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手术配合

程燕燕;张颖;郭莉

关键词:主动脉壁, 夹层动脉瘤, 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手术效果, 手术配合, 手术难度, 技术要求, 分离状态, 膜分离, 质量, 血液, 撕裂, 配套, 扩展, 护士, 护理, 长轴
摘要: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主动脉腔内血液从主动脉撕裂处进入主动脉中膜,使中膜分离,并沿主动脉长轴方向扩展,形成主动脉壁的二层分离状态[1].因此,一旦确诊,在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尽快手术治疗.因其手术难度大,技术要求高,要求护士提供高质量、相配套的护理.我院2005年9月~2005年11月手术治疗6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取得满意的手术效果,现将6例手术配合报道如下.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动脉自膨式支架置入治疗下肢缺血

    目的 探讨下肢各个部位动脉腔内自膨式支架置入治疗下肢缺血的疗效.方法 对2002年1月~2006年3月支架治疗65例71条患肢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回顾性研究,其中52.3%(38/71)肢体为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47.7%(33/71)肢体为非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支架部位包括腹主动脉支架2例2条患肢2枚支架,腹主动脉及髂动脉闭塞行腹主动脉和单侧髂动脉支架置入1例3枚支架,髂动脉支架33例35条患肢38枚支架,髂动脉和股浅动脉同时支架置入6例6条患肢12枚支架,股浅动脉支架置入16例19条肢体23枚支架,股浅动脉和近端腘动脉病变同时支架置入5例6条患肢10枚支架,远端腘动脉支架2例2条患肢.结果 65例随访2~50个月,平均16.1月,2例腹主动脉支架、1例腹主动脉与髂动脉支架同时置入全部通畅;髂动脉支架闭塞4例4条患肢,通畅率88.6%(31/35);股浅动脉支架闭塞4例4条患肢,通畅率为78.9%(15/19);股浅动脉与近端腘动脉支架闭塞1例,通畅率83.3%(5/6);远端腘动脉支架2例全部闭塞;3例小腿动脉流出道主干动脉全部闭塞的支架术后平均5.6月仍然保持通畅.结论 下肢动脉腔内支架置入可作为治疗主髂动脉病变的首选方法;对于股动脉和近段腘动脉病变也可根据情况适当选用,尤其是年老体弱,无法耐受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患者,也可以作为首选方法;对于膝下小动脉病变应慎重使用支架.

    作者:谷涌泉;张建;齐立行;李建新;俞恒锡;李学锋;郭连瑞;崔世军;罗涛;汪忠镐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微创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全世界每年下肢DVT的发病率为1‰[1],目前已成为一种严重而具有潜在危险的疾病,可导致致命性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DVT治疗后血栓复发和血栓形成后综合征高发病率,也一直尚未很好地解决.本文就DVT近年来国内外的微创治疗方法予以概述.

    作者:李晓强;钱爱民;汪忠镐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IL-24的研究现状及其与胶质瘤的关系

    白细胞介素24(IL-24),又名黑色素瘤分化相关抗原7(melanoma differentiation associated antigen 7,MDA-7),目前研究显示IL-24是唯一既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血管形成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同时又可刺激表达细胞因子的基因.体外研究显示,人IL-24具有广谱抗肿瘤作用,对多种组织来源的肿瘤均具有显著生长抑制和诱导凋亡的作用,而对正常细胞没有影响,被认为是肿瘤免疫基因治疗的候选基因.胶质瘤是颅内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三大常规疗法效果差且易复发,IL-24有希望成为一种治疗胶质瘤的理想功能基因.

    作者:项高波;邓勇;吴习威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经腹与经腹膜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的比较

    目的 探讨经腹与经腹膜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的选择.方法 2002年10月~2004年10月采用腹腔镜技术行输尿管切开取石术70例,其中22例采用经腹腔途径手术(腹腔组),48例采用经腹膜后途径手术(腹膜后组).结果 腹膜后组1例因结石移入肾脏改行开放性手术,余69例取石成功.手术时间45~180 min,平均73 min.腹腔组与腹膜后组比较,手术时间分别为(71±13)min与(79±17)min,术后引流时间分别为(4.2±1.8)d与(3.6±1.2)d,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6.2±2.8)d与(6.1±2.9)d,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59例随访2~18个月,平均6个月,B超、肾功能及静脉尿路造影(intravenous urography,IVU)检查肾盂积水不同程度缩小及肾功能明显好转(血BUN 5.2~10.4 mmol/L;血Cr 75~158 μmol/L);无输尿管切开处狭窄,炎性息肉切除后无复发,结石无复发.结论 经腹与经腹膜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输尿管结石的方法,创伤小,恢复快,输尿管上段结石宜经腹膜后途径,中、下段结石宜经腹腔途径.

    作者:杨江根;方烈奎;尹朝晖;黄东龙;肖克峰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围手术期的护理

    腹股沟疝是普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传统的开放式疝修补手术已有100余年的历史,由于修补手术有张力,术后存在10%~15%的高复发率[1].1995年Phillip等[2]报道腹腔镜疝修补术的复发率仅为1.7%,明显低于传统疝修补术,且具有手术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并发症少、较好的美容效果等优点,目前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主要有3种方法:单纯内环关闭术,经腹膜前补片植入术(transabodominal preperitoneal repair,TAPP),完全经腹膜外补片植入术(total extraperitoneal repair,TEP)[3].围手术期的护理对促进病人更好地配合手术和术后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现将我院2004年4月~2006年10月46例TEP围术期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孙巧玲;周玉洁;李美红;孙悦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根治性宫颈切除术的进展

    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Ⅰ~ⅡA期宫颈癌的传统治疗方法是根治性子宫切除术或放射治疗,虽然治愈率高,但2种方法均使患者失去生育能力.近20年来,宫颈癌发病逐年上升并呈现年轻化趋势,其中许多患者尚未生育,她们迫切需要保留生育功能,一些育龄期的宫颈癌患者也渴望保留月经.根治性宫颈切除术(radical trachelectomy,RT)是21世纪宫颈癌手术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早期宫颈癌的手术方法之一,可以保留年轻妇女的生育功能和月经.

    作者:熊光武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锁骨下动脉阻塞支架置入5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腔内支架置入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1年5月~2006年4月,我院采用腔内支架置入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50例53支病变.45例经股动脉顺行,5例经腋动脉逆行支架置入.7例伴有颈动脉或椎动脉严重狭窄同期行支架置入.结果 术后患肢血压测定均较术前明显提高,患/健侧血压指数由术前0.69±0.12提高至术后0.98±0.11(t=9.731,P=0.000).43例随访3~60个月,平均14.5月,锁骨下动脉再狭窄率(>50%)11.6%(5/43).结论 腔内介入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严重狭窄和闭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为临床首选.

    作者:俞恒锡;张建;汪忠镐;李建新;谷涌泉;李慎茂;朱风水;缪中荣;陈兵;郭连瑞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经皮经肝胆道镜治疗医源性胆管损伤后再狭窄

    目的 探讨医源性胆管损伤后肝外胆管再狭窄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1998年1月~2005年1月12例(开腹胆囊切除术5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7例)医源性胆管损伤后肝外胆管再狭窄,建立经皮经肝通道,采用胆道镜取石、球囊扩张、支架管置入支撑扩张狭窄段胆管.结果 8例用F20 Gruntzig型球囊导管扩张狭窄段胆管,2次即可放入6~8 mm塑料支架引流管;4例球囊扩张3次后置入.塑料支架引流管置管6~12个月.12例随访2~3年,平均2.6年,无腹痛、发热、黄疸再次发作,B超、MRCP检查胆管无狭窄及再发结石.结论 胆道镜取石、球囊扩张支架管置入治疗医源性胆管损伤后肝外胆管再狭窄创伤小,安全可行,效果良好.

    作者:杨秀义;王宏业;冯秋实;周正忠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椎间盘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并发症和术后复发的处理和预防

    目的 总结显微椎间盘镜手术并发症和术后复发的原因,总结教训,提出预防措施.方法 对2000年3月~2005年9月178例(214个间隙)显微椎间盘镜腰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中18例手术并发症和术后复发进行总结.结果 中转开放手术3例,脑脊液漏2例;术后近期症状再现4例,术后1~6个月复发6例,术后椎间隙感染3例.结论 选择适当病例、熟练操作、工具配套以及灵活的术后处理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作者:牛明忠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应用彩色多普勒能量图检测子宫内膜血流评价IVF-ET结局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能量超声子宫内膜血流检测在预测IVF-ET结局中的作用.方法 前瞻性研究2005年11月~12月于我中心行IVF-ET,年龄在38岁以下的患者182例,测定hCG注射日(注射hCG前8 h)子宫内膜厚度、形态及血流状态,按子宫内膜血流显示情况分为3组:A组,不能检测到子宫内膜血流;B组,仅可检测到子宫内膜下血流;C组,可检测到子宫内膜内及子宫内膜下血流.随访IVF-ET结局,组1为未妊娠组,组2为宫内孕活胎组(移植后30 d超声检查宫内可见妊娠囊及有原始胎心管搏动),组3为其他(包括生化妊娠、异位妊娠、胚胎停育和自然流产).结果 C组的宫内活胎率为62.2%(59/90)、胚胎种植率为65.6%(59/90),明显高于A组(0、0)及B组[17.1%(14/82)、20.7%(17/82)],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1).组2(宫内孕活胎组)子宫内膜PI、RI及S/D分别为1.0±0.2、0.6±0.1及2.5±0.4,明显低于组1的1.1±0.2、0.6±0.0、2.8±0.4及组3的1.0±0.1、0.6±0.0、2.8±0.4(P1-2<0.001,P2-3<0.05).妊娠组hCG日子宫内膜厚度、形态、容积及子宫、卵巢动脉血流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hCG日子宫内膜内血流存在与否与胚胎种植及继续发育明显相关;存在子宫内膜内血流及子宫内膜血流阻力低者,显示了较高的临床妊娠率及胚胎种植率;彩色多普勒能量图检测子宫内膜血流预测子宫内膜容受性,是一种较好的无创检查方法.

    作者:王丽娜;乔杰;李蓉;刘平;刘朝晖;赵淑云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的围手术期护理进展

    自1968年Crue首次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获得成功以来[1],在ERCP的基础上,1982年Demling首先采用机械碎石法,使内镜下治疗结石有了很大进步[2].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广泛开展,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cterotomy,EST)在LC术前、术中、术后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LC术后胆总管继发或残留结石以及Oddi括约肌狭窄等有大量文献报道[3~5].近年来,EST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部分外科手术[6],拓展了微创手术在胆道外科的应用范围[7],由此带来的护理问题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研究,本文就EST的围手术期护理综述如下.

    作者:周芳;郭继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腹腔镜结肠次全切除术治疗结肠结核2例

    目的 探讨应用腹腔镜、纤维结肠镜术中判断结肠的病变范围,腹腔镜完成结肠次全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 全麻,仰卧位,脐部上方、下方、左下腹、右下腹分别置入10 mm trocar,右上腹置入5 mm trocar.右半结肠切除时腹腔镜置放于下腹部,左半结肠切除时腔镜置于右下腹部.术中经右结肠断端置入纤维结肠镜配合定位.自回盲部始游离结肠至乙状结肠.扩大左下腹部切口至4 cm,腹腔外回肠、乙状结肠吻合.结果 2例结肠结核腹腔镜下可以明确观察到结肠、小肠壁的增厚、变硬等改变,术中纤维结肠镜可见结肠黏膜的假性息肉及溃疡等病理改变已波及到降结肠及部分乙状结肠.手术时间分别170、190 min.术中出血分别150、200 ml.2例术后病理证实为肠结核.切除结肠及回肠术后近期无并发症发生.术后近期大便每天5~6次,术后5、6个月随访大便每天1~2次.体重分别增加2.5、4 kg.结论 腹腔镜术中配合纤维结肠镜可以准确判断结肠的病变范围,腹腔镜下结肠次全切除术安全可行.

    作者:陈德兴;曹春和;董加纯;毛云高;朱刚;黄树田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血管微创外科及其在大血管病变方面的应用

    1964年Dotter和Judkins首先采用同轴尼龙扩张导管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拉开PTA的帷幕.1974年Gruntzig研制出聚乙烯双腔单端孔球囊扩张导管并经不断改进后,PTA技术始在血管疾病中得以推广应用.随着导管和操作技术的不断改进,适应证逐渐扩大.血管内介入治疗已经改变了动、静脉疾病的传统治疗方法,并对血管疾病未来的治疗方法产生巨大影响[1,2].

    作者:汪忠镐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手术配合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主动脉腔内血液从主动脉撕裂处进入主动脉中膜,使中膜分离,并沿主动脉长轴方向扩展,形成主动脉壁的二层分离状态[1].因此,一旦确诊,在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尽快手术治疗.因其手术难度大,技术要求高,要求护士提供高质量、相配套的护理.我院2005年9月~2005年11月手术治疗6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取得满意的手术效果,现将6例手术配合报道如下.

    作者:程燕燕;张颖;郭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炎性反应与外周动脉血管腔内治疗术后再狭窄

    随着血管腔内治疗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球囊扩张以及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restenosis,RS)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探讨其发病机制及防治RS,是介入领域研究争论的热点,也是临床实施介入治疗须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作者:唐锋;刘昌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腹腔镜下保留脾脏的脾动脉瘤切除术1例报告

    脾动脉瘤是常见的内脏动脉瘤,约占内脏动脉瘤60%[1].一旦诊断脾动脉瘤,应及时手术治疗.常规手术有单纯脾动脉瘤切除术、单纯脾动脉瘤结扎术、脾动脉瘤加脾切除术或加胰尾切除等,手术创伤较大,患者恢复时间较长.2003年8月我们在腹腔镜下行脾动脉瘤体切除术,保留脾脏获得成功,现报道如下.

    作者:沈来根;朱越锋;杨进;王观宇;李鲁滨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电视胸腔镜在脓胸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 探讨胸腔镜在脓胸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2002年1月~2005年4月我院对16例确诊脓胸在胸腔镜下用卵圆钳、吸引器头、骨膜剥离子等清理和刮除脓苔,剥离纤维膜;对病程稍长,纤维粘连不易剥离者,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手术完成,术后彻底冲洗脓腔.结果 10例胸腔镜手术,5例辅助小切口手术,1例中转开胸手术.手术时间50~180 min,平均80 min;胸腔引流3~21 d,平均8 d.16例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20个月,肺功能恢复良好,无脓胸复发及并发症.结论 胸腔镜手术或辅助小切口手术治疗非机化晚期脓胸安全、有效、微创.

    作者:邵松海;马治欣;陈颖华;乔利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胸腔镜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双瓣膜置换术的动物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胸腔镜下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的可行性.方法 实验动物组(16只犬)和临床组(1例临床病例)股动脉、股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右胸壁做一个4~5 cm小切口和2个1.5 cm小孔,用自行设计的腔静脉阻断器阻断上下腔静脉,升主动脉插冷灌针灌注停跳液保护心肌.间断缝合人工机械二尖瓣膜和主动脉瓣膜.结果 实验动物组:体外循环时间104~196 min,(143.2±46.5)min;升主动脉阻闭时间58~128 min,(82.4±26.1)min.术后取出心脏标本检查,人工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缝合确切,无松线及周围组织撕裂.临床组1例:体外循环时间157 min,升主动脉阻闭时间112 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10 h,术后胸腔引流液150 ml,术后住院时间10 d;术后随访9个月,未发现瓣周漏及其他术后并发症;心脏超声示人工瓣膜活动良好,无瓣周漏.结论 胸腔镜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膜置换术技术上可行.

    作者:王强;肖明第;袁忠祥;卢成宝;吕志前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在胸外伤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video-assisted minithoracotomy,VAMT)在胸外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999年7月~2002年5月采用VAMT治疗胸外伤40例,其中气胸16例,血胸11例,血气胸4例,膈肌破裂6例,凝固性血胸2例,脓胸1例.全麻双腔气管插管,胸腔镜辅助下胸壁6~8 cm小切口常规器械手术方法操作.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40min(20~90 min).术中出血平均35 ml(10~80ml).术后平均住院8.9 d(5~15 d).29例随访10~46个月,平均23个月,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VAMT治疗胸外伤安全、有效、微创.

    作者:马治欣;邵松海;乔利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小切口开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37例报告

    目的 探讨小切口单侧开窗髓核摘除术的疗效.方法 1993年5月~2005年12月对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537例采用常规腰椎间盘手术器械,小切口单侧开窗法,正中线旁偏健侧做纵行2.5~4.0 cm切口.剥离黄韧带,神经根管彻底减压,切开突出的椎间盘纤维环,摘除髓核组织.结果 手术时间16~45 min,平均29.6 min.术中出血量20~110ml,平均42 ml.术后椎间隙感染3例.537例随访4个月~4年9个月(平均2.9年),按Nakai分级,优390例,良113例,可34例,优良率93.7%(503/537).结论 小切口单侧开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肯定.

    作者:王锐英;胡军祖;辛林伟;姚新德;辛桂桐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