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小平;金锋平
我国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发病的大国,每年因肝炎及血吸虫病所致肝硬化的新发病例有数十万之众,其中至少有一半将发生门静脉高压症.据一项全国性的调查,进入90年代以来,门静脉高压症发病率又开始上升,其中很大一部分要寻求外科治疗.上个世纪50、60年代,在长江流域地区开展的群众性消灭血吸虫病运动中,以脾切除为基本术式的断流手术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对大宗病例的随访表明,术后10年生存率达90%以上,复发出血率仅为7.5%,而且绝大多数患者术后生存质量良好.因此对于血吸虫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来说,同国外经验一样,Hassab手术,即通常所说的断流术的治疗效果是很好的.
作者:冷希圣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维甲类化合物Ro40-8757对人胰腺癌JF-305细胞株的抗增殖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四甲基氮唑蓝实验、流式细胞技术、Western lot蛋白检测技术分别检测Ro40-8757对人胰腺癌JF-305细胞株的增殖、细胞周期和p27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Ro40-8757可明显抑制JF-305细胞株的生长,并呈剂量、时间依赖性作用.用10-5mol/L Ro40-8757处理细胞72h,G1期细胞由56%增加至76%,S期细胞由25%减少至7%,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用10-5mol/L Ro40-8757处理12h,JF-305细胞p27蛋白表达增加至对照组的2.2倍、24h为1.9倍,48h为1.2倍、72h为0.7倍.结论 Ro40-8757对人胰腺癌JF-305细胞株具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并可以导致其G1期细胞周期阻滞和上调p27蛋白表达.上调p27蛋白引起细胞周期阻滞可能是其抗肿瘤的机制之一.
作者:苏洋;郭克建;田雨霖;张红军;赵明沂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胆囊癌为预后差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采取预防措施或及早发现病变并进行手术治疗,是降低其死亡率的关键[1].我们回顾性分析了1984~2000年本院收治的 62例胆囊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现报告如下.
作者:苏清华;赵军;马建仓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并发出血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并胃底粘膜下血管环扎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总死亡率为7.4%.90例获得随访,随访3年期间死亡 9例,再出血率为21%.手术操作较简单,针对性强,适用于基层医院和急诊手术,但急诊手术死亡率高于择期手术.主要死亡原因是肝功能恶化及其并发症.结论提高疗效的关键是断流要彻底,重视围手术期的处理和熟练掌握手术要领.
作者:韦辉荃;喻惜华;彭努中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患者男,36岁.因间断呕吐,伴反酸、纳差、腹胀1年,乏力、体重下降半年入院.查体未见异常.上消化道造影示十二指肠扩张,水平段见一杯口状透亮区,远端肠管无明显狭窄.纤维胃镜示胃十二指肠潴留,十二指肠降部与水平部交界处狭窄,可见一直径约1.2cm的开口.
作者:吴斌;高维生;刘跃武;唐伟松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评价改良Sugiura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对72例肝炎后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施行改良Sugiura手术治疗的情况.结果手术死亡率为0,随访率为99%.随访时间6个月至9年,平均随访4年1个月.肝性脑病发生率为1%,再出血率为3%.结论本手术治疗肝炎后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令人满意,其操作并不复杂,不失为一种值得和便于推广的门静脉高压症治疗技术.
作者:马优钢;陈汉;吴孟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影响胃癌预后是术后腹腔复发和肝转移.腹腔内游离癌细胞及微小癌灶是导致复发的主要原因.本组对我院1994年2月至1998年10月218例进展期胃癌术前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术中腹腔温热灌注化疗+术后动脉化疗)126例.对照组(术后外周静脉化疗)92例,并对其腹腔内复发、肝转移及3年生存率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何建苗;蒲永东;赵学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本研究通过对2千余例阑尾炎数据库的建立,分析了其术后并发症与术前因素的关系,报告如下.
作者:蔡元坤;赵加应;刘俊钧;顾志昌;韩晓东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作者:李澍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纤维胆道镜和B超在肝胆管结石手术中联合应用的价值.方法 65例肝胆管结石患者手术中应用纤维胆道镜观察、冲洗,取石,术后已随访10年,近期对78例患者在术中联合应用纤维胆道镜+B超检查,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术中应用纤维胆道镜者术后随访前5年内结石复发率明显低于术中未使用纤维胆道镜者,而6~10年内结石复发率差别不大;术中应用纤维胆道镜+B超者,比单纯应用纤维胆道镜者术后残石率低,疗效好.结论在肝胆管结石手术中联合应用纤维胆道镜和B超,能准确判断肝内结石的分布,可获得相关病情资料,并在其指导下施行佳治疗方案.此法可有效降低术后残石率和结石复发率,明显改善治疗效果.
作者:陈希纲;彭民浩;王文光;刘家奇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腹部暂时关闭术(temporary abdominal closure,TAC)是从分期剖腹手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损害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概念的提出,TAC已经成为危重患者剖腹手术后腹部切口临时关闭的专用名称,是DCS的重要内容.传统的TCA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被迫性行为,现代TCA则是为了预防损害而主动采用的有效手段,得到临床医生的广泛认同.本文简述TCA的有关问题.
作者:石汉平;刘正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为了提高对隐匿性腹股沟斜疝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我院采用疝囊造影术对30例可疑病例进行了检查,明确诊断19例,均由手术证实,报告如下.
作者:尚培中;张振海;刘景章;孙印臣;刘登凯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患者女,69岁.因腹痛、腹胀、呕吐3d于2000年10月16日入院.既往无手术史,无外伤史.经临床及腹部平片等检查诊为机械性肠梗阻.开腹探查发现:大网膜下端边缘有一直径约2cm的裂隙,与周围无粘连,约距回盲部100cm处有长约10cm左右的回肠疝入大网膜裂隙,形成内疝,裂隙形成一环状使疝入小肠嵌顿致肠梗阻.
作者:柴小平;金锋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可切除肝癌术前经肝动脉化学药物栓塞对肝切除手术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了自1996年1月至1997年1月收治的126例患者,术前经肝动脉化学药物栓塞组(TACE组)62例,术前未经肝动脉化学药物栓塞组64例.对比2组手术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手术所见,肝门阻断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手术时间,术后1、2、3d腹腔引流量,手术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手术前后肝功能改变无差异,2组均无手术死亡.手术中发现术前TACE组胆囊壁增厚、萎缩、粘连及癌灶与膈肌、侧腹壁和网膜粘连远比非TACE组多.TACE组肝硬化加重,手术时间延长,术中失血量及术后1、2、3d腹腔引流量多,2组之间手术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术前TACE使手术难度及危险性增加,对可切除肝癌术前进行TACE应持慎重态度.
作者:罗运权;王义;陈汉;吴孟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通过检测胃肠道平滑肌肿瘤(gastrointestinal smooth muscle tumors,GISMT)中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细胞凋亡指数(API)、凋亡调控基因bcl-2,以探讨血管生成、细胞凋亡及调控基因在GISMT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作者:王强;秦晔;赵毅;孙威;王明德;于泽成;朱健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从1990年1月至1995年12月,我们采用高选迷走神经切除式门奇静脉离断术(HSAVPD)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并与同期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PD)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HSAVPD组53例中男46例、女7例,年龄30~65岁,平均42.7岁;PD组48例中男37例、女11例,年龄27~65岁,平均41.3岁;HSAVPD组有出血史51例、肝炎史48例,PD组有出血史47例、肝炎史46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中重度:HSAVPD组50例,PD组47例,急诊手术HSAVPD组15例,PD组14例;肝功能Child分级:HSAVPD组A级25例、B级23例、C级5例,PD组A级21例、B级22例、C级5例.
作者:李新丰;陈骥;王高雄;洪本祖;王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结肠癌内瘘及破溃并侵犯邻近组织者临床不多见.我们收集10年来253例结肠癌发生内瘘或侵犯邻近组织者6例(2.4%),就其诊断和处理报告如下.
作者:刘鹰;黄宝仁;吴坤胜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研究经腹食管下段胃底切除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择期经腹食管下段胃底切除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18例.患者均为肝炎后肝硬化伴有比较严重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1次以上出血史.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46个月.随访中无食管曲张静脉复发出血,无手术近期死亡,效果满意.结论经腹食管下段胃底切除术能较好地为患者耐受,复发出血率低,止血确切,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比较理想的一种手术方法.
作者:戴建青;周嘉良;管惟苓 刊期: 200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