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黄芪对犬移植胰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原春辉;刘永锋;李桂臣;张鹤;何三光

关键词:黄芪提取液, 移植胰腺, 缺血再灌注损伤, 实验研究, 低温灌注, 报告, 保存
摘要:本实验研究黄芪提取液对犬胰腺低温灌注及保存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全麻复合颈丛阻滞对颈淋巴结清扫术后患者清醒恢复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讨全麻复合颈丛阻滞对头颈部肿瘤淋巴结清扫术后清醒恢复的影响.

    作者:邵雪泉;殷萍;杨淑芬;江秀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胃癌术前内镜超声检查与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检测分析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检查(EUS)对胃癌术前诊断和分期的应用价值及其影像学改变与肿瘤转移相关基因表达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方法联合应用电子胃镜和超声内镜诊断胃癌 63例,对比胃镜检查加活检与超声内镜对胃癌诊断的准确率,同时应用超声内镜对胃癌进行术前分期,并与病理分期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进行比较. 结果 63例胃癌中胃镜加病理活检诊断的准确率是94%,超声内镜诊断的准确率是92%,胃镜联合超声内镜诊断的准确率是100%.超声内镜对胃癌侵犯深度判断的准确率为81%,其中T1期为78%、T2期为79%、T3期为82%、T4期为83%,对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为73%.VEGF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6%,其表达与EUS分期、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P<0.05). 结论胃镜联合超声内镜诊断胃癌具有较高的准确率;胃癌术前内镜超声分期与术后病理有较高的一致性;VEGF蛋白表达与胃癌术前EUS分期呈正相关;EUS对胃癌的分期与分子生物学改变有关.

    作者:谭诗云;沈志祥;沈磊;罗和生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影响原发性肝癌术后胆红素水平的临床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胆红素升高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肝癌肝切除患者,根据术后2周胆红素水平,分为高胆红素血症组和胆红素正常组,分析影响术后胆红素水平的临床因素. 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前胆红素水平、Child分级、手术持续时间、出血量和肝门阻断方式影响了患者术后高胆红素水平变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肝门阻断方式是肝癌术后胆红素升高的一个独立预测指标. 结论患者术前肝功能(术前胆红素水平和Child分级)、手术时间、出血量和肝门阻断类型是肝癌术后胆红素水平变化的影响因素.

    作者:耿小平;赵中海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肾动脉平面以上主动脉病变的微创介入治疗

    目的总结肾动脉平面以上主动脉疾病的微创介入治疗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7月至2004年12月采用微创介入治疗的42例肾动脉平面以上主动脉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夹层动脉瘤32例,真性动脉瘤7例,假性动脉瘤3例. 结果本组死亡1例(2.4%),术后第8天死于心源性猝死.无截瘫、偏瘫或卒中发生.即时内漏发生8例,占19.1%,其中2例放置带膜支架后内漏消失;3例较严重内漏经大球囊适当扩张后消失;另外3例由于范围不大,未行特殊处理.随访41例,随访时间1~48个月,平均为16个月.死亡1例,占2.5%.剩余的3例内漏全部消失,假腔内血栓形成. 结论血管腔内微创介入技术治疗高风险的肾动脉平面以上主动脉疾病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但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谷涌泉;张建;汪忠镐;李建新;俞恒锡;李学锋;齐立行;郭连瑞;崔世军;罗涛;陈兵;董宗俊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腹腔镜下肝切除时CO2气体栓塞的防治

    自1991年Reich等[1]首次行腹腔镜肝切除术至今已有十余年的历史,这种手术具有创伤小、住院时间短、患者恢复快等优点,成为一种新的肝脏切除方法[2].腹腔镜肝脏切除术可分为:完全性腹腔镜肝切除术及手助式腹腔镜肝脏切除术两大类.前者多适用于病变部位局限在肝脏左外叶或者肝脏边缘(例如,Ⅱ,Ⅲ,Ⅳa,Ⅴ,Ⅵ段),而对于其他部位的肝脏病变或者复杂病例(病变部位邻近下腔静脉或者肝静脉),采用手助式腹腔镜肝切除术更为安全.此外,手助式腹腔镜肝切除术尚可用于活体肝移植术时供肝的切取[3].然而,气体栓塞是腹腔镜肝脏切除时所面临的问题之一[4-6],现在对腹腔镜肝脏切除时气体栓塞的发生、影响因素及处理手段作一综述.

    作者:梁斌;黄晓强;黄志强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生活质量的评估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 PD)是治疗胰头癌的标准术式.近年来,随着手术安全性的提高,PD在慢性胰腺炎等胰腺良性疾病中的应用也日益增加[1,2].长期以来,国内仍以术后生存率、并发症率及生存时间等客观指标评估PD手术效果,忽略了患者自身情感等心理主观因素对手术效果的影响,缺乏对PD术后生活质量的全面评估研究.本文就PD术后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 QOL)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陈其龙;牟一平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舌骨水平甲状腺锥体叶乳头状癌误诊为甲状舌管囊肿一例

    患者男,51岁.因颈前正中部无痛性肿物 3个月入院.查体:无声嘶,颈前正中舌骨平面有一圆形肿物,直径2.5 cm,质硬,表面光滑,边界清楚,不易活动,无压痛,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甲状腺无肿大. 辅助检查:B超提示囊性肿物.入院诊断:甲状舌管囊肿.局麻下行甲状舌管囊肿摘除术,术中见肿物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包膜不明显,质中等偏硬,中央为淡黄色液体,无根蒂止于舌骨深面.将肿物完整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图 1).一周后再次手术.探查发现甲状腺峡部近右侧有一锥体叶,细长向上越过甲状软骨到前次手术野,行甲状腺峡部及锥体叶切除及双侧颈上部功能性清扫.术中快速冰冻及术后病理检查未发现癌细胞.随访 4年,肿瘤无复发.

    作者:蒋凤军;李桓;汪志山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肝脏穿刺活检在诊断移植肝病理改变中的价值

    目的研究肝移植术后肝穿刺活检标本的病理变化与特征. 方法回顾分析从 2004年10月至2005年4月间39例肝脏移植术后患者53例次诊断性肝脏穿刺活组织检查.用HE染色方法显示其病理形态学的改变. 结果采用Banff国际排斥反应病理诊断标准及参照临床检查和治疗结果, 53例次肝脏穿刺检查分别被诊断为急性排斥16例次、保存性灌注再损伤12例、胆道并发症9例次、药物性肝脏损伤11例次、慢性排斥3例次、急性肝坏死2例. 结论保存性肝脏损伤时肝内的小灶性坏死、肝细胞气球样变性及药物损伤所诱导的多形态肝细胞变性是区别急性排斥反应的重要病理特征.早期胆道狭窄通常显示为小胆管的反应性增生和伴有轻度肝细胞损伤的微胆管胆汁淤积.

    作者:王燕庆;夏强;张建军;朱建善;陈小松;张明;罗毅;沈丛欢;邢天宇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血管内介入治疗腹腔内脏动脉瘤11例经验

    目的评价介入治疗腹腔内脏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疗效. 方法用介入技术治疗腹腔内脏动脉瘤11例,包括脾动脉瘤5例,胃-十二指肠动脉瘤5例,肠系膜上动脉(SMA)瘤1例.5例以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就诊,3例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和搏动性包块,3例无自觉症状.10例用血管内栓塞术,1例发自SMA的动脉瘤用联合动脉内栓塞和被覆膜支架置入术治疗. 结果 11例均治疗成功,无并发症.5例以出血为首发症状者,术后出血立即停止.1例SMA动脉瘤术后被完全封闭,主干及分支显影正常.3例术前有症状者术后腹痛逐渐消失、包块缩小.随访4~52个月(平均25.5个月),未发生与动脉瘤相关的并发症,超声波检查无动脉瘤复发表现. 结论血管内介入技术是治疗腹腔内脏动脉瘤的安全有效方法.

    作者:王茂强;王仲朴;郭伟;刘凤永;王志军;盖鲁粤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索与重症急性胰腺炎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7年 8月至2004年2月入院的全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57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25例,中位年龄 51岁.根据结局的不同将SAP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分别对两组资料的一般特征、严重程度和手术相关因素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SAP共57例,死亡11例,病死率为19.3%,手术治疗 30例,死亡8例,病死率为26.7%.两组在年龄、Ranson评分、APACHEⅡ评分、腹水、多器官功能不全、ARDS、心功能衰竭、肾衰竭等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腹水、多器官功能不全是和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年龄、腹水、多器官功能不全是和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吴育连;董鑫;黄昌拼;苏昆仑;谢秋萍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PET/CT复合功能成像系统诊断乳腺癌

    目的评价18F-FDG PET复合CT灌注成像诊断原发性乳腺癌的价值. 方法对 33例疑似乳腺癌病人行CT灌注成像和PET成像检查,并进行真实性和可靠性评价. 结果 27例乳房肿块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癌.PET/CT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和精确度分别为92.6%、100%、93.9%. 结论 PET/CT诊断乳腺癌有着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可靠性,作为一种非侵袭性检查方法,可提供乳腺癌在活体内的代谢和血流灌注信息.

    作者:邹海东;刘庆伟;马榕;余之刚;王成刚;李昕;孙靖中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CO2对结肠癌细胞表面黏附分子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压强持续性CO2压力对结肠癌细胞表面黏附分子mRNA表达的影响. 方法建立体外气腹模型,选用人结肠癌细胞株SW1116,分别在6、9、12和15 mm Hg压强下,以99%医用CO2气体以及常规培养条件下暴露1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表面黏附分子0, 12, 24, 48 和 72 h的表达变化. 结果 SW1116细胞株E-cadherin,ICAM-1,CD44,CD44v6 mRNA在处理后表达增高,与处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处理后的72 h之前表达降至或低于处理前水平.E-cadherin、CD44v6和ICAM-1随压强增高其表达量逐渐降低,在处理后0 h各压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持续性CO2压力对结肠癌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mRNA的表达产生一过性双向影响;随CO2气体压强增高,黏附分子的表达遭到抑制.

    作者:冯波;郑民华;马君俊;张轶;李健文;陆爱国;王明亮;胡艳艳;张俊;刘炳亚;李宏为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黄芪对犬移植胰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本实验研究黄芪提取液对犬胰腺低温灌注及保存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原春辉;刘永锋;李桂臣;张鹤;何三光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Belghiti绕肝提拉肝切除术研究进展

    复杂肝切除术常常需要阻断入肝或出肝血流、甚至全肝血流阻断,在减少失血量的同时也导致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和明显的全身血流动力学变化.2001年,Belghiti等[1]首次提出不游离肝脏、绕肝提拉肝切除术(liver hanging maneuver)用于浸润膈肌的右肝肿瘤切除以来,这种方法迅速在其他肝脏手术中采用[2-5].

    作者:黄从云;彭淑牖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COX-2和VEGF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新近研究表明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在人类多种恶性肿瘤细胞中有过表达,如结直肠癌、胃癌及肝癌等. 研究发现COX-2的致癌机理与促进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有关[1].本研究检测COX-2及VEGF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现报告如下.

    作者:纪柏;王广义;刘亚辉;杨子军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慢性胰腺炎的病理类型和手术术式的选择

    目的探讨慢性胰腺炎的病理形态改变和根据病理形态选择外科手术术式的合理性. 方法对近9年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40例慢性胰腺炎的病理形态类型和手术术式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胰管纵行切开减压胰肠侧侧吻合术的疼痛缓解率为79%,排除胰头炎性增大和合并十二指肠降段胰内憩室的病例,疼痛缓解率为86%.常规或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或(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有良好的疼痛缓解作用,但术后有22%的糖尿病发生率. 结论胰管纵行切开减压胰肠侧侧吻合术简单安全,适用于常见的胰腺纤维化萎缩、胰管扩张伴有结石的病例.伴有胰头局部性炎性包块、胰腺纤维性增生和导管上皮增生为主要表现的病例以及合并十二指肠降段胰内憩室的病例不适宜行胰管纵行切开减压胰肠侧侧吻合术,应选择各类胰头切除术.

    作者:刘续宝;张肇达;严律南;田伯乐;胡伟明;李全生;李军杰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乌司他丁对不同范围肝脏切除影响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不同肝脏切除手术范围、术后不同时间点多种指标变化的影响. 方法通过前瞻、随机、对照的方法,将我院肝脏外科中心收治的肝切除患者42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分别于手术当天和术后3 d静脉应用乌司他丁;全部患者分别在术前及术后抽外周静脉血检查肝肾功能、凝血机制、凝血因子-Xa并观察药物副作用及手术并发症. 结果应用乌司他丁后,治疗组患者术后12 h ALT和AST均有明显下降;如按肝切除的范围进行区分,乌司他丁的作用主要是对手术范围超过联合肝段切除的病例.至术后60 h两组肝脏酶谱已无明显差异.乌司他丁对总胆红素的影响较肝酶变化滞后,在小范围肝切除患者中,术后60 h总胆红素有显著下降.乌司他丁对肝脏术后凝血机制的变化无明显作用. 结论乌司他丁对大范围肝切除术后肝脏功能的早期恢复有促进作用.

    作者:卢欣;毛一雷;桑新亭;杨志英;钟守先;黄洁夫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可调式双囊假体在Ⅰ期乳房再造中的临床研究

    乳癌根治术后乳房再造是系统综合治疗乳腺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乳腺癌在切除肿瘤的同时,势必会切除部分皮肤造成乳腺皮肤部分缺损,而假体植入再造乳房时会因为皮肤的缺损而造成再造乳房较原来乳房缩小,引起两侧乳房不对称.可调式双囊假体可以有效的扩张皮肤,避免皮肤缺损引起的再造乳房过小.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05年 2月共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即刻可调式双囊假体植入再造乳房13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蒋宏传;李发成;李杰;王克有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对临床触诊阴性乳腺病灶分类的价值

    目的探讨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对于临床触诊阴性乳腺病灶分类的意义及指导乳腺病灶活检的价值. 方法由X线摄影发现的触诊阴性乳腺病灶162个,按照美国放射学会制定的第四版BI-RADS对其分类,所有病灶均采用金属线定位活检技术获得组织学诊断. 结果全组162个触诊阴性病灶中,确认乳腺癌46个,阳性预测值为28.4%.按照BI-RADS分类,2类病灶11例,其中癌0例;3类病灶55例,癌2例;4类病灶77例,癌29例;5类病灶19例,癌15例;BI-RADS 2-5类病灶癌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0%,3.6%,37.7%与78.9%. 结论 BI-RADS分类大大提高了触诊阴性乳腺病灶影像诊断的特异性,可用于指导活检指征的选择,建议对BI-RADS4类与5类病灶进行活检,以提高触诊阴性乳腺病灶活检的阳性率.

    作者:王仲照;张保宁;李静;蒋力明 刊期: 2005年第11期

  • 钙离子阻断剂对大鼠肠上皮细胞损伤后整合素分布的影响

    目的观察钙离子阻断剂对肠上皮细胞(IEC)缺血缺氧损伤后细胞内钙含量、整合素分布及凋亡的影响. 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A1组),模拟缺氧组(B1组),模拟缺血组(C1组),模拟缺氧缺血组(D1组)及加入维拉帕米后的相应对照组;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IEC凋亡率,用激光聚焦显微镜技术(LSCM)观察胞内钙含量、整合素α3,α5,β1,β2,β5分布改变. 结果模拟缺血缺氧损伤后,B1、C1、D1组胞内钙含量升高,IEC凋亡率上升,整合素α3,α5,β1,β5向顶层漂移,尤以D1组更显著;加用钙离子阻断剂后,降低了胞内钙含量,阻止整合素α3,α5,β1,β5顶层漂移趋势,其变化与细胞凋亡减少相一致. 结论细胞内钙超载可导致细胞内整合素分布改变,凋亡率增加,钙离子阻断剂能降低细胞内钙含量,抑制整合素亚型的顶层漂移,减少IEC凋亡率.

    作者:陈前;秦环龙 刊期: 2005年第11期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普外临床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