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敏
目的 分析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VVC)患者的阴道微生态环境及真菌药敏结果,为治疗VVC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对本院2013年7月至12月收治的447例VVC患者阴道分泌物进行微生态分析,对其中复发者的阴道分泌物进行真菌培养及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447例VVC患者平均年龄32.99岁(17~67岁),79.19%的患者分布于21~30岁(44.52%)和31~40岁(34.67%)年龄段;单纯性VVC患者317例(70.92%),VVC+BV/BV中间型患者81例(18.12%),VVC+ AV患者39例(8.72%),菌群抑制10例(2.24%);镜检看到假菌丝者372例(83.22%),仅看到芽生真菌孢子者75例(16.78%);VVC患者阴道菌群分布示优势菌为革兰阳性大杆菌326例(72.93%),革兰阴性小杆菌81例(18.12%),革兰阳性杆菌32例(7.16%),革兰阳性球菌7例(1.56%)以及无细菌10例(2.24%).110例复发者经真菌培养与鉴定示白色假丝酵母菌92例(83.63%),热带假丝酵母菌10例(9.10%),光滑假丝酵母菌8例(7.27%);药敏试验结果显示,白色假丝酵母菌对克霉素、咪康唑、制霉菌素的敏感率依次为58%、16%和65%,耐药率依次为2%、34%和27%;热带假丝酵母菌和光滑假丝酵母菌对克霉素、咪康唑和制霉菌素的敏感率显著低于白色假丝酵母菌.结论 VVC为育龄妇女多发病,白色假丝酵母菌仍是VVC的主要病原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提示临床应重视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阴道微生态环境分析,能为临床提供客观、全面的评价,对临床及时、准确的诊疗和预后判断提供帮助.
作者:王岩;曹敬荣;闵嵘;张丽丽;王育英;谢威;段圆圆;王培昌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加强传染病专业研究生培养是传染病专业人才梯队建设的关键之一.学习国际性学术会议的相关资源是研究生迅速了解本专业研究现状的便捷途径.投稿国际性学术会议对于提高研究生英文水平并培养写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参与国际性学术会议的组织工作对于拓宽研究生视野并提高研究生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国际性学术会议资源对于提高我国传染病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具有一定帮助作用.
作者:杨松;邢卉春;成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中降钙素原(PCT)的分布规律,并分析降钙素原测定对于疾病的判断及鉴别合并细菌感染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4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住院治疗的37例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的PCT等炎症指标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7例无细菌感染的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PCT中位数为0.79 ng/ml,20例合并细菌感染的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PCT中位数为5.85 ng/ml,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0.25,P<0.05).在合并细菌感染组和非细菌感染组中,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的均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17例未合并细菌感染的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按病情轻重分为A组(轻型+中型)及B组(重型+危重型)两组,分别有7例和10例患者,PCT中位数分别为1.09 ng/ml和0.31 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和B两组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的均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中,PCT水平常显著升高,其分布范围较广,以PCT> 0.5 ng/ml作为鉴别是否合并细菌感染的特异性及敏感度均较低.
作者:向攀;赵红心;王芳;蒲林;熊号峰;刘景院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本院的埃博拉出血热防控策略是否安全有效及经济可持续性.方法 通过对收治的39例留观病例的筛查结果及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合上级卫生部门的防控政策以及本院的防控策略进行安全性、经济性、有效性及可持续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9例符合埃博拉出血热的留观病例标准者均被排除了埃博拉出血热,确诊为疟疾者9例、上呼吸道感染者25例,不排除生理性发热者5例.39例病例虽然全部来自疫区,但均是埃博拉病毒感染低风险暴露者.抓住此次防控的重点即流行病学史中埃博拉病毒感染暴露风险的决定因素,采取早期启用负压隔离病房筛查,高标准个人防护可以保证筛查工作的安全性,初期采取独立区域单个科室负责筛查,适宜人员参与隔离筛查的防控策略,既保证安全,又使成本投入低,效率高,适合我国长期应对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控.结论 即使预测我国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流行可能性极低,但是鉴于该疾病的严重性,作为甲类传染病管理策略很有必要.我国防控的主要压力是大量群体的筛查工作,根据埃博拉出血热感染暴露风险实施分级管理,制定安全且经济有效的防控策略,为我国科学、可持续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实践经验.
作者:赵香梅;任娜;赵贺;吴璐;凌伟;田梅梅;卜志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今年6月,为进一步控制艾滋病、梅毒和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率先消除儿童新发感染,我国卫计委决定自2015年起在全国全面开展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型肝炎母婴传播工作.由于梅毒在早期阶段可实现治愈,尽早进行梅毒筛查和诊断,及早预防和治疗,对尽早切断传染源,有效控制梅毒的传播意义重大.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本地区国家规划结核病防治项目的疾病分布和实验室诊断情况.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1月于本院结核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国家规划结核病防治项目的患者960人次,观察所有患者的疾病分布情况,并对各项实验室检测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在收集的960例患者中,其中男性739例(占76.98%),女性221例(占23.02%),男女患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59.01,P=0.00012);年龄分布情况,0~20岁患者28例,21~30岁者132例,31~40岁者141例,41~50岁者168例,51~60岁者191例,61~70岁者189例,71岁以上者139例.从年龄分布看,40岁以下发病率较低,发病例数为273例(占28.44%),40岁以上发病率较高,发病例数687例(占71.56%),两个年龄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57.08,p=0.000187);在疾病分布方面,单纯结核病感染者731例(占76.14%),结核病合并HIV感染者21例(占2.19%),合并真菌感染者196例(占20.42%),结核病合并HIV及真菌感染者12例(占1.25%).实验室检测中,有87例(9.06%)患者肝功能相关指标异常,有192例(20.0%)患者血常规相关指标异常,合并感染者的肝功能、血常规相关指标异常指数较单纯感染的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 本地区国家规划结核病防治项目患者发病主要以高年龄为主;合并感染者仍占较高的比例,且其肝功能、血常规相关指标异常指数较单纯感染者高,提示临床防治工作应合理检查、综合分析,从而更好地研究治疗方案,以达到佳疗效.
作者:苏国生;罗晓璐;黄宛虹;罗顺达;刘泽端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HIV感染者服用复方磺胺甲噁唑(Co-SMZ)后诱发超敏反应的可能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74例HIV感染并服用Co-SMZ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时HIV发现的时间间隔、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NK细胞计数以及合并用药情况进行分析,探明可能诱发Co-SMZ相关超敏反应的因素.入组患者中,治疗性使用Co-SMZ患者56例;预防性使用Co-SMZ患者18例.结果 在发生超敏反应和未发生超敏反应人群中,性别、年龄的分布、入院时与发现HIV感染时间间隔、CD3+T细胞、CD8+T细胞计数,联合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替考拉宁、氟康唑、甲泼尼龙、抗HIV药物以及Co-SMZ使用剂量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CD4+T细胞、NK细胞表达水平计数,联合使用莫西沙星例数在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D4+T细胞、NK细胞能预测Co-SMZ相关超敏反应的发生(Z=2.872、2.836,p均<0.05).结论 在HIV感染者中,Co-SMZ诱发超敏反应的发生可能与CD4+T细胞、NK细胞计数以及是否合并使用莫西沙星有关.
作者:邹美银;凌勇武;汪美华;朱勇根;张健荣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本院连续3年肠球菌属的分布特征及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和控制该菌属引起的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住院患者送检各类细菌培养标本,对优势菌或纯培养菌落采用DL-Medical细菌测定系统及配套STREP测试板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 肠球菌属引起临床各系统感染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主要是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连续3年本院共检出637株,主要分布于老年病科、泌尿外科、ICU和妇科;在各类标本中尿液检出多,其次为分泌物和痰液.药敏结果显示:粪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敏感性强,可作为临床治疗粪肠球菌引起感染的首选抗菌药物;四环素、红霉素耐药率高,呋喃妥因可作为治疗粪肠球菌引起泌尿系感染的首选.屎肠球菌对于青霉素、氨苄西林、红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呋喃妥因耐药率高,均不适用临床经验用药;只有对氯霉素敏感性强,平均耐药率为14.9%.高水平庆大霉素耐药的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平均检出率分别为50.7%和60.8%.屎肠球菌的耐药率除四环素、氯霉素外均显著高于粪肠球菌,平均耐药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未检出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的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菌株.结论 对于肠球菌属感染的治疗必须准确依据药物敏感试验和感染部位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肠球菌属感染,以减少耐药株产生及传播.
作者:李保强;孙跃岭;梅旭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接受式音乐护理对眼部手术感染眼内炎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方法 选取100例眼部手术感染眼内炎的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干预组在常规临床护理的基础上每天给予30 min的接受式音乐护理,对照组在常规临床护理的基础上安静休息30 min,持续3d.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血压、呼吸、心率、焦虑[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呼吸频率、心率、SAS评分和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4、1.206、0.327、0.375、0.526、0.153,P均>0.05);干预后,干预组的舒张压、收缩压、呼吸频率、心率、SAS和SDS评分均得以显著改善(t=6.513、5.972、3.162、5.017、7.294、5.692,P均<0.05),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25、1.832、0.594、1.479、1.241、1.347,P均>0.05);干预后,干预组的舒张压、收缩压、呼吸频率、心率、SAS和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4.067、4.254、2.874、3.824、5.640、2.215,P均<0.05).结论 接受式音乐护理能够降低眼部手术感染眼内炎患者的血压、呼吸频率和心率,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
作者:赵敏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应用米力农治疗手足口病重症合并循环系统障碍的疗效和护理方法.方法 对1 57例手足口病重症合并循环系统障碍的患儿应用米力农治疗,针对药物特点在护理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监测患儿心率、呼吸、收缩压、舒张压及血氧饱和度(SPO2)等循环系统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 心率、呼吸、收缩压、舒张压及SPO2等各项指标在米力农泵入10 min、1h和2h后与泵入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心率、呼吸逐渐减慢,收缩压、舒张压逐渐降低,SPO2逐渐升高.结论 应用米力农治疗手足口病重症并发循环系统障碍疗效显著,对于有循环系统异常征兆的患儿在工作中早期发现,及早(10 min)使用米力农进行干预,因为泵入后10 min与泵入前的相关性强,相关系数大.根据患儿的病情调整米力农药物的剂量和速度,严格无菌操作,加强病情观察与护理监测,对疗效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者:白静;刘小冬;杨博;梁再燕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经纤维支气管镜冷冻辅助治疗支气管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石家庄市第五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00例支气管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异烟肼0.3 g/d、利福平0.45 g/d、吡嗪酰胺0.5 g/d和乙胺丁醇0.75 g/d(HRZE)常规治疗方案,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经纤维支气管镜冷冻辅助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传统纤维支气管镜治疗,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痰菌阴转率、CT检查结果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结果 经过治疗后,试验组患者阴转率达92.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694、P<0.01).CT复查发现试验组患者共46例患者有效,总有效率为92.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6.0%(x2=10.186、P<0.01).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试验组共47例患者有效,总有效率为94.0%,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41、P<0.01).两组患者中支气管炎型和溃疡坏死型治疗有效率相近,但试验组肉芽增生型和瘢痕狭窄型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894、P<0.05).结论 支气管结核应用经纤维支气管镜冷冻辅助治疗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特别是对于肉芽增生型和瘢痕狭窄型治疗效果较好.
作者:康书慧;王瑜玲;王翠凤;王海宾;张鑫;赵磊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在新生儿急性泪囊炎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本院收治的64例新生儿急性泪囊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控制感染并及时行泪道冲洗和泪道探通法进行治疗,治疗过程中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患儿血清hs-CRP水平,并结合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64例患儿全部治愈.入院时患儿血清hs-CRP平均水平为(21.25±9.78)mg/L,显著高于正常参考范围的(0~8) mg/L;治疗3d后血清hs-CRP平均水平为(13.46±4.55)mg/L,与入院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1,P<0.01);治愈后患儿血清hs-CRP平均水平为(2.60±1.88) mg/L,与治疗3d后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9.2,P< 0.01).结论 正规治疗急性泪囊炎新生患儿的同时检测其血清hs-CRP水平的变化对临床观察以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黄家勤;肖亚雄;曾英;严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Cryptococcus neoforman meningoencephalitis,CM)是由隐球菌感染脑膜和脑实质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亚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疾病,是深部真菌病中较常见的类型之一,表现以颅内高压为主,预后差、病死率高,未经特殊治疗者几乎全部死亡[1].本病发病率近年有上升趋势,确诊有赖于脑脊液墨汁染色阳性,本病预后与临床类型、治疗是否及时、有无基础疾病等有关.本文报道1例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患者,由于诊断治疗不及时,导致死亡,希望引起同行注意,预防延误诊断,提高患者的寿命和生活质量,提高医疗质量.
作者:李云静;李金科;谭华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共感染对人肝星状细胞纤维化部分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人肝星状细胞(HSC LX2)分别与HIV X4株(CXCR4噬性)、HIV R5株(CCR5噬性)、HBV、HIV X4+HBV和HIV R5+HBV共同孵育3d后,采用RT-PCR检测细胞中的前胶原蛋白α1(COL1A)、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 (TIMP1)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ELISA检测细胞上悬液中相应蛋白含量,结果分别与相应对照样本进行比较.结果 HIV和HBV共同作用于HSC LX2细胞比HIV或HBV单独作用更能促进COL1A蛋白合成(P均< 0.05).实验组和对照组中MMP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但实验数据显示,病毒有抑制MMP3基因表达的趋势.HIV、HBV分别作用于HSC LX2细胞可促进TIMP1mRNA以及TIMP1蛋白表达(P均<0.05).HIV和HBV共同作用能进一步提高TIMP1 mRNA以及TIMP1蛋白表达(P均<0.05).结论 HIV、HBV分别作用于HSC LX2细胞,能促进TIMP1 mRNA以及蛋白的表达.HIV、HBV共同作用于HSC LX2细胞比单一病毒更能促进COL1A蛋白的合成以及TIMP1 mRNA转录和蛋白的合成.
作者:徐少钦;熊勇;张红;陈宇;柳叶;高国振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脓毒症与非脓毒症儿童对比分析,了解其临床特点及预后,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十堰市中医院收治的56例脓毒症患儿(脓毒症组)和40例非脓毒症患儿(非脓毒症组)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脓毒症患儿组年龄为(3.05±2.15)岁,低于非脓毒症患儿组年龄(5.40±4.34)岁(t=3.50、P<0.01);3岁以下患儿占64.3%,高于非脓毒症患儿组的35.0%(x2=8.02、P< 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常见的感染部位均为肺部,在多个部位感染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6例脓毒症患儿共分离出病原菌40株,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和真菌分别占57.5%、37.5%和5.0%.30.4%的脓毒症患儿有基础疾病,高于非脓毒症患儿(15.0%)(x2=4.21,P<0.05).脓毒症患儿组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及D-二聚体(DD)水平显著高于非脓毒症组,血小板(PLT)计数显著低于非脓毒症组,其白细胞介素-6(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内毒素水平也显著高于非脓毒症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脓毒症患儿组发生器官功能障碍者占35.7%(20例),其中多器官功能障碍者占14.3%(8例),病死率为5.4%(3例),而非脓毒症患儿组发生单器官功能障碍者占5.0%(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儿童脓毒症以3岁以下婴幼儿居多,可累及多部位感染,常见的感染部位为肺部,部分患儿有基础疾病,其WBC、CRP、PCT、DD和内毒素等炎性相关指标及IL-6、IL-10、TNF-α等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显著升高,而PLT计数显著降低,在儿童SIRS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卢光全;李儒贵 刊期: 2015年第06期
人感染H7N9禽流感是一种严重的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自2013年2月以来,在我国多地出现散发病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病例主要表现为病毒性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常并发细菌感染和多器官功能障碍.伪膜性肠炎是由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CD)感染引起的特殊肠炎,通常发生在免疫低下和接受广谱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表现为大量腹泻甚至死亡[1].近年来,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CDI)的患病率较前上升,病情较前更为严重,己成为重要的院内感染性疾病[2].本文报道一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危重症病例,在救治过程中出现了重症伪膜性肠炎,经治疗后痊愈出院,旨在为本病的诊治提供参考.
作者:熊号峰;刘景院;郭利民;李兴旺;李传胜;蒲琳;向攀;张铭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肛肠疾病的发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2015年3月13日~3月20日于四川省汉源县中医院、西昌市皮肤病防治站、布拖县医院、昭觉县医院及攀枝花市传染病医院就诊的220例AIDS患者进行肛门视诊、指检及镜检等肛肠专科检查,总结其肛肠疾病的发病情况,并分析患者发病率与年龄、性别、民族、吸毒及CD4+T细胞计数的关系.结果 220例AIDS患者中,肛肠疾病的发病率为92.7% (204/220),分别是痔疮179例(占87.7%)、肛周湿疹15例(占7.4%)、肛乳头纤维瘤18例(占8.8%)、肛门尖锐湿疣5例(占2.5%)、肛周毛囊炎3例(占1.5%)、肛裂4例(占2.0%)和肛瘘6例(占2.9%),部分患者合并两种及以上的肛肠疾病.AIDS患者肛肠疾病的发生与性别、年龄、民族、吸毒及CD4+T细胞计数无显著相关性(P均>0.05).结论 AIDS患者的肛肠疾病发病率高,且病种多样.因此,AIDS患者应重视定期肛肠专科检查,以早期诊断和治疗肛肠疾病.
作者:卿勇;张毅;苏琛;陈竹;喻专容;袁巧;褚宏飞;李薇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院内不同科室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分布,为临床经验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用WHONET 5.6对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儿内科病房分离的100株、ICU重症监护病房分离的56株和泌尿内科病房分离的176株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等19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分布进行分析.结果 3个病区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西丁、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厄他培南的耐药率均<20%,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的耐药率为21.6%~92.9%,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的耐药率为1.7%~53.9%,对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为39.0%~69.6%,对氨曲南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为32.9%~71.4%.儿内科病房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中,57.0% (57/100)的标本来源于痰液,21.0% (21/100)的标本来源于分泌物.ICU重症监护病房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中,28.6% (16/56)的标本来源于血液,26.8% (15/56)的标本来源于尿液.泌尿内科病房分离的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中,91.5% (161/176)的标本来源于尿液,5.7% (10/176)的标本来源于血液.结论 院内3个病区分离的大肠埃希菌标本主要来源差异较大,对临床部分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相差较大,临床医师应及时掌握不同病房分离的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可提高经验用药的准确率.
作者:刘佳丽;李震;刘静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左氧氟沙星+利福平+多西环素和利福平+多西环素在急性布鲁菌病治疗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将64例急性布鲁菌病患者随机分为左氧氟沙星+利福平+多西环素组(ORD组)和利福平+多西环素(RD组),每组患者各32例,治疗结束后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消失达到临床治愈标准.其中ORD组患者用药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为(4.5±1.9)d,RD组则为(5.7±2.0)d(x2=3.78、P=0.0175).RD组患者复发率为12.5%,ORD组复发率为0.结论 左氧氟沙星+利福平+多西环素联合治疗布鲁菌病可以快速杀灭病菌,降低复发率.
作者:殷萌;王艳红;宋瑜;李晖;张璐;李明慧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HBV感染慢性肝病患者血清miR-122的表达水平与HBV DNA载量、HBsAg浓度、ALT、AST、AFP水平之间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慢性HBV携带患者30例(ASC),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 95例,其中包括轻度30例、中度35例、重度3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LC)患者及肝癌(HCC)患者各30例.另选择30例同期健康体检人群血清miR-122含量为基线评价指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血清miRNA-122含量,通过2-△△CT法分析其相对表达量.结果 血清miR-122相对表达量在健康对照组中低,与其他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HB轻、中、重度3组患者组间比较,重度>中度>轻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清miR-122相对表达量与血清ALT、AST、HBsAg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r=0.894、0.875、0.381,P均< 0.01);肝癌患者血清miR-122相对表达量与AFP呈负相关关系(r=-0.673,P=0.001);血清miR-122相对表达量与总体lg (HBV DNA)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两者之间无相关性(r =0.094,P> 0.05).结论 血清miR-122水平可能是一种能特异、灵敏地反映肝损伤、评估肝损伤的一种指标,且可以对疾病的炎症活动程度进行评估.血清miR-122与血清AFP呈负相关关系,可能对肝癌的评估、预后及治疗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素玲;李芳;柴海云;王海丽;马良 刊期: 201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