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万拉法新合并丁螺环酮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司文霞

关键词:抑郁症, 万拉发新, 丁螺环酮
摘要:目的:探讨万拉法新合并丁螺环酮治疗抑郁症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采用了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把符合CCMD-2-R抑郁症诊断标准的86例抑郁症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研究组应用万拉法新合并丁螺环酮治疗,对照组单用万拉法新治疗,用HAMD、HAMA、TESS量表评定疗效和副作用.结果:研究组HAMD减分率在评定的2、4、6、8周末均高于对照组(P<0.05).HAMA评分率在评定的2、4、6、8周末均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的显效率(84.1%)、有效率(95.5%).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药物的副作用无明显差别.结论:万拉法新合并丁螺环酮治疗抑郁症效果好、起效快、无严重副作用,是抑郁症可行的治疗办法.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胸椎结核伴不全截瘫病人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脊柱结核是常见的骨与关节结核,约占全部结核的3~5%,其中又以胸腰椎段居多,约占骨结核的50%.我科自1994年~2010年收治胸腰段结核病人23例,均行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994年~2010年我科手术治疗胸段结核病人23例,男17例,女6例;年龄12岁~67岁.其中有单椎体、双椎体或三椎体病变,以胸9~12椎体病变居多.病人术前均经抗结核治疗2周~4周,使病变局限,症状好转,采用病灶清除术,其中病灶清除伴椎旁减压术12例,病灶清除后取肋骨、髂骨行椎体融合8例,病灶清除伴椎体内固定3例.

    作者:梁淑贤;韩丽娜;王月梅;王凤荣;刘丽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万拉法新合并丁螺环酮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万拉法新合并丁螺环酮治疗抑郁症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采用了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把符合CCMD-2-R抑郁症诊断标准的86例抑郁症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研究组应用万拉法新合并丁螺环酮治疗,对照组单用万拉法新治疗,用HAMD、HAMA、TESS量表评定疗效和副作用.结果:研究组HAMD减分率在评定的2、4、6、8周末均高于对照组(P<0.05).HAMA评分率在评定的2、4、6、8周末均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的显效率(84.1%)、有效率(95.5%).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药物的副作用无明显差别.结论:万拉法新合并丁螺环酮治疗抑郁症效果好、起效快、无严重副作用,是抑郁症可行的治疗办法.

    作者:司文霞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农药乐果中毒的抢救及护理

    乐果是常见的有机磷类杀虫剂,它的性质及中毒机理,是抑制胆碱酯酶活性,造成组织乙酰胆碱的积聚,引起胆碱能受体活性紊乱,而使有胆碱能受体的器官功能障碍,由器官的平滑肌、腺体、汗腺等兴奋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与毒蕈中毒引起的症状相似,因而称毒草样症状.由交感神经节和横纹肌活动异常所引起的症状,与烟碱中毒所引起的症状相似,所以称烟碱样症状,乐果中毒死亡率很高.现将我院近10年救治的乐果中毒的典型病例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文收集自2000年1月~2010年10月,因农药乐果中毒在我院救治的患者48例,其中男20例,女28例,年龄在15岁~54岁.其中危重8例,重度10例,中度25例,轻度5例.其中10例是给农作物喷药,通过皮肤吸收中毒,其他38例都是自杀经口服中毒.经抢救和治疗,其中3例死亡,其余的全部康复出院.本文将6例典型病例的治疗和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杨淑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改良网架床运用于脑卒中步态训练下肢症状观察

    目的:观察改良网架床运用于脑卒中患者早期步态训练的下肢症状变化.方法:选择1例脑卒中患者早期介入改良网架床治疗进行为期60天的训练,采用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量表在治疗20天、40天、60天时分别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后下肢反射无明显亢进现象,在髋屈曲、膝屈曲、踝屈、踝背屈方面有明显进步,下肢的伸肌协同运动无明显差距,而伴有协同运动的活动及分离运动却得到提高,同时下肢的协调及速度也得到改善.结论:改良网架床运用在早期康复训练尤其是步态训练,可改善患者的下肢症状.

    作者:蔡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废弃示指联合胸脐皮瓣重建拇指功能

    目的:报告应用废弃示指异位再植再造拇指,并联合带蒂胸脐皮瓣重建手部功能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对7例拇指毁损伴有示指近节毁损性离断伤合并虎口皮肤缺损者,将示指中远节异位再植至拇指位置,同时联合胸脐带蒂皮瓣修复虎口皮肤缺损,1期重建拇指功能,术后按断指再植常规进行系统化功能康复训练.临床随访并观察功能恢复情况.结果:7例异位再植指体及皮瓣全部成活,手部外形满意,手功能恢复按中华医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4例,良3例.结论:利用废弃示指中远节异位再植联合胸脐皮瓣1期重建拇指功能,效果满意,是特定情况下拇指再造的一种实用有效的方法.

    作者:江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复杂性肾结石的ESWL治疗

    目的:观察ESWL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疗效.方法:采用国产JDPN - IVB型碎石机对结石部位碎石治疗及体位药物排石.结果:以ESWL及体位药物排石治疗,多次复震为主,排净率为95.7%;4个月以内排净率为98%.结论:ESWL治疗复杂性肾结石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舰;姜源洁;宋丹丹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Vojita疗法对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爬行能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Vojita疗法对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爬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3例中枢协调障碍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及对照组21例,治疗组采用Vojita疗法中的反射性俯爬(R-K)法配合Bobath疗法治疗,对照组仅用Bobath疗法治疗.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治疗组患儿获得爬行能力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结论:Vojita疗法中R-K法结合Bobath疗法对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爬行能力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辛宁;赵南;张文超;赵文红;张文越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肝素钠加地塞米松在预防肿瘤病人PICC血栓中的护理应用

    目的:探讨肝素钠加地塞米松预防肿瘤病人PICC置管后血栓的作用.方法:115例留置PICC的肿瘤病人分为2组,均使用超声引导穿刺.观察组采用50单位/ml肝素钠稀释液40ml加5毫克地塞米松预浸泡导管,再置入导管;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40ml浸泡导管后置管.2组病人置管后均采用超声监测PICC血管,观察是否有血栓形成,比较血栓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的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肝素钠稀释液地塞米松浸泡导管可降低肿瘤病人PICC置管后血栓的发生率.

    作者:何庆梅;张璐;高天霞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血清胆红素与急性脑梗死关系的临床研究

    目的:究血清胆红素与与急性脑梗死关系.方法:对6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和50例健康体检对照组测定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直接胆红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明显降低与急性脑梗死关系密切.

    作者:张春英;吴波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老年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方法:回顾性总结58例老年性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前、术后患者的护理过程.结果: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手术后康复效果良好,对术后护理满意.结论:对髋关节置换患者做好术前、术后护理,可以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及康复时间,减少患者不适,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作者:耿丽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G-CSF结合行为训练对缺血性脑损伤大鼠学习记忆及NGF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结合行为训练对缺血性脑损伤大鼠学习记忆及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影响.方法:随机选用2月龄清洁级wista大鼠24只设为假手术组A组,其余采用改良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2 h/再灌注24小时模型,获成功模型72只随机分为3组,B组为非干预组,C组为G-CSF干预组(皮下注射G-CSF),D组为G-CSF+行为训练组(皮下注射G-CSF,同时进行水迷宫行为训练),每组24只.假手术组(A组)不插入线栓,其余操作与缺血再灌注组相同.各组分别于造模成功后1周、2周、4周、8周随机选取6只利用穿梭实验视频分析系统进行学习记忆能力评估,随后处死、病理切片,做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实验,观察造模后大鼠海马区病理变化及NGF表达水平的改变.结果:造模后1周:B、C、D3组NGF表达均明显高于A组,C、D组高于B组(P<0.05),学习记忆能力均明显低于A组(P<0.01),3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造模后2、4周:B组NGF表达降至基础水平,C、D组NGF表达水平及学习记忆能力均高于B组,其中D组差异性为明显(P<0.01);造模后8周,D组NGF表达及学习记忆能力均明显高于B、C2组(P<0.01),C组NGF表达降至基础水平.结论:G-CSF结合行为训练较单一应用G-CSF不但神经保护作用明显增强,而且具有长时程保护作用,显著提高远期学习记忆能力.

    作者:康贝贝;张丽华;张伟;杨本利;李晓捷;王立苹;张士岭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老年人大面积脑梗死的护理体会

    目的:总结老年人大面积脑梗死的护理经验.方法:分析我科收治的22例老年人大面积脑梗死采取的护理措施.结果:科学的护理方法有利于提高病人治愈率和病后的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结论:通过对病人的精心护理,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避免并发症发生,促进康复.

    作者:杨桂云;杨桂芳;刘桂英;姜桂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门诊输液常见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防范对策

    目的:探讨门诊输液室常见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方法:对我院2008年5月~2010年5月门诊静点室护患矛盾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出门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结果:门诊护理工作中不安全因素主要表现在不能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服务态度不端正,沟通缺乏技巧,讲话不注意分寸,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各项护理操作前未作解释,专业知识缺乏及实际操作能力差,法律意识单薄.结论:进行门诊静点不安全因素分析与评估,针对相关因素实施有效的防范措施,可有效地提高门诊输液工作质量,保障护理安全.

    作者:王玉婷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护理纠纷的原因及防范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法律的逐步健全,公民的法制观念逐渐提高,尤其是在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颁布实施以来,责任举证倒置,病人在医疗服务中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日益增强,医疗护理纠纷呈上升趋势.一旦发生纠纷,其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再完善的纠纷处理方法也不如防患于未然.因此,护理人员只有加强法律和服务意识,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预防护理纠纷的发生.如何正确认识护患纠纷,分析其发生的原因以及防范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郭向群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急性硬膜外血肿手术治疗的探讨

    目的:探讨急性硬膜外血肿发生的原因及手术治疗体会.方法:49例病人外伤后24小时内经头颅CT平扫确诊.11例行颅骨钻孔负压引流,38例行骨瓣开颅.结果:11例钻孔引流者效果好,39例骨瓣开颅者效果满意.结论:对于不同硬膜外血肿据血肿大小、部位、病情缓急等具体情况而采取及时有效的手术方案.

    作者:司建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干脑炎的MR诊断

    目的:的:研究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MRI表现形式、病变部位、形态、信号特点,提高本病的MRI诊断水平.方法:2011年1月~7月底收治的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中,12例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进行头颅MRI检查,使用HPILIPS1.5T Achieva Nova Dual.结果:12例中,病变位于延髓-脑桥交界处10例,延髓、中脑1例,延髓、右额叶1例.T1像上呈低信号12例,T2像上呈高信号12例,DWI像上呈高信号10例、呈低信号2例.病变周边模糊1 0例、边界清楚2例.结论:MRI诊断手足口病合并脑干脑炎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作者:彭保成;刘斌;原聚祥;孙长录;李振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胸腰椎骨折术后感染的治疗

    目的:探讨胸腰椎内固定术后感染的治疗方法.方法:自2006~2010年对8例胸腰椎骨折术后感染患者行感染病灶清除、灌洗、抗感染及全身支持等治疗.结果:8例患者术后感染均控制,伤口愈合.结论:胸腰椎内固定术后感染是一种严重并发症,一旦发生需高度重视,早期彻底清创是关键,病灶区植入冲洗、引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全身营养支持是有效的方法,可达到解除症状、维持脊柱内固定及保持脊柱稳定性的效果.

    作者:杨占春;周继承;李春龙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31例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s203)诱导并联合蒽环类药物化疗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方法:对3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采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s203)诱导治疗,缓解后序贯化疗方案为蒽环类加Ara-C(阿糖胞苷)、DA(柔红霉素+阿糖胞苷)、HA(高三尖杉酯硷+阿糖胞苷)、MDAra-C(小剂量阿糖胞苷).结果:31例患者中,29例获得完全缓解,CR率93.54%,达到CR的平均时间为(28.52±5.14)d,1例死于颅内出血.结论: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As203)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达到完全缓解的时间短、副作用少、疗效确切,患者耐受性较好.

    作者:余霞;周箭;钟晓燕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眩晕110例病因及年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眩晕常见病因、发病年龄及其各相关疾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1 0例主诉眩晕患者,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头位激发试验,以及头部CT、MRI、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颈动脉彩超等检查结果,分析病因和发病年龄,总结临床特征.结果:110例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50例(45.45%)、后循环缺血(PCI) 41例(37.27%)、神经症4例(3.64%)、梅尼埃病5例(4.55%)、脑出血4例(3.64%)、前庭神经元炎2例(1.81%)、桥小脑角肿瘤2例(1.81%)、药物性眩晕1例(0.91%)、多发性硬化1例(0.91%).结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及后循环缺血是眩晕的常见病因,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各种疾病有其临床特征,可通过发病年龄、发作诱因、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特征进行鉴别诊断,老年人以PCI居多,一旦发生梗死后果严重,应予重视.

    作者:张春红;李永;吴波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PDCA循环在儿科门诊护理服务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讨论PDCA循环在儿科门诊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方法:运用PDCA循环(计划、执行、检查、处理)进行儿科门诊护理服务质量管理.结果:在人性化护理服务管理过程中,运用PDCA循环,使护理服务满意率呈螺旋式上升,使其更完善,令病人满意,同时护理纠纷及缺陷相对减少.结论:PDCA循环是集完整性、统一性、连续性于一体的科学的工作程序,适于在儿科门诊护理服务中应用.

    作者:徐小超;高卫英;刘敏;于金玲 刊期: 2011年第12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