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管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朱继业;栗光明;冷希圣;陈雷;王福顺;李澍;彭吉润;王万祥

关键词:肝移植, 手术后并发症, 胆管
摘要: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管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 方法 2000年5月至2002年1月38例原位肝移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 结果本组38例病人术后共发生胆管并发症9例(9/38,24%).其中单纯胆瘘4例,胆管空肠吻合口狭窄,肝内胆管结石,胆管狭窄合并胆泥形成,胆瘘继发胆管狭窄,胆管狭窄合并肝内胆汁瘤各1例.此9例中2例死于严重感染,7例痊愈. 结论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管并发症病因复杂,后果严重.首先应该注重预防,并做到早期诊断.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reatography, ERCP)和经皮经肝胆管造影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 PTC)等辅助性介入治疗手段应受到重视.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腹部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易发生各种并发症,有的危及患者的生命,为了能安全度过手术,围手术期处理极为重要.我院从1992年9月至2000年6月对 24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进行了腹部手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宏众;蒋飞照;张启瑜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对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影响

    我们通过对20只建立肌肉注射γ-干扰素刺激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表达观察其对移植静脉内膜增生(intimal hyperplasia,IH)的影响.

    作者:杨德华;段志泉;路磊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围手术期应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21例的经验

    目的观察围手术期患者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在纠正贫血和减少异体输血的临床效果. 方法 21例腹部择期手术患者(术前贫血或预计出血量约400~600 ml或预计需输血2~3 U)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术前每周给予rHuEPO 300 IU/kg,分3次皮下注射,同时口服速力菲300 mg/d,共2周.对照组术前2周口服速力菲300 mg/d.观察术前贫血纠正、术中减少异体输血、术后恢复的效果. 结果治疗组用药后RBC、Hgb、Hct较术前基础值分别升高0.36×1012/L、13.3 g/L和3.8%,术中异体输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恢复改善;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甚至下降. 结论中等量失血的围手术期患者使用rHuEPO在纠正贫血和减少异体输血是有效的方法.

    作者:陈国庆;周崇治;彭志海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p38在乳腺肿瘤中的表达及术前化疗对其的影响

    目的探讨人乳腺良恶性肿瘤中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38的表达及其意义,以及术前化疗对其表达的影响. 方法应用固定化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与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0例乳腺癌和14例乳腺纤维瘤的肿瘤组织与相应正常乳腺组织中p38蛋白表达情况,其中15例乳腺癌患者术前接受了CAF(环磷酰胺,表阿霉素加氟尿嘧啶)或TA(泰素,表阿霉素)化疗2周期. 结果乳腺癌组织中p38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织,为正常组织的4.73倍(t=7.762,P<0.01);淋巴结阳性的患者p38蛋白表达高于阴性患者(t=3.977,P<0.01); 术前行化疗后乳腺癌组织中p38蛋白表达水平有所下降,其肿瘤组织p38蛋白表达水平为正常组织的3.51倍;乳腺纤维瘤组织中p38蛋白表达水平与正常乳腺差异无显著意义(t=1.829,P>0.01);p38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与良性纤维瘤之间表达水平差异有显著意义(t=1.771,P<0.01). 结论 p38蛋白的过表达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及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严飞飞;王杉;祝学光;叶颖江;梁斌;崔志荣;张嘉庆;乔新民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口服化学药物疗法对胰头癌根治术患者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口服化疗对胰头癌根治手术后患者的疗效. 方法 48例患者在胰头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分为化疗组24例,口服化疗药物5′-脱氧-5-氟脲嘧啶(5′-DFUR,商品名:氟铁龙)加甲酰四氢叶酸钙连续6个月,对照组24例未行化疗. 结果全部48例共有12例死亡,化疗组有5例死亡,包括肝转移2例、局部复发2例,对照组7例患者均由于肝转移死亡.2组肝转移的发生率之间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化疗组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84%、57%、49%;对照组的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80%、40%. 结论口服化疗对抑制胰腺癌切除术后肝转移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张怡杰;唐岩;胡先贵;刘瑞;胡志浩;金钢;邵成浩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西安地区部分军队离退休干部腹股沟疝患病率回顾性调查

    我们对西安地区军队32个干休所1 602名离退休干部进行腹股沟疝的患病率及相关因素的调查,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西安地区军队离退休干部1 602名,均为男性,年龄45~92岁,平均71.7岁.对曾经手术治愈者也列入此次调查之内.

    作者:黄祖仁;白翎;郭晓军;马晋宁;李阳;宋波;田荣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人肝癌细胞膜胰岛素受体的研究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临床上用胰岛素作为载体通过受体介导对肝癌进行靶向治疗的可行性及其临床价值. 方法以A14125I-标记胰岛素,取人肝癌细胞及癌旁组织,制备细胞膜,测定细胞膜胰岛素受体密度并评价其受体结合活性. 结果 A14125I-胰岛素比放射性为(46.1±1.2) TBq/mmol,放射化学纯度>98%;人肝癌及癌旁组织细胞膜胰岛素受体Bmax分别为(1.9±0.6) pmol/mg蛋白及(1.4±0.6) pmol/mg蛋白,高亲和力Kd(解离常数值)值为(2.1±0.6) nmol及(2.2±0.8) nmol,低亲和力Kd值为(25±8) nmol及(27±8) nmol.人肝癌细胞膜胰岛素受体表达高于癌旁组织(大结合值Bmax t=0.032,P<0.05). 结论 A14125I-胰岛素与人肝癌细胞膜胰岛素受体具有特异性的结合力.

    作者:程中;欧小红;匡安仁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左十二指肠旁疝一例

    患者女性,70岁,因腹痛、腹胀伴呕吐4 d,于2000年10月15日入院.患者腹痛呈持续性,阵发性加重,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无发热及皮肤巩膜黄染等.入院后经持续胃肠减压、抗感染、补液、支持治疗36 h,腹痛、腹胀无缓解.体格检查:急性痛苦面容,心、肺无阳性发现.腹膨隆,左上腹可见肠型;全腹无肌紧张,左侧腹部有压痛,无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活跃,左上腹可闻及气过水声.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无异常.腹部透视:左侧腹部可见跨度约2 cm的多个气液平面.临床诊断为急性肠梗阻,结肠肿瘤不除外,于2000年10月17日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

    作者:郝建宏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微粒子活性炭在胃癌淋巴结清扫术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在胃癌淋巴清扫术中使用微粒子活性炭的手术效果. 方法对87例患者肿瘤局部注射微粒子活性炭混悬液标记区域淋巴结后行胃大部切除术或全胃切除术,以1997年以前183例行常规胃癌根治术患者作为对照组. 结果胃大部切除术中,活性炭组D1、D2、D3和D3+PAL(腹主动脉旁)术式占总例数的比例分别为4.7%、10.3%、14.9%和16.1%,而对照组分别为25.7%、21.3%、9.9%和2.7%;全胃切除术中,活性炭组D1、D2、D3和D3+PAL术式的比例分别为3.4%、5.7%、21.9%和23.0%,而对照组分别为15.8%、14.8%、8.7%和1.1%;2组4种术式在胃大部切除术和全胃切除术中差异均有显著意义.活性炭组平均每例切除的淋巴结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2组的并发症和病死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结论微粒子活性炭肿瘤局部注射是一种简单、易行和安全的方法,对标准胃癌根治术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作者:黄允宁;王炜;苏刚;范玉琢;马德强;马健文;杨世杰;徐强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肝细胞癌合并肝硬化患者肝切除联合脾切除的临床意义探讨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合并肝硬化患者肝癌切除时联合脾切除的临床意义. 方法将我科收治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分成2组,即切脾组(11例)和保脾组(15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肝功能与血象改变. 结果切脾组术后14 d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分别为(8.9±1.6)×109/L、(310±32)×109/L,明显高于保脾组(3.7±1.4)×109/L和(104±41)×109/L(P<0.01).术后第7天切脾组血清总胆红素为(24±7) μmol/L,低于不切脾组(37±13) μmol/L,P<0.05.2组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 结论肝细胞癌合并肝硬化患者肝癌切除时联合脾切除提高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减轻术后肝脏胆红素代谢负担,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未明显增加.

    作者:曹志新;陈孝平;吴在德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颈内动脉狭窄83例的血管内支架治疗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方法. 方法选择颈内动脉狭窄大于85%的患者83例行血管内支架治疗,于围手术期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并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超声检查.手术采用2类支架,分预扩与不预扩两种操作. 结果 83例手术操作顺利,无临床并发症,影像学评价完全成功,超声波检查示脑血流恢复正常或好转.56例临床症状消失,27例临床症状不同程度好转.术后随访3~24个月,复查脑血管造影及超声波示支架形态良好,血流通畅,血管无再狭窄. 结论采用正确的围手术期治疗及手术方法对颈内动脉狭窄行血管内支架治疗是安全的,支架的选择与是否预扩尚待商榷.

    作者:李慎茂;缪中荣;凌锋;朱凤水;王默力;华扬;董岩;宋庆斌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脂质体转染CD基因联合放射线对人直肠癌荷瘤裸鼠体内抗癌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脂质体反复转染CD基因联合放射线对人直肠癌细胞荷瘤鼠体内的抗癌效果,为临床治疗直肠癌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构建PXJ41/CD载体并进行测序证实,制备人直肠癌细胞荷瘤鼠,待瘤体长至长径达0.5 cm后,设实验组应用脂质体于治疗的当日及第4、8、12天反复转染,于当日起2 Gy/day连续照射患肢15 d,第3天起5-FC 800 mg/kg/day腹腔注射共12 d,另设单纯放射组、单纯CD/5-FC治疗组、空白对照组,观察荷瘤裸鼠的肿瘤生长曲线,瘤体积抑制率和瘤重抑制率. 结果荷瘤裸鼠肿瘤生长曲线显示:实验组肿瘤生长曲线平缓,治疗效果显著,瘤体积抑制率平均为81.5%,瘤重抑制率平均为78.7%,与其它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287.86,P<0.01).病理学检查示肿瘤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结论脂质体反复转染CD基因联合放射线治疗直肠癌荷瘤鼠,二者可产生协同作用,比单纯放疗或单纯CD/5-FC有更显著的抗癌疗效.

    作者:李世拥;吕文平;安萍;于波;蔡慧芸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管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管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 方法 2000年5月至2002年1月38例原位肝移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 结果本组38例病人术后共发生胆管并发症9例(9/38,24%).其中单纯胆瘘4例,胆管空肠吻合口狭窄,肝内胆管结石,胆管狭窄合并胆泥形成,胆瘘继发胆管狭窄,胆管狭窄合并肝内胆汁瘤各1例.此9例中2例死于严重感染,7例痊愈. 结论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管并发症病因复杂,后果严重.首先应该注重预防,并做到早期诊断.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reatography, ERCP)和经皮经肝胆管造影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 PTC)等辅助性介入治疗手段应受到重视.

    作者:朱继业;栗光明;冷希圣;陈雷;王福顺;李澍;彭吉润;王万祥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非功能性甲状旁腺囊肿五例的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非功能性甲状旁腺囊肿的特点,探讨其诊治方法. 方法回顾研究了1985~1999年收治的非功能性甲状旁腺囊肿5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血钙、B超和核素扫描等辅助检查的特点,以及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的特征. 结果本组5例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治疗,病理学检查证实均为非功能性甲状旁腺囊肿,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嗜铬素(CgA)、突触素(Syn)、神经原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支持本诊断.术后随访均无复发. 结论手术切除对非功能性甲状旁腺囊肿的治疗较为理想,而病理学检查是可靠的诊断方法.

    作者:刘艳丽;朱桂兰;聂增尧;王颖;鲍冬梅;薛卫成;回允中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前哨淋巴结活检

    1977年 Cabanas先提出接受肿瘤引流的第1个淋巴结称为前哨淋巴结(sentinel node,SN),应在一定范围内将其切除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定是否需进行更广泛的淋巴结清扫[1].从理论上讲,由于SN是接受肿瘤引流的第1个淋巴结,应该先反映肿瘤的转移情况,因而是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好的淋巴结[2].目前,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node biopsy,SNB)主要用于乳腺癌和恶性黑色素瘤的淋巴结检查.

    作者:丁洪基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甲状腺透明细胞癌二例

    例1 女,52岁,因右颈中部逐渐增大的肿块半年余于1989年11月9日入院.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右胸锁乳突肌中段前缘可扪及一大小约1.5 cm×1.5 cm×1.0 cm包块,边界清,与皮肤无粘连,质稍硬,随吞咽上下移动,肿块表面无血管杂音.

    作者:黄克斌;朱峰;杨鑫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自体白细胞标记技术对腹部炎症定性、定位诊断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索自体白细胞标记技术对腹部不确定炎症进行诊断的价值. 方法通过改进实验方法,从1998年7月至2000年4月对16例腹内难于确定的炎性病变的患者实施了白细胞标记技术检查. 结果 10例阳性,其中3例右下腹非大血管区内出现长条状放射性浓聚、3例下腹部膀胱外区有云雾状放射性聚集及4例特异性放射性聚集,其表现与后诊断全部相符,6例阴性,后证实不存在感染.分别测定显像区与对应非显像区的放射活性比较,P<0.01,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意义. 结论自体白细胞标记技术对腹部炎症的临床诊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张新国;朱晓丹;陈燕;蒲朝煜;刘凤祺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腹壁切口疝98例病因分析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疝的发病原因. 方法从切口类型、缝合技术、材料、切口感染、腹内压增高、年龄、营养、发生时间等方面对98例切口疝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98例切口疝患者中51~70岁者79例(80.6%),发生于前腹壁纵行切口者84例(86%),发生于术后2~6个月者49例(50%).其他如缝合技术欠佳、切口感染、腹内压增高、低蛋白血症、糖尿病等因素的存在也易诱发切口疝. 结论横向切口,预防切口感染或裂开的措施可促进切口愈合.术后半年内是腹壁切口疝发生的高峰期.

    作者:董立国;蒲永东;乔丽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腹腔筋膜室综合征的诊治进展

    腹腔筋膜室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已成为外科的一个研究热点[1].一、概念ACS是由于腹腔内压力急剧升高并影响腹腔内组织器官的血液循环,进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所形成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临床上ACS易累及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其次是胃肠道、肝脏和中枢神经系统[2].主要病理生理改变是心输出量减少、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少尿甚至无尿、呼吸道阻力增加、肺顺应性下降甚至缺氧.如果不予治疗,ACS可以引起器官功能衰竭直至死亡;相反,及时给予腹腔减压后则可能逆转以上的病理生理变化.

    作者:杨新平;姜洪池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重组人生长激素对腹腔感染患者肠粘膜通透性的影响

    本研究观察严重腹腔感染患者肠粘膜通透性的变化及rhGH对肠粘膜通透性的影响辅以rhGH治疗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作者:钱锋;余佩武;李前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普外临床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