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重点肌群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屈泽;李宣;黄元芳;李艳

关键词:平衡功能, 步行安全, 重点肌群训练, 脑卒中偏瘫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重点肌群强化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安全性及平衡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2月~2012年2月接受脑卒中偏瘫治疗的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严格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锻炼组与对照各63例。其中2组均接受现代功能康复技术的步行训练与平衡训练,锻炼组在上述基础上强化加入髋外展肌群的训练,治疗前和治疗后6周使用Berg平衡评分量表以及Holden功能步行分类分别对2组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进行评定,治疗结束后持续随访直至半年后,记录患者跌倒发生率。结果: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的BBS,Holden的功能步行分类级别较治疗之前有着明显的改善。组间比较锻炼组的评分级别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随访半年后,治疗结束的半年内锻炼组患者发生跌倒的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锻炼的基础上增加重点肌群的锻炼可以明显增强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加快功能恢复,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烟雾病患者的剖宫产手术的麻醉

    目的:总结烟雾病患者的剖宫产手术的麻醉经验,提高麻醉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01年8月~2013年1月在我院产科剖宫产的5例烟雾病产妇,选择L2~3,Ⅱ组选择L3~4行硬膜外穿刺进行麻醉。结果:5例产妇经过麻醉,肌松满意度极好3例,满意1例,差1例,总满意度为80.0%,镇痛满意度极好4例,满意1例总满意度为100.0%,Apgar评分1分钟评分为9.3±0.8分,5分钟评分为9.7±0.5分,T ( min)为14.2±4.8分。本组发生低血压1例,占20.0%,恶心呕吐1例,占20.0%。结论:L2~3腰硬联合麻醉烟雾病剖宫产效果好,副反应少,值得推广。

    作者:郭文姗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0年9月~2012年9月诊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组疗法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观察2组间疗效的差异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有效率为73.3%,2组临床疗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安全有效。

    作者:张金苹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在腹腔镜联合手术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超前镇痛是在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之前采取措施,阻滞整个伤害性刺激信号的传递,达到阻滞外周损伤冲动向中枢传导,减少有害刺激传入导致的痛觉过敏和脊髓后角细胞受体改变的一种疼痛治疗方法[1]。氟比洛芬酯其化学名为丙酸-1-2-酰氧基乙酯,为氟比洛芬的前体药物。是通过静脉给药的非甾体靶向镇痛药,用于手术后及各种癌症的镇痛。本实验观察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对腹腔镜多器官联合手术( CLS)术后镇痛的效果及安全性。

    作者:王辉;崇复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11例诊治分析

    目的: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临床发病率不高,但具有发病急、病死率高、并发症多、易误诊漏诊等特点,严重威胁产妇及其婴儿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本文探讨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早起诊断及治疗措施,以避免漏诊和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接受手术治疗患者,剖宫产后婴儿均存活,恢复出院。8例保守治疗患者中,1例胎膜早破,保守治疗至孕35周剖宫产,1例经家属要求转往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其余6例均保胎成功并经阴道分娩,母婴均存活。结论: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虽然不很常见,但可以造成流产、早产、死产以及围生期婴儿的死亡率升高,严重威胁孕妇和胎儿的安全,应提高警惕,尽量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误诊、漏诊,延误病情。

    作者:阿里木江·尤努斯;阿力木江·热杰普;郭仁德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优质护理服务在产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产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评价其优点。方法:对住院患者672例有计划、有目的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结果: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增强了护士的整体服务意识,提高了住院患者的满意度。结论:产科应积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

    作者:周凤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普外科病人围术期呼吸道管理的护理研究

    目的:密切观察普外科患者的康复过程,分析以心理护理为基础的呼吸道中西医结合护理在患者的呼吸道感染控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09年10月~2012年10月来我院普外科就诊并接受相关手术的患者112名进行围手术期对呼吸道管理,其中对照组56名采取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56名采取以心理护理为基础综合护理,统计2组患者的呼吸道感染控制情况以及其他相关临床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对照组的呼吸道总感染率达28.57%,而观察组的呼吸道总感染率仅为7.14%,且后者咳嗽、发热、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前者,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心理护理为基础的呼吸道中西医结合综合护理在普外科病人围术期呼吸道感染控制方面,比传统的常规护理方式更具有特异性,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肖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肺纤维化合并肺气肿综合征12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肺纤维化合并肺气肿综合征( CPFE)的临床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诊断的CPFE综合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特发性肺纤维化( IPF)各12例的年龄、病史、吸烟史、症状、体征、X线、HRCT、血气分析、肺功能、肺动脉压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CPFE病程及吸烟史常更长,临床表现有两种疾病混合存在,HRCT有肺大疱和网状、结节影混合存在,常为混合型通气功能障碍,合并弥散功能障碍。低氧血症明显,二氧化碳潴留则有所减轻,肺动脉高压更易发生,程度更重。结论:CPFE综合征时COPD和IPF的表现共存,但又有其独特的表现,其发病机制、治疗及预后等尚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李琳;金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护理

    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是目前我们的常见病、多发病,且发病急、病情进展快、病程长,大部分患者愈后不良,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或语言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危害患者的心理健康,可以说脑卒中也是一种身心疾病,精神、心理、情绪影响患者的病情、病程、疗效和转归,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也存在很多的心理问题,本文通过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修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2月~2013年1月我中心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患者80例,其中子宫内膜异位症50例,子宫腺肌病30例,均进行超声诊断与联合治疗。结果:二维超声显示2组内膜都呈现均匀性增厚,病灶与周围肌层没有界限,内部不均匀性回声。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动脉血流RI值明显高于子宫腺肌病患者(P<0.05)。所有患者都经过治疗后痊愈出院,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采用彩色超声鉴别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有很好的效果,而药物联合使用治疗能取得很好的预后。

    作者:闵庆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冠心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我院住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32例,根据患者的病情将所有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组),急性心肌梗死组(急性组),陈旧性心肌梗死组(陈旧组)各33例。同时选择同期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33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测定。结果:不稳定组、急性组、陈旧组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稳定组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4组患者间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稳定组和陈旧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与其他2组患者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冠心病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水平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对患者病情的判断和预后的预测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毕勇志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肾病综合征的护理体会

    水肿是肾病综合征主要的临床病症,患者主要是头部、四肢、背部等处有明显的水肿,此病较为反复,治疗周期长,对患者的护理工作尤为重要。本文以此类肾病综合征引起的水肿患者共66例作为研究对象来叙述如何护理,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我院在2011年~2012年期间共收治了肾病综合征水肿患者共66例,其中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从31岁~78岁之间。患者的临床病症为:头部、四肢、腹背等处水肿或全身水肿,伴有高蛋白尿、高血脂等病症。采用低盐或者无盐优质高蛋白饮食、利尿和抗感染等等治疗之后,63例患者的病症获得了缓解,34例经护理后停止服用利尿药物,剩下患者也减少了利尿药物使用量。

    作者:孙永波;黄芳;康嗣慧;程少平;张颖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低位小切口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谈谈低位小切口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甲状腺疾病患者共82例,上述患者均在我院实施手术治疗。本组患者均麻醉成功后实施手术,其中颈丛麻醉或者联合局麻患者共21例,全身麻醉患者共61例。上述患者均采用地位小切口,其中切口长度3.5~5.0cm,平均切口为4.5cm。手术过程中保护后返神经,避免术后出现呛咳、声音嘶哑等症状,术后24小时拔除引流条。结果:本组82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24小时拔除引流条,伤口均1期愈合。患者住院平均时间为4.5±1.3天;术后患者无声音嘶哑、血肿、低钙抽搐等临床症状。切口愈合后切口位置不容易发现,具有美容效果,切口周围没有肿胀发生,患者对手术切口情况较为满意。结论:低位小切口在甲状腺良性疾病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具有美容效果,患者容易接受。

    作者:李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腰侧直切口治疗肾盂输尿管结石

    目的:探讨腰侧直切口治疗肾盂输尿管结石疗效。方法:回顾38例肾盂输尿管结石的手术,采用腰侧直切口入路,结石分别位于肾外型肾盂、输尿管上段( L2下缘~L5上缘)内,结石有单发,也有多发。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取石,无残留。术后恢复快,无后遗症。结论开放手术治疗肾盂输尿管结石仍是较常用的方法,腰侧直切口系通过肌间隙解剖入路,创伤小、恢复快、直接、简便且后遗症少、易掌握,特别适合基层或设备条件较差的医院应用。

    作者:罗发维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阿替普酶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方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分析阿替普酶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方案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提供新思路。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6月~2013年5月我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67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应用阿替普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和对照组32例(应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血管再通率为82.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1%,与对照组比较,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阿替普酶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方案有利于改善急性心肌梗死血管再通情况,药物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沈洪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锁骨钩钢板治疗Toosy Ⅲ型肩锁关节脱位16例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AO锁骨钩钢板治疗Too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选取16例Too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病人采用切开复位AO锁骨钩钢板内固定+肩锁韧带修复术治疗,对病人治疗效果进行评分及效果评价。结果: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48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14~21天肩关节活动基本正常;患者恢复工作时间为术后2~4个月,平均3个月;患者取出钢板时间为3~12个月,平均6个月,无钢板断裂、螺钉松动及再脱位现象。按Karlsson疗效评价标准,优13例(81.25%),良2例(12.5%),差1例(6.25%),优良率为93.75%。结论:采用AO锁骨钩钢板治疗ToosyⅢ型肩锁关节脱位,可较早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炼,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张铎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妊娠合并肾绞痛患者保守治疗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肾绞痛的特点及护理对策,提高护理水平。方法:对2012年7月~2013年7月入住我科的48例妊娠合并肾绞痛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通过保守治疗和护理干预,36名患者结石自发排出,占75%,72小时内疼痛缓解,治愈率达到100%,孕妇及胎儿均未发生意外。结论:保守治疗和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缓解肾绞痛,促进结石自发排出。

    作者:申佳;杨瀚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舒适护理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应用。方法:将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8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各44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舒适护理。结果:实验组的总有效率及满意率均比常规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适护理可减轻SAH患者的不适感,提高患者的满意率,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郭蕊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肝脏疾病的超声诊断分析

    利用超声诊断肝脏疾病在临床上应用广泛,通过超声显像仪可以明确判断肝脏是否正常,以及肝脏弥漫性或占位性病变,利用声像图,结合临床病理表现和超声穿刺活检等方法,准确诊断各种肝脏疾病,此方法操作简单方便、无痛苦、还可重复检查,准确性较高,为诊断和分析肝脏疾病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作者:张镔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杵针疗法在社区医疗中的发展运用及分析

    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是我国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推广安全有效、成本低廉、适合本地区使用的中医药技术和方法,我院门诊部东高地社区卫生服务站率先开展了杵针疗法。杵针疗法,是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李仲愚教授家传十四代的治病秘法。此疗法特点是针具不刺入皮肤肌肉之内,无疼痛伤害之苦,无相互感染之虚,兼针刺与按摩之长,病人易于接受,老弱妇孺皆无惧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物理疗法。杵针疗法使用专门的工具(一套杵针工具共有4件,包括:七曜混元杵、五星三台杵、金刚杵和奎星笔),并具有自己独特的穴位,如八阵穴、河车路、八廓穴等。杵针疗法利用杵针作用在人体穴位上,通过施行各种手法,促进人体气血运行,畅通经脉,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作者:王佳琪;尹彬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大剂量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52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大剂量胺碘酮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探索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治疗方案。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7月~2013年6月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共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6例(应用大剂量胺碘酮治疗)和对照组26例(应用利多卡因治疗),比较2组患者疗效差异。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4.5%,死亡率为7.7%,对照组总有效率65.4%,死亡率为23.1%。经统计学分析,P<0.05,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大剂量胺碘酮是急性心肌梗死并发顽固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秀珍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