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围手术期护理在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黎佩莲;冯彩玲;李素贻

关键词:围手术期护理, 下肢骨折, 深静脉血栓, 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分析围手术期护理在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自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70例,依据来院先后顺序进行平均分组,每组患者比例各35例.予以基础护理的患者设为对照组,予以围手术期护理的患者设为观察组,后对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同对照组比对明显较低,住院时间同对照组比对明显较短,从生活质量评分来看,观察组相对较优,组间数据结果经检验后统计学意义产生.结论:在下肢骨折术后应用围手术期护理,可以使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得以降低,术后生存质量可以明显提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股骨头坏死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

    目的:分析并研究股骨头坏死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术后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择我院在2014年4月~2016年7月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48例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对本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用随机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对照组患者配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配合综合护理干预,对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本研究48例患者,经过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以后,为患者配合相关的护理进行护理干预,所有患者均获得康复,3周之内均康复出院,没有严重的感染和并发症情况发生,对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92.41±2.4分,对照组为82.6±4.1分,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对于股骨头坏死患者为患者选择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手术以后为患者采用术后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干预指导工作可以有效的促进患者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避免患者出现相关的感染和并发症情况,具有推广使用的价值.

    作者:马静;于静蕊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人性化护理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研究人性化护理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100例,将其平均分成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都利用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室护理中实施人性化护理措施,对照组只进行常规的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提升,2组比较有实际意义.结论: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手术室护理中应用人性化护理措施,有非常好的效果,不仅缓解了患者的紧张情绪,还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马秀云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64排螺旋CT和普通X线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价值中的比较

    目的:比较64排螺旋CT和普通X线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接诊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52例,以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MSCT组和X线组,每组分别26例.MSCT组患者使用64排螺旋CT的进行检查,X线组使用X线进行检查,对比2组患者的检出率.结果:MSCT组患者的骨折检出率为100%,X线组为76.92%,2组患者的检出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排螺旋CT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检出率更高,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依据.

    作者:葛一帆;曹伟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段脊椎骨折效果分析

    目的:研究和分析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段脊椎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8月收治的胸腰段脊椎骨折患者32例为研究对象,利用电脑将其随机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6例.采用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为对照组,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伤椎置钉治疗为观察组.比较分析2组手术情况以及手术前后的伤椎前缘压缩率等.结果:观察组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VAS评分等,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较好,且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段脊椎骨折的效果十分显著,且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等优势,还能有效恢复椎体压缩度,因此值得应用于临床推广.

    作者:金德才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与解剖钢板治疗的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与解剖钢板治疗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30例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观察组采用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解剖钢板进行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效果、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的优良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效果优于解剖钢板,术后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朱玉科;马雪海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行MIS-TILF与PLIF治疗的疗效差异及护理研究

    目的:讨论研究对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应用MIS-TILF与PLIF治疗的差异与意义.方法:选择我院骨科确诊为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应用PLIF及MIS-TILF术进行治疗并给与完善综合的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不同手术治疗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引流量以及手术前后血液检测指标、住院时间及功能恢复评分等指标.结果:行MIS-TLIF术后观察组各时段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评分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行MIS-TLIFB组患者术后下腰功能恢复较好,且各项血液检测指标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行PLIF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对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行MIS-TILF术治疗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感染风险率低的特点,可显著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并能显著降低术后各类并发症发生概率;与护理干预联合进行治疗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陆晓霞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25例疗效分析

    目的:探究分析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患者25例进行研究,其入院时间均在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给予患者锁骨钩钢板治疗,对其平均愈合时间、固定失败概率、术后3、6、12个月的肩关节评分及临床疗效、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等进行研究.结果:患者经治疗后,其平均愈合时间为10.29±0.42周,未有患者出现固定失败的情况,其临床总好转概率为96.00%,手术耗时与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4.72±3.71分钟与69.93±4.75ml;患者术后6个月与12个月的肩关节评分均明显较术后3个月高,且术后12个月肩关节评分亦高于术后6个月,P<0.05.结论: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的固定效果可靠,且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其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广泛应用.

    作者:徐犇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全髋关节置换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80例为对象,随机分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采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比较2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术后3个月与半年时Harri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上则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而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都有各自的优势,临床可合理选择.

    作者:陈洪亮;郑强;周猛;杨中锋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联合瘤段扩大切除对股骨近端骨肿瘤患者的疗效及QOL评分的影响

    目的:研究人工全髋关节置换联合瘤段扩大切除对股骨近端骨肿瘤患者的疗效及QOL评分的影响.方法:从2014年8月~2016年8月,于我院共有64例病患被诊断患有股骨近端骨肿瘤.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给予人工全髋关节置换联合瘤段扩大切除术;对照组给予瘤体壁灭活、病灶刮除及骨植入联合内固定,对比2组术后疗效、并发症、术中出血量、手术和住院时间及生活质量等.结果: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总优良率87.50%(28/32),显著高于对照组62.50%(20/32);治疗后2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并发症占比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QOL良好占37.50%(12/32),显著高于对照组15.63%(5/32),观察组极差占比3.13%(1/32),显著低于对照组18.75%(6/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联合瘤段扩大切除术对治疗股骨近端骨肿瘤患者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降低并发症,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同时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史宇霞;魏淑青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靶点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运用靶点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然后随机、平均的将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人,且观察组患者行靶点射频消融治疗、对照组患者行臭氧注射术治疗.待患者治疗结束后,通过6~12个月随访的方式,整理、分析、对比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结果:患者治疗完成后,在随访期间发现,在总有效率的比较中,观察组的88%远高于对照组的68%,且P<0.05;在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度的调查中,观察组的90%远高于对照组的64%,且P<0.05,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研究价值.且2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疾病的治疗,若采用靶点射频消融治疗方式,将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安全系数,减小创伤面积、缩短恢复时间等,因此值得广泛的推广使用.

    作者:庄冠军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后肢体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后肢体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我院从2015年6月~2017年1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后肢体偏瘫患者7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把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分别有3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予以康复护理1周与6周后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护理前(P<0.05);观察组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后1周与6周的肌力分级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后肢体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具有积极影响,能够显著提高患者肌力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张文娟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全髋、半髋2种关节置换术应用于老年人中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6年7月来我院收治的70例老年股骨颈的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进行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半髋关节的置换术,观察组则采用全髋关节的置换术,比较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1%,均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7.1%,2组差异显示出统计学的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高,2组差异不显示出统计学的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较对照组低,2组差异显示出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能够提高临床效果,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欧锐金;黄星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小儿骨科手术中应用细节护理六步法的效果评价

    目的:研究小儿骨科手术中应用细节护理六步法的效果评价.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小儿骨科手术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儿给与常规的饮食、药物及心理干预等传统护理,观察组患儿给予细节护理六步法等护理干预,评价对照组与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护理干预前后疼痛、护理质量、不良反应及护理满意度的评分.结果:治疗护理干预后2组患儿的疼痛均改善,观察组患儿的疼痛、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的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儿骨科手术中应用细节护理六步法对患儿的治疗护理依从性显著提高,治疗护理效果显著,患儿的预后良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娜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接骨板内固定对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的影响分析

    目的:分析接骨板内固定对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以往就诊的82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手术状态、效果及并发症.结果:全数病人平均手术时间127.45±20.83分钟,平均术中出血量265.91±105.47ml,安置7孔接骨板者35.37%,9孔者43.90%,13孔者20.73%;膝关节屈曲病人优良率占91.46%;其中有15例加以外固定,经回访观察愈合延迟2例,内固定无效3例;而病人治疗中并发症总产生率占13.41%.结论:接骨板内固定术对股骨远端骨折病人其治疗效果较佳,并发症少,且术后恢复良好,临床具有运用价值.

    作者:王飞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肌肉骨骼超声对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高回声点、痛风石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的影响

    目的:分析肌肉骨骼超声(MSUS)对痛风性关节炎(GA)患者高回声点、痛风石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4月乐山市人民医院GA患者52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其他关节炎患者52例为对照组.2组均行MSUS检查,分析对比2组高回声点、痛风石情况.结果:观察组受累关节73个,对照组受累关节75个;观察组韧带内高回声点发生率、痛风石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关节腔内高回声点发生率10.96%(8/73),高于对照组1.33%(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韧带内高回声点敏感性8.22%,特异性100%,关节腔内高回声点敏感性10.96%,特异性98.63%,痛风石敏感性9.59%,特异性100.00%.结论:对GA患者行MSUS检查可提高诊断高回声点、痛风石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具有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丁斌;李利琼;许朕华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单球囊单侧与双球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单球囊单侧与双球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3月~2017年6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共72例.其中单球囊组36例行单球囊单侧入路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双球囊组36例行双球囊双侧入路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结果:治疗后3个月,2组患者责任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均较前有所提高(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球囊组手术时间短于双球囊组,骨水泥注入量3.6±1.1mL,少于双球囊组5.0±1.5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发生骨水泥渗漏各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球囊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操作简单,骨水泥注入量少,仍可作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首选术式.

    作者:王栋;李春龙;刘佰峰;冯国萍;王晓芳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关节镜监视下髌骨环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应用

    目的:研究关节镜辅助下利用髌骨环治疗粉碎性骨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方式,采用克氏针张力带固定.观察组采用关节镜的方式,利用髌骨环固定.对患者术后1年的恢复情况进行随访.计算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0%,观察组有效率为94%,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认为髌骨环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克氏针张力带.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6%,观察组没有发现明显的并发症,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髌骨环的治疗效果更加安全可靠.

    作者:董庆民;王萍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三维重建在复杂性颅底骨折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分析并研究三维重建在复杂性颅底骨折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在2015年1月~2016年1月接收并治疗的20例复杂性颅底骨折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选择64排螺旋CT进行薄层容积扫描,并对患者进行CT三维重建,根据三维立体图像来指导外科治疗.结果:患者颅底三维重建CT图像能够直观的显示患者颅底骨折的情况,并且在三维重建图像中能够直观显示出骨折片的实际大小、形态、位置和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手术中有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和手术风险的预防,也能够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减少后遗症的发生.结论:颅底CT三维重建对于复杂性颅底骨折手术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和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高玉杰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防旋髓内钉固定应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研究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应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16年5月~2017年3月我科室收治的120例由外伤造成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根据内固定方案分成2组,观察组66例采用防旋髓内钉固定,对照组54例采用动力髋螺钉固定,对比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手术相关指标,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等康复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髋内翻、肢体缩短、内固定失效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具有良好生物力学稳定性,内固定效果良好,利于髋关节功能恢复.

    作者:吴东明;李木英;董辽;陈桂鹏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对断指再植术后再植指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分析

    目的:研究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用于断指再植术后再植指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在我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间收治的断指患者中选出60例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接受断指再植术治疗,随机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镇痛方法,观察组患者给予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法,对比2组患者再植指血流动力学指标、VA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24小时的再植指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均比对照组高,且阻力指数更低,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天、6小时、12小时、24小时的VAS评分更低,且不良反应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的30.0%,P<0.05.结论:对断指再植患者术后镇痛中采用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效果确切,减轻患者再植指的疼痛程度,且安全性高,有助于促进患者再植指血流动力学的改善,利于提高断指成活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袁泽粤;梁明坤;陈欢 刊期: 2017年第24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