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盛寿;李守军;王欣;王立清;熊辉;李立环;王旭
目的 以猪大隐静脉-颈总动脉间置动物模型为基础,观察涤纶血管外支架支持预防静脉桥血管内、中膜增生的作用.方法 20~25kg普通长白猪10只,行双侧大隐静脉-颈总动脉端端吻合,实验侧静脉桥放置涤纶外支架.术后28d取出桥血管,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静脉桥血管内膜增生对照组(0.4269±0.0794)mm,实验组(0.1371±0.0390)mm(P<0.01);中膜增生对照组(0.4601±0.0628)mm,实验组(0.2590±0.0178)mm(P<0.01);对照组内膜面积是实验组的2.5倍,中膜面积是实验组的近2倍;实验组内膜及中膜内侧区域PCNA、PDGF阳性细胞显著减少,PCNA从(13.2±2.17)%减少至(2.34±0.68)%(P<0.01),PDGF从(13.10±1.39)%减少至(2.44±0.25)%(P<0.01).结论 非限制性涤纶血管外支架可以显著抑制大隐静脉桥血管新内膜及中膜增生,可能预防大隐静脉桥的再狭窄.
作者:郑家豪;潘文标;连锋;傅于捷;吴学军;张谷兰;王小妹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解剖不同种属煮熟的心脏,研究心肌带结构的普遍性和一致性.方法 65个不同种属的心脏,分为猪心组(15个)、牛心组(10个)、羊心组(10个)、兔心组(20个)和鼠心组(10个)共5组.不同种属的心脏按不同时间煮熟后,以Torrent-Guasp等人所描述的解剖方法进行解剖.使心肌带整体处于自然伸展状态下拍照测量心肌带各段的长度,并将心肌带切断,为各段分别测量重量.结果 按照相对固定的解剖方法,各组的心脏均可解剖为一个完整的心肌带,包括2个环和4个段;各组心肌带各段占整体的长度、重量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各组中均是升段的长度百分比大(P<0.05),降段的重量百分比大(P<0.05).结论 心肌带结构在不同种属的心脏中具有一致性,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基本心肌结构,对临床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高长青;张涛;李力兵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支气管胸膜瘘(BPF)是指肺泡、各级支气管与胸膜腔交通的窦道.2004年以来我们采用经纤维支气管镜注射医用吻合胶(OB胶)加持续胸腔闭式引流或间断残腔冲洗治疗BPF6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傅毅立;李辉;胡滨侯;生才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心脏跳动中二尖瓣置换术围术期心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的表达.方法 30例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病人分为两组,试验组(浅低温下阻断主动脉)16例与对照组(中度低温阻断主动脉)14例.分别于CPB前、CPB后30min留取右心房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心肌细胞上ICAM-1和VCAM-1的表达.结果 与CPB前比较较,两组CPB后心肌细胞上ICAM-1和VCAM-1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CPB后ICAM-1和VCAM-1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 心脏跳动中二尖瓣置换术对心肌细胞上黏附分子的影响较停跳手术少,减轻了术后的炎症反应.
作者:李世康;何巍;黄健辉;李逢昌;周华富;陈存荣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病人 女,34岁.右侧自发性气胸行电视胸腔镜右侧肺大皰切除术后,咳喘20余日.高分辨率CT(HRCT)提示双肺纹理增粗紊乱,间质呈条索样改变,双肺弥漫性薄壁囊性改变(图1).
作者:丁静民;邓小乐;王家顺;王胜;王建军;聂秀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可回收Sigma支架治疗气管食管瘘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 用介入或内镜两种方法,为19例病人将支架置入食管或(和)气管内,封堵瘘口.结果 17例食管癌、2例良性疾病病人,共放38个支架(气管19个,主支气管1个,食管18个).2例仅放1个气管支架,15例放双支架(均为管形11例,气管用分叉形4例),2例放3个支架.1次放置成功35个,取出重放3个.放置后第2~4 d正常经口进食.除1例仅放置气管支架者,术后有少量造影剂渗入气管,但没有症状,其余18例造影显示气管食管瘘完全封闭.随访3个月至3年,10例健在,长已18个月.9例死亡,生存2周至12个月,中位生存5.8个月.死于肺部感染1例、大出血1例、肿瘤广泛转移7例.结论 可回收Sigma支架通体覆膜,因管口与管身直径一致,克服了记忆合金支架的金属喇叭口明显刺激管壁肉芽增生狭窄,该支架易于回收,可保证放置准确.能有效治疗良、恶性疾病造成的气管食管狭窄和气管食管瘘.
作者:赵凤瑞;吴雄;马振东;葛荣;杨金龙 刊期: 2006年第06期
近年来,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愈来愈盛行,但仅靠临床结果很难对OPCAB和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的内脏缺血程度作出客观评价.胃肠道pH值的监测,可直接反映胃肠道黏膜血液灌注与氧合状况.为此,我们应用胃张力计法测量CCABG和OPCAB者围手术期胃黏膜pH值,以评价二者对胃肠道黏膜血供的影响程度.
作者:冯增斌;张志民;张潮满;刘志伟;房大广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病人 男,66岁.口中有肉状物吐出3年入院.有时吐出舌状异物达口腔外,可回纳,不伴吞咽困难.术前消化道造影和胸部CT见食管全程扩张明显,内有充盈缺损,增强后管腔内异常影强化明显(图1).
作者:李厚怀;张庆震;邱宁雷;许林;李明;徐新宇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特异性Na+/H+交换抑制剂卡立泊来德(cariporide)在不同pH停搏液中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6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8组(每组8只),对照组4组,停搏液为pH值分别为6.2、7.0、7.4、7.8的改良St.ThomasⅡ停搏液;实验组4组,停搏液为加入cariporide,pH值分别为6.2、7.0、7.4、7.8的改良St.Thomas Ⅱ停搏液.离体鼠心在改良Langendorff灌注模型上30 min预灌注,60min停搏,30min再灌注,监测心脏缺血前及复灌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心肌酶CK-MB、LDH变化,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改变,评价心肌保护效果.结果 再灌注后,实验组不同pH值停搏液与对照组相应pH值停搏液比较,可显著促进低温缺血心肌的功能恢复,降低心肌酶CK-MB、LDH的漏出(P<0.05或P<0.01),明显减轻心肌超微结构损伤.实验组中pH值分别为6.2、7.0、7.4的停搏液与pH值7.8的停搏液相比,低温缺血心肌功能恢复更好,心肌酶CK-MB、LDH的漏出量更低(P<0.05或P<0.01),心肌超微结构损伤更小,尤以pH值为7.0的更佳.对照组中,pH分别为6.2、7.0、7.4的停搏液比pH值7.8的停搏液更有助于低温缺血心肌的功能恢复,降低心肌酶CK-MB、LDH的漏出量(P<0.05),心肌超微结构损伤较轻.结论 特异性Na+/H+交换抑制剂cariporide加入弱酸性的St.ThomasⅡ停搏液更有助于低温缺血心肌的功能恢复,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更强.
作者:柯俊;孙宗全;付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第16届世界心胸外科医师大会于2006年8月17日~20日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举行.来自65个国家的近千名心胸外科医师汇聚一堂,对世界领域内的心胸外科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作者:张海波;孟旭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检测食管癌切除食管、纵隔胃颈部吻合术后病人残余食管及胃的功能.方法 采用国产SG-Ⅲ型消化道压力检测仪对21例食管癌切除食管纵隔胃颈部吻合术后病人进行消化道压力检测,并与25名正常人测定值对照.结果 术后病人咽部的静息压力为(1.20±2.03)mm Hg(1 mm Hg=0.133 kPa),收缩压为(72.37±16.95)mm Hg;食管上括约肌的静息压力为(28.20±15.60)mm Hg,关闭压为(107.10±28.43)mmHg;吻合口上方食管的静息压力为(15.98±11.10)mm Hg,收缩压为(48.45±18.37)mmHg;胃的静息压力(3.53±3.30)mm Hg,食管原发性蠕动的发生率为(57.14±34.50)%.其中吻合口上方食管的静息压力值明显高于正常成人(5.63±8.78)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食管癌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术后,在吻合口上方的食管产生了新的压力区.该压力的形成与吻合时胃上提包套残余食管及颈部肌群等软组织共同对食管所造成的压力有关,具有一定的抗反流作用,食管胃颈部吻合的术式具有更好的减轻术后胃食管反流的作用,能改善病人术后生活质量.
作者:陈明耀;邵令方;高宗人;务森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电视胸腔镜、腹腔镜及纵隔镜联合微创根治食管癌的可行性.方法 2004年4月至2006年5月,联合使用腔镜行食管癌根治40例,其中开胸联合腹腔镜10例,小切口辅助胸腔镜联合腹腔镜20例,纵隔镜联合腹腔镜4例,纵隔镜联合开腹6例.结果 34例腹腔镜游离胃均获成功,无出血,清除腹腔淋巴结(5.5±1.9)枚.小切口辅助胸腔镜下食管癌根治20例,无中转开胸,清扫纵隔淋巴结(10.3±2.7)枚,术后心律失常4例,胸腔出血1例,功能性胃梗阻1例;纵隔镜食管癌切除10例,术中出血1例,术后声音嘶哑3例.40例随访1~20个月,无肿瘤复发转移,无死亡.结论 腔镜联合切除食管癌安全可行,小切口辅助胸腔镜下食管癌切除兼顾开放手术和纯胸腔镜手术的优点,是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
作者:徐志飞;吴彬;仇明;钟镭;李建秋;江道振;郑向民;秦雄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病人 男,59岁.进行性胸闷、气促8年,当地医院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现症状加重半年,活动明显受限.胸部X线检查示心脏呈普大型,心胸比率0.7.超声心动图显示心脏明显扩大伴左室壁活动受抑,左室舒张末内径6.9cm,左房内径5.7 cm,右房内径7.3 cm,右室内径4.3 cm,肺动脉压估测76 mm Hg(1 mm Hg=0.133 kPa),射血分数(EF)0.38.
作者:仲崇俊;王春生;薛群;陆晨希;许一鸣;高增栋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和手掌测温在胸交感神经干切断术治疗手汗症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50例手汗症病人分别于胸交感神经干切断术前与术后测量手掌皮温,并对其中33例行双侧肱动脉超声血流动力学指标检测.结果 全组术后平均掌温升高(2.8±1.0)℃,其中125例平均掌温显著升高(3.24±0.20)℃,25例升高不显著,仅(0.64±0.10)℃.术毕超声检测肱动脉血管内径增大,血流量显著增多,收缩期峰值与舒张期终末值均变大,搏动指数变小,收缩期/舒张期比值显著变小,行配对t检验显示,以上参数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中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结合掌温测量是判断胸交感神经干切断成功的有效方法.
作者:涂远荣;李旭;林敏;赖繁彩;陈剑锋;陈玲;叶建刚;代祖建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无顶冠状静脉窦综合征合并房室通道的手术经验,为术中处理此类疾患提供借鉴.方法 2001年至2005年治疗8例无顶冠状静脉窦综合征合并房室通道病人,其中完全型房室通道2例,部分型房室通道6例,均合并中至重度肺动脉高压.均为永存左上腔静脉(PLSVC)直接汇入左房(LA),即完全型冠状窦间隔缺损(Ⅰ型).手术采用心外管道连结PLSVC至右心耳4例,心内隧道重建冠状窦顶3例,直接结扎PLSVC 1例.结果 全组无死亡,远期效果满意.结论 房室通道合并PLSVC时,要警惕无顶冠状静脉窦综合征的存在.根据PLSVC汇入左房的位置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可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作者:蒋雄刚;吴龙;张凯伦;周诚;孙宗全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随着操作技术的成熟,适应证的扩大,技术难度的提高,各种并发症也相继出现,现分析我们2 100例VATS病例的临床并发症,探讨合理对策,以推动VATS的发展.
作者:郭剑波;朱成楚;叶敏华;马德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从病理学角度分析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的死亡原因.方法 收集15例围手术期死亡的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尸检病例,复查病理资料,分析其死亡原因.结果 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围手术期病死率为28.6%,尸检率为62.5%.临床与尸检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6.67%,主要死因包括心脏原因(9例),肺部感染(4例)及应激性肾上腺出血(2例).结论 加强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的心肺保护,加强尸检意识,有助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刘蕾;王红月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病儿 女,15岁.间断吞咽困难伴呕吐3年,进行性加重1个月.门诊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示食管下段明显扩张,左胸腔下部高密度块影(图1),考虑左肺占位病变并食管外压,入院.查体:左肺呼吸音低.X线胸片显示左肺下野内带一约7 cm×5cm类圆形高密度块影,肿块外缘呈分叶状改变,内缘与心左缘分界不清(图2).
作者:周栋;邹良建;金海;邹榕江;杨勇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低体重儿和早产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的效果.方法 2001年1月至2005年3月、完成36例低出生体重儿心脏手术.孕期31~40周,平均34周,其中24例为早产儿,出生体重700~2 500 g,平均2010 g.手术时日龄4~68 d,平均15.5 d;手术时体重900~2500 g,平均2120 g.动脉导管未闭15例,室间隔缺损10例,肺动脉闭锁5例,主动脉缩窄3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2例,完全性大动脉错位1例.18例需要在体外循环下手术.结果 4例(11.1%)术后早期死亡.体外循环72~198 min,平均(99±31)min;主动脉阻断46~158 min,平均(76±18)min;深低温停循环6~35 min,平均(19±8)min;术后机械通气12~240 h,平均(74.4±96.2)h. 8例术后并发症,2例需再手术或介入治疗.结论 早产儿或低体重儿实施简单或复杂的先心病手术都是安全和有效的;低体重儿可实施早期手术治疗;对强心、利尿等心功能支持治疗效果不佳的病例早期实施根治性手术效果优于延期手术或减状手术.
作者:贾兵;孙勇;陈张根;张善通;李炘;叶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电视胸腔镜辅助下Heller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可行性、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1年3月至2005年12月,19例贲门失弛缓症病人行胸腔镜辅助下Heller手术.结果 无中转开胸者,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手术时间(109.5±7.5)min,胸腔引流(2.5±0.5)d,术后住院(6.5±0.5)d.术后1年以内和1年后病人症状评分由术前2.7±1.1降为1.6±0.7和1.7±0.8,食管末端直径由术前(6.1±1.7)cm降为(4.0±1.1)cm和(3.8±1.1)cm,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LESP)由术前(28.9±4.1)mm Hg降低到(20.1±3.6)mm Hg和(19.9±3.3)mm Hg,食管末端pH由术前3.4±0.9上升至4.9±1.3和5.0±1.3,同术前相比,4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远期(> 1年)与近期(≤1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腔镜辅助Heller手术技术可行、疗效肯定,值得在有条件的医疗单位推广,但其长期疗效和抗反流作用仍需要大规模的病例和长期随访观察.
作者:何泽锋;王建军;王家顺;潘永成;李劲松;汪文东;赵峰;丁静民;杨光海 刊期: 200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