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儒;云玉芬;石俊丽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后肢体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我院从2015年6月~2017年1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后肢体偏瘫患者7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把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分别有3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予以康复护理1周与6周后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护理前(P<0.05);观察组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后1周与6周的肌力分级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后肢体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具有积极影响,能够显著提高患者肌力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张文娟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分析经脐单孔腹腔镜治疗小儿复杂性阑尾炎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择本院2016年2月~2017年6月接收的90例患复杂性的阑尾炎小儿资料,随机分观察组(45例)、对照组(45例);对照组行开腹式阑尾切除手术(OA)治疗,而观察组行经脐单孔式腹腔镜的手术(UOTLA)治疗,探究2组效果和安全性.结果:术后的排气时间对照组是27.46±4.41小时,观察组是15.21±3.11小时,观察组排气时间更早(P<0.01);WBC(白细胞计数)观察组术后3天是(4.52±2.24)×109/L,对照组是(8.97±4.38)×109/L,观察组比对照组WBC低(P<0.01);并发症率之比,观察组是11.11%(5/45),对照组是40.00%(18/45),观察组并发症率较低(P<0.01).结论:经脐单孔型腹腔镜对复杂性小儿阑尾炎实施治疗,效果佳.
作者:郭健童;梁健升;吕少霞;欧国昌;吴志强;杨庆堂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运用靶点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然后随机、平均的将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人,且观察组患者行靶点射频消融治疗、对照组患者行臭氧注射术治疗.待患者治疗结束后,通过6~12个月随访的方式,整理、分析、对比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结果:患者治疗完成后,在随访期间发现,在总有效率的比较中,观察组的88%远高于对照组的68%,且P<0.05;在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度的调查中,观察组的90%远高于对照组的64%,且P<0.05,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研究价值.且2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疾病的治疗,若采用靶点射频消融治疗方式,将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安全系数,减小创伤面积、缩短恢复时间等,因此值得广泛的推广使用.
作者:庄冠军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探究分析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患者25例进行研究,其入院时间均在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给予患者锁骨钩钢板治疗,对其平均愈合时间、固定失败概率、术后3、6、12个月的肩关节评分及临床疗效、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等进行研究.结果:患者经治疗后,其平均愈合时间为10.29±0.42周,未有患者出现固定失败的情况,其临床总好转概率为96.00%,手术耗时与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4.72±3.71分钟与69.93±4.75ml;患者术后6个月与12个月的肩关节评分均明显较术后3个月高,且术后12个月肩关节评分亦高于术后6个月,P<0.05.结论: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的固定效果可靠,且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其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广泛应用.
作者:徐犇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和分析后外侧入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38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切口方式的不同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前外侧入路切口,观察组患者采用后外侧入路小切口,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术前髋关节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组患者髋关节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手术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首次下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2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后外侧入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髋关节评分,同时其还具有微创功效,有助于患者术后快速恢复.
作者:于华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下肢静脉溃疡患者治疗效果及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在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下肢静脉溃疡患者60例,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依从性以及病后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性和患者治疗依从率分别为86.7%和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和80.0%,且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对下肢静脉溃疡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有着显著提高,其可以有效提高下肢静脉溃疡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下肢静脉溃疡的复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成叶;黄秀凤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微型钢板置入内固定修复对掌指骨骨折患者手部功能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入院的100例116处掌指骨骨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微型钢板内固定组(50例62处)与克氏针内固定组(50例54处)治疗,同时比较2种方法对手部功能及不良反应的影响.结果:微型钢板组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低于克氏钉组,而总主动屈曲度明显高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微型钢板组治疗优良率为94.0%;克氏钉组中治疗优良率为72.0%,微型钢板组的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克氏钉组(P<0.05);微型钢板组患者术后发生感染1例,关节僵硬2例;总发生率为6.0%;克氏钉组发生感染3例,关节僵硬6例,创伤性关节炎3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52,P<0.05).结论: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有效改善手功能,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减少并发症.
作者:罗俊;罗旭坤;肖蓉;胡军;刘杰;谌文君;曾昊;黄德东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80例为对象,随机分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采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比较2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术后3个月与半年时Harri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上则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而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都有各自的优势,临床可合理选择.
作者:陈洪亮;郑强;周猛;杨中锋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比较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与解剖钢板治疗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30例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观察组采用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解剖钢板进行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效果、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的优良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效果优于解剖钢板,术后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朱玉科;马雪海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分析研究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不完全爆裂性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8月~2016年7月收治的86例胸腰椎不完全爆裂性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其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患者.给予观察组患者实施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进行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后正中入路伤椎置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长、住院时长、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VAS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7.67%,对照组为86.04%,组间比较,差异显著,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长、住院时长、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VAS评分的改善情况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胸腰椎不完全爆裂性骨折患者使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进行治疗,除总有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外,还极大地缩短了住院时长,使患者能够快速地回归正常生活,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毛绍华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研究人工全髋关节置换联合瘤段扩大切除对股骨近端骨肿瘤患者的疗效及QOL评分的影响.方法:从2014年8月~2016年8月,于我院共有64例病患被诊断患有股骨近端骨肿瘤.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给予人工全髋关节置换联合瘤段扩大切除术;对照组给予瘤体壁灭活、病灶刮除及骨植入联合内固定,对比2组术后疗效、并发症、术中出血量、手术和住院时间及生活质量等.结果: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总优良率87.50%(28/32),显著高于对照组62.50%(20/32);治疗后2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并发症占比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QOL良好占37.50%(12/32),显著高于对照组15.63%(5/32),观察组极差占比3.13%(1/32),显著低于对照组18.75%(6/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联合瘤段扩大切除术对治疗股骨近端骨肿瘤患者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降低并发症,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同时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史宇霞;魏淑青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回顾分析应用关节镜辅助外侧松解+自体半腱肌移植的方法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髌骨习惯性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2年3月~2016年2月共收治11例创伤性所至髌骨习惯性脱位患者,伤后患膝明显肿胀及髌骨脱位-复位感,此后均出现3次以上髌骨脱位.先行关节镜检查,髌骨外侧支持带紧张者行松解术,再取自体半腱肌,编织后关节镜监视下调整MFPL的张力并在其解剖止点重建MFPL,术后接受正规功能康复锻炼.结果:术后切口均1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术后平均随访21个月(12~36个月),回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无髌骨再次脱位发生,髌股关节稳定,关节疼痛,无力等症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IKDC膝关节功能主观评分为92.4±5.3分,Lysholm评分为91.7±5.2分,手术前后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伤所致髌骨习惯性脱位情况下,关节镜辅助外侧松解+自体半腱肌移植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是微创且有效的治疗髌骨习惯性脱位的方法之一.
作者:张旭;吴建伟;李岳瑞;俞泉;麦永升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研究关节镜辅助下利用髌骨环治疗粉碎性骨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方式,采用克氏针张力带固定.观察组采用关节镜的方式,利用髌骨环固定.对患者术后1年的恢复情况进行随访.计算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0%,观察组有效率为94%,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认为髌骨环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克氏针张力带.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6%,观察组没有发现明显的并发症,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髌骨环的治疗效果更加安全可靠.
作者:董庆民;王萍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研究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应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16年5月~2017年3月我科室收治的120例由外伤造成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根据内固定方案分成2组,观察组66例采用防旋髓内钉固定,对照组54例采用动力髋螺钉固定,对比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手术相关指标,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等康复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髋内翻、肢体缩短、内固定失效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具有良好生物力学稳定性,内固定效果良好,利于髋关节功能恢复.
作者:吴东明;李木英;董辽;陈桂鹏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研究和分析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段脊椎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8月收治的胸腰段脊椎骨折患者32例为研究对象,利用电脑将其随机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6例.采用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为对照组,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伤椎置钉治疗为观察组.比较分析2组手术情况以及手术前后的伤椎前缘压缩率等.结果:观察组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VAS评分等,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较好,且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段脊椎骨折的效果十分显著,且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等优势,还能有效恢复椎体压缩度,因此值得应用于临床推广.
作者:金德才 刊期: 2017年第24期
偏瘫后肩痛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肩关节运动障碍的重要原因. 表现为肩关节周围疼痛,不仅在静止时,而且在被动活动时也存在疼痛,并影响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从而影响了脑卒中的预后. 脑卒中后偏瘫侧肩痛多见于卒中后1~3个月[1] ,发生率为16%~84%[2]. 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康复治疗技术,如Brunnstorm 方法、Bobath方法、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等[3]. 本研究通过烫熨与肩手操相结合治疗脑卒中偏瘫后肩痛,并与单纯烫熨组及单纯肩手操组进行对照观察,結果表明前者疗效更优. 现报告如下.
作者:邹云;黄春水;倪欢欢;杨颖;来雁;季力;励莉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探究围术期体温护理在老年骨折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1月收治的老年骨折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各53例.2组患者均实施手术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围术期体温护理.比较2组围术期凝血功能及并发症.结果:对照组手术后APTT、TT、PT、FIB指标均比观察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观察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体温护理可有效调节老年骨折手术机体凝血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刘松伟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对比分析在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治疗中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及距下关节融合术进行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88例为分析对象,选取时间段为2013年5月~2015年5月期间,以治疗方法不同进行分组,其中42例应用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而46例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治疗后将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安全性及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Gissane角明显较高,2组对比形成P<0.05的差异;并且,观察组患者的Bohler角明显较高,2组对比形成P<0.05的差异;经过6~12个月的随访,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Maryland评分明显较优,2组对比形成P<0.05的差异.结论:在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治疗中相比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效果更佳,可促使跟骨高度及足部功能恢复,对Gissane角及Bohler角丢失减少,在临床上值得应用和推广.
作者:荆吉峰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分析围手术期护理在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自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70例,依据来院先后顺序进行平均分组,每组患者比例各35例.予以基础护理的患者设为对照组,予以围手术期护理的患者设为观察组,后对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同对照组比对明显较低,住院时间同对照组比对明显较短,从生活质量评分来看,观察组相对较优,组间数据结果经检验后统计学意义产生.结论:在下肢骨折术后应用围手术期护理,可以使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得以降低,术后生存质量可以明显提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黎佩莲;冯彩玲;李素贻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研究人性化护理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100例,将其平均分成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都利用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室护理中实施人性化护理措施,对照组只进行常规的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提升,2组比较有实际意义.结论: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手术室护理中应用人性化护理措施,有非常好的效果,不仅缓解了患者的紧张情绪,还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马秀云 刊期: 2017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