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建军
目的:研究舒肝解郁胶囊治疗老年冠心病伴发的抑郁焦虑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2例老年冠心病伴抑郁焦虑的住院病人随机分为2组,一组为帕罗西汀治疗组(对照组),另一组为舒肝解郁胶囊治疗组(研究组).2组在治疗前和治疗2、4、6周末均采用SDS、SAS量表评分,采用TESS进行不良反应评定;在治疗6周末采用PANNS减分率进行临床总体疗效评估.结果:2组SDS、SAS评分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2周末、4周末、6周末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1);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6周末PANNS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87.1%,对照组总有效率83.9%,2组临床总体疗效差异无显著性(x2 =1.42,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7%,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9.4%,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多发生在治疗1~2周,患者基本能够耐受,继续治疗逐渐减轻或消失.结论:舒肝解郁胶囊对老年冠心病伴发的抑郁焦虑有显著疗效,副作用轻微,可以作为临床首选药物之一.
作者:吴凡;刘金光;于艳华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分析观察盐酸美金刚治疗帕金森痴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2013年1月~ 2014年1月来院治疗的帕金森痴呆患者2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 =140例)和观察组(n=140例),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采取盐酸多奈哌齐片治疗,观察组采取盐酸美金刚治疗,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MMSE)量表、蒙特利尔认知评分(MoCA)量表分别对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10周、16周的精神状态及认知功能进行评估,统计记录2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的MMSE评分、MoCA评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4周、10周、16周的MMSE评分、MoCA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略低于对照组的6.43%,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帕金森痴呆采取盐酸美金刚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贞君;邱星颖;方嘉阳;李华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对2004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中医正骨门诊就诊的30例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手法复位,外敷黄水及小夹板外固定,及时调整外固定松紧度,定期复查患肢X线观察骨折端愈合情况.结果:30例患者随访至少4个月,功能满意20例,可7例,不满意3例.结论: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经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疗效显著,值得临床使用及推广.
作者:吴泽荣;谭官峰;庞瑞明;王明潮;叶贵聪;刘红财;曾伟坤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重症急症胰腺炎患者行连续性静脉血液滤过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选行连续性静脉血液滤过的重症急症胰腺炎患者23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优质护理.结果:治疗后的8小时、16小时、24小时与治疗前对比,HR明显降低,P<0.05;CVP趋于稳定;尿量增加,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得以维持正常.出现2例中度不良反应.结论:CVVH治疗中做好心理护理、血管通路护理、出入量管理护理、心电监护等护理工作,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
作者:王秀玲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慢性胰腺炎外科治疗效果及术式选择对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60例慢性胰腺炎患者临床资料,均给予影像学检查,根据病变类型选择对于的手术方式,评价手术效果.结果:34例采用部分胰腺切除术,17例行胆管引流术,9例行胰尾空肠吻合术.60例患者术后随访显效47例,有效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0.0%.未见死亡病例发生.结论:对于慢性胰腺炎外科治疗而言,应根据诊断病变情况、手术适应证等选择适宜的术式,切实纠正临床症状,改善预后,加快术后康复.
作者:赵辉;徐秀丽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法对提高消化内科患者治疗效果及促进患者康复的意义.方法:通过对2014年5月~ 2015年5月我院消化内科治疗的68例患者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实施循证护理.观察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生活习惯、生活质量评分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同对照组患者比较明显提高,生活习惯显著改善,明显提高生活质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消化内科患者应用循证护理可提高治疗效果,使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江艳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整体性护理在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病毒性肝炎患者4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2例.2组患者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案,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方式,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整体性护理干预,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护理依从性、护理满意度以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护理依从性、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体性护理干预可以提高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者满意度高,更愿意配合治疗,同时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金一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分析康复治疗应用于脑血管意外后肌张力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64例脑血管意外后肌张力高患者为研究对象,予以全部患者康复治疗,观察其疗效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患肢痉挛程度、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均有改善,对比治疗前后各项统计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脑血管意外后肌张力高患者采取康复治疗,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崔英兰;徐军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对比研究脑出血患者进行小骨窗血肿清除术与传统开颅手术2种治疗方法治疗后的临床差别.方法:在我院随机选取140例2012年3月~2015年3月期间接受治疗的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平均分为有70例患者的试验组和对照组,采取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治疗方案的为试验组,采取传统开颅手术治疗方案的为对照组,对比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在临床上取得的总有效率和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采取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方案的试验组患者治疗后取得的总有效率为(92.86%),术后30天内并发症的发生率是(3.48%);采取传统开颅手术治疗方案的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取得的总有效率为(65.71%),术后30天内并发症的发生率是(32.75%),2组数据均有很大差值,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采取手术伤口小的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方案比传统开颅手术治疗方案取得的总有效率高、并发症的发生率低,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效果对比明显,临床可广泛推广使用.
作者:贾作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应用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便秘的影响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不同的护理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对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护理结束后,比较、分析2组病患的便秘及心脏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便秘发生率以及心脏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8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够降低便秘的发生率,减少心脏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沈楠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研究桡骨极远端骨折患者采用双螺纹接骨空心螺钉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纳入80例我院2012年4月~2014年4月期间收治的桡骨极远端骨折患者,所有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2组,各40例.其中40例患者采用石膏外固定治疗作为对照组,另40例患者采用双螺纹接骨空心螺钉治疗作为观察组.结果:治疗后随访患者1年,发现对照组、观察组优良率分别为80%、90%,观察组明显较高,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Cooney评分以及VA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桡骨极远端骨折患者采用双螺纹接骨空心螺钉治疗效果显著,骨折愈合时间短、疼痛较轻且关节功能恢复较好,值得临床应用就推广.
作者:姚建兴;秦兴亚;江志勇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观察新生儿换血治疗后不良反应与危险因素.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6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98例新生儿换血治疗患者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使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手术进行治疗,手术之后根据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引发的并发症,通过回顾分析,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与术后血液、换血时的体重以及生命指标等进行探讨.结果:所有患儿治疗的结果显示,新生儿换血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有:血小板减少、低钙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这3种症状.血小板减少是常见的一种症状,其血小板减少、低钙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的发生率分别为65%、42.9%、29%,一般在手术后的7天内是发生换血治疗后不良反应危险因素.所有患者的孕周、性别以及新生儿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进行换血治疗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良反应,常见的就属血小板减少,其中7天内是发生换血治疗后不良反应危险因素.因此,在进行新生儿换血治疗时要慎重考虑.
作者:李树艳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三级综合防治管理措施在高血压疾病中的实践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我社康中心普查出的120名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方法与健康宣教,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三级综合防治管理措施干预.结果:研究组干预6个月后舒张压与收缩压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及干预前(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33% (P <0.05).结论:通过社区综合防治管理措施干预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且降低了并发症概率,保障了健康质量,适于应用与推广.
作者:黄延平;张旭雅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究HIE(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行高压氧治疗护理对其产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4年3月本院收治的缺氧缺血性脑病110例患儿临床资料,按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行常规类护理,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行高压氧治疗护理,观察2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36%显著比对照组63.64%高,观察组后遗症与脑损伤发生率均比对照组低,且MDI指数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HIE行高压氧治疗护理的效果显著,能改善其临床症状,减少后遗症与脑损伤发生率,并促进智能发育.
作者:马瑞红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异位胰腺内镜微创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我院消化内科2008年元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32例异位胰腺患者,根据胃镜、超声内镜检查结果,确定病变的起源、部位、大小及隆起高度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其中行电圈套器直接切除9例,结扎环套扎部份切除8例,内镜下粘膜切除(EMR)6例,内镜隧道粘膜下切除(ESD)5例,内镜隧道粘膜下切除(STER)4例.结果:32例患者均成功施行了内镜微创治疗,所有病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腹疼痛,但无1例出现穿孔、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异位胰腺内镜微创治疗并发症少、费用低、术后恢复快、手术创伤小、患者依从性好,完全可以取代外科手术.
作者:王必信;谭福碧;张莉;王玲;彭蕊 刊期: 2016年第15期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以及社会生活水平的高速发展,目前我国人民对于医疗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在这样的前提之下,一种及时有效的对膝关节骨创伤患者进行好资料的手段就显得极为重要.但常规的治疗方法,既开放性手术的方法一方面治疗效果并不佳,另一方面对患者造成的创伤也较大.因此微创手术对膝关节骨创伤患者而言极为重要.文章探讨了关节镜微创技术在膝关节骨创伤治疗的新进展.
作者:施万义;侯凤娟;王玉林;李宝成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分析手术室护理管理对骨科手术医院感染的干预效果.方法:笔者选择自己所在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接受治疗的骨科手术患者462例进行本次研究.所有患者中,男性患者234例,女性患者228例,运用随机性的数字法进行分组,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231例患者.对对照组的患者实施常规性的手术护理管理,包括在手术中安排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和护理工作人员对患者讲解有关手术注意事项等.对观察组的患者在实施对照组的内容基础上,有效提高手术室的护理管理制度,进行全面规范化的护理管理.对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患者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分析观察,还有在手术室护理中出现的不规范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对照组的患者医院感染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在手术室护理中出现的不规范现象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有效运用全面规范化的手术室护理工作管理,可以减少医院的感染发生,同时也会减少一些不规范的情况出现.
作者:窦德花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探究颈椎不稳导致的交感型颈椎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颈椎不稳导致的交感型颈椎病患者120例,对患者治疗前后的颈椎X线片做相应的探讨,从而对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结果:120例患者中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颈椎不稳,并且伴有1个不稳定节段的患者42例,2个不稳定节段的患者57例,3个不稳定节段的患者21例,并且其颈椎不稳主要集中于C3~C5有105例,而在C5~C7较为少见,仅有15例,其中75例患者进行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治疗,68例患者治疗有效,同时在不稳定节段进行颈前路的间盘切除以及植骨融合治疗,所有患者均得到术后准确随访,随访显示其治疗有效率为85.8%(103/120).结论:在颈椎不稳导致交感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中进行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的临床诊断效果良好,同时对患者进行颈前路的间盘切除加植骨融合术是治疗的重要手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欧庆文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分析康复护理在消化性溃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来我院消化内科进行住院治疗的患消化性溃疡症患者64名,随机分成护理组和对照组.护理组患者给予综合性的康复治疗,包括健康知识教育、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等多方面,对照组患者进行一般护理.患者住院治疗2周后,根据患者情况对护理效果和护理质量进行评定.结果:护理组护理症状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x)±s=8.815,P<0.05),护理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x2=17.72457,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康复护理对消化性溃疡患者治疗与预防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作者:梁玉彩 刊期: 2016年第15期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促进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本院收治的98例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按护理所用方法分2组,对照组44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54例在其基础上行护理干预,比较2组FMA评分、BI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2组FMA评分、BI评分均比护理前评分高,且观察组FMA评分、BI评分均比对照组高;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92.6%,比对照组77.3%高,2组相比较x2=4.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患者上、下肢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且患者对护理干预的满意度较高,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陈金华 刊期: 2016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