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论我国肝移植的健康发展

夏穗生

关键词:肝移植, 健康, 展道路, 专业, 喜报, 前总, 评估, 警钟, 成绩
摘要:我国肝移植面临一个重要关头,当前总的形势是喜报频传、警钟时起;成绩巨大、问题不少.因此,急需认真分析、正确评估.专业内各抒己见,贯彻百家争鸣,以期走上更加健康的发展道路.为此,我先谈一些粗浅的想法,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大家的讨论.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原发性肝癌的CT检查与临床病理诊断的对比分析

    目的 探讨CT检查在肝癌诊断与病程判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比观察9年间经手术治疗的296例肝癌的CT与临床病理特征.其TNM分期Ⅰ/Ⅱ/Ⅲ/ⅣA/ⅣB期分别为6/55/130/68/37例,其中只行CT平扫23例,行增强CT213例,行碘油CT60例.结果 经CT检查拟诊为肝癌者258例,诊断符合率为87.20%平扫、增强、碘油CT的诊断符合率分别是:54.5%,89.3%和91.7%.38例诊断不符合者包括误诊14例,只发现可疑病灶21例,未发现病灶3例.无论原发癌灶大小,CT 所见肝癌病程与手术后临床病理诊断均有一定差距,其中卫星灶、脉管癌栓、淋巴结转移三者总的检出率分别为47.6%(49/103),43.4%(33/76)和29.7%(11/37).结论 CT对较小的卫星灶、脉管癌栓和淋巴结转移的检出存在一定局限性.对没有典型CT图像特征或血流表现而AFP为阴性的病灶要加强鉴别诊断,以防误诊或漏诊.

    作者:王悦华;刘永雄;冯玉泉;叶慧义;赵海潞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肝移植中肝静脉吻合方法的比较

    我们自1991年10月以来,进行了102例次肝移植手术,其中活体肝移植40例,减体式肝移植5例.在移植过程中发现,肝脏很难达到正常柔软度,术中超声多普勒亦显示平坦图形.

    作者:朱远方;范上达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小儿肝外伤的临床特点及非手术治疗

    1988~1997年,本院共收治小儿肝外伤48例,其中21例(43.8%)行非手术治疗.

    作者:赵登秋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药物预处理和缺血预处理对供肝保护作用的比较研究

    目的 寻找有效的减轻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途径.方法 建立大鼠肝脏原位隔离冷灌注模型模拟整个肝移植过程,对供肝分别作药物预处理和缺血预处理,比较正常肝、预处理供肝、未预处理供肝的PCNA,AST,ALT,LDH值.结果 与正常肝相比,药物预处理供肝、缺血预处理供肝、未预处理供肝肝损害程度依次加重.结论 预处理确实对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药物预处理的效果可能优于缺血预处理.

    作者:宫念樵;叶启发;姜汉英;郭辉;陈金枝;朱彤;杨军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实验性大动物肝移植

    近年来,随着基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免疫抑制治疗的不断改进,临床移植技术日趋熟练和提高,使肝移植已成为一个有实用意义的终末期肝病病人的重要治疗方法.

    作者:尹路;朱岳;JUAN Madariaga;Thomas E.Starzl;John J.Fung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供肝的切取与保存

    肝脏组织对缺血缺氧较敏感,长时间热缺血保存不当将导致肝脏细胞水肿、死亡.良好的供肝质量依赖于完善的切取手术与保存技术,不仅决定供肝的使用情况,同时对移植器官功能恢复,早期、晚期生存率均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刘永锋;程颖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粘附分子CD54、E-钙粘素及CD44在肝内胆管癌中的表达

    为探讨粘附分子在肝内胆管癌中表达的意义,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3种粘附分子CD54、E-钙粘素(E-cadherin)及CD44在29例原发性肝内胆管癌中的表达进行了分析.

    作者:郭琳琅;郭颖;梁欣伟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断流术后介入治疗门静脉海绵样变一例

    临床资料:病人,女,28岁,脾脏增大8年,反复黑便1年,皮下出血1个月入院;无肝炎及血吸虫病病史.

    作者:潘万能;李荣祥;李劲;李金龙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肝脏结核八例临床分析

    肝脏结核是一种继发性疾病,临床上少见.1984~1998年,本院经手术证实共发现此类病人8例.

    作者:王锦波;何振平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后联合应用逆行胰胆管造影及Oddi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道结石

    自1992年8月以来我科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前后联合应用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Oddi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胆道结石28例,本文报道其检查及治疗效果,并就LC前后选择ERCP-EST的指征进行讨论.

    作者:安东均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盐酸氟桂利嗪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

    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肝脏外科常见的病理生理过程,清除氧自由基是减轻或预防肝脏再灌注损伤的重要措施之一.体外实验表明盐酸氟桂利嗪(flunarizine,FLU)对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体系产生的O2-有抗氧化活性,对此药在体内对肝脏再灌注损伤的确切作用还不清楚.

    作者:王金生;张文海;王鹤令;赵日省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肝移植适应证与手术时机的探讨

    肝移植在临床大脏器移植中,手术难度大,但近年来发展迅速,据全球移植中心名录(WTCD)统计1992年底全球累积总数为26371例.1995年上升到48967例,到1998年底达72311例.

    作者:夏穗生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肝包虫病合并症的外科治疗体会

    西北地区肝包虫病发病率较高,由于本病发病较隐匿,发病后无典型临床表现,就诊较晚,另由于肝脏所处特殊的解剖位置及受累后引起系统的病理生理改变,故易引起邻近器官损害及相应病理改变.

    作者:吐尔逊别克;阿合买提哈力;赵中辛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再次背驮式肝移植并肾移植治疗肝移植术后慢性排斥并肾功能不全(附一例报告)

    目的 探讨用原位背驮式肝移植并肾移植术治疗先天性多囊病肝移植术后慢性排斥并肾功能不全.方法 供肝取自同血型脑死亡供体;顺利切除原病肝,行原位再次背驮式新肝植入及右髂窝肾移植.结果 再次背驮式肝移植并肾移植手术成功,供肝、供肾功能良好;术后18d死于曲霉菌性腹膜炎所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 背驮式技术适用于再次肝移植;肝移植术后慢性排斥反应并肾功能不全是联合肝肾移植的适应证.

    作者:彭民浩;彭涛;卢榜裕;黎乐群;陈希纲;杨定华;郭雅;梁雄;孟柯伟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活体肝移植外科处理

    活体肝移植的初设想是应用于由于不能及时获得尸体供肝的儿童病人.世界上首次报道活体肝移植是巴西Raia等[1],他们共做2例,2例供体术后完全康复,但是2例受体均于术后1个月内死亡.

    作者:范上达;王伟林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成人原位肝移植(附18例报告)

    目的 研究原位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5年内为18例终末期肝病病人实施原位肝移植手术,其中肝炎肝硬化15例,肝癌3例.结果 手术死亡5例,病死率27.2%.围手术期存活13例(77.8%).术后并发症:腹腔出血4例;胆瘘2例.随访期间2例胆瘘病人死亡(分别于术后6个月和8个月),现存活11例(61.1%)生存时间均超过5个月,长1例生存时间已5年半.结论 肝移植手术是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治疗手段,减少手术并发症,预防肝移植术后乙肝再感染是提高手术成功率,保证长期生存的关键.

    作者:谷川;郝明利;刘振文;何玉中;朱志军;潘澄;沈中阳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Fas/FasL与移植免疫耐受

    Fas/FasL介导的细胞程序性死亡(PCD)在移植免疫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睾丸及角膜等免疫赦免组织中均有持续的FasL表达[1],体内外实验也表明FasL可有效地诱导Fas+T淋巴细胞凋亡[2],故Fas/FasL相互作用产生的移植免疫耐受倍受移植界关注.

    作者:孙倍成;王学浩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再次肝切除术治疗复发肝癌

    1986年3月至1996年5月,我科对16例原发性肝癌切除后复发及32例转移癌肝切除术后复发病人行再次肝切除术.

    作者:张永杰;冯延昌;崔来贤;崔庆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论我国肝移植的健康发展

    我国肝移植面临一个重要关头,当前总的形势是喜报频传、警钟时起;成绩巨大、问题不少.因此,急需认真分析、正确评估.专业内各抒己见,贯彻百家争鸣,以期走上更加健康的发展道路.为此,我先谈一些粗浅的想法,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大家的讨论.

    作者:夏穗生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胆盐诱发肝细胞凋亡及蛋白激酶C信号通道的作用

    目的 从细胞凋亡的角度探讨阻塞性黄疸肝损害的调控机理.方法 采用胶原酶原位肝灌注法获取大鼠肝细胞,行原代培养,使用不同浓度甘氨鹅脱氧胆酸钠(GCDC)及蛋白激酶C激动剂PMA、拮抗剂白屈菜赤碱(chelerythrine)作用肝细胞后,用流式细胞术(FCM)分析肝细胞的凋亡比率,用生物素-dUTP标记的TUNEL技术进行凋亡的原位检测.结果 随GCDC浓度的增加,肝细胞的凋亡比率明显增加,150μM GCDC作用后肝细胞的凋亡率达到(38.23±1.58)%;随PMA浓度的增加,肝细胞的凋亡明显增加,随白屈菜赤碱的增加,肝细胞的凋亡明显减少.结论 胆盐致肝细胞的凋亡,这可能是阻塞性黄疸肝损害的机理,蛋白激酶C信号通道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作者:王剑明;邹声泉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