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昌;李安强;马家驰;苏河;陈泉;郭庆金;赵晓丹;亓建波
在临床上可用于诊断非创伤性急腹症的辅助检查方式不是很多,通常诊断此类急腹症除了依靠症状、体征外,主要依靠影像学、感染指标等主要检查方式,少数情况下行诊断性腹穿及灌洗,只有极少数病种有特异性的酶学检测.急腹症治疗中往往需要根据病情的轻重决定治疗方案,特别是决定是否手术治疗,故从治疗上讲非创伤性急腹症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不需要手术治疗的急腹症,另一类为需要手术治疗的急腹症.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急腹症往往涉及血运障碍,通过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D-D)等凝血指标间接反映急腹症病变器官血运状况[1-2],有望为涉及血运障碍的急腹症患者判断腹腔病变器官缺血坏死提供一种新的检验方式.本文就目前Fib、D-D等凝血指标在涉及血运障碍急腹症中的应用状况、作用机制、展望作一综述.
作者:肖忠;李海军;孙电;孙多成;崔秀平 刊期: 2017年第06期
恶性肿瘤引起的肠道梗阻是晚期癌症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大多数无条件再次手术治疗.本研究使用经鼻型小肠减压管对该类患者进行小肠内直接引流减压,可在短期内缓解肠梗阻症状,同时对患者行肠内营养治疗即“边吃边引流”,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德春;杜洪涛;邵国庆;郭永团;李瑞红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s,IPMN)的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省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及微创外科2012年7月-2016年7月42例经手术治疗且病理确诊IPMN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结果 42例IPMN术前均常规CT或MRI检查,ERCP检查6例,超声内镜检查12例,内镜超声下细针穿刺4例,本组主胰管型12例、分支胰管型24例、混合型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24例,腹腔镜胰腺中段切除6例,腹腔镜胰体尾切除10例,全胰切除2例.术后病理:主胰管型的恶变率66.7%(8/12)、分支胰管型的恶变率12.5%(3/24)、混合型的恶变率66.7% (4/6).术后并发症26.2%(11/42例),均经对症治疗痊愈出院.本组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个月至4年,肿瘤均无复发.结论 影像学检查结合超声内镜是临床诊断IPMN的主要方法.主胰管型、混合型的恶变率高;分支胰管型多数为增生性病变和腺瘤.
作者:沈雁南;胡智明;吴伟顶;张宇华;尚敏杰;张成武;孙晓东;洪德飞;黄东胜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纳米炭淋巴示踪剂(CH40)在胰腺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6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胰头癌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三组,分别为术中纳米炭检查组(A组)36例,根据淋巴结黑染情况调整手术范围,其中13例(A1组)行标准切除,其余23例(A2组)行改良的扩大根治术.标准组(B组)17例及扩大根治手术组(C组)8例.标准组和扩大根治组分别行常规的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及扩大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结果 A1组平均每例检获淋巴结(25.08 ±2.72)枚,阳性淋巴结(7.92 ±2.22)枚,显著多于B组[(19.47±1.55)枚,(5.24±2.68)枚],P <0.05.A2组平均每例检获淋巴结共(29.91 ±2.68)枚,阳性淋巴结(11.04±2.38)枚,显著多于C组[(25.13±2.85)枚,(8.49±3.32)枚],P<0.05.A1组总体平均无瘤生存时间、生存时间为(43.80±4.09)个月、(51.44±t.64)个月,显著高于B组[(27.11±3.36)个月,(41.74 ±3.28)个月],P<0.05.A2组平均无瘤生存时间、总体生存时间分别为(31.58±2.99)个月、(45.02±2.54)个月,与C组[(29.13±4.76)个月,(43.67±3.33)个月]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 术中应用纳米炭注射液能明显提高淋巴结检获的数量,指导术中精准检测与清除转移淋巴结,提高术后无瘤生存时间,改善预后.
作者:王连才;穆森茂;李德宇;王亚峰;肖二卫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究肝移植术后长期生存受者外周血免疫细胞的变化趋势及特征,拟在研究免疫细胞在临床免疫耐受中的指示作用. 方法 通过流式细胞术对肝移植术后5年以上生存者30例,术后1年以上生存者15例和健康对照组15例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Thl、Th2、Thl7、Th22、Tregs),NK细胞、NKT细胞,Bregs、髓系来源的免疫抑制性细胞(myeloid derived suppressor cell,MDSC)细胞表达水平.结果 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Th17在长期组中明显升高,较短期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长期组中的Tregs与短期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与健康对照组的Treg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长期组中NK细胞较短期组和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升高(P<0.01).长期组与短期组、健康对照组比较MDSC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的T淋巴细胞亚群、NKT、Breg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周血Th17、Tregs、NK、MDSC细胞水平在长期生存受者中明显升高,可能和临床免疫耐受相关.
作者:叶林森;张英才;唐晖;姚嘉;陈云浩;邓宜南;张琪;易述红;李华;杨扬;陈规划 刊期: 2017年第06期
患者女,64岁,因“体检发现盆腔巨大肿物1个月余”入院.查体:左下腹可触及大小约10 cm质韧包块,边界不清,无压痛.CT检查示:盆腔内偏左侧可见软组织肿块,大小约11.0 cm×9.2cm,边界清楚光整,密度欠均匀,边缘可见弧形钙化,增强扫描呈不均匀中度强化.
作者:公佩涛;揭志刚;曹毅;杨俊杰;张焕杰;李威威 刊期: 2017年第06期
闭孔疝临床较少见[1],其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多见于老年女性,常以肠梗阻为主要临床表现,术前诊断率低,死亡率较高.早期发现、及时手术是治疗闭孔疝唯一有效的手段.我院胃肠外科自2009年8月至2015年12月共收治闭孔疝患者9例,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9例患者均为老年女性,年龄68~92岁,平均年龄81岁.其中1例曾行单侧腹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术,1例行肺癌根治术,1例行乳腺癌根治术.合并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3例,高血压病4例;所有患者均有多孕多产史,少2胎,多6胎.9例闭孔疝患者中双侧闭孔疝2例,右侧4例,左侧3例;9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腹痛、腹胀、呕吐和肛门停止排便排气等肠梗阻症状,伴大腿内侧放射痛1例.4例患者行腹部X线检查,均提示肠管见气液平;9例患者术前均经腹部CT明确诊断,如图1所示.
作者:孙克康;吴晓阳 刊期: 2017年第06期
胰腺癌是一种发病率高且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死亡率居肿瘤性疾病第四位.患者平均生存期仅6个月,5年生存率为5%.胰腺癌起病隐匿,难以早期诊断,易发生远处转移等特点都是导致其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因此,亟需更有效的诊疗手段对胰腺癌进行早期诊断和干预.MicroRNA(miRNA)的发现及其涉及到胰腺癌发生发展的多条分子病理信号通路的验证,预示着miRNA将在胰腺癌的诊断中发挥潜在却重要的作用.
作者:陈洋;刘荣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阑尾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表现、诊断要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对天津市公安医院2006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42例阑尾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照2010年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标准分级建议对肿瘤进行命名、分级、分期.结果 本组42例阑尾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男27例,女15例,中位年龄为60岁;肿瘤位于阑尾顶部37例,体部2例,基底部3例;肿瘤中位直径为1.2 cm;G1 17例,G221例,G3 4例.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中位生存时间为17个月,1年生存率为92%.病理学检查细胞呈腺样或者玫瑰花样.结论 阑尾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其确诊依赖于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不同分级对其预后影响不同.
作者:肖应泽;班东杰;王丹;魏建明 刊期: 2017年第06期
患者女,69岁,下腹轻度胀痛伴尿频尿急3个月,当地医院妇科彩超示:左侧附件区肿物,行腹腔镜检查术中诊断为盆腔腹膜后肿物.为进一步诊治入我院.盆腔CT:盆腔内左侧髂血管旁团块状软组织影,边界较清,大小约6.0cm×3.8 cm,动脉期病变边缘可见斑片状强化,肿物周边可见迂曲增粗的血管影.行腹腔镜盆腔肿物切除术,术中见左侧附件区一突起型肿物,位于腹膜后,打开侧腹膜,见肿瘤位于髂血管、髂腰肌、输尿管之间,活动性良好,完整切除肿物,包膜完整,切面灰白色,实性、质硬.术后病理:Castleman病(玻璃样血管型),见图1.免疫组化Ki-67,CD20,PAX-5,CD3,CD43,Bcl-2,CD5,cyclin D1,CD10阳性,原位杂交:EBER(-);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尿频尿急症状基本消失.
作者:寇凯;陶为杰;樊钟琦;魏锋;吕国悦 刊期: 2017年第06期
患者女,38岁,因发现右腋下肿块4年,增大伴疼痛半年入院.B超:右腋下囊性包块,内伴分隔,淋巴管瘤可能性大.钼靶:双乳增生症伴左乳钙化,双腋下副乳,右腋下副乳囊肿,囊性淋巴管瘤可能,BI-RADSⅢ级.查体:右侧腋下可及一大小为8 cm×7 cm无痛性肿块,质软,活动性好,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皮肤表面无破溃,周围无红肿,中央有乳头形成,挤压乳头周围无溢液,对侧腋窝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双侧锁骨上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图1).MRI:右侧腋下可见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右腋下可见一直径约9.8 cm类圆形囊性信号影,其前缘深入胸大肌内,其信号均匀,边缘清楚,有完整包膜,增强扫描后包膜明显强化;右侧腋下见一稍肿大淋巴结,直径约1.2 cm;左腋下可见数枚小淋巴结(图2).
作者:林健;李恒宇;方敏;盛湲 刊期: 2017年第06期
患者男,46岁,因大便带血4个月入院.查体:左锁骨上未及肿大淋巴结.(肛门指检)直肠距肛缘3 cm可及肿块占肠管一圈,肿块表面不规则,质硬,活动差.肿瘤标志物:CEA 6.53 ng/ml、CA125 8.46 IU/ml、CA19-9 8.53 IU/ml.腹部及盆腔CT:胰腺体尾部异常信号灶,直肠下段癌伴直肠周同多发淋巴结肿大(图1,2).结肠镜:直肠腺癌.临床诊断:直肠癌,胰腺体尾部占位.剖腹探查见腹盆腔无腹水及种植结节,肝脾未及占位,胃十二指肠小肠无异常,腹主动脉旁淋巴结不肿大,经腹腔不能触及直肠肿瘤;胰腺体尾部可及一肿块,约4 cmm×3 cm大小、质硬、活动度可.遂行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胰体尾部联合脾脏切除术.
作者:陈曦;李立军;王小冬;李迎春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治疗在应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救治急腹症患者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外科收治因急腹症入院并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加速康复外科组(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组,287例)和传统围手术期管理组(conservative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CPM组,203例),术前进行NRS2002营养风险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相关生化指标和临床指标.结果 与CPM组相比,ERAS组各疾病患者术后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WHO疼痛分级降低,肠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住院时间缩短.结论 急腹症患者经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应用加速康复外科策略可有效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改善患者临床结局.
作者:田琦;刘兰萍;郭贯成;王万鹏;李亚楠;刘海燕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螺旋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4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螺旋CT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34例患者中女30例,男4例.肿瘤位于胰尾14例,胰头11例,胰体6例,胰颈3例.肿瘤大径2.0~20.0 cm,平均6.5 cm.囊实性肿块29例,CT值12.6~21.3 HU;实性肿块5例,CT值24.5~42.8 HU;包膜完整24例,包膜不完整10例;伴有钙化15例,伴出血13例,伴肝脏转移2例.动态增强显示实性部分和包膜呈渐进性强化,且动脉期轻度强化,CT值30.1 ~43.6 HU;门静脉期中度强化,CT值41.2 ~68.9 HU;延迟期持续强化,CT值48.2 ~63.8 HU.结论 增强扫描实质部分呈渐进性强化是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特征性的螺旋CT表现.
作者:项剑瑜;吴加满;余捷;周海生;夏瑞明;邱乾德 刊期: 2017年第06期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T管引流是目前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常用方法之一.然而,随着精准和微创外科理念的普及,人们对T管引流弊端的不断认识和患者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而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取石后一期缝合胆总管因其加快了康复速度、避免了T管引流的不足,成为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发展方向.我们施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87例,其中42例行胆总管一期缝合,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传庆;吴保安;吴波;马李;罗登榜;韩丁落;胡芳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盲穿法腘动脉逆向穿刺治疗股胭动脉闭塞的效果.方法 对2014年9月-2016年6月收治的22例股胭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盲穿法胭动脉逆向穿刺完成腔内治疗.结果 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膝上腘动脉穿刺18例,膝下胭动脉穿刺4例.术后患者症状均获得改善,ABI较术前平均增加0.57,2例患者胭动脉穿刺点局部血肿,其他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1例、肾功能不全2例.平均随访时间(13±5)个月,8例患者(36.4%)出现支架内再狭窄或闭塞,术后6个月的一期通畅率为(86.4±0.07)%,术后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为(70.7±0.12)%,无大肢体截肢及死亡.结论 盲穿法腘动脉逆向穿刺治疗股腘动脉闭塞安全、有效.
作者:王盛;陈忠;刘晖;杨燎;唐小斌;寇镭;吴章敏;郑焕勤;赵雅萍 刊期: 2017年第06期
患者男性,20岁,因“发现血糖升高10个月余,左上腹痛2月”于2年前收入我院.患者于3年前体检发现空腹血糖升高(12 mmol/L),后依次出现多饮多尿、向心性肥胖、皮肤紫纹、毛发增多等症状,并出现间断性左上腹痛,但未予诊治.2年前因腹痛症状加重就诊于当地医院,行腹部B超检查发现胰尾部占位,为求进一步诊治收入我院.入院查体见患者向心性肥胖,躯干部毛发增多,皮肤色素沉着,双侧上臂内侧、腰部及双大腿后侧皮肤可见紫纹;腹软,左上腹轻度压痛,未触及包块.患者既往无内科病史,无口服激素史.
作者:赵旭东;田孝东;谢学海;马永蔌;陈依然;杨尹默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结肠癌临床较为常见,而乙状结肠是结肠癌的好发部位,其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发展将出现排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交替、便血以及局部腹痛等症状,临床发病率以及病死率较高[1].相关研究显示[2-3],乙状结肠腺癌发病率近年来逐渐上升,多发于中年或老年男性,男女比例约为2∶1,发病原因未明.本研究对1例乙状结肠腺癌患者进行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根治术,观察在围手术期实施促进术后恢复综合方案(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作者:邓兴明;吕国庆;雷云鹏;熊少伟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自制双套管冲洗法治疗肿瘤细胞减灭术(cytoreductive surgery,CRS)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后胃肠瘘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7年1月在北京世纪坛医院行CRS+ HIPEC治疗后发生胃肠瘘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发生胃肠瘘后即刻采用自制双套管冲洗方法治疗,同时联合抗感染、营养支持及其他保守治疗.结果 本组13例胃肠瘘患者均进行了双套管持续冲洗负压引流加保守治疗,治愈8例,瘘愈合的中位时间为50 d(12 ~ 84 d);临床明显改善3例,漏出量明显减少、一般状况明显改善;死亡2例.结论 持续双套管冲洗负压引流是治疗CRS+ HIPEC后胃肠瘘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彦斌;姬忠贺;刘刚;于洋;李兵;李鑫宝;王岩;张展志;李雁 刊期: 2017年第06期
SiewertⅡ和Siewert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s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更接近于胃癌,在选择经胸还是经腹食管裂孔手术入路还存在争议[1].本研究比较两种不同手术入路对SiewertⅡ和SiewertⅢ型AEG患者预后的影响.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取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潍坊市人民医院经根治手术切除、病理确诊为腺癌、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完整的190例胃癌患者,其中经胸手术组103例,经腹食管裂孔组87例.末次随访时间为2012年12月,随访时间1~ 9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4个月.
作者:杨帅帅;崔景利;李海玲;武亮亮;赵春武;高延鹏;徐慧民;孙作成 刊期: 201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