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争春;鄂继福;于恩达;蔡慧
目的 研究全胃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高危因素及其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2016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普外科胃癌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高危因素.结果 1 547例胃癌患者中106例术后出现吻合口瘘,平均术后第(6.0±2.1)天发生吻合口瘘.非吻合口瘘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少于吻合口瘘组[(9±3)d比(15±5)d,t=6.2,P=0.00].单因素分析表明,吻合口瘘与患者的年龄、肺功能、BMI、血清白蛋白水平、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吸烟及糖尿病均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吻合口瘘与患者的糖尿病、肺功能、吸烟均有关(均P<0.05).非吻合口瘘组患者30 d内死亡率低于吻合口瘘组.吻合口瘘组患者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53.9%和47.7%,低于非吻合口瘘组的69.4%和58.5%(P<0.05).单因素分析表明,BMI、病理分期、肿瘤大小、血清白蛋白、吻合口瘘与患者的预后均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吻合口瘘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吻合口瘘不仅使胃癌患者术后30 d死亡率升高,而且术后5年生存率也降低.
作者:林振孟;郑辉哲;严明芳;卓长华;李阳明 刊期: 2018年第10期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作为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标准手术,已推广普及至各级医院.依照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的理念,LC不仅要促进患者早期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同时应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再入院率.结合胆道手术加速康复外科专家共识(2016版)[1],我们诊治胆囊良性疾病419例,以胆道手术ERAS流程进行围手术期处理,采用安全性评估(critical view of safety,CVS)技术处理Calot三角,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琛;王丽燕;郑伟;赵海旺;徐晓秋;叶永强 刊期: 2018年第10期
作者在2012-2017年间共收治13例儿童误食“水养球”导致的肠梗阻患儿,经手术治疗均痊愈出院,现总结诊治经验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3例患儿中男9例,女4例;年龄1岁1个月至3岁6个月,平均(2.2±0.7)岁.临床症状:全部患儿均有腹痛、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1例,含黄绿色液体12例,伴有腹胀11例.发病1d1例,2d3例,3d6例,4d3例.体格检查:有明显脱水征8例,腹胀11例,腹部可触及圆形肿块2例,有明显腹肌紧张2例,合并休克2例.腹部立位X线平片提示肠梗阻12例.术前10例做彩超检查,腹部可见圆形或类圆形的囊性暗区8例(图1),另2例腹部有大量含气肠管.术前根据彩超结果仔细询问病史,有“水养球”接触史7例.除1例被嚼碎呈果冻状“水养球”堵塞十二指肠水平部引起十二指肠梗阻、胆道穿孔外,其余病例均为小肠明显扩张的完全性肠梗阻表现.“水养球”停留在十二指肠1例,小肠中部2例,回肠远端10例.行切开肠管异物取出术8例,取出完整圆形“水养球”,直径在2.5 ~3.5 cm(图2).挤碎“水养球”行肠管内减压使其进入结肠4例.
作者:侯广军;耿宪杰;张现伟;郜向阳;韦源;周良;张飞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食管空肠手工吻合在完全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消化道重建中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7年7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行完全腹腔镜下全胃切除后食管空肠手工吻合(35例)和腹腔镜辅助下全胃切除消化道重建(4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与腹腔镜辅助组相比,完全腹腔镜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及手术检出的淋巴结数目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56±53) min比(248±62) min,t=2.40,P>0.05;(123±78)ml比(162±56)ml,t=-1.94,P>0.05;(28±6)个比(30±7)个,t=-3.18,P>0.05].完全腹腔镜全胃切除组和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组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时间[(1.5±0.7)d比(2.6±0.6)d,t=-2.41,P<0.05]、术后排气时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7±0.8)d比(4.0±1.2)d,t=-4.63,P<0.01]、术后住院时间[(6.8±0.8)d比(9.2±1.6)d,t=-7.32,P<0.05].结论 完全腹腔镜下全胃切除后食管空肠的手工吻合方法在技术上是安全可靠的.
作者:蒋恒;王昕;唐婧婧;刘志宁;周连帮;鲍官明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对腹壁无切口手术与传统腹腔镜手术治疗乙状结肠癌和高位直肠癌近期疗效的比较,明确腹壁无切口手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在北京友谊医院就诊的100例诊断为乙状结肠癌和高位直肠癌的患者,其中45例患者行腹壁无切口手术,55例患者行传统的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根治术或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结果 腹壁无切口组在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术后镇痛药物次数的使用及肿瘤根治评价方面与传统腹腔镜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43±66) min比(143±99) min、(54±31) ml比(73±90) ml、(1.1±1.0)次比(1.0±1.3)次,均P>0.05].腹壁无切口组术后疼痛评分较传统腹腔镜组低(2.0±1.0比2.6±1.0,t=2.9,P=0.005).腹壁无切口组有1例肿瘤局部复发,1例腹腔多发转移,传统腹腔镜组有2例肝转移,1例死于肺炎.结论 应用腹壁无切口手术治疗乙状结肠癌和高位直肠癌是安全、可行的,具有与传统腹腔镜手术相同的临床疗效.
作者:伍海锐;孙武青;赵晓牧;金岚;张忠涛;王今 刊期: 2018年第10期
患者男,19岁,因“发现肛周无痛性肿块5年”入院.入院前肛周超声检查示:肛周实质性占位,内部血流丰富,诊断为血管瘤.查体:右侧坐骨肛管窝内触及多结节肿块,质韧,有弹性,表面光滑(图1).直肠指诊正常.盆腔MRI示:右臀部皮下显示大小约4.4 cm×3.2 cm不规则团块,T1WI呈低信号,T2WI呈等、高混杂信号,增强明显强化,诊断为血管瘤(图2).行肿瘤局部切除术.
作者:孙薛亮;徐治中;文科;王晓鹏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由于早期胃癌的临床症状不明显等客观原因,目前早期胃癌在确诊的胃癌中所占的比例较低,大多数来医院就诊的患者已经发生淋巴结转移.国外研究发现,美国65%的胃癌是T3、T4期,大部分患者在就诊时已有淋巴结转移,即使诊断为早期胃癌,其淋巴结转移率也达到了5.7%~29.0%,而淋巴结转移情况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1].根据国内外胃癌治疗指南,淋巴结转移情况对于术式的选择(主要是淋巴结清扫范围)、是否需要行辅助性化疗(主要是T1患者)都非常重要.
作者:阎龙;李洪涛;王朝阳;李盖天;刘宏斌 刊期: 2018年第10期
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发生的前置胎盘称之为凶险性前置胎盘,常合并胎盘植入,可导致产科大出血.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通过腹主动脉预置球囊来减少术中出血,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1].我院自2013年6月开展腹主动脉球囊置入,至2017年12月共放置球囊721例,其中22例发生右侧髂股动脉血栓.我们回顾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如何降低血栓的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正阳;张建好;王艳丽;韩新巍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术中置入胆道减压引流管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术后一期缝合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152例患者分为A组术中置入胆道减压引流管,82例,B组不置入减压引流管,70例.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腹腔引流量、腹腔引流液胆红素测定值、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长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随访均未发现胆总管结石复发、胆道狭窄等异常情况.结论 术中置入胆道减压引流管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术后一期缝合可显著降低胆漏发生率,明显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胆道内引流方式.
作者:严培虎;马延龄;白玉玲;于富强;郭亮;王国俊;王磊;王杰民;贾萍;赵春梅;董晓娟;李霞;陈昊 刊期: 2018年第10期
患者老年男性,66岁.因“体检发现肝占位病变2年”入院.既往2年前行“经皮肝动脉造影术及肝动脉栓塞术”.查体:全身皮肤无黄染,双手可见肝掌,腹部平坦,腹壁柔软无压痛、反跳痛及包块.肝、脾、胆囊肋下未触及.莫非氏征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4次/min,未闻及振水声及血管杂音.入院查肝功能:AST29 U/L,ALT 33 U/L,乙肝大三阳,甲胎蛋白25.46 ng/ml,血常规、凝血未见明显异常.腹部CT平扫+增强:肝S4、5、6、8多发结节,考虑肝癌可能性大.
作者:陆敏强 刊期: 2018年第10期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发生在结直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一种弥漫性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病变,其临床特点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等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结直肠癌的发生途径目前比较公认的有3种:腺瘤-腺癌途径、De novo途径以及炎症-癌变途径.结肠炎相关性结直肠癌(colitis-associated cancer,CAC)作为UC较严重的并发症,其癌变模式就是通过炎症-癌变途径发生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肠道菌群紊乱可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有研究认为,肠道菌群紊乱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发病机制中起着核心作用,其主要是通过诱发肠黏膜产生异常免疫反应而引发疾病;另外已经有研究证实一些肠道细菌在结直肠癌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近年来,肠道菌群变化对CAC的影响也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就UC癌变与肠道菌群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徐岩岩;何安琪;杨立胜;刘刚 刊期: 2018年第10期
创伤性脾破裂是常见的腹腔闭合性损伤,在闭合性腹部创伤中约占25%[1].2006年Dissanaike等[2]报道第1例急诊腹腔镜下脾切除术,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手术入路方式呈现多样化趋势,但缺乏统一的操作规范及流程[3].我们已完成多例急诊腹腔镜下脾切除或脾部分切除术,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为将腹腔镜下脾切除或脾部分切除术进一步规范化以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提出程序化腹腔镜下脾切除或脾部分切除术应用于创伤性脾破裂的诊治过程中,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陈晶;张悦;杨雨;段云飞;陈学敏;孙冬林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对照研究胰腺实性局灶性病变超声造影(CEUS)和增强CT(CECT)的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并分析177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胰腺实体性局灶性病变患者CEUS增强模式的表现,与CECT表现进行比较,分析两者的诊断能力.结果 常规超声诊断准确率61.6% (109/177),CEUS诊断准确率89.3% (158/177),CECT为92.1% (163/177).CEUS、CECT的诊断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2);CEUS、CECT的诊断准确率均明显高于常规超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1、0.007).以低增强作为胰腺癌的诊断标准,CEUS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诊断准确性分别为90.9%、63.6%、73.8%、86.2%、82.5%(曲线下面积,AUC=0.820);CECT分别为89.8%、69.3%、76.7%、85.9%、84.7%(AUC=0.847)(P=0.071).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EUS与CECT的增强模式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两种方法对胰腺实性局灶性病变的诊断能力相近.
作者:林子梅;潘敏强;徐永远;闻卿;刘春媚;王尧;鄢曹鑫;李清海;黄品同 刊期: 2018年第10期
患者女,50岁,因体检腹部超声发现肝占位1周入院.患者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不适,入院查体:心肺腹无明显异常体征.乙肝表面抗原阳性,AFP:2.2 ng/ml,CA19-9:6.6 U/ml,CEA:1.1 nmol/ml,ALB:43 g/L,ALT:12 U/L,AST:6 U/L,TBiL:16 μmol/L,DBiL:8 μmol/L;IBiL:1.9 μmol/L,CT提示右肝巨大不均匀稍低密度团块影,增强动脉期程明显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减退,考虑肝脏恶性肿瘤可能性大,请结合临床(图1~3).MRI提示:右侧肝脏巨大占位性病变,肝动脉供血,增强动脉期程明显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减退,考虑原发性肝癌可能性大,请结合临床.考虑到CT、MRI均提示肝癌影像,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虽AFP、CA19-9均正常范围,经讨论后还是考虑诊断原发性肝癌.
作者:肖昌武;邱容;曾勇;李宁 刊期: 2018年第10期
血管周围脂肪组织(perivascular adipose tissue,PVAT)是指围绕在血管结构周围的脂肪组织.很久以来PVAT被认为仅仅是保护和支撑血管的一类脂肪组织[1].然而近期研究表明,PVAT还可分泌大量活性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激素等,如瘦素、脂联素、抵抗素和血管活性物质,从而发挥抗炎作用,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2].在病理条件下,如肥胖、感染等因素可导致PVAT功能异常,PVAT释放炎性因子促进炎症反应引发动脉粥样硬化[3].由此可见,PVAT是一种功能性血管组织层,在生理及病理条件下发挥不同作用.
作者:蒋庆君;吴鉴今;曲乐丰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对胃癌伴腹膜转移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287例胃癌伴腹膜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与PNI> 45组患者相比,PNI≤45组患者年龄较大[(59±11)岁比(54±11)岁,t=3.734,P=0.000]、血清白蛋白浓度低[(35±4)g/L比(42±4)g/L,t=15.988,P=0.003]、血红蛋白浓度低[(110±22)g/L比(129±24) g/L,t=6.245,P=0.000)、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大[(210±89)比(150±66),t=6.547,P=0.000]、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大(3.7±2.9)比(2.4±1.2),t=4.628,P=0.000]、姑息性胃切除的比例低(45.5%比58.5%,x2=4.45,P=0.03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58岁、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2.87、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170、Hb≤130 g/L、局部器官浸润均是导致PNI低的危险因素(均P<0.05).全组胃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仅为8.7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NI >45、血清白蛋白>40 g/L、无腹水、腹膜转移范围较小、姑息性胃切除、术后化疗的胃癌患者预后较好(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PNI(HR =0.717,P=0.039)、腹膜转移分级(HR=1.206,P=0.044)、姑息性胃切除(HR=1.529,P=0.001)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NI对于评估胃癌伴腹膜转移患者的营养状态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凤科;宋书彬;汪亦民;王瑞;高嘉良;韩帮岭;朱子毓;薛英威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变化对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 将结直肠癌患者体内的中性粒细胞分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umor-associated neutrophils,TANs)两大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代替,分析两类中性粒细胞变化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外周血NLR高和低的结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75.2%、88.2%;结直肠癌组织TANs高和低的结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97.6%、64.2%;外周血NLR低合并结直肠癌组织TANs高浸润、外周血NLR高合并结直肠癌组织TANs高浸润、外周血NLR低合并结直肠癌组织TANs低浸润、外周血NLR高合并结直肠癌组织TANs低浸润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5.7%、76.4%、53.5%.两者联合后判断结直肠癌患者远期预后的能力明显优于单一项目评估.多因素分析显示,外周血高NLR、TANs低浸润、肿瘤位于直肠、TNM分期较晚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术前外周血NLR联合结直肠癌组织中TANs可作为判断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外周血高NLR合并结直肠癌组织TANs低浸润患者的复发风险较高.
作者:康争春;鄂继福;于恩达;蔡慧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利伐沙班在肺栓塞腔内介入治疗中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68例就诊于赤峰市医院经腔内介入治疗的急性肺栓塞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肺动脉留置导管溶栓介入治疗,其中23例在介入溶栓后使用利伐沙班作为长期抗凝药物,45例使用传统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桥接华法林),以患者症状体征缓解程度、动脉氧分压、血浆D-二聚体、肺动脉CTA等辅助检查变化、是否有静脉血栓栓塞(VTE)复发及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为评价指标界定治疗效果,对比两种抗凝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 利伐沙班组近期(60.9%比35.6%,P<0.05)及中期(73.9%比44.4%,P<0.05)治愈率均高于传统抗凝组.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4.3%)显著低于肝素华法林组(28.9%),利伐沙班组无VTE复发,传统抗凝组3例复发,本组无死亡病例.结论 在急性肺栓塞腔内介入治疗中单药口服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桥接华法林抗凝疗效相当,能够有效降低肺栓塞腔内介入治疗术后VTE的复发和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党永康;姜学超;杨柳;郭建全;鲍永涛;仝向阳 刊期: 2018年第10期
患者女,2岁,3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腹胀,体位改变腹痛不缓解,恶心、呕吐胃内容物,伴肛门停止排便、排气,发热,高体温39.6 ℃.腹部CT示:腹腔内巨大不规则异常密度,密度较均匀,内见多发条形分隔(图1),边界较清晰,临近脏器明显受压.血常规检查:中性粒细胞升高.行根治性肿瘤切除手术.大体检查:不规则肿物1个,总体积28 cm×18 cm×6 cm,表面较光滑,切面呈囊性多房,海绵状,内含淡黄色液体,壁厚0.1 ~0.3 cm.光镜下所见:病变组织由大量大小不等、厚薄不一的管腔构成,内衬无异型的单层扁平上皮细胞,内含大量淋巴液,管壁为平滑肌和脂肪组织(图2),间质中有多灶性淋巴细胞浸润,部分血管扩张淤血.免疫组化染色:D2-40(+),CK(+),Vimentin(+),CD34(血管+),SMA(平滑肌+),CR(-),MC(-),S-100(-),Ki-67(<5%+).病理诊断:大网膜海绵状淋巴管瘤.
作者:傅兴宁;刘丽冰;陈红芳;温静静;刘晓玲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与残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49例残胃癌患者,根据术前血清白蛋白的水平分为正常组(血清白蛋白> 35 g/L,81例)和降低组(血清白蛋白≤35 g/L,6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手术及淋巴结清扫情况及预后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的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影响全组患者预后的因素为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肿瘤大小、浆膜层有无受侵、肿瘤部位和手术根治程度(均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血清白蛋白水平和手术根治程度是影响全组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术前血清白蛋白正常组的淋巴结转移数目少于血清白蛋白降低组[(2.2±4.3)个(4.1±4.4)个,t=2.76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44.1%,其中术前血清白蛋白正常组和降低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4.0%和3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结论 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是影响残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较低的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提示残胃癌患者较差的预后.
作者:魏晟宏;王益;叶再生;曾奕;林振孟;林志涛;陈书;陈小玲;陈路川 刊期: 201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