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禁放烟花爆竹前后春节期间眼外伤的临床分析

金辉

关键词:春节, 禁放条例, 眼外伤, 回顾性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苏州市禁放烟花爆竹前后春节期间眼外伤的临床特点.方法:对禁放条例实施前后春节期间引起眼外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统计学研究.结果:禁放前后的眼外伤人群中男性比例分别为52.95%和56.25%,平均年龄分布在47.82±17.54岁和37.65±14.60岁,禁放后40岁以上人群下降了33.17%,禁放后的闭合性眼外伤比例下降了57.14%,其中40.62%集中于眼表损伤,治疗后的低视力人群下降了65.38%.结论:春节期间眼外伤好发于中壮年男性,我市的禁放措施有效,主要病因也由烟花炮竹的爆炸伤转变成工业生产时的意外伤,良好社会监督和宣传教育是降低眼外伤并发症的有效保证.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临床护理路径联合视频健康教育和常规健康教育在骨科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对比

    目的:研究临床护理路径联合视频健康教育和常规健康教育在骨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应用效果的差异.方法:将286例骨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43例.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结合视频健康教育的方式实施健康教育;对照组采用一般临床护理和常规健康教育方式实施健康教育.比较2组患者的入院护理服务及骨科围手术期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康复护理技能掌握率和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后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骨科围手术期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和康复护理技能掌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2组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后的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临床护理路径联合视频健康教育应用于骨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明显提高了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与骨科围手术期相关知识知晓率,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使用.

    作者:常彩霞;曾云霞;张智蓉;唐元月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弹性髓内钉复位固定术治疗小儿下肢骨折围手术期护理研究

    目的:研究在小儿下肢骨折中应用弹性髓内钉进行复位固定术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之间我院骨科收治的下肢骨折患儿5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全部研究对象均采用弹性髓内钉进行下肢骨折的复位固定术,围手术期护理人员给予全程的护理程序干预,评价参与研究的所有患儿的治疗护理成效.结果:经过弹性髓内钉进行治疗的下肢骨折患儿经过全程的优质护理干预,患儿的治疗及康复效果达到满意,患儿术后无并发症及感染等症状发生,患儿达到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结论:小儿下肢骨折中应用弹性髓内钉进行复位固定术治疗的同时,给予患儿全程的优质围手术期护理,可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对提高患儿的康复及预后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娜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探究急诊科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采用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急诊科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124例开放性骨折患者,并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2组,对照组62例患者实施常规急诊护理,观察组62例患者在对照组前提下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并对比2组患者护理干预实施前与实施后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配合度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2组患者护理干预实施前焦虑评分与抑郁评分的对比,差异性不显著(P>0.05),没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护理干预实施后,2组患者焦虑评分与抑郁评分都有一定下降,且观察组患者的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2组患者护理干预实施前配合情况的对比,差异性不显著(P>0.05),没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2组患者护理干预实施后配合度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患者的配合度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对照组患者护理干预实施后非常满意23例,所占比例37.10%,比较满意31例,所占比例50%,满意度87.10%;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实施后非常满意29例,所占比例46.77%,比较满意33例,所占比例53.23%,满意度100%,观察组患者护理操作实施后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结论:急诊科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采用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配合度与护理满意度,加快伤口愈合,对患者预后的改善具有积极影响.

    作者:方丽娜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延续性护理应用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疗效评价

    目的:分析延续性护理在股骨颈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7年6月50例医院收治的股骨颈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延续性护理.观察2组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质量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询问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在各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2组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在股骨颈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提高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助于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作者:石姣梅;吴杰倩;钟雪莲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强直性脊柱炎累及双髋关节的THA治疗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累及双髋关节的THA治疗效果.方法:对13例(16髋)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的患者行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平均随访时间为18(12 ~24)个月.对手术前后关节疼痛、活动度、关节功能改善进行对比研究,术后关节功能根据Harris评分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及髋关节功能均得到显著改善.屈曲活动度由术前平均40.3°,改善为术后平均90.5°.X线复查结果显示未见假体松动、脱位.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30.5分,改善为术后平均89.2分.结论:强直性脊柱炎累及双髋关节使用非骨水泥THA治疗效果良好,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作者:孙卫国;杨德文;田志梅;孙相福;刘冰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全髋关节置换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对比

    目的:对比全髋关节置换与人工股骨头置换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治疗疗效.方法:本次研究将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期间所收治10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予以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观察组予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对比2组疗效差异.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为130.9±5.8ml、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随访1年总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整体效果理想,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改善远期疗效,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霍明哲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膝关节半月板损伤80例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采取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受治疗的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时间为2014年6月~2017年6月.按照随机数表法分组,每组80例患者,对照组采取常规开放性手术治疗,观察组采取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比较2组效果.结果:2组患者在术前Lysholm膝关节评分并无明显差异(P>0.05),但术后观察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中采取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可以明显提高膝关节功能,而且相比传统开放性手术安全性更高,值得借鉴.

    作者:陈洪亮;郑强;周猛;杨中锋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凝血功能变化与骨折愈合关系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和分析凝血功能变化与骨折愈合关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7年7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骨折患者600例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采用SF-1800全自动凝血测试仪(北京东方迈润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检测患者D-二聚体(D-D)含量和纤维蛋白原定量(Fbg).设定D-D≥324μg/L为观察组(凝血功能异常观察组),D-D<324μg/L为对照组(凝血功能对照组),Fbg> 4g/L为观察组(凝血功能异常观察组),Fbg2~ 4g/L为对照组(凝血功能对照组).分析凝血功能变化与骨折愈合关系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600例患者中术前D-D水平高于正常者471例,其中骨愈合不良者46例,占9.77%,D-D水平正常者129例,其中骨愈合不良者5例,占3.88%,2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600例患者中术前Fbg水平高于正常者360例,其中骨愈合不良者51例,占14.17%,Fbg水平正常者无骨愈合不良情况发生,2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PT、INR、T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不良患者的APTT明显低于骨折愈合良好者,而D-D、Fbg水平明显高于骨折愈合良好者,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骨折愈合的相关因素有年龄、合并同侧其他骨折、术后开始锻炼时间、D-D、Fbg.结论:凝血功能变化与骨折愈合具有相关性,骨折患者监测凝血功能变化可对骨折愈合情况作出早期判断,使自身凝血功能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同时积极进行各种并发症的治疗以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作者:蔡正强;彭兰林;陈政;郑仲谋;庞俏强;徐可;贾艳敏;薛松;王庆波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青少年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颈椎病是现代生活常见的疾病之一,一般发生在颈椎退变尤其是在颈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临床上通常认为颈椎间盘退变通常在25岁以后才开始.但近年来,许多临床医务人员发现,颈椎病的发病年龄越来越趋向年轻化、低龄化.1994年张先发¨提出“青少年颈椎病”这一概念,并指出:儿童与青少年因为长期不正确的坐姿、睡姿、不良握笔习惯和不良生活习惯,迫使颈椎和胸椎上段椎体的生物力学发生多方面的改变,引起颈肩背部生物力学的综合性失衡,其中主要是生理曲度的改变,继而引起椎间盘退变,局部椎体排列和组织结构在形态、生化、生理学等方面逐渐改变,随之发生应激性慢性病变,当这种变化超出颈椎局部的代偿能力后,即表现为颈椎间盘为主的组织变异,水肿、血肿随之发生,神经、血管、软性组织受压的一系列颈背和头部症状就会出现.2013年赵宝礼等[]调查发现中学生颈椎亚健康总患病率为77.7%,Schairer WW等人发现15 ~20岁的年轻人颈椎病发病率逐年增高[].颈椎病的年轻化趋势向现代人敲响警钟,青少年颈椎退化问题面临严峻挑战.

    作者:刘玉萍;顾辰梅;周敬杰;尹杰雯;梁昌荣;钟卫权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老年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的关节置换手术时机选择和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采用关节置换手术治疗手术时机的选择及效果.方法:选择老年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患者200例,均为我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依据年龄分组,其中60 ~70岁120例设为A组,71~75岁60例设为B组,76 ~80岁20例设为C组,均行关节置换治疗,对比骨关节炎指数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3组骨关节炎指数即WOMAC评分在治疗前无差异(P>0.05),治疗后均有程度不等的降低,其中B组降低幅度更为显著,与其它2组比较具统计学差异(P<0.05).3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即ADL评分在治疗前无差异(P>0.05),治疗后均有程度不等升高,其中B组升高幅度更为显著,与其它2组比较具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相较其它年龄组,70 ~75岁老年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患者采用关节置换术治疗可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是佳的开展手术的时机.

    作者:周广福;朱伟民;唐本森;刘懋;罗锐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60例围术期护理研究

    目的:分析围术期的不同护理方法对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的恢复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需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在尊重医嘱的基础上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1例,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对照组29例,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合并症发病率小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干预在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护理中能发挥有效作用,应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作者:韩莹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脊柱减压治疗对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感以及功能障碍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研究脊柱减压治疗对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感以及功能障碍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选取我院从2014年8月~2015年9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取普通牵引进行治疗,观察组采取脊柱减压进行治疗,观察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VAS评分以及功能障碍指数(CODI).结果:观察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组94.00%,对照组80.00%,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VAS评分、CODI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脊柱减压进行治疗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痛苦,且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其无创无痛的治疗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与可行性,因此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王克强;吴积;杨燕;姜美玲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膜诱导技术治疗下肢感染性骨缺损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膜诱导技术治疗下肢感染性骨缺损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2014年2月~2017年2月在我院骨科治疗的下肢感染性骨缺损患者随机选取149例,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2组,其中膜诱导技术组为观察组73例,传统骨移植技术组为对照组76例.对比观察2组患者疗效情况、手术恢复情况(平均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外固定架针道感染、再感染、髂骨切口处感染、胫骨中段骨不连、过早负重发生钢板失效、断裂).结果:在治疗疗效方面,观察组忧良比例为76.7%,而对照组优良比例为39.4%,观察组相比对照组优势明显,经统计学分析,P均<0.05.在并发症发生方面,观察组外固定架针道感染占比为17.8%,再感染占比为8.2%,髂骨切口处感染占比为6.8%,胫骨中段骨不连占比为11.0%,过早负重发生钢板失效、断裂占比为4.1%,相比而言,对照组外固定架针道感染占比为27.6%,再感染占比为14.5%,髂骨切口处感染占比为11.8%,胫骨中段骨不连占比为19.7%,过早负重发生钢板失效、断裂占比为9.2%,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优势明显,经统计学分析,P均<0.05.在手术康复方面,观察组平均愈合时间为3.5±0.8个月,完全负重时间为4.6±0.9个月,对照组平均愈合时间为4.7±1.1个月,完全负重时间为5.8±1.3个月,观察组愈合时间和完全负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优势明显,经统计学分析,P均<0.05.结论:膜诱导技术治疗下肢感染性骨缺损具有疗效佳、恢复时间短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少,并且与传统骨移植技术相比优势显著.

    作者:杨东生;林俊彬;姚泽鹏;方锦泽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配合改良牵引术治疗老年克雷氏骨折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配合改良牵引术治疗老年克雷氏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6月~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克雷氏骨折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表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使用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改良牵引术进行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配合改良牵引术治疗老年克雷氏骨折具有显著疗效,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应用推广.

    作者:徐长军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全膝关节置换止血带不同应用方式研究

    目的:探讨全程使用止血带与前半程应用方法对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手术操作影响、术后凝血功能及术后肢体活动及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因严重骨关节炎需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而就诊的的患者180例,按照治疗办法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采取在前半程使用止血带,即在切口关闭前释放止血带进行彻底止血,对照组:采取全程使用止血带,即在切口关闭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后释放止血带进行彻底止血.记录手术总耗时和止血带使用时间,记录术中失血量,计算术后总失血量,并在膝关节置换术后第5、8、14天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检查.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56.7±10.2分钟,出血17.3±6.7ml,平均住院4.1±5.0天;观察组手术时间75.3±9.7分钟,出血75±14.7ml,平均住院5.4±7.2天.术后随访,对照组出现1例患者发生骨水泥渗漏,观察组未出现骨水泥渗漏,2组患者未发现假体移位、脱落的现象.VAS评分方面,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前评分无差异,术后均显著下降,对照组术后8天VAS评分出现升高,至术后14天评分趋于稳定.观察组术后VAS评分持续下降,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全程使用止血带较半程使用导致的术后肢体疼痛更加显著,且术后存在骨水泥渗漏的危险隐患,半程使用止血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磊;方钦正;邱忠鹏;于洪涛;李刚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分析舒适护理对手术室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对手术室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220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11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的护理方法,给予观察组患者舒适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术护理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具体表现在患者术前紧张情绪得到缓解,且患者心率、血压改变发生率较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手术室患者舒适护理方法能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其不仅有助于缓解患者的术前紧张、焦虑情绪,而且还能提升患者的护理舒适度,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该护理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该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苏兰;谢静丽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护理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护理效果.方法:在医院2015年7月~2016年8月期间诊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中抽取76例作研究对象,并以随机抽签方式分组,对照组(n=38)采取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并配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n=38)则在上述护理基础上加用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护理满意度以及健康知识知晓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是97.4%,满意度是100.0%,其知晓率是94.7%;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是84.2%,满意度是89.47%,其知晓率是79.0%;2组指标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护理效果满意,可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解除其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症状,并提升其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借鉴.

    作者:李蕊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延续期护理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效果分析

    目的:评价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进行延续期功能锻炼的经验.方法:选取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采取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和出院指导,观察组在此条件下给予电话随访和网络平台使用延续期护理,观察组患者按照预定的康复计划进行延续期功能锻炼,术后需扶双拐6周,术后3~6个月康复训练:直腿抬高、滑墙、脚跟滑动训练等.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干预后患者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2组患者在干预4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续期功能锻炼安全可行,可使后期关节功能恢复正常,并可预防并发症.

    作者:王晓芳;周广美;房立丽;唐艳华;姜雅玲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整体护理对多发性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探析

    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对多发性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接收在我院进行手术的多发性骨折病人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整体护理,对比2组病人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病人的SAS评分和SD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病人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多发性骨折手术病人采取整体护理,可以使病人不良情绪得以明显减轻,使并发症明显减少,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刘英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2种麻醉方式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恢复效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取不同麻醉方式对术后恢复效果的影响结果.方法:将6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组,每组30例,椎管组采取椎管内麻醉,全身组采取全身麻醉,比较2组术后恢复效果.结果:椎管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全身组(P<0.05);椎管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全身组(P<0.05);2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采取椎管内麻醉处理,相比全身麻醉而言可以减少术后恢复时间,同时并发症发生率更少,安全性高,值得借鉴.

    作者:李芳 刊期: 2017年第23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