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主动脉重塑与夹层形态学理论建立

李栋林;张鸿坤;李鸣

关键词:
摘要:主动脉夹层是主动脉壁内膜破裂,动脉血流进入主动脉壁内将其分为真腔、假腔的一种状态,临床表现凶险,死亡率高[1-2].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主要累及降主动脉,其治疗方式包括内科保守、外科手术和腔内修复[3].早期以保守治疗为主,出现相关并发症时采取外科手术,但手术创伤大,死亡率高.随着腔内治疗技术的兴起,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逐渐被应用到主动脉夹层治疗中来.该技术创伤小,成功率高,具有封闭夹层破口、防止主动脉破裂、降低并发症等作用[4].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细导管胆道引流在微创治疗肝外胆管结石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经胆囊管置细导管(输尿管导管)胆道引流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及腹腔镜术后内镜取石治疗肝外胆管结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6例经输尿管导管胆道引流在治疗肝外胆管结石中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2组,A组:胆总管扩张患者57例,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经胆囊管置输尿管导管胆道引流;B组:胆总管无扩张患者59例,腹腔镜胆囊切除+经胆囊管置输尿管导管胆道引流+术后内镜取石.结果 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患者术后无胰腺炎、胆漏等并发症.A组患者术后6~9d拔管,术后住院时间(8.5 ±2)d;B组患者内镜取石术后2~8d拔管,术后住院时间(7.6±3)d.2组患者均无拔管并发症.结论 经胆囊管置输尿管导管胆道引流,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及腹腔镜术后内镜取石治疗肝外胆管结石中的应用,能有效地预防术后可能发生的胰腺炎、胆漏、胆管狭窄等并发症,对内镜治疗的操作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作者:管辉球;丁明金;赵国栋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超声定位下美兰染色行肝段切除术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超声定位下美兰染色行肝段切除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3年收治的16例超声定位下美兰染色行肝段切除的病例,与16例传统肝切除病例做对比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行超声定位下美兰染色肝段定位,对于Ⅳ段及Ⅴ、Ⅷ段染色需酌情使用反染法.染色后肝段切除组术中出血较传统手术组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1,P=0.009),但手术时间较传统手术组长(t=5.423,P=0.000 07).2组在术后并发症方面无差异,染色后切除组肿瘤复发率6.25%,传统组复发率18.75%,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33,P=0.285).结论 超声定位下美兰染色行肝段切除较之传统肝段切除在手术安全性方面更好.熟练掌握多种染色方法及肝内解剖走行可提高染色成功率.

    作者:沈国樑;谢志杰;范小明;成剑;吴嘉;洪德飞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胰胃吻合术治疗胰颈部断裂伤12例

    胰腺严重断裂伤常合并其他脏器损伤,同时因胰液渗漏腐蚀作用,伤情变得复杂,术后易形成胰瘘等并发症,救治困难[1].自2005年2月-2014年2月我院采用改良式胰胃吻合术救治严重胰颈部断裂伤1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作者:罗昆仑;田志强;余锋;方征;刘洪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主动脉重塑与夹层形态学理论建立

    主动脉夹层是主动脉壁内膜破裂,动脉血流进入主动脉壁内将其分为真腔、假腔的一种状态,临床表现凶险,死亡率高[1-2].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主要累及降主动脉,其治疗方式包括内科保守、外科手术和腔内修复[3].早期以保守治疗为主,出现相关并发症时采取外科手术,但手术创伤大,死亡率高.随着腔内治疗技术的兴起,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逐渐被应用到主动脉夹层治疗中来.该技术创伤小,成功率高,具有封闭夹层破口、防止主动脉破裂、降低并发症等作用[4].

    作者:李栋林;张鸿坤;李鸣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干扰EMMPRIN表达对胰腺星状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的影响

    目的 探讨RNA干扰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分子(extracellular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inducer, EMMPRIN)的表达对胰腺星状细胞(pancreatic stellate cell,PSC)增殖、侵袭及转移能力的影响. 方法 应用QRT-PCR法及细胞免疫组化法检测EMMPRIN在PSC中mRNA含量及蛋白的表达;PSC经RNA干扰后,Western blot法检测EMMPRIN在PSC中封闭效果,MTT、软琼脂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法检测EMMPRIN封闭前后PSC(PSC-NC,PSC-EMMPRINi)细胞侵袭能力,ELISA法检测MMPRIN封闭前后PSC(PSC-NC, PSC-EMMPRINi)及与ASPC细胞联合培养后(ASPC-NC/PSC-NC,ASPC-EMMPRINi/PSC-EMMPRINi)培养基中MMP2、VEGF的分泌量. 结果 PSC中EMMPRIN mRNA呈高表达(1 848.67±281.01) copies/μl,EMMPRIN蛋白主要定位于PSC的细胞膜及细胞质中,PSC经RNA干扰后,EMMPRIN蛋白在PSC中下调70% ~ 90%,EMMPRIN封闭前后PSC增殖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99),EMMPRIN封闭后PSC-EMMPRINi及联合培养ASPC-EMMPRINi/PSC-EMMPRINi的培养基中MMP2分泌量较封闭前PSC-NC及ASPC-NC/PSC-NC稍减少(P=0.16),PSC-EMMPRINi较PSC-NC侵袭能力显著降低(P=0.046). 结论 干扰EMMPRIN在PSC中的表达可抑制其侵袭浸润能力.

    作者:张巍巍;李林浩;战淑慧;张东生;耿长新;孙昕;谢方瑜;宋敏;赵丽萍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直肠癌手术输尿管损伤11例临床分析

    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1],手术切除仍然是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但直肠癌手术常发生输尿管损伤.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4年3月9例直肠癌手术患者11例次输尿管损伤的临床资料,分析损伤原因,提出预防措施,报道如下.

    作者:宋世铎;郭兴坡;韩善亮;蒋林华;奚天益;高凌;周健;陈少骥;赵宏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肝切除联合射频消融及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多发性肝细胞肝癌

    目的 探讨手术切除联合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及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多发性肝细胞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手术切除联合RFA及TACE治疗的27例多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 结果 本组27例均顺利完成姑息性手术及RFA治疗,行肝左外叶切除4例,左半肝切除8例,右半肝切除3例,右肝不规则切除12例.手术时间(223±77) min,术中出血量(435±144) ml.术后无肝内血肿、脓肿及腹腔出血、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无手术死亡.术后1个月所有患者均行增强CT及TACE,24例射频消融病灶均完全坏死固化,未见碘油沉积,3例患者病灶边缘仍可见碘油沉积.术后1年共有9例患者肝内出现新的病灶,术后随访8 ~39个月,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26.3个月,术后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2%、60%、15%.结论 手术切除联合RFA及TACE治疗多发性肝细胞肝癌是安全可行的,可提高部分患者手术切除率,近期疗效肯定.

    作者:蒋水明;张其顺;卢海明;刘雷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急性白血病患者伴发肛瘘的治疗

    目的 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伴发肛瘘的临床诊治特点及手术时机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2015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性白血病伴发肛瘘患者42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化疗前后手术时机的选择分为先手术后化疗组(A组)与先化疗后手术组(B组),采用x2、t检验行临床相关指标的对比.结果 A组术后ld中性粒细胞计数较B组减少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77,P=0.004),其余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再次发生感染的可能较小.结论 急性白血病患者伴发肛瘘时,化疗前后的手术时机选择与患者预后有一定的关系,先化疗后手术可能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帮助.

    作者:胡云龙;马木提江·阿巴拜克热;艾尔哈提·胡赛音;赵亮;杨鹏;刘学;张管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小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辅助folfox4化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 比较根治性切除术后小肝癌患者辅助folfox4方案化疗和无辅助化疗组肿瘤复发率和生存率间差异,探索降低肝癌术后复发的措施.方法 分析本院2006年4月至2012年10月符合纳入标准根治性切除术后的小肝癌患者97例,行辅助folfox4方案化疗46例为化疗组,无辅助化疗51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复发率和生存率.结果 2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化疗组1、2、3、4、5年无瘤生存率为89%、70% 、59%、48%、35%;对照组1、2、3、4、5年无瘤生存率为78%、65%、53%、37%、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459).化疗组1、2、3、4、5年生存率为96%、76%、63%、57%、52%;对照组1、2、3、4、5年生存率为96%、73%、59%、51%、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2).COX风险回归亦显示folfox4方案辅助化疗不是肿瘤复发和预后独立的影响因素(分别P值=0.467,0.834).结论 对于直径<5 cm的肝细胞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予folfox4辅助化疗不能降低肿瘤复发率和改善总体生存率.

    作者:张清华;陆可;王峰勇;徐刚;姚冠羽;潘万能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左肝外叶胆管结石的肝叶切除范围探讨

    目的 探讨左肝外叶胆管结石的肝叶切除范围.方法 回顾性分析110例肝叶切除治疗左肝外叶胆管结石的临床资料,其中42例行单纯左肝外叶切除作为标准组,68例行左肝外叶加部分内叶切除或左半肝切除作为扩大组.结果 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标准组和扩大组在手术时间[(82±23) min比(98±37) min]、术中出血量[(450±270) ml比(610±280)ml]、肝断面胆漏发生率(16.7%比16.2%)、肝断面积液发生率(4.8%比8.8%)、肝断面出血量[(120±75)ml比(230±110) ml]、肝断面引流管留置时间[(6.3±2.6)d比(6.8±3.1)d]、术后3dALT差值[(182±98) U/L比(212±107) U/L]、术后3d胆红素差值[(21±7) mol/L比(18±6) mol/L]、术后3dPT差值[(1.0±0.6)s比(0.9±0.5)s]和术后住院时间[(7.8±1.9)d比(8.6±2.1)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标准组左肝内叶胆管结石残留和复发率分别为14.3%和11.9%,扩大组无结石残留和复发,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局限于左肝外叶的肝内胆管结石,左肝外叶切除加部分内叶切除或左半肝切除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张维建;蒋飞照;方瑶;朱恒梁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合并肝转移的治疗

    目的 探讨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合并肝转移的合理化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2例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合并肝转移的治疗经验.结果 本组1例十二指肠乳头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患者,给予4次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后发现肝转移灶完全消失,随后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1例胰体尾胃泌素瘤切除术后4年出现肝转移患者,给予善龙联合索坦治疗效果不佳,经严格评估后行肝移植.随访至2015年3月1日,2例患者均生存,未见新发或复发肿瘤.结论 胃肠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经积极治疗后预后较好,应该为患者制定合适的个体化治疗.

    作者:黄强;朱成林;林先盛;刘臣海;胡元国;王成;邱陆军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自发性急性完全性脾梗死一例

    患者女,27岁.因上腹部疼痛1d入院,疼痛呈持续性刺痛无放散.无恶心、呕吐,无发热、黄染,无腹泻及里急后重.无尿频、尿急、尿痛.查体:腹式呼吸减弱,上腹压痛,以左上腹为主,伴反跳痛,轻度肌紧张.Murrphy征阴性.肝胆肋下未触及,脾肋下可触及.脾区叩痛明显.血常规:WBC:14.28 × 109/L,RBC:3.76 × 1012/L,HGB:87 g/L.

    作者:刘志毅;李丹;金虎;谷洋;吕洪亮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脾髓样化生伴脾窦岸细胞血管瘤一例

    患者女,65岁.主因上腹部不适,进食后感觉上腹部胀满明显,近期症状加重,于入院前2d在当地县医院行B超示:脾大,脾内多发高回声结节.血常规:WBC 21.37×109/L,RBC 5.78×1012/L,PLT 432×109/L,肝、肾功能,电解质各项指标正常.CT示:脾大,边缘凹凸不平呈波浪状,脾内见低密度影,不除外淋巴瘤.骨髓穿刺2次均为干抽,血涂片:可见中、晚幼粒细胞,巨核细胞,有核红细胞,血小板堆积分布.临床诊断:脾占位,脾肿大.

    作者:刘洪博;姚新洁;王华腾;刘继攀;张淑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非心脏手术后重症患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非心脏手术后重症患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了解非心脏手术后心肌损伤(myocardial injury after noncardiac surgery,MINS)的发生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非心脏手术后的重症患者1 087例,观察病史、术中情况、术后情况、心脏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 Ⅰ,cTNI)等临床指标,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定义为不稳定型心绞痛、非致命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血管死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非心脏手术后重症患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 非心脏手术后重症患者30 d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94/1 087)8.6%,MINS发生率(168/1 087) 15.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1.03,95%CI1.01 ~1.05,P=0.002)、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史(OR3.12,95% CI 1.44 ~6.74,P=0.004)、术后24 h cTNI升高(OR2.04,95%CI 1.16 ~3.58,P=0.014)、术后24h使用升压药(OR 2.34,95% CI1.25 ~4.38,P=0.008)是非心脏手术后重症患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危险因素.结论 重症患者非心脏手术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及MINS的发生率高,高龄、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史、术后24 h cTNI升高、术后24 h使用升压药是导致非心脏手术后重症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赵秀娟;朱凤雪;李纾;张洪斌;张柳;吴昆;安友仲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中国肝移植受者代谢病管理专家共识(2015版)

    目前肝移植手术技术及围手术期管理已经相当成熟,但肝移植受者的长期生存率仍有待提高.根据中国肝移植注册(CLTR)数据库显示,肝移植术后10年生存率低于60%[1].研究显示,肝移植术后1年死亡受者中,63%的死亡原因并非与移植肝功能直接相关,而是与心血管疾病、肾病、感染和新生肿瘤等有关[2].可见,这些并发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受者的长期生存.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器官移植学组;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肝移植学组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完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切除Ⅶ和Ⅷ段肝肿瘤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完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切除Ⅶ、Ⅷ段肝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符合纳入标准接受手术治疗的Ⅶ、Ⅷ段肝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完全腹腔镜肝切除(laparoscopic liver resection,LLR) 17例,开腹肝切除(open liver resection,OLR)25例,比较2组间围手术期情况及近远期效果.结果 LLR组在术后第1、3天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水平、术后通气时间、术后3d腹腔引流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方面较OLR组具有明显优势(分别t=-3.075、-3.175、-2.499、-2.088、-2.419,均P<0.05).2组在输血率、切缘到肿瘤组织小距离、并发症发生率、总医疗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37,t=-1.244,x2=0.209,t =1.079,均P>0.05).虽然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LLR组较OLR组增加(分别t=3.360、2.189,均P<0.05),但恶性肿瘤患者术后随访其复发率和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x2=0.240、0.000,均P>0.05).结论 完全腹腔镜和开腹手术切除Ⅶ、Ⅷ段肝肿瘤的治疗效果相当,但前者更具有微创优势.

    作者:强勇;陈桢;王玮;王东芝;王刚;王斐然;陈钟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超声引导经皮激光消融治疗复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

    经皮激光消融(percutaneous laser ablation,PLA)是近年来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微创治疗技术,国外已有学者用于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甲状腺自主功能性腺瘤和复发的甲状腺恶性肿瘤,临床效果令人满意[1].本文旨在探讨PLA用于治疗复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recurrent nodular goiter,RNG)的可行性.

    作者:周斌;邵清;邹大中;郁建英;唐伟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的处理

    胆管损伤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严重并发症,我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发生率0.19%[1],其中胆管横断伤和(或)胆管严重缺损伤程度严重,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严重后果.我们接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发生胆管损伤5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丁维宝;张金美;宿宝栋;王玉许;杜福田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黏胆症临床诊治进展

    大量黏液样物质积聚于肝外胆道,引起胆道的梗阻、扩张,进而导致梗阻性黄疸和(或)胆管炎,称之为黏胆症(mucobilia),1987年由Hadjis[1]首先引入这一概念.其原发病多为胆管内分泌黏液的肿瘤,也可见于肝脏或胰腺具有分泌黏液功能的肿瘤侵入胆管,临床表现以黄疸、腹痛为主,由于其临床少见,世界范围内多以个案报道为主,故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治指南.现结合国内外文献资料,将黏胆症的病因、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综述如下.

    作者:谭璐东;贾宝兴;金哲;付裕;刘亚辉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乳腺癌患者皮下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安全性及并发症相关因素:单中心2185例分析

    目的 分析乳腺癌患者中静脉输液港植入术的安全性及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4年9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肿瘤医学部通过静脉输液港完成化疗的2 185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 471例患者有侧颈内静脉置管,656例患者右侧锁骨下静脉置管,58例患者左侧颈内静脉置管,平均带港215.9 d.共发生27例并发症,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2%,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操作时间,临床分期,置管部位和规范化培训与输液港并发症相关(均P<O.05),多因素分析表明手术操作时间和规范化培训是输液港并发症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 输液港是一种安全的静脉通路,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规范化培训和顺利完成手术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饶南燕;金亮;陈丽莉;曾敏华;何海艳;吴畏;贾卫娟;李顺荣;吴建南 刊期: 2015年第11期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普外临床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