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红霞
目的:探讨肺纤维化合并肺气肿综合征( CPFE)的临床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诊断的CPFE综合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特发性肺纤维化( IPF)各12例的年龄、病史、吸烟史、症状、体征、X线、HRCT、血气分析、肺功能、肺动脉压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CPFE病程及吸烟史常更长,临床表现有两种疾病混合存在,HRCT有肺大疱和网状、结节影混合存在,常为混合型通气功能障碍,合并弥散功能障碍。低氧血症明显,二氧化碳潴留则有所减轻,肺动脉高压更易发生,程度更重。结论:CPFE综合征时COPD和IPF的表现共存,但又有其独特的表现,其发病机制、治疗及预后等尚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李琳;金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胃内异物导致急性胃穿孔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26例胃内异物导致急性胃穿孔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并给予相应护理,观察其效果。结果:患者均痊愈出院,1例伤口感染经治疗后痊愈。结论:胃内异物导致的急性胃穿孔通过有效护理对患者痊愈有重要作用。
作者:徐磊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相关因素。方法:通过对血标本的采集、运送、保存、检验及患者生理因素等因素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血标本的采集方法、采血部位、保存、检验及患者的生理因素均会影响血常规结果的精确度。结论: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很多,按规程操作进行血标本的采集、运送、保存及检验是保障血液细胞检验质量的重要环节。
作者:刘翠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支气管哮喘是目前儿科常见的慢性肺部疾病,临床上主要采取长期吸入激素、免疫调节等综合治疗[1]。由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它以气道重塑和气道高反应性为主要病理特征,它主要由免疫因素、神经精神因素、内分泌因素等引起,儿童哮喘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现代医学模式不仅是对生理性疾病的诊治,心理健康也日益受到重视[2]。2013年我科收治1例支气管哮喘患儿,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凤茹;赵艳萍;刘一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技术诊治乳腺疾病的独特优势。方法:通过分析微创技术在乳腺肿瘤诊断、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总结乳腺微创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及优劣性。结果:乳腺微创手术患者生理上表现为应急反应低、免疫功能抑制小、器官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较传统手术明显缩短,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微创技术应用于乳腺疾病诊治中具有操作简便、快速,定位定性准确,手术疤痕微小,成功率高,安全可靠,疗效显著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宁旭琴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 , HSP)是一种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但也见于成人的急性坏死性血管炎。主要累积皮肤、肾脏、胃肠道和关节,表现为紫癜性皮疹、腹部疼痛、紫癜性肾炎和关节炎。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免疫复合物介导的小血管炎是HSP的主要免疫病理机制[1]。血液灌流能针对性的清除抗体及免疫复合物、炎症介质,大大降低炎症介质在HSP的发展过程中所造成的损害。我科有12例患儿选用了HA280血液灌流器进行过敏性紫癜的治疗及护理,现报告如下。
作者:顾菁;戴婷婷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通过运用定位抢救模式实施儿科急救,提高急诊护士儿科急救抢救能力。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2月以来急诊科收治儿科抢救病人60例,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患儿实施定位抢救模式,对照组进行常规救护。结果:运用定位抢救模式实施救护后,急诊护士的急救技术操作、急救仪器的使用情况、沟通能力、应急能力、同事间的配合、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都有所上升。结论:通过运用定位抢救模式实施儿科急救能有效提高急诊护士儿科急救能力,值得推广。
作者:冯小华;姬宇;马晓敏;高琼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腰大池脑脊液持续外引流结合鞘内注射治疗术后颅内感染的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总结经验以提高自身治疗水平。方法:对2006年7月~2013年5月我科收治的32例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患者给予腰大池脑脊液持续外引流结合鞘内注射治疗,记录并作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患者中30例1周后颅内感染基本治愈,未发生脑疝等;1例放弃治疗,1例死亡。结论:腰大池脑脊液持续外引流结合鞘内注射治疗术后颅内感染的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杨启锋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是常见的肺部原发性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急剧上升,尤其是在工业发达地区,肺癌在男性恶性肿瘤死因中占居首位,在女性中仅次于乳腺癌,占居第2位。特别是在某些空气污染较重的工业区或矿区,肺癌患者的死亡率高居榜首。常见于45~75岁的男性,女性次之,70岁为发病的高峰期,70岁以上略有下降。
作者:王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分析硝苯地平缓释片以及苯磺酸氨氯地平用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患者中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0年~2012年期间收治的70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即分为2种,A组使用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共35例患者;B组选用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共35例患者,对治疗后的成本以及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组有效14例,显效19例,有效率为94.3%,平均成本为45.9元,2组的疗效统计数据不具备统计学意义,但是A组成本要低于B组(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患者使用硝苯地平缓释片与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效果均比较理想,使用硝苯地平缓释片从经济上来说成本更低。
作者:魏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检验标本的采集工作除少数由医生或检验人员完成外,绝大部分是由护理人员完成。护士负责采集标本的种类,主要有血液标本、尿液标本、粪便标本。护士负责这些标本的送检。标本大多数是有夜班护士采集,采集后直接放置在病区,并暴露在空气中。标准预防医学观点认为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1]。标本暴露在空气中,既影响科室环境美观,又易引起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和传染病的流行。夜班护士下班后再送标本,使标本在病区停留时间长。有时因季节原因,标本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易使标本变质,且护士送检标本过程中,标本也是暴露在外,光的照射、微生物的污染、环境的温度、送检过程中的振动、进入雨水,都干扰和影响检测结果的真实性,进而影响疾病的治疗工作,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2]。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自行研制标本放置盒,应用于临床,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用药不依从性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临床用药依从性。方法:随机抽取我院门诊2012年度糖尿病患者的处方100张(有联系方式的),还有2012年度门诊药房药物咨询窗口糖尿病患者咨询资料20份,调查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并随时记录不依从的原因。结果:参与回访和咨询患者共计97例,其中完全依从、不完全依从、完全不依从分别为39例(40.21%)、55例(56.70%)、3例(3.09%)。用药不依从的主要因素为缺乏糖尿病知识(25.86%)。结论:临床药师应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全面服务于患者,提高其用药依从性,保证临床用药更加合理、有效、经济,更好地达到临床疗效。
作者:赵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监测分析218例手足口病( HFMD)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探讨防治策略。方法:对2008~2010年接到本县县医院报告的218例HFMD患者进行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危重程度及转归进行监测。结果:流行病学:男女比例1.45:1,发病年龄1~3岁居多(占61.0%),春夏季高发(占60.6%),生活环境农村高于城市(分别占56.0%、44.0%);临床特征:发热患者占54.6%,皮肤粘膜损害占99.1%,并发症发生率31.2%;危重程度及转归:危重23例(占10.6%)、其中死亡18例(占78.3%),重型49例(占22.5%)、其中死亡8例(占16.3%)。结论:本县HFMD发病符合HFMD流行的一般规律,以春夏季节1~3岁农村散居男孩为高发人群。临床表现普遍较重,并发症多,重型及危重型死亡率高,值得重视。对于高发人群积极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作者:张金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评价术前三维适形放疗并卡培他滨治疗局部晚期直肠癌的耐受性和有效性。方法:45例初诊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入组,治疗前经病理确诊:直肠腺癌。所有患者予三维适形放疗:DT50 Gy/25次。化疗在放疗的第l天开始给药,卡培他滨825 mg/m2.次,2次/d,与放疗同步(每周5天)。手术在放化疗结束5、6周后进行。结果:完成术前计划并进行手术者43例。手术标本总有效率56.3%,肿瘤全消6例,仅见少量肿瘤残留16例。全组无4级毒副反应发生,3级毒副反应包括:放射性皮炎l例,腹泻2例,放射性肠炎1例。结论:术前三维适形放疗并卡培他滨治疗局部晚期直肠癌明显降低肿瘤分期、提高手术保肛率,且不良反应少,大多数患者可耐受。
作者:庞晓泳;温尊北;谢地;梁敦波;陈海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增加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rat disease, CAHD简称冠心病)以成为临床常见的心脏病,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呈逐年上升及年轻化趋势[1]。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对冠状动脉疾病诊断具有非常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普遍应用于临床。双源CT的出现使得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大为提高。但图像质量仍然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呼吸、吞咽、心律、对比剂流速及剂量等[2]。因此对病人在冠脉造影检查前、中、后进行耐心、细致、科学、有效的护理可使部分影响因素减低甚至得到控制[3],从而提高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成功率。本文对我院就诊行双源CT冠脉造影检查患者500例护理干预报告如下。
作者:李中华;陈震(通讯作者);张晓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分析核心能力培养模式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校2010级专科护生为对照组,2011级专科护生为实验组,对照组学生采用常规教学方法教学,实验班采用核心能力培养模式教学,比较2组教学效果差异。结果:实验组学生理论考核得分89.9±7.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理论考核得分72.3±8.1分,差异显著(t=13.3041,P<0.05);实验组学生模拟问诊考核得分86.2±6.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模拟问诊考核得分76.5±5.1分,差异显著(t=9.9562,P<0.05)。结论:核心能力培养模式通过个案教学、启发式教学、情景设置、导演式带教等方式提高了教学效果,改善了教学质量。
作者:常颖颖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老年性绞窄性肠梗阻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2年3月我院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老年绞窄性肠梗阻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确诊绞窄性肠梗阻者仅12例(40%),且多数已肠坏死。所有患者均行外科手术治疗,治愈22例,死亡8例,死亡率为26.7%。死亡原因主要为感染中毒性休克、多脏器衰竭及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结论:老年绞窄性肠梗阻病情复杂严重,早期诊断较困难,死亡率高,应综合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进行分析,尽早明确诊断,及时采取有效的手术治疗,才能提高救治成功率。
作者:李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究早期护理干预在肛肠外科手术中对患者的排尿排便效果。方法:我院自2010年1月~2012年12月共接收肛肠外科手术患者120名,将这些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分成2组,一组是观察组,采用早期护理干预的方式进行护理,另一组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结果:早期护理干预组他们经过护理后排尿排便障碍明显要小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肛肠外科手术患者提供早期护理干预,能够降低术后患者出现的排尿排便困难度,让患者的身心处于佳的恢复状态。
作者:李洪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改良肛裂切除术对肛裂的治疗效果。方法:本次共选择80例肛裂患者作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0年6月~2013年6月收治,随机分组就传统肛裂切除术(对照组)与改良纵切横缝术(观察组)预后进行比较,回顾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选取病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切口愈合时间早于对照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肛裂,可使切口愈合时间缩短,降低肛门张力,创造肛门功能恢复条件,减少术后并发症率,保障预后。
作者:周朝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对院前急救中气道管理与呼吸支持的应用方法与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于2011年4月~2013年6月行院前急救患者158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与气道管理、呼吸支持方法。结果:158例患者均行院前急救,其中23例在侧转头部并对口腔异物加以清除后呼吸充分、规律,50例由于呼吸微弱或呼吸骤停给予气管插管,24例患者进行口咽部通气管放置,其中18例由于呼吸慢、浅给予透明面罩气囊呼吸辅助。所有患者发绀症状均有显著改善,在现场急救后均顺利转入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结论:在院前急救中展开合理、阶梯性气道管理,给予患者有效、及时呼吸支持,可大幅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与生存率。
作者:杨云霞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