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回顾性分析老年创伤患者急救的临床特点

王昊;任银;钟坚

关键词:老年患者, 创伤, 急救, 特点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创伤患者急救临床特点,为提高老年创伤患者救治成功率,减少或者避免创伤发生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我院急诊科2016年2月~2017年2月60例老年创伤患者急救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例急救的老年创伤患者中,男性病例38例(63.33%),女性病例22例(36.67%);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69.12岁;其主要创伤机制为自己摔伤26例(43.33%)、交通意外伤20例(33.33%);主要创伤部位为四肢及盆骨34例(56.67%)、颅脑21例(35.00%)、脊柱14例(23.33%)、胸部9例(15.00%);救治成功49例,死亡11例;死亡组患者AIS-ISS评分、急救至手术时间均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各项身体机能欠佳,应做好预防工作,尽量减少创伤的发生,且老年创伤患者临床特点复杂,尽旱确定和安排抢救手术时间,确保救治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效降低病死率.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骨水泥固定的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评价

    目的:通过观察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经治疗后的临床表现,探讨评价骨水泥固定的半髋关节置换术对于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股骨颈骨折并行半髋关节置换术患者75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均满足年龄>60岁的要求,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38例,采用骨水泥固定,对照组患者37例,采用非骨水泥固定.对2组患者随访3年,观察记录相关指标数据,包括患者术后3年大腿疼痛发生率、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和病死率、术后半年和术后3年OHS评分及假体松动情况.结果:比较2组患者术后3年的大腿疼痛发生率,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2组患者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观察组明显较对照组要低,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2组患者术后半年和术后3年的OHS评分情况,两者差异均不明显(P>0.05);比较2组患者术后3年假体松动率,观察组明显较对照组要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股骨颈骨折行半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中,采用骨水泥固定的效果显著,优势明显,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王伟东;许伟国;刘文庚;章炳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护理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护理效果.方法:在医院2015年7月~2016年8月期间诊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中抽取76例作研究对象,并以随机抽签方式分组,对照组(n=38)采取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并配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n=38)则在上述护理基础上加用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护理满意度以及健康知识知晓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是97.4%,满意度是100.0%,其知晓率是94.7%;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是84.2%,满意度是89.47%,其知晓率是79.0%;2组指标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护理效果满意,可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解除其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症状,并提升其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借鉴.

    作者:李蕊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弹性髓内钉复位固定术治疗小儿下肢骨折围手术期护理研究

    目的:研究在小儿下肢骨折中应用弹性髓内钉进行复位固定术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之间我院骨科收治的下肢骨折患儿5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全部研究对象均采用弹性髓内钉进行下肢骨折的复位固定术,围手术期护理人员给予全程的护理程序干预,评价参与研究的所有患儿的治疗护理成效.结果:经过弹性髓内钉进行治疗的下肢骨折患儿经过全程的优质护理干预,患儿的治疗及康复效果达到满意,患儿术后无并发症及感染等症状发生,患儿达到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结论:小儿下肢骨折中应用弹性髓内钉进行复位固定术治疗的同时,给予患儿全程的优质围手术期护理,可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对提高患儿的康复及预后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娜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目的:对比分析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和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ALP)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78例,将行PFNA治疗的38例患者纳入观察组,行ALP治疗的40例纳入对照组,记录2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随访12个月,记录患者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统计患者Harris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均显著减少(P<0.05);观察组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缩短(P<0.05);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2.11%,与对照组的75.20%比较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26%,与对照组的15.00%比较显著减少(P<0.05).结论:对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PFNA较ALP治疗效果好,前者具有切口小、术中失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促进患者术后的快速康复,缩短患者完全负重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值得推广.

    作者:索生云;冯云升;陈波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整体护理对多发性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探析

    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对多发性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接收在我院进行手术的多发性骨折病人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整体护理,对比2组病人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病人的SAS评分和SD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病人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多发性骨折手术病人采取整体护理,可以使病人不良情绪得以明显减轻,使并发症明显减少,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刘英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围手术期护理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护理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124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及随机数字表法将12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 =62例)和观察组(n=62例),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观察组施以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中出现压疮6例,肺栓塞4例,肺部感染6例,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5.81%;观察组中压疮2例,肺栓塞2例,肺部感染2例,总并发症发生率为9.68%;经x2检验,观察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施以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患者骨折的愈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丹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生物波电子检测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MORA(摩拉)生物波电子检测指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价值.方法:2016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50例,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应用生物波电子检测技术指导用药(中西)联合传统针灸、理疗、牵引、按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75例;对照组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双氯芬酸钠)配合传统针灸、理疗、牵引、按摩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75例.观察组男37例,女38例,年龄28 ~80岁,平均42.1±2.8岁;对照组男36例,女39例,年龄30 ~81岁,平均42.3±2.7岁.所有患者入院时都为急性腰腿痛发作.对2组患者行入院时及治疗第2天,第10天VAS评分,JOA评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的方式表示,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2组间的VAS评分、JOA评分等计量资料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组入院时间点疼痛VA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JOA评分无显著差异(P >0.05),治疗后第2天观察组明显缓解,对照组只有少数缓解,疼痛VA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JOA评分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第10天疼痛VAS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JOA评分显著差异(P<0.05).结论:生物波电子检测技术指导用药(中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法可行、见效快、疗效高,是值得推荐的方法.

    作者:尹宪华;窦小龙;于跃;娄群立;李春梅;王倪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膜诱导技术治疗下肢感染性骨缺损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膜诱导技术治疗下肢感染性骨缺损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2014年2月~2017年2月在我院骨科治疗的下肢感染性骨缺损患者随机选取149例,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2组,其中膜诱导技术组为观察组73例,传统骨移植技术组为对照组76例.对比观察2组患者疗效情况、手术恢复情况(平均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外固定架针道感染、再感染、髂骨切口处感染、胫骨中段骨不连、过早负重发生钢板失效、断裂).结果:在治疗疗效方面,观察组忧良比例为76.7%,而对照组优良比例为39.4%,观察组相比对照组优势明显,经统计学分析,P均<0.05.在并发症发生方面,观察组外固定架针道感染占比为17.8%,再感染占比为8.2%,髂骨切口处感染占比为6.8%,胫骨中段骨不连占比为11.0%,过早负重发生钢板失效、断裂占比为4.1%,相比而言,对照组外固定架针道感染占比为27.6%,再感染占比为14.5%,髂骨切口处感染占比为11.8%,胫骨中段骨不连占比为19.7%,过早负重发生钢板失效、断裂占比为9.2%,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优势明显,经统计学分析,P均<0.05.在手术康复方面,观察组平均愈合时间为3.5±0.8个月,完全负重时间为4.6±0.9个月,对照组平均愈合时间为4.7±1.1个月,完全负重时间为5.8±1.3个月,观察组愈合时间和完全负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优势明显,经统计学分析,P均<0.05.结论:膜诱导技术治疗下肢感染性骨缺损具有疗效佳、恢复时间短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少,并且与传统骨移植技术相比优势显著.

    作者:杨东生;林俊彬;姚泽鹏;方锦泽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探讨射频消融联合注射用人工骨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疗效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A)联合注射用人工骨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脊柱转移瘤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6月共80例脊椎转移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射频消融联合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PVP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射频消融联合注射用Ⅲ型丙烯酸树脂骨水泥PVP,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椎体或周围椎体变形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明显(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术后VAS低于治疗前,观察组随访6、9、12个月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均有明显差异(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RFA联合人工骨PVP对脊柱转移瘤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感,促进患者的康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刘桂池;刘春磊;李云华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经跟腱旁后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治疗体会

    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科采用改良后内侧入路治疗12例三踝骨折,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本组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28 ~65岁.左侧5例,右侧7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无血管神经损伤,旋后外旋型8例,选前外旋型4例;根据后踝Haraguchi分型,Ⅰ型8例,Ⅱ型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2小时~4天.

    作者:郭文;于情;刘宇;张鸣;姜文娟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锁定钢板(LCP)与解剖钢板在治疗pilon骨折中的对比研究

    目的:分析锁定钢板(LCP)与解剖钢板在治疗pilon骨折中的对比.方法:将2016年2月~2017年3月46例pilon骨折患者根据就诊编号随机分2组,分别为解剖钢板组23例、锁定钢板组23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均无手术禁忌,均知情同意本次研究.解剖钢板组手术治疗方式采取解剖钢板固定,锁定钢板组手术治疗方式采取锁定钢板固定.比较2组pi-lon骨折治疗总有效率;手术平均操作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骨折平均愈合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干预前后患者MAZUR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感染、骨折延迟愈合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锁定钢板组pilon骨折治疗总有效率高于解剖钢板组,其中,解剖钢板组治疗显效有11例,治疗有效有6例,治疗无效6例,pilon骨折治疗总有效率73.91%;锁定钢板组治疗显效有15例,治疗有效有7例,治疗无效1例,pilon骨折治疗总有效率95.65%,P<0.05.锁定钢板组手术平均操作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骨折平均愈合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34.19±2.77分钟、87.39±3.51ml、14.71±0.82周、9.66±2.51天,低于解剖钢板组56.56±1.41分钟、155.51±2.67ml、17.25±1.91周、11.15±3.72天,P<0.05.干预前2组MAZUR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相近,其中,锁定钢板组MAZUR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41.21±0.21分、45.25±2.55分,解剖钢板组41.35±0.25分、45.34±2.27分,P>0.05;干预后锁定钢板组MAZUR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优于解剖钢板组,其中,锁定钢板组MAZUR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89.22±0.69分、95.29±5.62分,解剖钢板组69.71±0.32分、80.78±3.12分,P<0.05.锁定钢板组患者感染、骨折延迟愈合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解剖钢板组,P <0.05.其中,解剖钢板组有2例感染、2例切口渗血、2例内固定松动,并发症发生率26.09%;锁定钢板组有1例切口渗血,并发症发生率4.35%.结论:LCP与解剖钢板在治疗pilon骨折中的对比,LCP治疗效果显著优于解剖钢板,可有效简化手术,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减少创伤和出血,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加速术后康复和出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可加速骨折愈合,促进患者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水平的提升,是一种有效的固定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寇荣善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安全护理在骨科手术中的临床疗效

    目的:研究和探讨在小儿骨科手术中安全护理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对自2016年6月~2016年12月入院的206例骨科患儿的基本信息和相关病史进行详细的记录,并随机将这206例骨科患儿分为2组,观察组进行包括心理护理、明确手术内容、保持患儿体温正常、保证患儿体位正确、重视输液流程、正确使用电刀和止血带、妥当处置病理标本,进一步提升医务人员的急救技能等安全护理措施;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护理,并对2组患儿的综合治疗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长8.5天,平均手术时长1.63小时,有2例患儿发生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长12.1天,平均手术时长3.24小时,有11例患儿发生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果进行护理干预的观察组的平均住院时间和平均手术时长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平均住院时间和平均手术时长,观察组产生的并发症患儿明显少于对照组产生的并发症患儿,此次分析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骨科手术的过程中介入安全护理有很大的临床疗效和价值,值得在临床上广泛的推广使用.

    作者:王静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冷热敷与按摩配合情志护理对四肢骨折术后康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四肢骨折患者实施冷热敷与按摩配合情志护理对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本院收治的98例四肢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患者术后护理方案分为对照组(n=49)和观察组(n=49),对所有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术后基础护理,对所有观察组患者术后实施冷热敷与按摩配合情志护理,统计分析2组患者的术后康复状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患肢肿胀0~Ⅰ级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Ⅱ级~Ⅲ级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观察组患者护理后患肢周径、疼痛评分、肿胀消失时间、疼痛消失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肢骨折患者实施冷热敷与按摩配合情志护理可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作者:赵扬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关节镜下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近期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近期疗效.方法:本次选取我院2014年6月12日~2017年6月13日住院部收治的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0例(关节镜下治疗),对照组20例(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对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抽屉试验、膝关节功能评分进行观察和评价.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75.21±32.12分钟,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抽屉试验阳性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愈合时间为5.81±3.41个月,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后1个月44.35±4.05分、术后3个月83.71±5.12分、术后6个月93.61±6.36分,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处于优势(P<0.05).结论:采用关节镜下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具有创伤小、复位固定可靠等优点,可以帮助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临床上值得应用和推广.

    作者:姜军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3D打印技术在踝关节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析3D打印技术在踝关节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旨在为临床治疗骨折提供借鉴.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7月~2017年1月期间骨科收治的8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并进行CT扫描,将数据导入在软件(Mimics14.0)中进行三维重建,再利用3D打印技术进行实体模型的制作,对内固定植入手术进行模拟,先参照模拟数据再进行实际手术.结果:3D打印技术立体感强,可多角度、多方位的对踝关节骨折形态进行展示;X线照射平均次数6.6±0.43次;手术平均时间46.00±4.52分钟.结论:对踝关节骨折患者应用3D打印技术,利于准确观察骨折部位,巩固临床效果,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作者:刘海棠;欧治平;谢沛军;曾志超;李鹏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髌骨软化症的X线和MR对比研究

    目的:分析髌骨软化症的影像表现,比较X线检查和MRI显示髌骨软化症的敏感度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髌骨软化症的影像资料.结果:X线检查改变包括关节面软骨下骨质密度增高5例、骨囊性变11例、关节面毛糙9例、关节间隙变窄6例、关节边缘骨质增生或骨赘43例、髌上囊肿胀2例;MRI显示软骨增厚15例、软骨局限缺损19例、软骨大片缺损14例,软骨关节面下骨髓水肿39例、关节面软骨下小囊性灶20例、关节面毛糙13例、关节积液36例.MRI显示病变的敏感度优于X线检查.结论:MRI能显示X线检查不能显示的软骨和骨髓异常,对病变早期诊断价值很大.MRI对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方面均优于X线检查.

    作者:王小康;潘玉才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金属对金属髋关节假体置换术对AS累及髋关节患者关节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S)累及髋关节患者接受金属对金属髋关节假体置换术对关节功能的改吾作用.万法:选取AS累及髋关节患者60例(78髋)随机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n=30,40髋)接受金属对金属髋关节假体置换术治疗,对照组(n =30,38髋)接受常规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术.对比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数据,并对比手术前和3个月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髋关节活动度变化,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对比假体脱位、松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持续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且前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后者(P<0.05);手术前组间Harris评分和髋关节活动度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个月后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Harris评分和髋关节活动度均远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AS累及髋关节患者采用金属对金属髋关节假体置换术能够减轻手术创伤,还可显著改善关节功能,促进术后恢复,且并发症少.

    作者:张恒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优质护理在单纯性肋骨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研究单纯性肋骨骨折疾病患者在手术治疗期间接受优质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以往我院收治的单纯性肋骨骨折疾病患者88例,采用数学随机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4例.2组患者均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对照组围术期实施常规骨折护理;观察组围术期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肋骨骨折疾病手术治疗总有效率、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治疗时间、术后肋骨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围手术期不良反应例数、对肋骨骨折手术治疗期间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疼痛VAS评分的改善幅度.结果:观察组患者肋骨骨折疾病手术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0.9%,高于对照组的70.5%,差异显著(P<0.05);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治疗时间、术后肋骨功能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围手术期仅有2例不良反应出现,少于对照组的8例,差异显著(P<0.05);对肋骨骨折手术治疗期间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5.5%,优于对照组的79.6%,差异显著(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疼痛VAS评分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单纯性肋骨骨折疾病患者在手术治疗期间接受优质护理干预,可以缩短骨折治疗时间和恢复时间,减少不良反应,迅速控制疼痛,提高疾病治疗效果和护理服务满意度.

    作者:孔霞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对老年骨折患者实施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对老年骨折患者实施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7年5月期间在我院骨科住院并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观察组手术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x2 =5.1647,P=0.0231),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x2 =4.5006,P=0.0333).结论:对老年骨折患者实施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李昕;王巍;秦晓飞;李晓静;汪淑英;遆丹阳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全膝关节置换止血带不同应用方式研究

    目的:探讨全程使用止血带与前半程应用方法对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手术操作影响、术后凝血功能及术后肢体活动及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因严重骨关节炎需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而就诊的的患者180例,按照治疗办法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采取在前半程使用止血带,即在切口关闭前释放止血带进行彻底止血,对照组:采取全程使用止血带,即在切口关闭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后释放止血带进行彻底止血.记录手术总耗时和止血带使用时间,记录术中失血量,计算术后总失血量,并在膝关节置换术后第5、8、14天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检查.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56.7±10.2分钟,出血17.3±6.7ml,平均住院4.1±5.0天;观察组手术时间75.3±9.7分钟,出血75±14.7ml,平均住院5.4±7.2天.术后随访,对照组出现1例患者发生骨水泥渗漏,观察组未出现骨水泥渗漏,2组患者未发现假体移位、脱落的现象.VAS评分方面,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前评分无差异,术后均显著下降,对照组术后8天VAS评分出现升高,至术后14天评分趋于稳定.观察组术后VAS评分持续下降,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全程使用止血带较半程使用导致的术后肢体疼痛更加显著,且术后存在骨水泥渗漏的危险隐患,半程使用止血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磊;方钦正;邱忠鹏;于洪涛;李刚 刊期: 2017年第23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