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偏瘫后肩痛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肩关节运动障碍的重要原因. 表现为肩关节周围疼痛,不仅在静止时,而且在被动活动时也存在疼痛,并影响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从而影响了脑卒中的预后. 脑卒中后偏瘫侧肩痛多见于卒中后1~3个月[1] ,发生率为16%~84%[2]. 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康复治疗技术,如Brunnstorm 方法、Bobath方法、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等[3]. 本研究通过烫熨与肩手操相结合治疗脑卒中偏瘫后肩痛,并与单纯烫熨组及单纯肩手操组进行对照观察,結果表明前者疗效更优. 现报告如下.
作者:邹云;黄春水;倪欢欢;杨颖;来雁;季力;励莉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探究分析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患者25例进行研究,其入院时间均在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给予患者锁骨钩钢板治疗,对其平均愈合时间、固定失败概率、术后3、6、12个月的肩关节评分及临床疗效、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等进行研究.结果:患者经治疗后,其平均愈合时间为10.29±0.42周,未有患者出现固定失败的情况,其临床总好转概率为96.00%,手术耗时与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4.72±3.71分钟与69.93±4.75ml;患者术后6个月与12个月的肩关节评分均明显较术后3个月高,且术后12个月肩关节评分亦高于术后6个月,P<0.05.结论: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的固定效果可靠,且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其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广泛应用.
作者:徐犇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分析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Lisfranc关节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2月~2017年2月84例Lisfranc关节损伤患者根据就诊编号随机分2组,分别为克氏针手术组42例、空心螺钉手术组42例.所有患者知情同意本次研究,无手术治疗禁忌,签署同意书,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克氏针手术组采用的手术治疗方法为克氏针固定治疗,空心螺钉手术组采用的手术治疗方法为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Lisfranc关节损伤恢复优良率;Lisfranc关节功能恢复平均时间、住院平均天数;干预前后患者足部功能评分、疼痛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内固定松动等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空心螺钉手术组Lisfranc关节损伤恢复优良率高于克氏针手术组,P<0.05.其中,克氏针手术组优有20例,良有13例,可有5例,差有4例,Lisfranc关节损伤恢复优良率为78.57%;空心螺钉手术组优有27例,良有13例,可有2例,差有0例,Lisfranc关节损伤恢复优良率为95.23%.空心螺钉手术组Lisfranc关节功能恢复平均时间、住院平均天数83.25±10.02天、9.65±1.61天,短于克氏针手术组117.13±15.05天、15.13±2.57天,P<0.05.干预前2组足部功能评分、疼痛评分、生存质量评分相近,其中,克氏针手术组足部功能评分、疼痛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分别为41.61±4.45分、6.02±0.66分、61.35±4.22分,空心螺钉手术组足部功能评分、疼痛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分别为41.29±4.74分、6.73±0.65分、61.49±4.21分,经比较,P>0.05;干预后空心螺钉手术组足部功能评分、疼痛评分、生存质量评分优于克氏针手术组,其中,克氏针手术组足部功能评分、疼痛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分别为82.57±4.59分、3.25±0.61分、81.11±5.34分,空心螺钉手术组足部功能评分、疼痛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分别为93.36±4.71分、1.14±0.62分、92.51±3.59分,经比较,P<0.05.空心螺钉手术组内固定松动等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克氏针手术组,P<0.05.其中,克氏针手术组有4例患者出现内固定松动,有4例患者出现感染,有2例患者出现肿胀,并发症发生率达到23.81%;空心螺钉手术组有1例患者出现内固定松动,有1例患者出现感染,有1例患者出现肿胀,并发症发生率7.14%.结论: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Lisfranc关节损伤的临床效果确切,优于克氏针固定治疗,可更好改善患者足部功能,减轻患者疼痛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是Lisfranc关节损伤的理想手术方式,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寇荣善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本文就创伤骨科患者应用外固定架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与探讨.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10月~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94例创伤骨科患者,按照患者意愿进行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对观察组患者施以外固定架治疗,对对照组患者施以常规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将2组患者的骨折愈合优良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围术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对照组更低,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对比对照组均更快更短,经统计P<0.05,组间比较差异显著.结论:应用外固定架治疗创伤骨科患者可获得理想效果,具有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势,可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作者:王斌峰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分析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急诊科抢救方法以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7月~2017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12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施以急诊科抢救与必要的护理干预措施,而对照组患者不进行上述急诊与干预措施,然后比较2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其有效的抢救时间为37.93±10.28分钟,比对照组患者的72.45±11.26分钟明显偏短,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相应死亡率为1.7%,比对照组患者的21.67%明显偏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1.67%,比对照组患者的30.0%明显偏低,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施以科学合理的急诊抢救,并予以必要的护理干预措施,不但能为患者及医护人员争取更多有效的抢救时间,大限度的降低患者死亡率,而且能大大降低后期治疗中并发症相应发生率,因而在临床上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
作者:方丽娜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研究人性化护理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100例,将其平均分成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都利用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室护理中实施人性化护理措施,对照组只进行常规的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提升,2组比较有实际意义.结论: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手术室护理中应用人性化护理措施,有非常好的效果,不仅缓解了患者的紧张情绪,还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马秀云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探讨改良双钢板法以及微创内固定系统应用于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15年3月14日~2016年1月23日我院74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平均、完全随机原则,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改良双钢板法固定,予以观察组微创内固定系统.观察2组手术情况、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以及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操作时间72.75±4.81分钟、愈合时间10.98±0.71个月、失血量191.25±3.78ml,相比对照组更具优势,P值<0.05;两者住院时间对比性不强,P值>0.05;2组在不良事件发生概率、临床效果方面数据对比价值不大,P值>0.05.结论: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中,微创内固定系统具有操作简便、预后佳等优势,利于功能改善,与改良双钢板固定相比,但临床效果均较高,安全性较佳,但微创内固定系统愈合及操作时间更短,临床可根据实际需求合理选择术式.
作者:茹云虎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探讨下肢严重毁损伤保肢治疗中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与外固定支架联用方案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下肢严重毁损伤患者20例,均为我院骨科2015年2月~2017年1月收治,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与外固定支架联合治疗,观察保肢效果.结果:本组病例行平均22.4±1.4个月随访,均保肢成功.手术实施2~6次,平均4.6±0.4次;清创负压封闭吸引操作实施1~3次,平均2.1±0.3次.跟骨外露、跟骨处皮肤坏死的患者2例,2期采取清创交腿皮瓣处理得以治愈;移植皮瓣12例,皮瓣均存活;骨折达1期愈合18例,平均愈合时间为4.7±0.3个月.其余2例为骨缺损的患者,实施骨搬运的长度为4cm和5cm,分别在7个月和11个月时愈合.马蹄畸形患者采取外固定支架处理后,均有效矫正.本组钉道感染患者4例,经局部换药治愈.结论:临床在对下肢严重毁损伤患者进行保肢处理时,采取显微外科技术与外固定支架联合的方式,对骨与大面积软组织缺损进行重建,可使肢体功能得以有效恢复,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作者:胡才智;夏江;马涛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讨论研究对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应用MIS-TILF与PLIF治疗的差异与意义.方法:选择我院骨科确诊为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应用PLIF及MIS-TILF术进行治疗并给与完善综合的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不同手术治疗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引流量以及手术前后血液检测指标、住院时间及功能恢复评分等指标.结果:行MIS-TLIF术后观察组各时段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评分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行MIS-TLIFB组患者术后下腰功能恢复较好,且各项血液检测指标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行PLIF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对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行MIS-TILF术治疗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感染风险率低的特点,可显著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并能显著降低术后各类并发症发生概率;与护理干预联合进行治疗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陆晓霞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回顾分析应用关节镜辅助外侧松解+自体半腱肌移植的方法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髌骨习惯性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2年3月~2016年2月共收治11例创伤性所至髌骨习惯性脱位患者,伤后患膝明显肿胀及髌骨脱位-复位感,此后均出现3次以上髌骨脱位.先行关节镜检查,髌骨外侧支持带紧张者行松解术,再取自体半腱肌,编织后关节镜监视下调整MFPL的张力并在其解剖止点重建MFPL,术后接受正规功能康复锻炼.结果:术后切口均1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术后平均随访21个月(12~36个月),回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无髌骨再次脱位发生,髌股关节稳定,关节疼痛,无力等症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IKDC膝关节功能主观评分为92.4±5.3分,Lysholm评分为91.7±5.2分,手术前后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伤所致髌骨习惯性脱位情况下,关节镜辅助外侧松解+自体半腱肌移植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是微创且有效的治疗髌骨习惯性脱位的方法之一.
作者:张旭;吴建伟;李岳瑞;俞泉;麦永升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研究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应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16年5月~2017年3月我科室收治的120例由外伤造成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根据内固定方案分成2组,观察组66例采用防旋髓内钉固定,对照组54例采用动力髋螺钉固定,对比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手术相关指标,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等康复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髋内翻、肢体缩短、内固定失效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具有良好生物力学稳定性,内固定效果良好,利于髋关节功能恢复.
作者:吴东明;李木英;董辽;陈桂鹏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比较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与解剖钢板治疗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30例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观察组采用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解剖钢板进行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效果、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的优良率为9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效果优于解剖钢板,术后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朱玉科;马雪海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45例观察组和45例对照组,分别给予围手术期护理与常规护理,在经过治疗一段时间后,观察2组不同护理方式的护理效果以及住院时间.结果:经过2种方法护理对比,观察组护理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也要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对比具有较明显的差异,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能够有效降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充分提高了手术安全性,对于患者的康复速度提升也有着显著的帮助.
作者:韩莹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全髋、半髋2种关节置换术应用于老年人中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6年7月来我院收治的70例老年股骨颈的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进行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半髋关节的置换术,观察组则采用全髋关节的置换术,比较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1%,均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7.1%,2组差异显示出统计学的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高,2组差异不显示出统计学的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较对照组低,2组差异显示出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能够提高临床效果,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欧锐金;黄星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全程优化护理应用于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6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给予对照组常规的院前急救护理,观察组对院前急救护理进行全程优化,对比2组患者转入急诊后的APS、GCS评分.结果:转入急诊后,观察组的APS、GC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P<0.05,2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院前急救全程优化护理应用于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有助于患者伤情的缓解,提高急救效率.
作者:张伟丽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研究人工全髋关节置换联合瘤段扩大切除对股骨近端骨肿瘤患者的疗效及QOL评分的影响.方法:从2014年8月~2016年8月,于我院共有64例病患被诊断患有股骨近端骨肿瘤.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给予人工全髋关节置换联合瘤段扩大切除术;对照组给予瘤体壁灭活、病灶刮除及骨植入联合内固定,对比2组术后疗效、并发症、术中出血量、手术和住院时间及生活质量等.结果: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总优良率87.50%(28/32),显著高于对照组62.50%(20/32);治疗后2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并发症占比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QOL良好占37.50%(12/32),显著高于对照组15.63%(5/32),观察组极差占比3.13%(1/32),显著低于对照组18.75%(6/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联合瘤段扩大切除术对治疗股骨近端骨肿瘤患者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降低并发症,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同时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史宇霞;魏淑青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移位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6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移位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内固定方法将其分为A组(空心螺钉,27例),B组(克氏针张力带,17例),C组(肱骨近端锁定钢板,22例)及D组(带线锚钉,20例).比较4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8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A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明显短于和少于其他3组(P<0.05).术后第6个月比较4组患者治疗优良率,结果显示A组优良率高,其次为C组和D组,B组低(P<0.05).结论:空心螺钉、克氏针张力带、锁定钢板及带线锚钉4种内固定物均可用于移位肱骨大结节骨折的治疗中,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其中空心螺钉和锁定钢板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作者:邱柱雄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探究围术期体温护理在老年骨折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1月收治的老年骨折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各53例.2组患者均实施手术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围术期体温护理.比较2组围术期凝血功能及并发症.结果:对照组手术后APTT、TT、PT、FIB指标均比观察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观察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体温护理可有效调节老年骨折手术机体凝血功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刘松伟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后肢体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我院从2015年6月~2017年1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后肢体偏瘫患者7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把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分别有3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予以康复护理1周与6周后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护理前(P<0.05);观察组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后1周与6周的肌力分级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后肢体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具有积极影响,能够显著提高患者肌力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张文娟 刊期: 2017年第24期
目的:研究颅骨骨折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7年7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颅骨骨折病人,针对性给予基础护理、对症护理、健康宣教、饮食与心理护理,对比护理前后的GCS评分、NIHSS评分、CSS评分.结果:护理后40例的NIHSS评分与CSS评分降低,GCS评分升高,数据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临床护理可帮助颅骨骨折患者恢复意识状态、肢体感觉功能及神经功能,改善骨折预后,应根据颅骨骨折病情变化应用护理措施干预临床治疗,以促进骨折康复.
作者:张维娟 刊期: 2017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