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后外侧入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分析

于华

关键词:后外侧入路小切口, 髋关节置换术, 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后外侧入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38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切口方式的不同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前外侧入路切口,观察组患者采用后外侧入路小切口,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术前髋关节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组患者髋关节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手术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首次下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2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后外侧入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髋关节评分,同时其还具有微创功效,有助于患者术后快速恢复.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后外侧入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和分析后外侧入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38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切口方式的不同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前外侧入路切口,观察组患者采用后外侧入路小切口,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术前髋关节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组患者髋关节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手术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首次下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2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后外侧入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髋关节评分,同时其还具有微创功效,有助于患者术后快速恢复.

    作者:于华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与解剖钢板治疗的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与解剖钢板治疗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30例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观察组采用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解剖钢板进行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效果、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的优良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效果优于解剖钢板,术后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朱玉科;马雪海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应用低分子肝素对老年骨折患者合并冠心病出血风险的影响

    目的:观察冠心病老年患者骨折后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我院于2015年2月~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97例合并冠心病的骨折老年患者,临床分组以随机排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观察2组,其中对照组48例(使用氯吡格雷)、观察组49例(用药低分子肝素).比较应用药物前后患者血凝指标变化情况,统计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用药后观察组PT、APPT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出血事件发生率为6.1%,相比于对照组16.7%,观察组出血风险小,P<0.05.结论:临床对合并冠心病的骨折老年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能有效起到抗凝作用,且患者术后不良出血事件少.

    作者:李倩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显微外科技术联合外固定支架在下肢严重毁损伤保肢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下肢严重毁损伤保肢治疗中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与外固定支架联用方案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下肢严重毁损伤患者20例,均为我院骨科2015年2月~2017年1月收治,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与外固定支架联合治疗,观察保肢效果.结果:本组病例行平均22.4±1.4个月随访,均保肢成功.手术实施2~6次,平均4.6±0.4次;清创负压封闭吸引操作实施1~3次,平均2.1±0.3次.跟骨外露、跟骨处皮肤坏死的患者2例,2期采取清创交腿皮瓣处理得以治愈;移植皮瓣12例,皮瓣均存活;骨折达1期愈合18例,平均愈合时间为4.7±0.3个月.其余2例为骨缺损的患者,实施骨搬运的长度为4cm和5cm,分别在7个月和11个月时愈合.马蹄畸形患者采取外固定支架处理后,均有效矫正.本组钉道感染患者4例,经局部换药治愈.结论:临床在对下肢严重毁损伤患者进行保肢处理时,采取显微外科技术与外固定支架联合的方式,对骨与大面积软组织缺损进行重建,可使肢体功能得以有效恢复,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作者:胡才智;夏江;马涛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移位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移位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6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移位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内固定方法将其分为A组(空心螺钉,27例),B组(克氏针张力带,17例),C组(肱骨近端锁定钢板,22例)及D组(带线锚钉,20例).比较4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8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A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明显短于和少于其他3组(P<0.05).术后第6个月比较4组患者治疗优良率,结果显示A组优良率高,其次为C组和D组,B组低(P<0.05).结论:空心螺钉、克氏针张力带、锁定钢板及带线锚钉4种内固定物均可用于移位肱骨大结节骨折的治疗中,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其中空心螺钉和锁定钢板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作者:邱柱雄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围术期体温护理在老年骨折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探究围术期体温护理在老年骨折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1月收治的老年骨折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各53例.2组患者均实施手术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围术期体温护理.比较2组围术期凝血功能及并发症.结果:对照组手术后APTT、TT、PT、FIB指标均比观察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观察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体温护理可有效调节老年骨折手术机体凝血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刘松伟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双侧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讨双侧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2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进行单侧钢板内固定术,观察组采用双侧钢板内固定术,比较2组术后治疗效果、临床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优良率高,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杂胫骨平台骨折采用双侧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效果显著,能够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刘明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急诊科抢救方法以及护理效果

    目的:分析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急诊科抢救方法以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7月~2017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12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施以急诊科抢救与必要的护理干预措施,而对照组患者不进行上述急诊与干预措施,然后比较2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其有效的抢救时间为37.93±10.28分钟,比对照组患者的72.45±11.26分钟明显偏短,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相应死亡率为1.7%,比对照组患者的21.67%明显偏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1.67%,比对照组患者的30.0%明显偏低,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施以科学合理的急诊抢救,并予以必要的护理干预措施,不但能为患者及医护人员争取更多有效的抢救时间,大限度的降低患者死亡率,而且能大大降低后期治疗中并发症相应发生率,因而在临床上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

    作者:方丽娜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围手术期护理在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目的:分析围手术期护理在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自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70例,依据来院先后顺序进行平均分组,每组患者比例各35例.予以基础护理的患者设为对照组,予以围手术期护理的患者设为观察组,后对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同对照组比对明显较低,住院时间同对照组比对明显较短,从生活质量评分来看,观察组相对较优,组间数据结果经检验后统计学意义产生.结论:在下肢骨折术后应用围手术期护理,可以使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得以降低,术后生存质量可以明显提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黎佩莲;冯彩玲;李素贻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护理干预对下肢静脉溃疡患者治疗效果及依从性的影响分析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下肢静脉溃疡患者治疗效果及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在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下肢静脉溃疡患者60例,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依从性以及病后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性和患者治疗依从率分别为86.7%和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和80.0%,且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对下肢静脉溃疡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有着显著提高,其可以有效提高下肢静脉溃疡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下肢静脉溃疡的复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成叶;黄秀凤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9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研究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45例观察组和45例对照组,分别给予围手术期护理与常规护理,在经过治疗一段时间后,观察2组不同护理方式的护理效果以及住院时间.结果:经过2种方法护理对比,观察组护理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也要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对比具有较明显的差异,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能够有效降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充分提高了手术安全性,对于患者的康复速度提升也有着显著的帮助.

    作者:韩莹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使用MIPO技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分析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采用MIPO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的6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而观察组采取MIPO技术治疗,观察并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经统计,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愈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2组的数据差别很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术后1年,观察组的肩关节Neer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采用MIPO技术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有利于肩关节功能恢复.

    作者:何燕光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关节镜辅助外侧松解+自体半腱肌移植治疗髌骨习惯性脱位

    目的:回顾分析应用关节镜辅助外侧松解+自体半腱肌移植的方法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髌骨习惯性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2年3月~2016年2月共收治11例创伤性所至髌骨习惯性脱位患者,伤后患膝明显肿胀及髌骨脱位-复位感,此后均出现3次以上髌骨脱位.先行关节镜检查,髌骨外侧支持带紧张者行松解术,再取自体半腱肌,编织后关节镜监视下调整MFPL的张力并在其解剖止点重建MFPL,术后接受正规功能康复锻炼.结果:术后切口均1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术后平均随访21个月(12~36个月),回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无髌骨再次脱位发生,髌股关节稳定,关节疼痛,无力等症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IKDC膝关节功能主观评分为92.4±5.3分,Lysholm评分为91.7±5.2分,手术前后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伤所致髌骨习惯性脱位情况下,关节镜辅助外侧松解+自体半腱肌移植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是微创且有效的治疗髌骨习惯性脱位的方法之一.

    作者:张旭;吴建伟;李岳瑞;俞泉;麦永升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三维重建在复杂性颅底骨折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分析并研究三维重建在复杂性颅底骨折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在2015年1月~2016年1月接收并治疗的20例复杂性颅底骨折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选择64排螺旋CT进行薄层容积扫描,并对患者进行CT三维重建,根据三维立体图像来指导外科治疗.结果:患者颅底三维重建CT图像能够直观的显示患者颅底骨折的情况,并且在三维重建图像中能够直观显示出骨折片的实际大小、形态、位置和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手术中有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和手术风险的预防,也能够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减少后遗症的发生.结论:颅底CT三维重建对于复杂性颅底骨折手术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和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高玉杰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1例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对照组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低于对照组,伤椎Cobb角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低于对照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可迅速缓解患者疼痛症状,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椎体高度及矫正脊柱后凸畸形.

    作者:霍明哲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经脐单孔腹腔镜治疗小儿复杂性阑尾炎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分析经脐单孔腹腔镜治疗小儿复杂性阑尾炎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择本院2016年2月~2017年6月接收的90例患复杂性的阑尾炎小儿资料,随机分观察组(45例)、对照组(45例);对照组行开腹式阑尾切除手术(OA)治疗,而观察组行经脐单孔式腹腔镜的手术(UOTLA)治疗,探究2组效果和安全性.结果:术后的排气时间对照组是27.46±4.41小时,观察组是15.21±3.11小时,观察组排气时间更早(P<0.01);WBC(白细胞计数)观察组术后3天是(4.52±2.24)×109/L,对照组是(8.97±4.38)×109/L,观察组比对照组WBC低(P<0.01);并发症率之比,观察组是11.11%(5/45),对照组是40.00%(18/45),观察组并发症率较低(P<0.01).结论:经脐单孔型腹腔镜对复杂性小儿阑尾炎实施治疗,效果佳.

    作者:郭健童;梁健升;吕少霞;欧国昌;吴志强;杨庆堂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肌肉骨骼超声对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高回声点、痛风石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的影响

    目的:分析肌肉骨骼超声(MSUS)对痛风性关节炎(GA)患者高回声点、痛风石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4月乐山市人民医院GA患者52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其他关节炎患者52例为对照组.2组均行MSUS检查,分析对比2组高回声点、痛风石情况.结果:观察组受累关节73个,对照组受累关节75个;观察组韧带内高回声点发生率、痛风石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关节腔内高回声点发生率10.96%(8/73),高于对照组1.33%(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韧带内高回声点敏感性8.22%,特异性100%,关节腔内高回声点敏感性10.96%,特异性98.63%,痛风石敏感性9.59%,特异性100.00%.结论:对GA患者行MSUS检查可提高诊断高回声点、痛风石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具有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丁斌;李利琼;许朕华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银离子敷料在慢性伤口疗效及炎性因子变化的观察

    目的:分析银离子敷料在慢性伤口疗效及炎性因子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伤口患者为研究对象,另取10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对于观察组患者,使用38~40℃的乳酸钠格林氏液清创,后使用银离子敷料联合藻酸钙渗液吸收贴覆盖在伤口位置.结果:观察组病患共计100例,其中治愈者63例,好转者25例,无效者1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8.00%.治疗前,观察组病患细菌高培养例数为88例,治疗后,细菌高培养阳性结果者共计4例.观察组治疗前后的TNF-α,IL-10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IL-6和IL-12的治疗前后值无显著差异(P>0.05).证实治疗后观察组病患的血清水平更为接近正常值.结论:银离子敷料能够利用局部抗菌,调节全身炎症反应的方式,促进慢性伤口愈合,降低炎性因子表达水平,值得进一步在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作者:冯丽影;叶雪梅;李海燕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小儿骨科手术中应用细节护理六步法的效果评价

    目的:研究小儿骨科手术中应用细节护理六步法的效果评价.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小儿骨科手术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儿给与常规的饮食、药物及心理干预等传统护理,观察组患儿给予细节护理六步法等护理干预,评价对照组与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护理干预前后疼痛、护理质量、不良反应及护理满意度的评分.结果:治疗护理干预后2组患儿的疼痛均改善,观察组患儿的疼痛、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的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儿骨科手术中应用细节护理六步法对患儿的治疗护理依从性显著提高,治疗护理效果显著,患儿的预后良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娜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防旋髓内钉固定应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研究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应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16年5月~2017年3月我科室收治的120例由外伤造成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根据内固定方案分成2组,观察组66例采用防旋髓内钉固定,对照组54例采用动力髋螺钉固定,对比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手术相关指标,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等康复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髋内翻、肢体缩短、内固定失效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具有良好生物力学稳定性,内固定效果良好,利于髋关节功能恢复.

    作者:吴东明;李木英;董辽;陈桂鹏 刊期: 2017年第24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