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膝关节半月板损伤80例效果研究

陈洪亮;郑强;周猛;杨中锋

关键词: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关节镜, 微创手术, 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采取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受治疗的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时间为2014年6月~2017年6月.按照随机数表法分组,每组80例患者,对照组采取常规开放性手术治疗,观察组采取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比较2组效果.结果:2组患者在术前Lysholm膝关节评分并无明显差异(P>0.05),但术后观察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中采取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可以明显提高膝关节功能,而且相比传统开放性手术安全性更高,值得借鉴.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膜诱导技术治疗下肢感染性骨缺损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膜诱导技术治疗下肢感染性骨缺损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2014年2月~2017年2月在我院骨科治疗的下肢感染性骨缺损患者随机选取149例,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2组,其中膜诱导技术组为观察组73例,传统骨移植技术组为对照组76例.对比观察2组患者疗效情况、手术恢复情况(平均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外固定架针道感染、再感染、髂骨切口处感染、胫骨中段骨不连、过早负重发生钢板失效、断裂).结果:在治疗疗效方面,观察组忧良比例为76.7%,而对照组优良比例为39.4%,观察组相比对照组优势明显,经统计学分析,P均<0.05.在并发症发生方面,观察组外固定架针道感染占比为17.8%,再感染占比为8.2%,髂骨切口处感染占比为6.8%,胫骨中段骨不连占比为11.0%,过早负重发生钢板失效、断裂占比为4.1%,相比而言,对照组外固定架针道感染占比为27.6%,再感染占比为14.5%,髂骨切口处感染占比为11.8%,胫骨中段骨不连占比为19.7%,过早负重发生钢板失效、断裂占比为9.2%,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优势明显,经统计学分析,P均<0.05.在手术康复方面,观察组平均愈合时间为3.5±0.8个月,完全负重时间为4.6±0.9个月,对照组平均愈合时间为4.7±1.1个月,完全负重时间为5.8±1.3个月,观察组愈合时间和完全负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优势明显,经统计学分析,P均<0.05.结论:膜诱导技术治疗下肢感染性骨缺损具有疗效佳、恢复时间短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少,并且与传统骨移植技术相比优势显著.

    作者:杨东生;林俊彬;姚泽鹏;方锦泽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护理干预在全面部骨折患者并发呼吸道梗阻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在全面部骨折患者并发呼吸道梗阻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8例全面部骨折患者的护理方式,其中13例为对照组,采用一般的普通外科急救护理方式,另一组观察组15例在普通外科急救护理方式的基础上加强全面部骨折患者的呼吸道梗阻专科预防措施.结果: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面部骨折的严重程度及并发疾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呼吸道梗阻发生率为6.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的护理干预可以降低全面部骨折患者发生呼吸道梗阻的风险.

    作者:张扬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全膝关节置换止血带不同应用方式研究

    目的:探讨全程使用止血带与前半程应用方法对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手术操作影响、术后凝血功能及术后肢体活动及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因严重骨关节炎需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而就诊的的患者180例,按照治疗办法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采取在前半程使用止血带,即在切口关闭前释放止血带进行彻底止血,对照组:采取全程使用止血带,即在切口关闭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后释放止血带进行彻底止血.记录手术总耗时和止血带使用时间,记录术中失血量,计算术后总失血量,并在膝关节置换术后第5、8、14天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检查.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56.7±10.2分钟,出血17.3±6.7ml,平均住院4.1±5.0天;观察组手术时间75.3±9.7分钟,出血75±14.7ml,平均住院5.4±7.2天.术后随访,对照组出现1例患者发生骨水泥渗漏,观察组未出现骨水泥渗漏,2组患者未发现假体移位、脱落的现象.VAS评分方面,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前评分无差异,术后均显著下降,对照组术后8天VAS评分出现升高,至术后14天评分趋于稳定.观察组术后VAS评分持续下降,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全程使用止血带较半程使用导致的术后肢体疼痛更加显著,且术后存在骨水泥渗漏的危险隐患,半程使用止血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磊;方钦正;邱忠鹏;于洪涛;李刚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经跟腱旁后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治疗体会

    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科采用改良后内侧入路治疗12例三踝骨折,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本组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28 ~65岁.左侧5例,右侧7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无血管神经损伤,旋后外旋型8例,选前外旋型4例;根据后踝Haraguchi分型,Ⅰ型8例,Ⅱ型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2小时~4天.

    作者:郭文;于情;刘宇;张鸣;姜文娟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护理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护理效果.方法:在医院2015年7月~2016年8月期间诊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中抽取76例作研究对象,并以随机抽签方式分组,对照组(n=38)采取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并配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n=38)则在上述护理基础上加用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护理满意度以及健康知识知晓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是97.4%,满意度是100.0%,其知晓率是94.7%;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是84.2%,满意度是89.47%,其知晓率是79.0%;2组指标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护理效果满意,可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解除其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症状,并提升其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借鉴.

    作者:李蕊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治疗中PKP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目的:研究并分析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患者时使用PKP(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患者共4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22例)和观察组(22例),对照组接受保守治疗,观察组接受PKP治疗,将2组临床疗效、椎体高度以及后凸Cobb角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在椎体高度以及后凸Cobb角方面,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患者的治疗过程中,PKP能够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恢复患者的脊柱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罗光清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探讨射频消融联合注射用人工骨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疗效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A)联合注射用人工骨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脊柱转移瘤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6月共80例脊椎转移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射频消融联合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PVP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射频消融联合注射用Ⅲ型丙烯酸树脂骨水泥PVP,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椎体或周围椎体变形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明显(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术后VAS低于治疗前,观察组随访6、9、12个月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均有明显差异(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RFA联合人工骨PVP对脊柱转移瘤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感,促进患者的康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刘桂池;刘春磊;李云华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粉碎性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粉碎性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主要选取在我院治疗的老年粉碎性肱骨近端骨折NeerⅢ型及NeerⅣ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共计30例,选取时间均为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使用抽签的方法将其分为2组,其中每组均占15例.分别使用锁定钢板治疗(对照组)和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观察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愈合时间、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结果:观察组老年粉碎性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相较于对照组均更优,P<0.05;2组患者的愈合时间相比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Neer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粉碎性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疗效确切,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淑强;杨桢榕;闫楷忠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围手术期的特点及实施全方位护理的成效

    目的:研究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围手术期的特点及实施全方位护理的成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儿6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按照患儿入院时间的奇偶性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30例及观察组3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性的临床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全方位的围手术期护理.通过对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问卷调查及患儿的疾病恢复情况对比分析2组患儿的护理成效.结果:(1)满意度的比较.观察组的患儿及家属满意度问卷调查显示,总满意度为96.7%,对照组总满意度为70%,2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疾病恢复情况.体格检查显示观察组患儿的疾病恢复情况好于对照组.(3)心理恢复比较.观察组患儿心理状况较好,忠儿焦虑和恐惧的负性心理少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没有患儿及家属的投诉,而对照组有患儿及家属投诉现象.结论:针对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围手术期的特点,为患儿实施全方位护理的成效显著,对患儿的疾病康复及手术成功意义重大,更体现了优质护理服务的宗旨.

    作者:刘娜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探究急诊科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采用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急诊科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124例开放性骨折患者,并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2组,对照组62例患者实施常规急诊护理,观察组62例患者在对照组前提下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并对比2组患者护理干预实施前与实施后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配合度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2组患者护理干预实施前焦虑评分与抑郁评分的对比,差异性不显著(P>0.05),没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护理干预实施后,2组患者焦虑评分与抑郁评分都有一定下降,且观察组患者的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2组患者护理干预实施前配合情况的对比,差异性不显著(P>0.05),没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2组患者护理干预实施后配合度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患者的配合度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对照组患者护理干预实施后非常满意23例,所占比例37.10%,比较满意31例,所占比例50%,满意度87.10%;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实施后非常满意29例,所占比例46.77%,比较满意33例,所占比例53.23%,满意度100%,观察组患者护理操作实施后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结论:急诊科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采用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配合度与护理满意度,加快伤口愈合,对患者预后的改善具有积极影响.

    作者:方丽娜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冷热敷与按摩配合情志护理对四肢骨折术后康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四肢骨折患者实施冷热敷与按摩配合情志护理对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本院收治的98例四肢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患者术后护理方案分为对照组(n=49)和观察组(n=49),对所有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术后基础护理,对所有观察组患者术后实施冷热敷与按摩配合情志护理,统计分析2组患者的术后康复状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患肢肿胀0~Ⅰ级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Ⅱ级~Ⅲ级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观察组患者护理后患肢周径、疼痛评分、肿胀消失时间、疼痛消失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肢骨折患者实施冷热敷与按摩配合情志护理可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作者:赵扬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弹性髓内钉复位固定术治疗小儿下肢骨折围手术期护理研究

    目的:研究在小儿下肢骨折中应用弹性髓内钉进行复位固定术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之间我院骨科收治的下肢骨折患儿5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全部研究对象均采用弹性髓内钉进行下肢骨折的复位固定术,围手术期护理人员给予全程的护理程序干预,评价参与研究的所有患儿的治疗护理成效.结果:经过弹性髓内钉进行治疗的下肢骨折患儿经过全程的优质护理干预,患儿的治疗及康复效果达到满意,患儿术后无并发症及感染等症状发生,患儿达到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结论:小儿下肢骨折中应用弹性髓内钉进行复位固定术治疗的同时,给予患儿全程的优质围手术期护理,可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对提高患儿的康复及预后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娜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脊柱减压治疗对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感以及功能障碍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研究脊柱减压治疗对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感以及功能障碍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选取我院从2014年8月~2015年9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取普通牵引进行治疗,观察组采取脊柱减压进行治疗,观察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VAS评分以及功能障碍指数(CODI).结果:观察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组94.00%,对照组80.00%,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VAS评分、CODI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脊柱减压进行治疗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痛苦,且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其无创无痛的治疗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与可行性,因此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王克强;吴积;杨燕;姜美玲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强直性脊柱炎累及双髋关节的THA治疗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累及双髋关节的THA治疗效果.方法:对13例(16髋)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的患者行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平均随访时间为18(12 ~24)个月.对手术前后关节疼痛、活动度、关节功能改善进行对比研究,术后关节功能根据Harris评分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及髋关节功能均得到显著改善.屈曲活动度由术前平均40.3°,改善为术后平均90.5°.X线复查结果显示未见假体松动、脱位.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30.5分,改善为术后平均89.2分.结论:强直性脊柱炎累及双髋关节使用非骨水泥THA治疗效果良好,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作者:孙卫国;杨德文;田志梅;孙相福;刘冰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金属对金属髋关节假体置换术对AS累及髋关节患者关节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S)累及髋关节患者接受金属对金属髋关节假体置换术对关节功能的改吾作用.万法:选取AS累及髋关节患者60例(78髋)随机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n=30,40髋)接受金属对金属髋关节假体置换术治疗,对照组(n =30,38髋)接受常规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术.对比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数据,并对比手术前和3个月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髋关节活动度变化,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对比假体脱位、松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持续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且前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后者(P<0.05);手术前组间Harris评分和髋关节活动度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个月后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Harris评分和髋关节活动度均远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AS累及髋关节患者采用金属对金属髋关节假体置换术能够减轻手术创伤,还可显著改善关节功能,促进术后恢复,且并发症少.

    作者:张恒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临床体会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6年10月笔者采用闭合复位带领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方法治疗胫骨骨折或胫骨合并腓骨骨折50例,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50例患者获得6个月~18个月随访,50例中疗效优46例良3例中例,优良率为98%.结论:采用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手术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创伤小,对骨折短端局部血运干预小,术后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疗效满意,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作者:张元生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微型钢板与克氏针置入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对比

    目的:探讨微型钢板与克氏针置入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掌指骨骨折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接受微型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接受克氏针置入内固定治疗,对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关节屈曲度及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术后关节屈曲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关节僵硬、感染、延迟愈合、固定物不良反应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型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及关节曲屈度恢复优于克氏针内固定,且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具有更高推广价值.

    作者:朱博武;陈军权;翁志福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术中保温措施对腹部手术患者围术期应激及苏醒的影响

    目的:观察术中综合保温措施对全麻腹部手术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及苏醒的影响.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保温护理,观察组行综合保温护理,并连续监测手术过程中患者核心体温,分别检测2组患者手术前后肾上腺素(ADR)与去甲肾上腺(NA)水平.观察记录2组患者完全清醒时间、气管拔管时间、PACU滞留时间及术后恢复期寒战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肾上腺素(ADR)与去甲肾上腺(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麻醉清醒时间、气管拔管时间及PACU滞留时间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围术期低体温发生率为2.63% (2/76),对照组为15.79% (12/76),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 =6.104,P<0.05),观察组术后恢复期寒战的发生率为3.95% (3/76),对照组为13.16% (10/76),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 =5.361,P<0.05).结论:全麻腹部手术患者术中给予综合保温护理,可有效抑制围术期应激反应,缩短麻醉清醒时间,降低术后恢复期寒战的发生率.

    作者:陈夏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优质护理在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中的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优质护理于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手术后并发症中的效果.方法:取2015年5月~2017年6月本院就诊的重型颅脑损伤60例患者资料,均应用气管切开手术治疗,且按照临床护理方法不同分成2组,将行普通护理3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于其基础上行优质护理3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比2组效果和并发症.结果:观察组心理状态评分均比对照组低,总并发症率6.67%,比对照组23.33%低,且Gos评分5、4分,所占比例56.67%、33.33%,均比对照组40.00%、16.67%高(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手术患者行优质护理能够改善负性心理,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且促进患者恢复,可被临床推广.

    作者:曾巧红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持续性护理干预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持续性护理干预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抽取68例作研究对象,并依照随机抽签原则分组,对照组(n=34)应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n=34)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用持续性护理干预,就2组患者术后肢体功能康复优良率和再次骨折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髋部骨折康复优良率是94.12%,其术后再次骨折发生率是2.94%;对照组患者术后髋部骨折康复优良率是76.47%,其术后再次骨折发生率是20.59%;2组指标有统计学对比差异(P<0.05).结论:持续性护理干预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恢复有正性影响,避免患者再次骨折,值得借鉴.

    作者:张维娟 刊期: 2017年第23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