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膜诱导技术治疗下肢感染性骨缺损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

杨东生;林俊彬;姚泽鹏;方锦泽

关键词:膜诱导技术, 下肢感染性骨缺损, 安全性, 疗效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膜诱导技术治疗下肢感染性骨缺损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2014年2月~2017年2月在我院骨科治疗的下肢感染性骨缺损患者随机选取149例,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2组,其中膜诱导技术组为观察组73例,传统骨移植技术组为对照组76例.对比观察2组患者疗效情况、手术恢复情况(平均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外固定架针道感染、再感染、髂骨切口处感染、胫骨中段骨不连、过早负重发生钢板失效、断裂).结果:在治疗疗效方面,观察组忧良比例为76.7%,而对照组优良比例为39.4%,观察组相比对照组优势明显,经统计学分析,P均<0.05.在并发症发生方面,观察组外固定架针道感染占比为17.8%,再感染占比为8.2%,髂骨切口处感染占比为6.8%,胫骨中段骨不连占比为11.0%,过早负重发生钢板失效、断裂占比为4.1%,相比而言,对照组外固定架针道感染占比为27.6%,再感染占比为14.5%,髂骨切口处感染占比为11.8%,胫骨中段骨不连占比为19.7%,过早负重发生钢板失效、断裂占比为9.2%,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优势明显,经统计学分析,P均<0.05.在手术康复方面,观察组平均愈合时间为3.5±0.8个月,完全负重时间为4.6±0.9个月,对照组平均愈合时间为4.7±1.1个月,完全负重时间为5.8±1.3个月,观察组愈合时间和完全负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优势明显,经统计学分析,P均<0.05.结论:膜诱导技术治疗下肢感染性骨缺损具有疗效佳、恢复时间短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少,并且与传统骨移植技术相比优势显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微信健康教育对骨质疏松症患者知信行的影响

    目的:观察微信健康教育对骨质疏松症患者知信行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16年6月~2017年7月收治入院的骨质疏松症患者140例,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14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2组,每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和传统健康教育,观察组给予药物治疗和通过微信平台进行健康教育.记录2组患者宣教前,宣教后及宣教后1年对骨质疏松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健康信念、健康行为情况,并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2组各项分数较宣教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年,各项分数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微信进行健康教育对骨质疏松症患者知信行的长期影响有更积极的意义.

    作者:姚杏娇;黎国铃;郭秋红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临床体会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6年10月笔者采用闭合复位带领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方法治疗胫骨骨折或胫骨合并腓骨骨折50例,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50例患者获得6个月~18个月随访,50例中疗效优46例良3例中例,优良率为98%.结论:采用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手术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创伤小,对骨折短端局部血运干预小,术后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疗效满意,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作者:张元生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全髋关节置换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对比

    目的:对比全髋关节置换与人工股骨头置换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治疗疗效.方法:本次研究将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期间所收治10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予以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观察组予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对比2组疗效差异.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为130.9±5.8ml、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随访1年总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整体效果理想,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改善远期疗效,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霍明哲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疼痛控制护理对改善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负性情绪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疼痛控制护理对改善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负性情绪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88例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对照、双盲原则,将患者随机分至对照组(n =94例)和观察组(n=9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疼痛控制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负性情绪变化情况,采用SAS量表评价患者的焦虑状态,采用SDS量表评价患者的抑郁状态,同时采用Lysholm评分评价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前,对照组及观察组的SAS量表评分、SDS量表评分、Lysholm评分比较,统计结果均显示无差异,均有P>0.05.护理干预后,对照组及观察组的SAS量表评分、SDS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对照组及观察组的Lysholm评分均显著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均有P <0.05.结论:在膝关节骨折手术后患者中施以疼痛控制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并能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作者:赵晶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经膝关节镜引导小切口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经膝关节镜引导小切口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大庆市人民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及大庆油田总医院2013年1月~2017年2月采用经膝关节镜引导小切口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患者35例纳入观察组,将同期采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35例纳入对照组.观察和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相关资料.结果:2组患者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5.9±1.5天,短于对照组7.4±2.0天,术后3个月膝关节评分78.4±7.4分,高于对照组72.0±6.5分,并发症2例,少于对照组9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膝关节镜引导小切口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并发症少,膝关节功能恢复显著.

    作者:王栋;谷守滨;李春龙;刘佰峰;张春玲;顾连芬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目的:对比分析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和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ALP)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78例,将行PFNA治疗的38例患者纳入观察组,行ALP治疗的40例纳入对照组,记录2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随访12个月,记录患者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统计患者Harris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均显著减少(P<0.05);观察组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缩短(P<0.05);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2.11%,与对照组的75.20%比较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26%,与对照组的15.00%比较显著减少(P<0.05).结论:对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PFNA较ALP治疗效果好,前者具有切口小、术中失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促进患者术后的快速康复,缩短患者完全负重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值得推广.

    作者:索生云;冯云升;陈波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针灸结合颈部推拿治疗枕大神经痛的临床观察

    枕大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的以头颈部疼痛为主症,常以一侧或两侧后枕部或颈项部的针刺样,刀割样或烧灼样疼痛,痛时病人不敢转头,头颈部有时处于伸直状态,查体可见枕大神经出口处有压痛,枕大神经分布区(C2~3)即耳顶线以下至发际处痛觉过敏或减退.本病多发于中年,常常迁延难愈,严重可诱发失眠,焦虑等诸多症状,不经治疗难以自愈,常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及学习.祖国医学认为枕大神经痛属于“后头痛”或“项痹”“头风”范畴,常因外感风寒,劳累所伤.病变部位接近风池穴,痛点固定.对于此病在针灸、推拿治疗、药物贴敷治疗、针刀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报告如下.

    作者:于洋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优质护理在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中的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优质护理于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手术后并发症中的效果.方法:取2015年5月~2017年6月本院就诊的重型颅脑损伤60例患者资料,均应用气管切开手术治疗,且按照临床护理方法不同分成2组,将行普通护理3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于其基础上行优质护理3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比2组效果和并发症.结果:观察组心理状态评分均比对照组低,总并发症率6.67%,比对照组23.33%低,且Gos评分5、4分,所占比例56.67%、33.33%,均比对照组40.00%、16.67%高(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手术患者行优质护理能够改善负性心理,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且促进患者恢复,可被临床推广.

    作者:曾巧红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选择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的效果

    目的:探究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4年1月1日~2017年5月31日我院收治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双盲法标准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前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后者行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后对比2组手术疼痛、椎体结构以及生活质量改善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疼痛程度、椎体结构以及生活质量均优于对照组,P <0.05,统计学意义成立.结论: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采取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效果可观,不仅能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提高生活质量,还可改善椎体结构,值得推广.

    作者:黄永锋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全膝关节置换止血带不同应用方式研究

    目的:探讨全程使用止血带与前半程应用方法对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手术操作影响、术后凝血功能及术后肢体活动及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因严重骨关节炎需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而就诊的的患者180例,按照治疗办法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采取在前半程使用止血带,即在切口关闭前释放止血带进行彻底止血,对照组:采取全程使用止血带,即在切口关闭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后释放止血带进行彻底止血.记录手术总耗时和止血带使用时间,记录术中失血量,计算术后总失血量,并在膝关节置换术后第5、8、14天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检查.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56.7±10.2分钟,出血17.3±6.7ml,平均住院4.1±5.0天;观察组手术时间75.3±9.7分钟,出血75±14.7ml,平均住院5.4±7.2天.术后随访,对照组出现1例患者发生骨水泥渗漏,观察组未出现骨水泥渗漏,2组患者未发现假体移位、脱落的现象.VAS评分方面,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前评分无差异,术后均显著下降,对照组术后8天VAS评分出现升高,至术后14天评分趋于稳定.观察组术后VAS评分持续下降,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全程使用止血带较半程使用导致的术后肢体疼痛更加显著,且术后存在骨水泥渗漏的危险隐患,半程使用止血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磊;方钦正;邱忠鹏;于洪涛;李刚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分析微型钢板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掌骨骨折的疗效

    目的:研究并分析微型钢板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我院2009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共收掌骨骨折伤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型钢板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伤患者采用克氏针内固定方法治疗,采用FAFS标准来对比2组患者掌骨功能恢复情况和术后伤口感染发生率.结果:经过术后16 ~20个月随访,观察组患者的掌骨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6%,对照组患者的掌骨功能恢复优良率为68%,2组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感染率分别为4%和12%,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掌骨骨折治疗具有创伤面小、安全易接受、易于功能恢复、不易感染等临床优势,优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方法,可作为治疗掌骨骨折病症的首选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覃晓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经跟腱旁后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治疗体会

    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科采用改良后内侧入路治疗12例三踝骨折,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本组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28 ~65岁.左侧5例,右侧7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无血管神经损伤,旋后外旋型8例,选前外旋型4例;根据后踝Haraguchi分型,Ⅰ型8例,Ⅱ型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2小时~4天.

    作者:郭文;于情;刘宇;张鸣;姜文娟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金属对金属髋关节假体置换术对AS累及髋关节患者关节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S)累及髋关节患者接受金属对金属髋关节假体置换术对关节功能的改吾作用.万法:选取AS累及髋关节患者60例(78髋)随机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n=30,40髋)接受金属对金属髋关节假体置换术治疗,对照组(n =30,38髋)接受常规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术.对比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数据,并对比手术前和3个月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髋关节活动度变化,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对比假体脱位、松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持续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且前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后者(P<0.05);手术前组间Harris评分和髋关节活动度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个月后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Harris评分和髋关节活动度均远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AS累及髋关节患者采用金属对金属髋关节假体置换术能够减轻手术创伤,还可显著改善关节功能,促进术后恢复,且并发症少.

    作者:张恒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凝血功能变化与骨折愈合关系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和分析凝血功能变化与骨折愈合关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7年7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骨折患者600例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采用SF-1800全自动凝血测试仪(北京东方迈润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检测患者D-二聚体(D-D)含量和纤维蛋白原定量(Fbg).设定D-D≥324μg/L为观察组(凝血功能异常观察组),D-D<324μg/L为对照组(凝血功能对照组),Fbg> 4g/L为观察组(凝血功能异常观察组),Fbg2~ 4g/L为对照组(凝血功能对照组).分析凝血功能变化与骨折愈合关系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600例患者中术前D-D水平高于正常者471例,其中骨愈合不良者46例,占9.77%,D-D水平正常者129例,其中骨愈合不良者5例,占3.88%,2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600例患者中术前Fbg水平高于正常者360例,其中骨愈合不良者51例,占14.17%,Fbg水平正常者无骨愈合不良情况发生,2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PT、INR、T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不良患者的APTT明显低于骨折愈合良好者,而D-D、Fbg水平明显高于骨折愈合良好者,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骨折愈合的相关因素有年龄、合并同侧其他骨折、术后开始锻炼时间、D-D、Fbg.结论:凝血功能变化与骨折愈合具有相关性,骨折患者监测凝血功能变化可对骨折愈合情况作出早期判断,使自身凝血功能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同时积极进行各种并发症的治疗以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作者:蔡正强;彭兰林;陈政;郑仲谋;庞俏强;徐可;贾艳敏;薛松;王庆波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青少年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颈椎病是现代生活常见的疾病之一,一般发生在颈椎退变尤其是在颈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临床上通常认为颈椎间盘退变通常在25岁以后才开始.但近年来,许多临床医务人员发现,颈椎病的发病年龄越来越趋向年轻化、低龄化.1994年张先发¨提出“青少年颈椎病”这一概念,并指出:儿童与青少年因为长期不正确的坐姿、睡姿、不良握笔习惯和不良生活习惯,迫使颈椎和胸椎上段椎体的生物力学发生多方面的改变,引起颈肩背部生物力学的综合性失衡,其中主要是生理曲度的改变,继而引起椎间盘退变,局部椎体排列和组织结构在形态、生化、生理学等方面逐渐改变,随之发生应激性慢性病变,当这种变化超出颈椎局部的代偿能力后,即表现为颈椎间盘为主的组织变异,水肿、血肿随之发生,神经、血管、软性组织受压的一系列颈背和头部症状就会出现.2013年赵宝礼等[]调查发现中学生颈椎亚健康总患病率为77.7%,Schairer WW等人发现15 ~20岁的年轻人颈椎病发病率逐年增高[].颈椎病的年轻化趋势向现代人敲响警钟,青少年颈椎退化问题面临严峻挑战.

    作者:刘玉萍;顾辰梅;周敬杰;尹杰雯;梁昌荣;钟卫权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舒芬太尼联合瑞芬太尼在急诊脑外伤手术麻醉效果及并发症观察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联合瑞芬太尼在急诊脑外伤手术麻醉效果及并发症情况.方法:选取本院于2015年11月~2016年12月期间接收的92例急诊脑外伤手术患者资料,按照采取的麻醉方案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46例)单纯行瑞芬太尼麻醉,观察组(46例)联合舒芬太尼麻醉,对比2组麻醉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麻醉维持时间93.87±20.14分钟更长,且自主呼吸恢复时间5.27±1.84分钟、睁眼时间7.25±2.04分钟及意识清醒时间14.75±2.14分钟更短(P<0.05);与对照组10.87%相比,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概率6.52%略低(P>0.05).结论:急诊脑外伤手术麻醉中行舒芬太尼联合瑞芬大尼麻醉效果良好,且安全性高,可被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义;易保连;李彩凤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粉碎性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粉碎性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主要选取在我院治疗的老年粉碎性肱骨近端骨折NeerⅢ型及NeerⅣ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共计30例,选取时间均为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使用抽签的方法将其分为2组,其中每组均占15例.分别使用锁定钢板治疗(对照组)和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观察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愈合时间、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结果:观察组老年粉碎性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相较于对照组均更优,P<0.05;2组患者的愈合时间相比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Neer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粉碎性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疗效确切,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淑强;杨桢榕;闫楷忠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综合护理干预在骨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在骨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1日~2016年6月30日期间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骨科患者随机分成2组,共88例,44例/组.一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对照组),一组采取综合护理干预(观察组).对比2组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疼痛程度以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压疮、泌尿系统感染以及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概率依次为2.27%、2.27%、2.27%、0.00%,术后24小时和72小时疼痛评分分别为3.01±0.23分、1.05±0.25分,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为80.36±5.42分,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在骨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中具有十分理想的应用效果.

    作者:郭斌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2种麻醉方式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恢复效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取不同麻醉方式对术后恢复效果的影响结果.方法:将6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组,每组30例,椎管组采取椎管内麻醉,全身组采取全身麻醉,比较2组术后恢复效果.结果:椎管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全身组(P<0.05);椎管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全身组(P<0.05);2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采取椎管内麻醉处理,相比全身麻醉而言可以减少术后恢复时间,同时并发症发生率更少,安全性高,值得借鉴.

    作者:李芳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配合改良牵引术治疗老年克雷氏骨折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配合改良牵引术治疗老年克雷氏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6月~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克雷氏骨折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表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使用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改良牵引术进行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配合改良牵引术治疗老年克雷氏骨折具有显著疗效,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应用推广.

    作者:徐长军 刊期: 2017年第23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