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才智;夏江;马涛
目的:比较单球囊单侧与双球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3月~2017年6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共72例.其中单球囊组36例行单球囊单侧入路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双球囊组36例行双球囊双侧入路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结果:治疗后3个月,2组患者责任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均较前有所提高(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球囊组手术时间短于双球囊组,骨水泥注入量3.6±1.1mL,少于双球囊组5.0±1.5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发生骨水泥渗漏各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球囊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操作简单,骨水泥注入量少,仍可作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首选术式.
作者:王栋;李春龙;刘佰峰;冯国萍;王晓芳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观察冠心病老年患者骨折后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我院于2015年2月~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97例合并冠心病的骨折老年患者,临床分组以随机排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观察2组,其中对照组48例(使用氯吡格雷)、观察组49例(用药低分子肝素).比较应用药物前后患者血凝指标变化情况,统计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用药后观察组PT、APPT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出血事件发生率为6.1%,相比于对照组16.7%,观察组出血风险小,P<0.05.结论:临床对合并冠心病的骨折老年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能有效起到抗凝作用,且患者术后不良出血事件少.
作者:李倩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分析并研究股骨头坏死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术后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择我院在2014年4月~2016年7月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48例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对本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用随机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对照组患者配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配合综合护理干预,对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本研究48例患者,经过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以后,为患者配合相关的护理进行护理干预,所有患者均获得康复,3周之内均康复出院,没有严重的感染和并发症情况发生,对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92.41±2.4分,对照组为82.6±4.1分,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对于股骨头坏死患者为患者选择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手术以后为患者采用术后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干预指导工作可以有效的促进患者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避免患者出现相关的感染和并发症情况,具有推广使用的价值.
作者:马静;于静蕊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45例观察组和45例对照组,分别给予围手术期护理与常规护理,在经过治疗一段时间后,观察2组不同护理方式的护理效果以及住院时间.结果:经过2种方法护理对比,观察组护理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也要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对比具有较明显的差异,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能够有效降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充分提高了手术安全性,对于患者的康复速度提升也有着显著的帮助.
作者:韩莹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分析经脐单孔腹腔镜治疗小儿复杂性阑尾炎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择本院2016年2月~2017年6月接收的90例患复杂性的阑尾炎小儿资料,随机分观察组(45例)、对照组(45例);对照组行开腹式阑尾切除手术(OA)治疗,而观察组行经脐单孔式腹腔镜的手术(UOTLA)治疗,探究2组效果和安全性.结果:术后的排气时间对照组是27.46±4.41小时,观察组是15.21±3.11小时,观察组排气时间更早(P<0.01);WBC(白细胞计数)观察组术后3天是(4.52±2.24)×109/L,对照组是(8.97±4.38)×109/L,观察组比对照组WBC低(P<0.01);并发症率之比,观察组是11.11%(5/45),对照组是40.00%(18/45),观察组并发症率较低(P<0.01).结论:经脐单孔型腹腔镜对复杂性小儿阑尾炎实施治疗,效果佳.
作者:郭健童;梁健升;吕少霞;欧国昌;吴志强;杨庆堂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探究围术期体温护理在老年骨折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1月收治的老年骨折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各53例.2组患者均实施手术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围术期体温护理.比较2组围术期凝血功能及并发症.结果:对照组手术后APTT、TT、PT、FIB指标均比观察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观察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体温护理可有效调节老年骨折手术机体凝血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刘松伟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80例为对象,随机分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采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比较2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术后3个月与半年时Harri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上则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而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都有各自的优势,临床可合理选择.
作者:陈洪亮;郑强;周猛;杨中锋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研究小儿骨科手术中应用细节护理六步法的效果评价.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小儿骨科手术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儿给与常规的饮食、药物及心理干预等传统护理,观察组患儿给予细节护理六步法等护理干预,评价对照组与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护理干预前后疼痛、护理质量、不良反应及护理满意度的评分.结果:治疗护理干预后2组患儿的疼痛均改善,观察组患儿的疼痛、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的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儿骨科手术中应用细节护理六步法对患儿的治疗护理依从性显著提高,治疗护理效果显著,患儿的预后良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娜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分析人性化护理用于老年下肢骨折手术室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12月~2016年11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84例参与研究,随机平均分成2组,对照组在手术室护理中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手术室护理中实施人性化护理,比较2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后下肢功能评分为31.34±3.8分,对照组为23.85±3.59分;观察组护理后无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占42.86%,对照组无障碍患者占23.81%;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为95.24%,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6.19%;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76%,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43%.结论:人性化护理用于老年下肢骨折手术室护理中效果突出,值得推广.
作者:赵玲燕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分析银离子敷料在慢性伤口疗效及炎性因子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慢性伤口患者为研究对象,另取10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对于观察组患者,使用38~40℃的乳酸钠格林氏液清创,后使用银离子敷料联合藻酸钙渗液吸收贴覆盖在伤口位置.结果:观察组病患共计100例,其中治愈者63例,好转者25例,无效者1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8.00%.治疗前,观察组病患细菌高培养例数为88例,治疗后,细菌高培养阳性结果者共计4例.观察组治疗前后的TNF-α,IL-10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IL-6和IL-12的治疗前后值无显著差异(P>0.05).证实治疗后观察组病患的血清水平更为接近正常值.结论:银离子敷料能够利用局部抗菌,调节全身炎症反应的方式,促进慢性伤口愈合,降低炎性因子表达水平,值得进一步在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作者:冯丽影;叶雪梅;李海燕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本文就创伤骨科患者应用外固定架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与探讨.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10月~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94例创伤骨科患者,按照患者意愿进行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对观察组患者施以外固定架治疗,对对照组患者施以常规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将2组患者的骨折愈合优良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围术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对照组更低,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对比对照组均更快更短,经统计P<0.05,组间比较差异显著.结论:应用外固定架治疗创伤骨科患者可获得理想效果,具有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势,可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作者:王斌峰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研究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用于断指再植术后再植指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在我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间收治的断指患者中选出60例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接受断指再植术治疗,随机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镇痛方法,观察组患者给予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法,对比2组患者再植指血流动力学指标、VA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24小时的再植指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均比对照组高,且阻力指数更低,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天、6小时、12小时、24小时的VAS评分更低,且不良反应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的30.0%,P<0.05.结论:对断指再植患者术后镇痛中采用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效果确切,减轻患者再植指的疼痛程度,且安全性高,有助于促进患者再植指血流动力学的改善,利于提高断指成活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袁泽粤;梁明坤;陈欢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后肢体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我院从2015年6月~2017年1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后肢体偏瘫患者7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把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分别有3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予以康复护理1周与6周后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护理前(P<0.05);观察组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后1周与6周的肌力分级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后肢体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具有积极影响,能够显著提高患者肌力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张文娟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双侧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2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进行单侧钢板内固定术,观察组采用双侧钢板内固定术,比较2组术后治疗效果、临床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优良率高,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杂胫骨平台骨折采用双侧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效果显著,能够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刘明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研究和分析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段脊椎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8月收治的胸腰段脊椎骨折患者32例为研究对象,利用电脑将其随机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6例.采用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为对照组,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伤椎置钉治疗为观察组.比较分析2组手术情况以及手术前后的伤椎前缘压缩率等.结果:观察组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VAS评分等,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较好,且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段脊椎骨折的效果十分显著,且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等优势,还能有效恢复椎体压缩度,因此值得应用于临床推广.
作者:金德才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探讨下肢严重毁损伤保肢治疗中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与外固定支架联用方案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下肢严重毁损伤患者20例,均为我院骨科2015年2月~2017年1月收治,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与外固定支架联合治疗,观察保肢效果.结果:本组病例行平均22.4±1.4个月随访,均保肢成功.手术实施2~6次,平均4.6±0.4次;清创负压封闭吸引操作实施1~3次,平均2.1±0.3次.跟骨外露、跟骨处皮肤坏死的患者2例,2期采取清创交腿皮瓣处理得以治愈;移植皮瓣12例,皮瓣均存活;骨折达1期愈合18例,平均愈合时间为4.7±0.3个月.其余2例为骨缺损的患者,实施骨搬运的长度为4cm和5cm,分别在7个月和11个月时愈合.马蹄畸形患者采取外固定支架处理后,均有效矫正.本组钉道感染患者4例,经局部换药治愈.结论:临床在对下肢严重毁损伤患者进行保肢处理时,采取显微外科技术与外固定支架联合的方式,对骨与大面积软组织缺损进行重建,可使肢体功能得以有效恢复,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作者:胡才智;夏江;马涛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1例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对照组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低于对照组,伤椎Cobb角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低于对照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可迅速缓解患者疼痛症状,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椎体高度及矫正脊柱后凸畸形.
作者:霍明哲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探讨改良双钢板法以及微创内固定系统应用于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15年3月14日~2016年1月23日我院74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平均、完全随机原则,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改良双钢板法固定,予以观察组微创内固定系统.观察2组手术情况、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以及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操作时间72.75±4.81分钟、愈合时间10.98±0.71个月、失血量191.25±3.78ml,相比对照组更具优势,P值<0.05;两者住院时间对比性不强,P值>0.05;2组在不良事件发生概率、临床效果方面数据对比价值不大,P值>0.05.结论: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中,微创内固定系统具有操作简便、预后佳等优势,利于功能改善,与改良双钢板固定相比,但临床效果均较高,安全性较佳,但微创内固定系统愈合及操作时间更短,临床可根据实际需求合理选择术式.
作者:茹云虎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分析围手术期护理在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自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70例,依据来院先后顺序进行平均分组,每组患者比例各35例.予以基础护理的患者设为对照组,予以围手术期护理的患者设为观察组,后对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同对照组比对明显较低,住院时间同对照组比对明显较短,从生活质量评分来看,观察组相对较优,组间数据结果经检验后统计学意义产生.结论:在下肢骨折术后应用围手术期护理,可以使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得以降低,术后生存质量可以明显提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黎佩莲;冯彩玲;李素贻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全髋、半髋2种关节置换术应用于老年人中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6年7月来我院收治的70例老年股骨颈的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进行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半髋关节的置换术,观察组则采用全髋关节的置换术,比较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1%,均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7.1%,2组差异显示出统计学的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高,2组差异不显示出统计学的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较对照组低,2组差异显示出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能够提高临床效果,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欧锐金;黄星 刊期: 2017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