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综合护理干预在骨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郭斌

关键词:综合护理, 骨科, 手术, 感染
摘要: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在骨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1日~2016年6月30日期间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骨科患者随机分成2组,共88例,44例/组.一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对照组),一组采取综合护理干预(观察组).对比2组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疼痛程度以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压疮、泌尿系统感染以及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概率依次为2.27%、2.27%、2.27%、0.00%,术后24小时和72小时疼痛评分分别为3.01±0.23分、1.05±0.25分,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为80.36±5.42分,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在骨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中具有十分理想的应用效果.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全膝关节置换止血带不同应用方式研究

    目的:探讨全程使用止血带与前半程应用方法对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手术操作影响、术后凝血功能及术后肢体活动及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因严重骨关节炎需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而就诊的的患者180例,按照治疗办法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采取在前半程使用止血带,即在切口关闭前释放止血带进行彻底止血,对照组:采取全程使用止血带,即在切口关闭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后释放止血带进行彻底止血.记录手术总耗时和止血带使用时间,记录术中失血量,计算术后总失血量,并在膝关节置换术后第5、8、14天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检查.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56.7±10.2分钟,出血17.3±6.7ml,平均住院4.1±5.0天;观察组手术时间75.3±9.7分钟,出血75±14.7ml,平均住院5.4±7.2天.术后随访,对照组出现1例患者发生骨水泥渗漏,观察组未出现骨水泥渗漏,2组患者未发现假体移位、脱落的现象.VAS评分方面,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前评分无差异,术后均显著下降,对照组术后8天VAS评分出现升高,至术后14天评分趋于稳定.观察组术后VAS评分持续下降,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全程使用止血带较半程使用导致的术后肢体疼痛更加显著,且术后存在骨水泥渗漏的危险隐患,半程使用止血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磊;方钦正;邱忠鹏;于洪涛;李刚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综合护理干预在骨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在骨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1日~2016年6月30日期间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骨科患者随机分成2组,共88例,44例/组.一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对照组),一组采取综合护理干预(观察组).对比2组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疼痛程度以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压疮、泌尿系统感染以及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概率依次为2.27%、2.27%、2.27%、0.00%,术后24小时和72小时疼痛评分分别为3.01±0.23分、1.05±0.25分,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为80.36±5.42分,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在骨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中具有十分理想的应用效果.

    作者:郭斌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髌骨软化症的X线和MR对比研究

    目的:分析髌骨软化症的影像表现,比较X线检查和MRI显示髌骨软化症的敏感度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髌骨软化症的影像资料.结果:X线检查改变包括关节面软骨下骨质密度增高5例、骨囊性变11例、关节面毛糙9例、关节间隙变窄6例、关节边缘骨质增生或骨赘43例、髌上囊肿胀2例;MRI显示软骨增厚15例、软骨局限缺损19例、软骨大片缺损14例,软骨关节面下骨髓水肿39例、关节面软骨下小囊性灶20例、关节面毛糙13例、关节积液36例.MRI显示病变的敏感度优于X线检查.结论:MRI能显示X线检查不能显示的软骨和骨髓异常,对病变早期诊断价值很大.MRI对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方面均优于X线检查.

    作者:王小康;潘玉才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术中保温措施对腹部手术患者围术期应激及苏醒的影响

    目的:观察术中综合保温措施对全麻腹部手术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及苏醒的影响.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保温护理,观察组行综合保温护理,并连续监测手术过程中患者核心体温,分别检测2组患者手术前后肾上腺素(ADR)与去甲肾上腺(NA)水平.观察记录2组患者完全清醒时间、气管拔管时间、PACU滞留时间及术后恢复期寒战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肾上腺素(ADR)与去甲肾上腺(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麻醉清醒时间、气管拔管时间及PACU滞留时间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围术期低体温发生率为2.63% (2/76),对照组为15.79% (12/76),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 =6.104,P<0.05),观察组术后恢复期寒战的发生率为3.95% (3/76),对照组为13.16% (10/76),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 =5.361,P<0.05).结论:全麻腹部手术患者术中给予综合保温护理,可有效抑制围术期应激反应,缩短麻醉清醒时间,降低术后恢复期寒战的发生率.

    作者:陈夏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骨折合并钝性腹部损伤延迟性肠破裂的诊断治疗

    目的:探讨骨折合并闭合性腹部损伤迟发型肠破裂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对2016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骨折合并闭合性腹部损伤迟发型肠破裂的25例患者的受伤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措施及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患者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龄21~ 48岁,平均35±6.8岁.高处坠落伤13例,车祸伤8例,挤压伤4例,合并骨盆骨折4例,脊柱骨折6例,四肢骨折15例.主要临床表现为伤后骨折处疼痛,畸形,骨折手术后局部疼痛缓解,受伤2~5天后出现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腹疼,肠鸣音逐渐减弱或消失,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等腹膜刺激症状.结果:B超提示腹腔积液18例,CT检查气腹征7例,腹腔穿刺阳性17例(80.9%),行剖腹探查术中发现小肠破裂行修补术14例,小肠坏死切除并吻合术7例,结肠破裂行结肠造瘘术4例,术后6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切口感染5例,多脏器衰竭死亡1例.结论:骨折合并闭合性腹部损伤迟发型肠破裂早期无症状或腹痛症状被骨折掩盖而易于漏诊,综合分析受伤机制、动态查体及超声或CT检查、腹腔穿刺等临床资料,早期剖腹探查术是明确诊断和降低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段琨;张伟;刘洪江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选择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的效果

    目的:探究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4年1月1日~2017年5月31日我院收治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双盲法标准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前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后者行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后对比2组手术疼痛、椎体结构以及生活质量改善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疼痛程度、椎体结构以及生活质量均优于对照组,P <0.05,统计学意义成立.结论: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采取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效果可观,不仅能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提高生活质量,还可改善椎体结构,值得推广.

    作者:黄永锋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探讨射频消融联合注射用人工骨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疗效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A)联合注射用人工骨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脊柱转移瘤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6月共80例脊椎转移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射频消融联合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PVP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射频消融联合注射用Ⅲ型丙烯酸树脂骨水泥PVP,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椎体或周围椎体变形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明显(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术后VAS低于治疗前,观察组随访6、9、12个月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均有明显差异(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RFA联合人工骨PVP对脊柱转移瘤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感,促进患者的康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刘桂池;刘春磊;李云华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探究急诊科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采用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急诊科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124例开放性骨折患者,并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2组,对照组62例患者实施常规急诊护理,观察组62例患者在对照组前提下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并对比2组患者护理干预实施前与实施后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配合度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2组患者护理干预实施前焦虑评分与抑郁评分的对比,差异性不显著(P>0.05),没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护理干预实施后,2组患者焦虑评分与抑郁评分都有一定下降,且观察组患者的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2组患者护理干预实施前配合情况的对比,差异性不显著(P>0.05),没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2组患者护理干预实施后配合度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患者的配合度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对照组患者护理干预实施后非常满意23例,所占比例37.10%,比较满意31例,所占比例50%,满意度87.10%;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实施后非常满意29例,所占比例46.77%,比较满意33例,所占比例53.23%,满意度100%,观察组患者护理操作实施后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结论:急诊科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采用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配合度与护理满意度,加快伤口愈合,对患者预后的改善具有积极影响.

    作者:方丽娜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优质护理在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中的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优质护理于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手术后并发症中的效果.方法:取2015年5月~2017年6月本院就诊的重型颅脑损伤60例患者资料,均应用气管切开手术治疗,且按照临床护理方法不同分成2组,将行普通护理3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于其基础上行优质护理3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比2组效果和并发症.结果:观察组心理状态评分均比对照组低,总并发症率6.67%,比对照组23.33%低,且Gos评分5、4分,所占比例56.67%、33.33%,均比对照组40.00%、16.67%高(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手术患者行优质护理能够改善负性心理,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且促进患者恢复,可被临床推广.

    作者:曾巧红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预见性护理在高龄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预见性护理在高龄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的护理效果.方法:取2015年6月~ 2016年6月医院收治的高龄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20)和观察组(n=20).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预见性护理,采用VAS评分对患者术后疼痛情况进行评估,比较2组护理效果及对术后疼痛的影响.结果:2组术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及36小时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四头肌锻炼、直腿抬高试验及CPM锻炼正确率及功能锻炼达标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龄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预见性护理效果理想,能减轻术后疼痛,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孙晔;过晓力;陈晨;吉磊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3D打印技术在踝关节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析3D打印技术在踝关节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旨在为临床治疗骨折提供借鉴.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7月~2017年1月期间骨科收治的8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并进行CT扫描,将数据导入在软件(Mimics14.0)中进行三维重建,再利用3D打印技术进行实体模型的制作,对内固定植入手术进行模拟,先参照模拟数据再进行实际手术.结果:3D打印技术立体感强,可多角度、多方位的对踝关节骨折形态进行展示;X线照射平均次数6.6±0.43次;手术平均时间46.00±4.52分钟.结论:对踝关节骨折患者应用3D打印技术,利于准确观察骨折部位,巩固临床效果,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作者:刘海棠;欧治平;谢沛军;曾志超;李鹏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护理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护理效果.方法:在医院2015年7月~2016年8月期间诊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中抽取76例作研究对象,并以随机抽签方式分组,对照组(n=38)采取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并配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n=38)则在上述护理基础上加用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护理满意度以及健康知识知晓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是97.4%,满意度是100.0%,其知晓率是94.7%;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是84.2%,满意度是89.47%,其知晓率是79.0%;2组指标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护理效果满意,可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解除其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症状,并提升其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借鉴.

    作者:李蕊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耳鼻咽喉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性培训并轨的探索与实践

    本文立足当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改革现状,对已实施近3年的耳鼻喉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培养进行总结,通过详细阐述针对并轨培养模式的基本构建、提高带教教师的教学能力、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培养等几方面采取的重要举措,提出科学有效的耳鼻咽喉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并轨培养模式.随着医学事业的迅猛发展、医学知识的日新月异,“三阶段”(医学院校教育一毕业后医学教育一继续医学教育)医学终身教育观念已深入人心.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两条途径,对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现行的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培训的培养对象、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环境等方面具有高度契合性,故推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效衔接,是解决教育与从业资格脱节、避免教育资源浪费的有效途径,是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对提高我国临床医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自2015年起,哈尔滨医科大学新招收的所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也是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本文结合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耳鼻咽喉科开展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接轨工作的实际举措进行探索与实践,论述如下.

    作者:肖立峰;李玉茹;姜丽;胡琪;郭琪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膜诱导技术治疗下肢感染性骨缺损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膜诱导技术治疗下肢感染性骨缺损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2014年2月~2017年2月在我院骨科治疗的下肢感染性骨缺损患者随机选取149例,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2组,其中膜诱导技术组为观察组73例,传统骨移植技术组为对照组76例.对比观察2组患者疗效情况、手术恢复情况(平均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外固定架针道感染、再感染、髂骨切口处感染、胫骨中段骨不连、过早负重发生钢板失效、断裂).结果:在治疗疗效方面,观察组忧良比例为76.7%,而对照组优良比例为39.4%,观察组相比对照组优势明显,经统计学分析,P均<0.05.在并发症发生方面,观察组外固定架针道感染占比为17.8%,再感染占比为8.2%,髂骨切口处感染占比为6.8%,胫骨中段骨不连占比为11.0%,过早负重发生钢板失效、断裂占比为4.1%,相比而言,对照组外固定架针道感染占比为27.6%,再感染占比为14.5%,髂骨切口处感染占比为11.8%,胫骨中段骨不连占比为19.7%,过早负重发生钢板失效、断裂占比为9.2%,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优势明显,经统计学分析,P均<0.05.在手术康复方面,观察组平均愈合时间为3.5±0.8个月,完全负重时间为4.6±0.9个月,对照组平均愈合时间为4.7±1.1个月,完全负重时间为5.8±1.3个月,观察组愈合时间和完全负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优势明显,经统计学分析,P均<0.05.结论:膜诱导技术治疗下肢感染性骨缺损具有疗效佳、恢复时间短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少,并且与传统骨移植技术相比优势显著.

    作者:杨东生;林俊彬;姚泽鹏;方锦泽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老年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的关节置换手术时机选择和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采用关节置换手术治疗手术时机的选择及效果.方法:选择老年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患者200例,均为我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依据年龄分组,其中60 ~70岁120例设为A组,71~75岁60例设为B组,76 ~80岁20例设为C组,均行关节置换治疗,对比骨关节炎指数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3组骨关节炎指数即WOMAC评分在治疗前无差异(P>0.05),治疗后均有程度不等的降低,其中B组降低幅度更为显著,与其它2组比较具统计学差异(P<0.05).3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即ADL评分在治疗前无差异(P>0.05),治疗后均有程度不等升高,其中B组升高幅度更为显著,与其它2组比较具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相较其它年龄组,70 ~75岁老年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患者采用关节置换术治疗可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是佳的开展手术的时机.

    作者:周广福;朱伟民;唐本森;刘懋;罗锐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关节镜下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近期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近期疗效.方法:本次选取我院2014年6月12日~2017年6月13日住院部收治的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0例(关节镜下治疗),对照组20例(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对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抽屉试验、膝关节功能评分进行观察和评价.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75.21±32.12分钟,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抽屉试验阳性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愈合时间为5.81±3.41个月,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后1个月44.35±4.05分、术后3个月83.71±5.12分、术后6个月93.61±6.36分,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处于优势(P<0.05).结论:采用关节镜下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具有创伤小、复位固定可靠等优点,可以帮助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临床上值得应用和推广.

    作者:姜军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青少年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颈椎病是现代生活常见的疾病之一,一般发生在颈椎退变尤其是在颈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临床上通常认为颈椎间盘退变通常在25岁以后才开始.但近年来,许多临床医务人员发现,颈椎病的发病年龄越来越趋向年轻化、低龄化.1994年张先发¨提出“青少年颈椎病”这一概念,并指出:儿童与青少年因为长期不正确的坐姿、睡姿、不良握笔习惯和不良生活习惯,迫使颈椎和胸椎上段椎体的生物力学发生多方面的改变,引起颈肩背部生物力学的综合性失衡,其中主要是生理曲度的改变,继而引起椎间盘退变,局部椎体排列和组织结构在形态、生化、生理学等方面逐渐改变,随之发生应激性慢性病变,当这种变化超出颈椎局部的代偿能力后,即表现为颈椎间盘为主的组织变异,水肿、血肿随之发生,神经、血管、软性组织受压的一系列颈背和头部症状就会出现.2013年赵宝礼等[]调查发现中学生颈椎亚健康总患病率为77.7%,Schairer WW等人发现15 ~20岁的年轻人颈椎病发病率逐年增高[].颈椎病的年轻化趋势向现代人敲响警钟,青少年颈椎退化问题面临严峻挑战.

    作者:刘玉萍;顾辰梅;周敬杰;尹杰雯;梁昌荣;钟卫权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护理干预在全面部骨折患者并发呼吸道梗阻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在全面部骨折患者并发呼吸道梗阻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8例全面部骨折患者的护理方式,其中13例为对照组,采用一般的普通外科急救护理方式,另一组观察组15例在普通外科急救护理方式的基础上加强全面部骨折患者的呼吸道梗阻专科预防措施.结果: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面部骨折的严重程度及并发疾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呼吸道梗阻发生率为6.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的护理干预可以降低全面部骨折患者发生呼吸道梗阻的风险.

    作者:张扬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围手术期的特点及实施全方位护理的成效

    目的:研究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围手术期的特点及实施全方位护理的成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儿6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按照患儿入院时间的奇偶性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30例及观察组3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性的临床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全方位的围手术期护理.通过对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问卷调查及患儿的疾病恢复情况对比分析2组患儿的护理成效.结果:(1)满意度的比较.观察组的患儿及家属满意度问卷调查显示,总满意度为96.7%,对照组总满意度为70%,2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疾病恢复情况.体格检查显示观察组患儿的疾病恢复情况好于对照组.(3)心理恢复比较.观察组患儿心理状况较好,忠儿焦虑和恐惧的负性心理少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没有患儿及家属的投诉,而对照组有患儿及家属投诉现象.结论:针对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围手术期的特点,为患儿实施全方位护理的成效显著,对患儿的疾病康复及手术成功意义重大,更体现了优质护理服务的宗旨.

    作者:刘娜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60例围术期护理研究

    目的:分析围术期的不同护理方法对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的恢复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需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在尊重医嘱的基础上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1例,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对照组29例,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合并症发病率小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干预在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护理中能发挥有效作用,应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作者:韩莹 刊期: 2017年第23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