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脏穿刺活检在诊断移植肝病理改变中的价值

王燕庆;夏强;张建军;朱建善;陈小松;张明;罗毅;沈丛欢;邢天宇

关键词:肝移植, 活组织检查, 针吸, 病理诊断
摘要:目的研究肝移植术后肝穿刺活检标本的病理变化与特征. 方法回顾分析从 2004年10月至2005年4月间39例肝脏移植术后患者53例次诊断性肝脏穿刺活组织检查.用HE染色方法显示其病理形态学的改变. 结果采用Banff国际排斥反应病理诊断标准及参照临床检查和治疗结果, 53例次肝脏穿刺检查分别被诊断为急性排斥16例次、保存性灌注再损伤12例、胆道并发症9例次、药物性肝脏损伤11例次、慢性排斥3例次、急性肝坏死2例. 结论保存性肝脏损伤时肝内的小灶性坏死、肝细胞气球样变性及药物损伤所诱导的多形态肝细胞变性是区别急性排斥反应的重要病理特征.早期胆道狭窄通常显示为小胆管的反应性增生和伴有轻度肝细胞损伤的微胆管胆汁淤积.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HIF-1α、Glut-1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本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胰腺癌及正常人类胰腺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c inducible factor-1α, HIF-1α)和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 transporter-1, Glut-1)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

    作者:裘正军;孙红成;蒋奕;胡宏慧;黄克俭;江弢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EGF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的关系

    2002年Shahbazi[1] 提出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 61*G/A 基因多态性与皮肤黑色素瘤相关,但目前EGF 61*G/A 基因多态性与其他肿瘤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我们对EGF 61*G/A 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吴国洋;Michael Keese;Till Hasenberg;J(o)rg W. Sturm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索与重症急性胰腺炎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7年 8月至2004年2月入院的全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57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25例,中位年龄 51岁.根据结局的不同将SAP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分别对两组资料的一般特征、严重程度和手术相关因素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SAP共57例,死亡11例,病死率为19.3%,手术治疗 30例,死亡8例,病死率为26.7%.两组在年龄、Ranson评分、APACHEⅡ评分、腹水、多器官功能不全、ARDS、心功能衰竭、肾衰竭等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腹水、多器官功能不全是和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年龄、腹水、多器官功能不全是和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吴育连;董鑫;黄昌拼;苏昆仑;谢秋萍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经腹食管下段曲张静脉钉扎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16例分析

    2002年7月至2005年2月,我们应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经腹食管下段曲张静脉钉扎治疗门静脉高压症16例,现将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英豪;薄涛;吴健;吴喜宏;王志刚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COX-2和VEGF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新近研究表明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在人类多种恶性肿瘤细胞中有过表达,如结直肠癌、胃癌及肝癌等. 研究发现COX-2的致癌机理与促进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有关[1].本研究检测COX-2及VEGF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现报告如下.

    作者:纪柏;王广义;刘亚辉;杨子军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慢性胰腺炎的病理类型和手术术式的选择

    目的探讨慢性胰腺炎的病理形态改变和根据病理形态选择外科手术术式的合理性. 方法对近9年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40例慢性胰腺炎的病理形态类型和手术术式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胰管纵行切开减压胰肠侧侧吻合术的疼痛缓解率为79%,排除胰头炎性增大和合并十二指肠降段胰内憩室的病例,疼痛缓解率为86%.常规或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或(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有良好的疼痛缓解作用,但术后有22%的糖尿病发生率. 结论胰管纵行切开减压胰肠侧侧吻合术简单安全,适用于常见的胰腺纤维化萎缩、胰管扩张伴有结石的病例.伴有胰头局部性炎性包块、胰腺纤维性增生和导管上皮增生为主要表现的病例以及合并十二指肠降段胰内憩室的病例不适宜行胰管纵行切开减压胰肠侧侧吻合术,应选择各类胰头切除术.

    作者:刘续宝;张肇达;严律南;田伯乐;胡伟明;李全生;李军杰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全麻复合颈丛阻滞对颈淋巴结清扫术后患者清醒恢复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讨全麻复合颈丛阻滞对头颈部肿瘤淋巴结清扫术后清醒恢复的影响.

    作者:邵雪泉;殷萍;杨淑芬;江秀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舌骨水平甲状腺锥体叶乳头状癌误诊为甲状舌管囊肿一例

    患者男,51岁.因颈前正中部无痛性肿物 3个月入院.查体:无声嘶,颈前正中舌骨平面有一圆形肿物,直径2.5 cm,质硬,表面光滑,边界清楚,不易活动,无压痛,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甲状腺无肿大. 辅助检查:B超提示囊性肿物.入院诊断:甲状舌管囊肿.局麻下行甲状舌管囊肿摘除术,术中见肿物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包膜不明显,质中等偏硬,中央为淡黄色液体,无根蒂止于舌骨深面.将肿物完整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图 1).一周后再次手术.探查发现甲状腺峡部近右侧有一锥体叶,细长向上越过甲状软骨到前次手术野,行甲状腺峡部及锥体叶切除及双侧颈上部功能性清扫.术中快速冰冻及术后病理检查未发现癌细胞.随访 4年,肿瘤无复发.

    作者:蒋凤军;李桓;汪志山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肝脏穿刺活检在诊断移植肝病理改变中的价值

    目的研究肝移植术后肝穿刺活检标本的病理变化与特征. 方法回顾分析从 2004年10月至2005年4月间39例肝脏移植术后患者53例次诊断性肝脏穿刺活组织检查.用HE染色方法显示其病理形态学的改变. 结果采用Banff国际排斥反应病理诊断标准及参照临床检查和治疗结果, 53例次肝脏穿刺检查分别被诊断为急性排斥16例次、保存性灌注再损伤12例、胆道并发症9例次、药物性肝脏损伤11例次、慢性排斥3例次、急性肝坏死2例. 结论保存性肝脏损伤时肝内的小灶性坏死、肝细胞气球样变性及药物损伤所诱导的多形态肝细胞变性是区别急性排斥反应的重要病理特征.早期胆道狭窄通常显示为小胆管的反应性增生和伴有轻度肝细胞损伤的微胆管胆汁淤积.

    作者:王燕庆;夏强;张建军;朱建善;陈小松;张明;罗毅;沈丛欢;邢天宇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乌司他丁对脓毒症患者凝血异常的影响

    研究表明几乎所有脓毒症患者均存在凝血异常[1].凝血的激活涉及多种蛋白酶的活化过程.乌司他丁是自人尿中提取的非特异性蛋白酶抑制剂,对包括丝氨酸蛋白酶在内的多种酶有抑制作用,并能保护内皮细胞,减轻炎性反应[2,3].我们对乌司他丁对脓毒症患者凝血异常的影响进行了观察,现总结如下.

    作者:邢金燕;孙运波;韩小宁;苏媛;董泽华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Belghiti绕肝提拉肝切除术研究进展

    复杂肝切除术常常需要阻断入肝或出肝血流、甚至全肝血流阻断,在减少失血量的同时也导致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和明显的全身血流动力学变化.2001年,Belghiti等[1]首次提出不游离肝脏、绕肝提拉肝切除术(liver hanging maneuver)用于浸润膈肌的右肝肿瘤切除以来,这种方法迅速在其他肝脏手术中采用[2-5].

    作者:黄从云;彭淑牖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1999年12月至2002年9月共20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分析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42/200).Logistic回归多变量分析确定了6个与早期并发症相关的变量:胆肠吻合口未留置T型管引流(OR=10.015),术前高胆红素水平大于等于171.1 μmol/L(OR=7.756),术前合并糖尿病(OR=4.086)、采用端端胰肠吻合(OR=2.616)、术中输血量大于等于1000 ml(OR=2.410)、年龄大于等于65岁(OR=2.162). 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手术风险目前仍然较高,胆肠吻合口留置T型管引流、端侧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另外术者的操作熟练程度也影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程庆保;张柏和;张宝华;张永杰;姜小清;易滨;罗祥基;吴孟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黄芪对犬移植胰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本实验研究黄芪提取液对犬胰腺低温灌注及保存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原春辉;刘永锋;李桂臣;张鹤;何三光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CO2对结肠癌细胞表面黏附分子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压强持续性CO2压力对结肠癌细胞表面黏附分子mRNA表达的影响. 方法建立体外气腹模型,选用人结肠癌细胞株SW1116,分别在6、9、12和15 mm Hg压强下,以99%医用CO2气体以及常规培养条件下暴露1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表面黏附分子0, 12, 24, 48 和 72 h的表达变化. 结果 SW1116细胞株E-cadherin,ICAM-1,CD44,CD44v6 mRNA在处理后表达增高,与处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处理后的72 h之前表达降至或低于处理前水平.E-cadherin、CD44v6和ICAM-1随压强增高其表达量逐渐降低,在处理后0 h各压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持续性CO2压力对结肠癌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mRNA的表达产生一过性双向影响;随CO2气体压强增高,黏附分子的表达遭到抑制.

    作者:冯波;郑民华;马君俊;张轶;李健文;陆爱国;王明亮;胡艳艳;张俊;刘炳亚;李宏为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胃手术后胃瘫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

    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999年1月至2004年4月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胃瘫患者,并对相关的病因进行多因素分析.

    作者:张群;于健春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胰管结石诊治体会(附29例报告)

    目的探讨胰管结石的诊断与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胰管结石的临床资料. 结果 21例有慢性胰腺炎病史,其中 12例有胆道结石,合并胰腺癌 2例, B超诊断正确率89.7%(26/29),CT诊断正确率65.0%(13/20),内镜逆行性胆管胰管造影术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正确率均为100%(6/6及4/4).行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取石 6例,胰管切开取石、胰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16例,十二指肠乳头成形、胰石取出术3例,胰管切开取石、胰腺假性囊肿空肠Roux-en-Y吻合 2例,胰头十二指肠切除 1例,剖腹探查术1例. 结论慢性胰腺炎、胆石症是形成胰管结石的主要原因,影像学检查是术前诊断的主要方法,胰管切开取石、胰管空肠吻合是胰管结石主要手术方式.

    作者:涂朝勇;刘雷;骆晓鸿;黄志勇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对临床触诊阴性乳腺病灶分类的价值

    目的探讨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对于临床触诊阴性乳腺病灶分类的意义及指导乳腺病灶活检的价值. 方法由X线摄影发现的触诊阴性乳腺病灶162个,按照美国放射学会制定的第四版BI-RADS对其分类,所有病灶均采用金属线定位活检技术获得组织学诊断. 结果全组162个触诊阴性病灶中,确认乳腺癌46个,阳性预测值为28.4%.按照BI-RADS分类,2类病灶11例,其中癌0例;3类病灶55例,癌2例;4类病灶77例,癌29例;5类病灶19例,癌15例;BI-RADS 2-5类病灶癌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0%,3.6%,37.7%与78.9%. 结论 BI-RADS分类大大提高了触诊阴性乳腺病灶影像诊断的特异性,可用于指导活检指征的选择,建议对BI-RADS4类与5类病灶进行活检,以提高触诊阴性乳腺病灶活检的阳性率.

    作者:王仲照;张保宁;李静;蒋力明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钙离子阻断剂对大鼠肠上皮细胞损伤后整合素分布的影响

    目的观察钙离子阻断剂对肠上皮细胞(IEC)缺血缺氧损伤后细胞内钙含量、整合素分布及凋亡的影响. 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A1组),模拟缺氧组(B1组),模拟缺血组(C1组),模拟缺氧缺血组(D1组)及加入维拉帕米后的相应对照组;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IEC凋亡率,用激光聚焦显微镜技术(LSCM)观察胞内钙含量、整合素α3,α5,β1,β2,β5分布改变. 结果模拟缺血缺氧损伤后,B1、C1、D1组胞内钙含量升高,IEC凋亡率上升,整合素α3,α5,β1,β5向顶层漂移,尤以D1组更显著;加用钙离子阻断剂后,降低了胞内钙含量,阻止整合素α3,α5,β1,β5顶层漂移趋势,其变化与细胞凋亡减少相一致. 结论细胞内钙超载可导致细胞内整合素分布改变,凋亡率增加,钙离子阻断剂能降低细胞内钙含量,抑制整合素亚型的顶层漂移,减少IEC凋亡率.

    作者:陈前;秦环龙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胃癌术前内镜超声检查与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检测分析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检查(EUS)对胃癌术前诊断和分期的应用价值及其影像学改变与肿瘤转移相关基因表达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方法联合应用电子胃镜和超声内镜诊断胃癌 63例,对比胃镜检查加活检与超声内镜对胃癌诊断的准确率,同时应用超声内镜对胃癌进行术前分期,并与病理分期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进行比较. 结果 63例胃癌中胃镜加病理活检诊断的准确率是94%,超声内镜诊断的准确率是92%,胃镜联合超声内镜诊断的准确率是100%.超声内镜对胃癌侵犯深度判断的准确率为81%,其中T1期为78%、T2期为79%、T3期为82%、T4期为83%,对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为73%.VEGF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6%,其表达与EUS分期、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P<0.05). 结论胃镜联合超声内镜诊断胃癌具有较高的准确率;胃癌术前内镜超声分期与术后病理有较高的一致性;VEGF蛋白表达与胃癌术前EUS分期呈正相关;EUS对胃癌的分期与分子生物学改变有关.

    作者:谭诗云;沈志祥;沈磊;罗和生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血管内介入治疗腹腔内脏动脉瘤11例经验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腹腔内脏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疗效. 方法用介入技术治疗腹腔内脏动脉瘤11例,包括脾动脉瘤5例,胃-十二指肠动脉瘤5例,肠系膜上动脉(SMA)瘤1例.5例以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就诊,3例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和搏动性包块,3例无自觉症状.10例用血管内栓塞术,1例发自SMA的动脉瘤用联合动脉内栓塞和被覆膜支架置入术治疗. 结果 11例均治疗成功,无并发症.5例以出血为首发症状者,术后出血立即停止.1例SMA动脉瘤术后被完全封闭,主干及分支显影正常.3例术前有症状者术后腹痛逐渐消失、包块缩小.随访4~52个月(平均25.5个月),未发生与动脉瘤相关的并发症,超声波检查无动脉瘤复发表现. 结论血管内介入技术是治疗腹腔内脏动脉瘤的安全有效方法.

    作者:王茂强;王仲朴;郭伟;刘凤永;王志军;盖鲁粤 刊期: 2005年第11期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普外临床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