护理,统计分析2组患者的术后康复状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患肢肿胀0~Ⅰ级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Ⅱ级~Ⅲ级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观察组患者护理后患肢周径、疼痛评分、肿胀消失时间、疼痛消失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肢骨折患者实施冷热敷与按摩配合情志护理可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作者:赵扬 刊期: 2017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