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骨科损伤控制在不稳定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王宁

关键词:骨科损伤控制, 不稳定骨盆骨折, 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骨科损伤控制在不稳定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收治的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以骨科损伤控制理念为指导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分期治疗,统计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16例患者复位效果为优,10例患者复位效果为良,没有复位较差患者;对照组7例患者复位效果为优,12例患者复位效果为良3,例复位结果较差;观察组复位优良率86.66%,相比对照组的复位优良率63.33%差异明显,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骨科损伤控制在不稳定骨盆骨折治疗中具有明显的应用效果,能够改善骨折复位效果,值得临床推而广之。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胸心外科手术患者的营养评估与护理分析

    目的:分析胸心外科患者的营养状况和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60名胸心外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应用血清白蛋白浓度分析方法和主观全面评价方法、人体测量指标和实验室检查对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检测和评估。结果:血清白蛋白浓度分析方法和主观全面评价方法检测结果一致,患者术前营养不良率与术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营养不良程度高的是运铁蛋白、淋巴细胞总数和白蛋白;患者手术后体重指数、体重、上臂肌围值以及肱三头肌皮褶厚度明显降低,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心外科患者在手术之后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及早的对患者进行营养评估并采取相应的营养支持等护理措施对于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有着积极的作用。

    作者:宋冬梅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大面积烧伤MEEK微型皮片移植术手术护理分析

    目的:分析与研究大面积烧伤MEEK微型皮片移植手术护理的方法。方法:对我院2012年2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28例大面积烧伤行MEEK微型皮片移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进行术前访视、术中配合以及术后护理。结果:28例大面积烧伤患者经过良好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配合,均取得满意的手术效果。结论:加强术前、术中、术后护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大面积烧伤MEEK微型皮片移植手术的成功率。

    作者:殷健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观察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2例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胺碘酮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疗效。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情况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心室率及心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情况,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疗效显著,能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

    作者:郭忠良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病区“无缝隙”护理管理组织模式在优质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与探讨

    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管理组织模式对病区优质护理质量控制的有效性。方法:护理部明确规定病区护士长休息不在岗时,指定在班护士为负责人暂时履行护士长职责,进行日常护理管理工作,控制安全,形成病区从时间段而言的护理管理组织“无缝隙”化。通过对比实行“无缝隙”护理管理组织前后6个月的护理质量管理指标,即将护理质量检查、住院病人满意度调查、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调查、护理不良事件、护士对自我工作的满意度调查方面列表比较。结果:实行“无缝隙”管理组织模式,病区日常护理工作在负责人的监管下仍持续、有序进行,一改过去护士长不在岗位时的混乱局面,有效提高了优质护理服务质量。结论:“无缝隙”护理管理组织有效保证了病区护士管理、病人管理、护理工作的无缝隙性,对提高优质护理质量、护士核心能力的培养及自我对工作的满意度具有重要促进效能和积极作用,同时有利于护理管理梯队的建设与培养。

    作者:刘俊俐;张贵清;万素英;李容华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输尿管结石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输尿管结石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期间的278例急性下腹痛临床考虑输尿管结石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诊断。结果:278例输尿管结石CDFI表现为结石强回声后方伴有“快闪伪象”。其中左输尿管结石上段72例,中断12例,下段57例,右输尿上段68例,中段19例,下段50例。结论:CDFI可以提高度输尿管结石的诊断符合率。

    作者:杨新萍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关节镜下成形联合修复缝合术治疗不稳定型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成形联合修复缝合术治疗不稳定型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疗效。方法:在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中,选择60例患者行关节镜下成形联合修复缝合术,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功能评分以及复查MRI手术疗效评价。结果:60例患者行关节镜下成形联合修复缝合术治疗后,其膝关节活动功能评分比治疗前的评分明显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不稳定型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中有52例患者完全愈合,8例患者部分愈合,无未愈合的患者。结论:关节镜下成形联合修复缝合术治疗不稳定型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疗效显著。

    作者:胡滨;刘宁;梁振雷;刘玉强;王续鹏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及护理

    目的:探究患者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及护理。方法:选择在我院2011年4月~2013年5月产后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的64例患者,并将患者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32例。在一般治疗基础上患者再进行抗凝及溶栓治疗。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84.4%,干预组有效率为9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抗凝血与溶血治疗,同时进行积极有效的综合护理措施,可有效预防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疗效确切。

    作者:余喜红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骨科无菌手术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相应的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骨科无菌手术感染危险因素,并对相关护理对策进行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9月~2013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骨科无菌手术患者60例,按照是否发生感染将所有分为非感染组和感染组,对比2组患者的切口感染相关因素。结果:本次研究中,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8.3%;患者自身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重指数、原发病是影响手术感染的重要因素;医疗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术后康复环境均是影响术后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结论:骨科无菌手术感染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治疗应针对影响手术感染的相关因素,从患者自身因素和医疗因素方面实施有效控制,以进一步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改善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王振军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非感染性胰腺坏死治疗体会

    目的:分析急症急性胰腺炎合并非感染性胰腺坏死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2012年7月~2013年12月就诊我院普外科治疗的19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非感染性胰腺坏死的患者临床资料,总结手术治疗情况。结果:发病在3周内的患者共4例,病灶主要集中在胰腺头、尾部,周围组织有坏死且胰床与周围肠系膜有粘连,但没有感染表现;发病时间在3~4周的患者10例,可见胰腺组织坏死,且表现为灰白色或紫色,病灶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发病时间超过5周的患者5例,病灶组织已经分离,周围组织坏死病出现液化现象。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非感染性胰腺坏死及时处理度过全身炎症期后,发病3周内病灶与周围组织有粘连,术中要避免出血,发病3~4周患者宜行手术治疗;发病超过5周,病灶可能合并感染,需严格控制感染。

    作者:张明飞;寇玮蔚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探讨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需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的患者31例作为研究对象,经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患者均为单支病变。分别在支架置入之前和之后,采用血管内超声现象的发放对患者动脉血管的管腔直径、管腔面积以及靶血管的斑块性质、斑块面积、血管壁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和测量,同时测定支架置入之后的支架对称指数和贴壁程度,由主治医师对患者的支架展开满意度进行评测和对比。结果:31例患者冠脉置入支架37枚, LAD (20支)、RCA(8支)和LCX(6支)分别有23枚、9枚和7枚。患者的冠状动脉行支架置入之前,血管内超声显像显示共有软斑11块,钙化斑块和纤维斑块各有4块,混合斑块3块;平均斑块面积为13.12±2.11 mm2;支架置入之后,平均斑块面积为6.57±1.32mm2,斑块面积显著缩小,与置入前相比P<0.05。支架置入前后小血管腔径分别是1.74±0.25mm、3.52±0.41mm;小腔面积分别是3.34±0.28mm2、7.02±1.01mm2。2组数据的比较有显著差异,且P<0.05,具有比较意义。患者的支架对称度、贴壁度、扩张度都取得了满意效果。结论:血管内超声显像可以清晰的观察到需行支架置入的靶血管的斑块性质、面积、偏心程度,血管壁的形态结构以及管径和管腔面积,从而指导支架大小的选择,同时,通过血管内超声可以对置入支架的对称度、贴壁度、扩张度、内膜增生等指标进行评估,对冠状动脉支架手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蔡亚滨;柯梅槐;黄建隆;崔勇;林福根;颜漳埔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肺结核合并咯血的临床观察

    目的:分析肺结核合并咯血的临床表现和诊治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47名肺结核合并咯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的方式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诊治措施。结果:肺结核合并咯血主要发生于青壮年,大咯血则主要发生于老年群体,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且老年患者容易引发感染,对于患者的治疗主要是止血治疗和抗生素联用预防感染,患者在经过积极的治疗后取得良好的效果。结论:肺结核合并咯血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患者的治疗主要依靠抗生素和止血药物。

    作者:董淦功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经阴道彩超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诊断子宫疤痕妊娠的应用评价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对子宫疤痕妊娠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8例子宫疤痕妊娠阴道彩超及彩色多普勒血流影像及诊断。结果:47例阴道彩超确诊,1例阴道彩超不能确定,经核磁共振确诊。结论:阴道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诊断子宫疤痕妊娠有很高的准确性,当该方法不能满足临床需要时,核磁共振作为补充方法是必要的。

    作者:宋彩环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护士长对护士人性化管理分析

    目的:探讨与分析护士长对护士实施人性化管理的体会与成效。方法: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46名,均为我院的护士,护士长在管理当中均对其实施人性化管理。并对比护士长对护士实施人性化管理之前的资料。结果:护士长对护士实施人性化管理之后,显著提高了其服务态度、沟通能力、护理的质量以及工作的积极性等,与实施人性化管理之前相比,护士的自我评分在实施之后得到了显著提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士长对护士实施人性化管理会把护士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有利于构建和谐与团结的人文氛围,使队伍的凝聚力和护士的整体素质得到增强与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杨帆;陈萍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辛伐他汀联合丹参滴丸对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单药与联合丹参滴丸治疗对冠心病患者血脂、C-反应蛋白的影响情况,总结合理的临床用药经验。方法:82例患者随机平分为辛伐他汀联合丹参滴丸降脂治疗(实验组)和辛伐他汀单药降脂治疗(对照组),对照分析2组间治疗前后的心绞痛改善情况、血脂、C-反应蛋白的变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等因素。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9%、81.5%,观察组患者血脂降低水平明显提高,不良反应明显减少(P<0.05)。结论:丹参滴丸联合应用辛伐他汀明显提高降低血脂作用,加强抑制炎症介质的作用,降低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值得临床上长期联合使用。

    作者:热孜万古力·依不拉音;艾祖然木·苏皮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对急性脑血管病的社区康复护理浅谈

    目的:探讨脑血管疾病的社区康复护理,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复发率。方法:通过专职人员,具有丰富护理知识和临床经验的护师在社区对全社区老年人建立服务对象档案,定期主动联系病人,并进行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和康复指导等方法,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以上措施和方法使广大中老年人了解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病因、诱因、临床表现和应激状态下的紧急处理措施,提高了中年人自我健康防护意识,减少了发病率。结论:积极开展防治中老年脑血管病的社区护理,满足了社区中老年人一体化的医疗照顾,建立了良好的人性化社区医疗模式。

    作者:谢燕;孙伟力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煤工尘肺病患者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式对煤工尘肺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8月~2013年9月以来收治的煤工尘肺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治疗组47例,对照组采取一般抗感染、止咳化痰、平喘等常规性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药物治疗的基础加服黄根片、对患者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加强营养和适度运动。同时随时跟踪观察病情,加强护理。3个月后,观察不同治疗方式对尘肺患者的疗效。结果:经过3个月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控制17例,显效14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对照组临床控制9例,显效9例,有效10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62%,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药物以及护理干预的方式进行综合治疗,更能够使煤工尘肺病患者身心健康得到有效恢复,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禹静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脑卒中患者后遗症偏瘫的早期康复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后遗症偏瘫的早期康复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康复治疗方法。对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分别利用NIHSS和Barthel指数(MBI)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提高脑卒中后遗症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利于偏瘫患者的康复。

    作者:刘会敏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大连市旅顺口区小学生第1恒磨牙龋病调查分析

    目的:选取7~10岁儿童第1恒磨牙患龋流行病学资料,为制定本市推广和实施预防龋齿适宜技术项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通用的龋齿调查方法,以大连市旅顺口区5所小学2174名学生为对象,调查第1恒磨牙患龋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2174名学生中,第1恒磨牙患龋人数467人,患龋率为21.48%,龋均0.503;患龋牙数990颗,以10岁儿童多见;女生患龋250人,高于男生的217人,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龋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10岁时达高峰。结论:该市儿童第1恒磨牙患龋情况符合龋病的一般流行病学特点。充分认识第1恒磨牙患龋对儿童的健康危害,有的放矢地指导小学生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窝沟封闭、局部涂氟可有效预防龋病,降低第1恒磨牙患龋率。

    作者:王宏;王翠妍;石云凯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分管床位后阶段性责任制护理方案对护理人员影响的探索

    目的:对分管床位后阶段性责任制护理方案对护理人员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本院于2010年1月~2013年1月进行本次实验,将护理人员按照职称、资历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实施一般常规护理,实验组采取在分管床位后给予阶段性护理干预。对比分析2组护理效果和护理质量。结果:对照组床位利用率73.27%,护士工作时间9.88±2.21小时,患者满意度7.65±1.87分,护士满意度3.59±1.11分,基础护理质量87.26±10.33分,一级护理质量85.32±9.37分,护理文书书写质量83.54±7.62分,消毒隔离质量88.49±11.14分;实验组对照组床位利用率91.62%,护士工作时间8.34±1.56小时,患者满意度9.77±0.22分,护士满意度1.81±0.95分,基础护理质量96.82±4.21分,一级护理质量97.34±1.38分,护理文书书写质量92.11±10.08分,消毒隔离质量95.67±5.32分。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实施分管床位后阶段性责任制护理后,住院人数降低、床位利用率得到提高、患者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也得到提高,护士压力降低、基础护理质量等均得到大幅度提高,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分管床位后阶段性责任制护理方案符合医院的环境,患者对护理人员满意度提高,采取分管床位后阶段性责任制护理方案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作者:骆伟群;张东云 刊期: 2014年第17期

  • 空心椎弓根螺钉合用骨水泥固定治疗脊柱骨质疏松性爆裂性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空心椎弓根螺钉合用骨水泥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08年7月~2013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40例子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对象均行空心椎弓根螺钉合用骨水泥固定治疗,采用Frankel分级方法及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采用X线胸片评估内固定效果。结果: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治疗后,Frankel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X线结果显示,患者术后内固定效果良好。结论:对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行空心椎弓根螺钉合用骨水泥固定治疗,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刘洪瑞;冯纪川 刊期: 2014年第17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