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的关节置换手术时机选择和疗效分析

周广福;朱伟民;唐本森;刘懋;罗锐

关键词:老年膝关节退行性关节炎, 关节置换手术, 手术时机, 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采用关节置换手术治疗手术时机的选择及效果.方法:选择老年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患者200例,均为我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依据年龄分组,其中60 ~70岁120例设为A组,71~75岁60例设为B组,76 ~80岁20例设为C组,均行关节置换治疗,对比骨关节炎指数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3组骨关节炎指数即WOMAC评分在治疗前无差异(P>0.05),治疗后均有程度不等的降低,其中B组降低幅度更为显著,与其它2组比较具统计学差异(P<0.05).3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即ADL评分在治疗前无差异(P>0.05),治疗后均有程度不等升高,其中B组升高幅度更为显著,与其它2组比较具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相较其它年龄组,70 ~75岁老年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患者采用关节置换术治疗可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是佳的开展手术的时机.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多层螺旋CT骨三维重建在肋骨及肋软骨骨折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和分析多层螺旋CT骨三维重建在肋骨及肋软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肋骨及肋软骨骨折患者65例的X线平片和多层螺旋CT检查的临床资料.记录和比较肋骨、肋软骨的X线及多螺旋CT的检出、漏诊及误诊情况.结果:出院诊断中有132处肋骨骨折,27处肋软骨骨折.X线对肋骨骨折、肋软骨骨折的检出率均低于多层螺旋CT,对肋骨骨折、肋软骨骨折的漏诊率均高于多层螺旋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对误诊肋骨骨折13处,高于多层螺旋CT误诊肋骨骨折2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误诊肋软骨骨折2处,与多层螺旋CT误诊肋软骨骨折1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可准确判断肋骨骨折,其对肋软骨骨折的诊断价值远高于X线.

    作者:王凯;李波;姜涛;王金珠;葛新然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围手术期的特点及实施全方位护理的成效

    目的:研究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围手术期的特点及实施全方位护理的成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儿6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按照患儿入院时间的奇偶性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30例及观察组3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性的临床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全方位的围手术期护理.通过对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问卷调查及患儿的疾病恢复情况对比分析2组患儿的护理成效.结果:(1)满意度的比较.观察组的患儿及家属满意度问卷调查显示,总满意度为96.7%,对照组总满意度为70%,2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疾病恢复情况.体格检查显示观察组患儿的疾病恢复情况好于对照组.(3)心理恢复比较.观察组患儿心理状况较好,忠儿焦虑和恐惧的负性心理少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没有患儿及家属的投诉,而对照组有患儿及家属投诉现象.结论:针对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围手术期的特点,为患儿实施全方位护理的成效显著,对患儿的疾病康复及手术成功意义重大,更体现了优质护理服务的宗旨.

    作者:刘娜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微信健康教育对骨质疏松症患者知信行的影响

    目的:观察微信健康教育对骨质疏松症患者知信行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16年6月~2017年7月收治入院的骨质疏松症患者140例,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14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2组,每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和传统健康教育,观察组给予药物治疗和通过微信平台进行健康教育.记录2组患者宣教前,宣教后及宣教后1年对骨质疏松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健康信念、健康行为情况,并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2组各项分数较宣教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年,各项分数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微信进行健康教育对骨质疏松症患者知信行的长期影响有更积极的意义.

    作者:姚杏娇;黎国铃;郭秋红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分析舒适护理对手术室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对手术室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220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11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的护理方法,给予观察组患者舒适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术护理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具体表现在患者术前紧张情绪得到缓解,且患者心率、血压改变发生率较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手术室患者舒适护理方法能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其不仅有助于缓解患者的术前紧张、焦虑情绪,而且还能提升患者的护理舒适度,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该护理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该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苏兰;谢静丽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护理干预在全面部骨折患者并发呼吸道梗阻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在全面部骨折患者并发呼吸道梗阻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8例全面部骨折患者的护理方式,其中13例为对照组,采用一般的普通外科急救护理方式,另一组观察组15例在普通外科急救护理方式的基础上加强全面部骨折患者的呼吸道梗阻专科预防措施.结果: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面部骨折的严重程度及并发疾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呼吸道梗阻发生率为6.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的护理干预可以降低全面部骨折患者发生呼吸道梗阻的风险.

    作者:张扬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60例围术期护理研究

    目的:分析围术期的不同护理方法对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的恢复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需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在尊重医嘱的基础上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1例,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对照组29例,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合并症发病率小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干预在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护理中能发挥有效作用,应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作者:韩莹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临床体会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6年10月笔者采用闭合复位带领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方法治疗胫骨骨折或胫骨合并腓骨骨折50例,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50例患者获得6个月~18个月随访,50例中疗效优46例良3例中例,优良率为98%.结论:采用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手术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创伤小,对骨折短端局部血运干预小,术后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疗效满意,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作者:张元生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目的:对比分析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和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ALP)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78例,将行PFNA治疗的38例患者纳入观察组,行ALP治疗的40例纳入对照组,记录2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随访12个月,记录患者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统计患者Harris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均显著减少(P<0.05);观察组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缩短(P<0.05);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2.11%,与对照组的75.20%比较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26%,与对照组的15.00%比较显著减少(P<0.05).结论:对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PFNA较ALP治疗效果好,前者具有切口小、术中失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促进患者术后的快速康复,缩短患者完全负重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值得推广.

    作者:索生云;冯云升;陈波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临床护理路径联合视频健康教育和常规健康教育在骨科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对比

    目的:研究临床护理路径联合视频健康教育和常规健康教育在骨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应用效果的差异.方法:将286例骨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43例.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结合视频健康教育的方式实施健康教育;对照组采用一般临床护理和常规健康教育方式实施健康教育.比较2组患者的入院护理服务及骨科围手术期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康复护理技能掌握率和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后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骨科围手术期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和康复护理技能掌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2组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后的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临床护理路径联合视频健康教育应用于骨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明显提高了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与骨科围手术期相关知识知晓率,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使用.

    作者:常彩霞;曾云霞;张智蓉;唐元月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弹性髓内钉复位固定术治疗小儿下肢骨折围手术期护理研究

    目的:研究在小儿下肢骨折中应用弹性髓内钉进行复位固定术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之间我院骨科收治的下肢骨折患儿5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全部研究对象均采用弹性髓内钉进行下肢骨折的复位固定术,围手术期护理人员给予全程的护理程序干预,评价参与研究的所有患儿的治疗护理成效.结果:经过弹性髓内钉进行治疗的下肢骨折患儿经过全程的优质护理干预,患儿的治疗及康复效果达到满意,患儿术后无并发症及感染等症状发生,患儿达到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结论:小儿下肢骨折中应用弹性髓内钉进行复位固定术治疗的同时,给予患儿全程的优质围手术期护理,可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对提高患儿的康复及预后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娜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优质护理在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中的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优质护理于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手术后并发症中的效果.方法:取2015年5月~2017年6月本院就诊的重型颅脑损伤60例患者资料,均应用气管切开手术治疗,且按照临床护理方法不同分成2组,将行普通护理3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于其基础上行优质护理3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比2组效果和并发症.结果:观察组心理状态评分均比对照组低,总并发症率6.67%,比对照组23.33%低,且Gos评分5、4分,所占比例56.67%、33.33%,均比对照组40.00%、16.67%高(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手术患者行优质护理能够改善负性心理,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且促进患者恢复,可被临床推广.

    作者:曾巧红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冷热敷与按摩配合情志护理对四肢骨折术后康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四肢骨折患者实施冷热敷与按摩配合情志护理对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本院收治的98例四肢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患者术后护理方案分为对照组(n=49)和观察组(n=49),对所有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术后基础护理,对所有观察组患者术后实施冷热敷与按摩配合情志护理,统计分析2组患者的术后康复状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患肢肿胀0~Ⅰ级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Ⅱ级~Ⅲ级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观察组患者护理后患肢周径、疼痛评分、肿胀消失时间、疼痛消失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肢骨折患者实施冷热敷与按摩配合情志护理可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作者:赵扬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全膝关节置换止血带不同应用方式研究

    目的:探讨全程使用止血带与前半程应用方法对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手术操作影响、术后凝血功能及术后肢体活动及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因严重骨关节炎需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而就诊的的患者180例,按照治疗办法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采取在前半程使用止血带,即在切口关闭前释放止血带进行彻底止血,对照组:采取全程使用止血带,即在切口关闭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后释放止血带进行彻底止血.记录手术总耗时和止血带使用时间,记录术中失血量,计算术后总失血量,并在膝关节置换术后第5、8、14天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检查.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56.7±10.2分钟,出血17.3±6.7ml,平均住院4.1±5.0天;观察组手术时间75.3±9.7分钟,出血75±14.7ml,平均住院5.4±7.2天.术后随访,对照组出现1例患者发生骨水泥渗漏,观察组未出现骨水泥渗漏,2组患者未发现假体移位、脱落的现象.VAS评分方面,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前评分无差异,术后均显著下降,对照组术后8天VAS评分出现升高,至术后14天评分趋于稳定.观察组术后VAS评分持续下降,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全程使用止血带较半程使用导致的术后肢体疼痛更加显著,且术后存在骨水泥渗漏的危险隐患,半程使用止血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磊;方钦正;邱忠鹏;于洪涛;李刚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老年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的关节置换手术时机选择和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采用关节置换手术治疗手术时机的选择及效果.方法:选择老年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患者200例,均为我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依据年龄分组,其中60 ~70岁120例设为A组,71~75岁60例设为B组,76 ~80岁20例设为C组,均行关节置换治疗,对比骨关节炎指数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3组骨关节炎指数即WOMAC评分在治疗前无差异(P>0.05),治疗后均有程度不等的降低,其中B组降低幅度更为显著,与其它2组比较具统计学差异(P<0.05).3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即ADL评分在治疗前无差异(P>0.05),治疗后均有程度不等升高,其中B组升高幅度更为显著,与其它2组比较具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相较其它年龄组,70 ~75岁老年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患者采用关节置换术治疗可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是佳的开展手术的时机.

    作者:周广福;朱伟民;唐本森;刘懋;罗锐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强直性脊柱炎累及双髋关节的THA治疗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累及双髋关节的THA治疗效果.方法:对13例(16髋)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的患者行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平均随访时间为18(12 ~24)个月.对手术前后关节疼痛、活动度、关节功能改善进行对比研究,术后关节功能根据Harris评分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及髋关节功能均得到显著改善.屈曲活动度由术前平均40.3°,改善为术后平均90.5°.X线复查结果显示未见假体松动、脱位.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30.5分,改善为术后平均89.2分.结论:强直性脊柱炎累及双髋关节使用非骨水泥THA治疗效果良好,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作者:孙卫国;杨德文;田志梅;孙相福;刘冰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选择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的效果

    目的:探究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4年1月1日~2017年5月31日我院收治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双盲法标准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前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后者行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后对比2组手术疼痛、椎体结构以及生活质量改善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疼痛程度、椎体结构以及生活质量均优于对照组,P <0.05,统计学意义成立.结论: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采取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效果可观,不仅能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提高生活质量,还可改善椎体结构,值得推广.

    作者:黄永锋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维持性血液透析老年患者发生骨折的护理研究

    目的: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老年患者发生骨折后的护理要点与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确诊并收治的所有维持性血液透析老年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综合护理.对比2组患者在护理干预效果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经护理干预总有效率为93.33%(28/30),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20/30),2组对比差异显著,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老年患者出现骨折后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对提高康复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有重要价值.

    作者:马秀云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凝血功能变化与骨折愈合关系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和分析凝血功能变化与骨折愈合关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7年7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骨折患者600例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采用SF-1800全自动凝血测试仪(北京东方迈润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检测患者D-二聚体(D-D)含量和纤维蛋白原定量(Fbg).设定D-D≥324μg/L为观察组(凝血功能异常观察组),D-D<324μg/L为对照组(凝血功能对照组),Fbg> 4g/L为观察组(凝血功能异常观察组),Fbg2~ 4g/L为对照组(凝血功能对照组).分析凝血功能变化与骨折愈合关系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600例患者中术前D-D水平高于正常者471例,其中骨愈合不良者46例,占9.77%,D-D水平正常者129例,其中骨愈合不良者5例,占3.88%,2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600例患者中术前Fbg水平高于正常者360例,其中骨愈合不良者51例,占14.17%,Fbg水平正常者无骨愈合不良情况发生,2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PT、INR、T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不良患者的APTT明显低于骨折愈合良好者,而D-D、Fbg水平明显高于骨折愈合良好者,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骨折愈合的相关因素有年龄、合并同侧其他骨折、术后开始锻炼时间、D-D、Fbg.结论:凝血功能变化与骨折愈合具有相关性,骨折患者监测凝血功能变化可对骨折愈合情况作出早期判断,使自身凝血功能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同时积极进行各种并发症的治疗以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作者:蔡正强;彭兰林;陈政;郑仲谋;庞俏强;徐可;贾艳敏;薛松;王庆波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经跟腱旁后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治疗体会

    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科采用改良后内侧入路治疗12例三踝骨折,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本组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28 ~65岁.左侧5例,右侧7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无血管神经损伤,旋后外旋型8例,选前外旋型4例;根据后踝Haraguchi分型,Ⅰ型8例,Ⅱ型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2小时~4天.

    作者:郭文;于情;刘宇;张鸣;姜文娟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预见性护理在高龄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预见性护理在高龄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的护理效果.方法:取2015年6月~ 2016年6月医院收治的高龄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20)和观察组(n=20).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预见性护理,采用VAS评分对患者术后疼痛情况进行评估,比较2组护理效果及对术后疼痛的影响.结果:2组术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及36小时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四头肌锻炼、直腿抬高试验及CPM锻炼正确率及功能锻炼达标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龄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预见性护理效果理想,能减轻术后疼痛,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孙晔;过晓力;陈晨;吉磊 刊期: 2017年第23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