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志刚;王武军;邹小明;王振康;蔡开灿
病人男,37岁.因痰中带血、咯血于当地医院行胸部X线检查,提示右下肺占位病变,性质待查.入我院后CT检查示右肺下叶前外基底段4.1 cm×3.5 cm×5.0 cm大小囊实性肿块形,边缘清;其内可见数支血管深入,强化囊性密度影增强后上缘CT值约50 Hu,囊性CT值约20 Hu;肺门、纵隔内未见肿大的淋巴结,心影及纵隔内大血管未见异常.诊断:右下肺叶前外基底段囊实性富血供病灶,肿瘤性病变或寄生虫性病变(图1).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示右下叶B7分嵴增宽,刷检未见恶性细胞.
作者:居潮强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初步探讨牛心包纤维支架宿主细胞重建后体内移植后内皮细胞抗切应力和抗钙化能力以及肌成纤维细胞迁移和自身修复能力.方法 (1)新鲜牛心包片经脱细胞、鞣制、改性后制成试片.(2)A组试片上依序种植宿主肌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EC),B组试片上不种植细胞,随后将两组试片分别移植于猪腹主动脉壁上.(3)2个月后对试片进行厚度、钙含量、扫描电镜及组织学检查.结果 (1)A组试片表面覆盖白色光滑组织;B组试片呈灰黄色.A组试片钙含量显著低于B组(P<0.05),但仍显著高于新鲜牛心包(P<0.05).(2)A组试片显著厚于B组试片(P<0.05).(3)A组试片60%~70%的表面覆盖EC,裸露的胶原纤维间隙已消失,肌成纤维细胞已迁移至表层下支架的1/2~2/3;B组试片表面无细胞,浅层有少量的肌成纤维细胞生长,大部分胶原纤维间隙消失.结论通过组织工程技术在体外实现完全内皮化、部分间质细胞化的牛心包纤维支架材料, 有可能成为构建组织工程新型生物瓣膜的材料.
作者:龙小毛;龚光甫;胡建国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扁平型胸廓青少年易发生自发性气胸的原因.方法 139例扁平型胸廓青少年自发性气胸病人作为研究组,152例同期非自发性气胸青少年病人作为对照组,在CT图像上测量胸廓横径与前后径和气管长度与气管横径的比值.取开胸手术的47例自发性气胸病人的肺组织和47例非自发性气胸原因开胸手术切除的肺组织分别做拉伸、压缩和弯曲试验.两组所测数据利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组胸廓横径与前后径、气管长度与气管横径比值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肺组织抗牵拉、挤压和弯曲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廓和肺发育异常引起的胸廓和肺组织生物力学改变,可能是扁平型胸廓青少年易发生自发性气胸的一个主要原因.
作者:张其刚;谭胜;张晓峰;刘宏旭;张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组织工程学是研究、开发、修复和改善损伤组织和功能的生物替代物的一门科学[1].其发展方向就是制备出功能日益完善的各种组织器官的生物替代物.组织工程化心肌(tissue engineering, myocardium)就是利用心肌细胞和相关的细胞外基质,制备并重建三维心肌组织[2].
作者:杜振宗;任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总结并分析左心室收缩功能低下冠心病病人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的中、远期效果.方法 34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0.30且不伴左心室室壁瘤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病人行CABG,平均年龄(58.0±9.4)岁.冠状动脉造影显示LVEF为0.15~0.30,平均0.27±0.04,其中2支病变3例,3支病变31例(包括左主干病变4例).超声心动显示左心室舒张末直径(LVDD)平均为(61.5±8.9) mm,LVEF平均0.28±0.07.心功能分级平均为2.9±0.7.体外循环下手术26例,非体外循环常温手术(OPCAB)8例.每例旁路移植2~6支,平均(3.9±0.9)支.随访率94.1%,随访时间平均(3.5±1.9)年.结果无手术死亡.早期主要并发症为心功能不全.所有病人心绞痛症状明显减轻,左心室舒张末直径平均(55.2±7.1) mm,LVEF平均0.47±0.11.心功能分级平均1.9±0.3.以上指标与术前进行统计学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随访3年生存率为91.9%,5年生存率为85.7%.5年免除心绞痛为81.3%,心功能分级为1~3级,平均1.4±0.6.结论伴左心室收缩功能低下的CABG病人的中、远期疗效满意,充分的术前准备是手术成功关键.
作者:吴洪斌;宋云虎;胡盛寿 刊期: 2005年第03期
2003年8月,我们为1例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病人行右单肺移植术.术后病人发生严重的支气管吻合口和肺内毛霉菌感染,经治疗已痊愈;移植肺支气管软化造成狭窄,反复扩张治疗,目前病情稳定.现报道如下.
作者:区颂雷;张志泰;陈玉平;胡燕生;宋飞强;李昕;马旭晨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病人男,53岁.2002年7月在全麻下行食管中段癌三野清扫术.术后病理报告:食管(中段)中分化鳞癌,大小4.5 cm×3.0 cm,溃疡型,癌组织浸润食管壁全层.上段食管旁淋巴结见癌转移(2/7个),颈部淋巴结(5个)、胸部气管旁淋巴结(5个)、隆凸下淋巴结(4个)、中段食管旁淋巴结(3个)、下段食管旁淋巴结(2个)、贲门旁淋巴结(2个),胃小弯及胃左淋巴结(3个)均未见淋巴结转移.术后病人恢复良好,未行辅助化疗,出院后进食正常,活动自如.
作者:洪明;许俊明;卢传辉;林天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避免贲门癌根治切除后切端阳性应基于对切端至肿瘤距离的准确测量.但类似研究中切端长度的数据多来源于手术记录,其存在多种误差如目测误差、记忆误差、人为记录偏差等;而病理报告中测得的经固定、回缩的标本测量值多较准确客观,但缺乏直观的指导意义.为此,我们进行了准确测定贲门癌切除标本的食管端与胃端的回缩比率的研究.
作者:黄景陶;赵锡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例1 男,17岁.多汗3年,发现高血压伴头痛半年.查体:血压150~160/100~110 mm Hg(1 mm Hg=0.133 kPa),24 h尿儿茶酚胺水平增高(去甲肾上腺素737.77 μg,肾上腺素1.84 μg,多巴胺823.0 μg).考虑嗜铬细胞瘤.间碘苄胍肾上腺髓质显像(MIBG)未发现嗜铬细胞瘤征象.
作者:苗齐;刘兴荣;马国涛;张超纪;罗爱伦;曾正陪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包虫病是人畜共患寄生虫病,1990年至2003年,我院共收治包虫病人542例,其中肋骨包虫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闫晓刚;艾山江;艾尼瓦尔;巴图鲁呼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食管化学烧伤后狭窄的外科治疗及横结肠代食管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106例食管化学烧伤后狭窄的病人均采用横结肠代食管手术、保留结肠左动脉升支、胸骨后顺蠕动吻合,除横结肠咽腔吻合32例外,均横结肠食管颈部吻合.结果无手术死亡.手术后发生颈部吻合口瘘12例、吻合口狭窄8例、气管切开3例,经治疗后均痊愈.结论食管化学烧伤后应积极采取胸骨后横结肠代食管术,行横结肠食管颈部吻合或结肠咽腔吻合都是适宜的.
作者:张双林;韦海涛;常亮;施巩宁;马明德;马红冰;闫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全主动脉弓替换术中单侧顺行性脑灌注(ASCP)和双侧ASCP的脑保护效果.方法 16例全主动脉弓替换术病人随机分为单侧ASCP组和双侧ASCP组,每组各8例.两组均行术前、术后颅脑计算机体层摄影(CT)、术中均动态监测无名动脉及左颈总动脉压力,均行颈内静脉球血样血气分析.结果两组各有1例出现短暂性神经功能异常.在ASCP期间单侧组无名动脉压高于左颈总动脉压(P<0.01),而双侧组无名动脉压与左颈总动脉压相同.两组间各时间段颈静脉血氧分压、颈静脉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基底动脉环完整,存在有效侧支循环条件下,单侧ASCP及双侧ASCP均能取得良好效果.单侧灌注操作较为简便,双侧灌注在ASCP期间两侧灌注压较为均衡,双侧灌注是否增加脑栓塞的危险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孙立忠;田良鑫;程卫平;杨九光;叶赞凯;郑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心脏白塞病(CBD)少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高,处理困难.现对我院1990年1月至2003年6月诊治的14例CBD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邓志刚;王武军;邹小明;王振康;蔡开灿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评价经腹Heller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73年6月至2003年6月,112例经腹Heller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病例资料.其中行单纯Heller手术19例,Heller附加抗反流术式93例(Lortat-Jacob术式60例,Toupet术式20例,Dor术式13例).结果 96例获得随访资料,随访1~10年.效果优良者79例,改善者14例,无效3例.17例发生反流性食管炎,单纯Heller手术组术后反流发生率明显高于Heller附加抗反流术(P<0.05);胃壁肌层切开长度大于2cm组术后反流发生率高于长度小于2 cm组(P<0.05).结论经腹Heller手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远期疗效满意;Heller手术不加抗反流术以及胃壁肌层切开长度大于2 cm者术后易发生反流性食管炎.
作者:李建业;蒋俭;魏博;于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2002年6月至2003年12月,我们对21例合并肺动脉分支狭窄的法洛四联症(TOF)病儿,采用双补片进行了右心室流出道重建,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方敏华;朱洪玉;汪曾炜;王辉山;尹宗涛;吉哲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病人男,63岁.右侧胸痛伴胸闷、气促3月余.查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右中、下肺叩诊呈浊音,呼吸音低,未闻及干、湿罗音.X线胸片诊断胸腔积液;胸部B超示右胸腔巨大实质性占位;支气管镜检查见右下肺基底段内菜花样新生物.活检病理诊断:鳞状上皮乳头状瘤样增生.诊断为肺部良性肿瘤.
作者:吴敏;游昕;陈若为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序贯式双侧单肺移植治疗终末期肺气肿的可行性及手术技术.方法 2004年12月28日为1例肺功能重度低下且呼吸机依赖的终末期肺气肿病人进行了非体外循环下序贯式双侧单肺移植.结果术后106 h脱机,术后第15 d发生1次急性排斥反应,经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后症状消退.术后28 d胸部CT显示两肺扩张、血液灌注良好,左侧胸腔少量包裹性积液.病人术后肺功能明显改善,第41 d出院.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序贯式双侧单肺移植治疗终末期肺气肿是可行的,该方法可和单肺移植一样在我国得以普及.
作者:陈静瑜;郑明峰;胡春晓;何毅军;王永功;朱艳红;周敏;陆明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2002年8月至2004年1月我们为27例病人使用冠状动脉近端吻合器施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手术,共放置冠状动脉近端吻合器36个,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晓膺;蒋南青;钱永祥;狄冬梅;周锐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病人男,30岁.咳嗽、胸闷10 d. 查体未见异常.胸部CT示左后下纵隔内肿块影突向左侧胸腔,17 cm×15 cm×12 cm大小,边界清晰,混杂密度,其内可见条片状低密度区及斑点状、条状钙化;左肺下叶受压大部不张,心脏受压前移,胸主动脉及食管受压向右移位,左侧膈肌角受压向左前方移位,且部分膈肌角显示欠清,左肾受压下移,纵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
作者:刘洪建;张庆广;张连国;高学军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