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锐金;黄星
目的:本文就创伤骨科患者应用外固定架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与探讨.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10月~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94例创伤骨科患者,按照患者意愿进行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对观察组患者施以外固定架治疗,对对照组患者施以常规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将2组患者的骨折愈合优良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围术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对照组更低,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对比对照组均更快更短,经统计P<0.05,组间比较差异显著.结论:应用外固定架治疗创伤骨科患者可获得理想效果,具有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势,可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作者:王斌峰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研究小儿骨科手术中应用细节护理六步法的效果评价.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小儿骨科手术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儿给与常规的饮食、药物及心理干预等传统护理,观察组患儿给予细节护理六步法等护理干预,评价对照组与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护理干预前后疼痛、护理质量、不良反应及护理满意度的评分.结果:治疗护理干预后2组患儿的疼痛均改善,观察组患儿的疼痛、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的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儿骨科手术中应用细节护理六步法对患儿的治疗护理依从性显著提高,治疗护理效果显著,患儿的预后良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娜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研究和分析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段脊椎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8月收治的胸腰段脊椎骨折患者32例为研究对象,利用电脑将其随机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6例.采用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为对照组,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伤椎置钉治疗为观察组.比较分析2组手术情况以及手术前后的伤椎前缘压缩率等.结果:观察组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VAS评分等,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较好,且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联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段脊椎骨折的效果十分显著,且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等优势,还能有效恢复椎体压缩度,因此值得应用于临床推广.
作者:金德才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研究颅骨骨折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7年7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颅骨骨折病人,针对性给予基础护理、对症护理、健康宣教、饮食与心理护理,对比护理前后的GCS评分、NIHSS评分、CSS评分.结果:护理后40例的NIHSS评分与CSS评分降低,GCS评分升高,数据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临床护理可帮助颅骨骨折患者恢复意识状态、肢体感觉功能及神经功能,改善骨折预后,应根据颅骨骨折病情变化应用护理措施干预临床治疗,以促进骨折康复.
作者:张维娟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微型钢板置入内固定修复对掌指骨骨折患者手部功能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入院的100例116处掌指骨骨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微型钢板内固定组(50例62处)与克氏针内固定组(50例54处)治疗,同时比较2种方法对手部功能及不良反应的影响.结果:微型钢板组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低于克氏钉组,而总主动屈曲度明显高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微型钢板组治疗优良率为94.0%;克氏钉组中治疗优良率为72.0%,微型钢板组的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克氏钉组(P<0.05);微型钢板组患者术后发生感染1例,关节僵硬2例;总发生率为6.0%;克氏钉组发生感染3例,关节僵硬6例,创伤性关节炎3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52,P<0.05).结论: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有效改善手功能,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减少并发症.
作者:罗俊;罗旭坤;肖蓉;胡军;刘杰;谌文君;曾昊;黄德东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探讨改良双钢板法以及微创内固定系统应用于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15年3月14日~2016年1月23日我院74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平均、完全随机原则,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改良双钢板法固定,予以观察组微创内固定系统.观察2组手术情况、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以及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操作时间72.75±4.81分钟、愈合时间10.98±0.71个月、失血量191.25±3.78ml,相比对照组更具优势,P值<0.05;两者住院时间对比性不强,P值>0.05;2组在不良事件发生概率、临床效果方面数据对比价值不大,P值>0.05.结论: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中,微创内固定系统具有操作简便、预后佳等优势,利于功能改善,与改良双钢板固定相比,但临床效果均较高,安全性较佳,但微创内固定系统愈合及操作时间更短,临床可根据实际需求合理选择术式.
作者:茹云虎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80例为对象,随机分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采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比较2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术后3个月与半年时Harri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上则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而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都有各自的优势,临床可合理选择.
作者:陈洪亮;郑强;周猛;杨中锋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分析人性化护理用于老年下肢骨折手术室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12月~2016年11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84例参与研究,随机平均分成2组,对照组在手术室护理中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手术室护理中实施人性化护理,比较2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后下肢功能评分为31.34±3.8分,对照组为23.85±3.59分;观察组护理后无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占42.86%,对照组无障碍患者占23.81%;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为95.24%,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6.19%;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76%,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43%.结论:人性化护理用于老年下肢骨折手术室护理中效果突出,值得推广.
作者:赵玲燕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研究人性化护理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100例,将其平均分成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都利用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室护理中实施人性化护理措施,对照组只进行常规的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提升,2组比较有实际意义.结论: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手术室护理中应用人性化护理措施,有非常好的效果,不仅缓解了患者的紧张情绪,还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马秀云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讨论研究对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应用MIS-TILF与PLIF治疗的差异与意义.方法:选择我院骨科确诊为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应用PLIF及MIS-TILF术进行治疗并给与完善综合的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不同手术治疗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引流量以及手术前后血液检测指标、住院时间及功能恢复评分等指标.结果:行MIS-TLIF术后观察组各时段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评分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行MIS-TLIFB组患者术后下腰功能恢复较好,且各项血液检测指标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行PLIF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对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行MIS-TILF术治疗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感染风险率低的特点,可显著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并能显著降低术后各类并发症发生概率;与护理干预联合进行治疗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陆晓霞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观察分析关节镜微创技术在治疗膝关节骨创伤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将2014年8月~2016年8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膝关节骨创伤患者选为本次的观察对象.采用单双号分组法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和观察组均占40例.对照组膝关节骨创伤患者使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膝关节骨创伤患者采用关节镜微创技术进行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关节功能优良率、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下地时间、疼痛程度(VAS)评分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结果:观察组膝关节骨创伤患者的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5.00%,显著优于对照组(80.00%),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8.23±1.61天,平均下地时间为3.94±0.46周,相较于对照组14.84±2.13天、7.26±1.34周,显著更短,P<0.05;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为2.64±0.54分、ADL评分为86.54±6.75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关节镜微创技术治疗膝关节骨创伤患者的效果更为可观,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作者:姜军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分析并研究三维重建在复杂性颅底骨折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在2015年1月~2016年1月接收并治疗的20例复杂性颅底骨折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选择64排螺旋CT进行薄层容积扫描,并对患者进行CT三维重建,根据三维立体图像来指导外科治疗.结果:患者颅底三维重建CT图像能够直观的显示患者颅底骨折的情况,并且在三维重建图像中能够直观显示出骨折片的实际大小、形态、位置和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手术中有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和手术风险的预防,也能够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减少后遗症的发生.结论:颅底CT三维重建对于复杂性颅底骨折手术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和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高玉杰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研究可吸收螺钉对于骨关节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6例骨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法进行治疗,对比2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3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77%;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手术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ADL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可吸收螺钉对于骨关节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张建儒;云玉芬;石俊丽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研究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应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16年5月~2017年3月我科室收治的120例由外伤造成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根据内固定方案分成2组,观察组66例采用防旋髓内钉固定,对照组54例采用动力髋螺钉固定,对比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手术相关指标,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等康复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髋内翻、肢体缩短、内固定失效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具有良好生物力学稳定性,内固定效果良好,利于髋关节功能恢复.
作者:吴东明;李木英;董辽;陈桂鹏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对骨盆骨折患者进行个体化营养干预,评估分析其对患者营养状况、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将我院相关科室收治的骨盆骨折患者124例作为受试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均分2组,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护理,评估个体化营养干预对患者营养状况、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患者进行干预后2周蛋白质水平较第1天均有显著提高,且观察组ALB及Hb提高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干预后2周的K、Na、Cl和P水平升高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肺部感染和压疮发生的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骨盆骨折的患者,建议对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的同时进行个体化营养干预,能够显著提高患者营养状态,改善患者临床结局,加快切口愈合速度.
作者:刘晓苑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观察冠心病老年患者骨折后使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我院于2015年2月~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97例合并冠心病的骨折老年患者,临床分组以随机排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观察2组,其中对照组48例(使用氯吡格雷)、观察组49例(用药低分子肝素).比较应用药物前后患者血凝指标变化情况,统计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用药后观察组PT、APPT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出血事件发生率为6.1%,相比于对照组16.7%,观察组出血风险小,P<0.05.结论:临床对合并冠心病的骨折老年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能有效起到抗凝作用,且患者术后不良出血事件少.
作者:李倩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1例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对照组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低于对照组,伤椎Cobb角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低于对照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可迅速缓解患者疼痛症状,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椎体高度及矫正脊柱后凸畸形.
作者:霍明哲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分析围手术期护理在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自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70例,依据来院先后顺序进行平均分组,每组患者比例各35例.予以基础护理的患者设为对照组,予以围手术期护理的患者设为观察组,后对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同对照组比对明显较低,住院时间同对照组比对明显较短,从生活质量评分来看,观察组相对较优,组间数据结果经检验后统计学意义产生.结论:在下肢骨折术后应用围手术期护理,可以使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得以降低,术后生存质量可以明显提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黎佩莲;冯彩玲;李素贻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分析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急诊科抢救方法以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7月~2017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12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施以急诊科抢救与必要的护理干预措施,而对照组患者不进行上述急诊与干预措施,然后比较2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其有效的抢救时间为37.93±10.28分钟,比对照组患者的72.45±11.26分钟明显偏短,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相应死亡率为1.7%,比对照组患者的21.67%明显偏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1.67%,比对照组患者的30.0%明显偏低,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施以科学合理的急诊抢救,并予以必要的护理干预措施,不但能为患者及医护人员争取更多有效的抢救时间,大限度的降低患者死亡率,而且能大大降低后期治疗中并发症相应发生率,因而在临床上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
作者:方丽娜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双侧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2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进行单侧钢板内固定术,观察组采用双侧钢板内固定术,比较2组术后治疗效果、临床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优良率高,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杂胫骨平台骨折采用双侧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效果显著,能够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刘明 刊期: 2017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