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长青;李伯君;肖苍松;吴扬;马晓辉
1986年9月至2000年2月,我们共手术治疗心脏粘液瘤71例,取得了满意的近,远期疗效.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71例中男30例,女41例;年龄17-66岁,平均43岁.术前有活动后心悸,气急53例,腹胀,纳差14例,阵发性呼吸困难,不能平卧2例,发作性晕劂3例,脑栓塞1例,下肢动脉栓塞2例.
作者:王志农;张宝仁;郝家骅;徐志云;邹良建;梅举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病人女,52岁.胸闷、进食有滞留感1个月.查体:一般情况好.X线胸片示左侧纵隔内有占位病变.CT示中纵隔内左心房左侧至膈顶一8.5cm×7.5cm×7.2cm肿物,边缘光滑,与左心房和左心室关系密切,增强扫描后强化不明显.B超示左心房和左心室左后方一9.3cm×7.6cm×6.7cm非均质实性团块,边界清,有包膜,内有液性暗区,二尖瓣环受压,左室侧后壁受压.
作者:杜贾军;陈景寒;刘宝林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低温对兔肺动脉、肾动脉、颈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与非内皮依赖性舒张的影响.方法选24只白兔,每8只兔取一种血管环,每一实验组血管环选自同一只白兔.8只血管环为一实验组,随机分为对照组(37℃)、实验组1(30℃)、实验组2(24℃)、实验组3(16℃).建立不同低温乙酰胆碱、硝酸甘油浓度依赖性曲线.测定不同低温对乙酰胆碱及硝酸甘油引起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及非内皮依赖性舒张的影响.结果各低温组与常温组及前一低温组之间相比,低温抑制肺动脉、肾动脉、颈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与非内皮依赖性舒张(P<0.001).结论低温抑制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与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减弱,这对心脏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机制的深入理解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齐瑞东;龙村;郑连红;涂仲凡;鲁世千;温福兴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总结94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治疗体会.方法 1964年3月至2000年12月共治疗冠状动脉瘘94例,男54例,女40例.年龄9个月~63岁.76例为单纯先天性冠状动脉瘘,18例合并其他心脏畸形.94例中65例冠状动脉瘘起自右冠,29例起自左冠.瘘入右室、右房、左室、肺动脉、左房者依次占41.5%、24.5%、18.1%、11.7%、4.2%.介入栓堵治疗5例;手术治疗89例,其中6例全麻常温下行病变冠状动脉结扎或切断缝合,83例行低温体外循环下直视手术闭合瘘口.结果死亡1例,为早年常温手术结扎病变的冠状动脉后室颤死亡.2例术后残余瘘,其中1例再次手术.72例随访3个月至23年,无远期死亡.结论先天性冠状动脉瘘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均安全、有效,远期效果良好.
作者:刘迎龙;朱晓东;吴清玉;胡盛寿;王立清;苏俊武 刊期: 2002年第03期
1997年2月和1998年7月,我们在全麻体外循环下为2例肺癌病人成功地实施了左侧全肺切除术.现报道如下.例1 男,54岁.胸部CT扫描提示,左肺上叶一直径约4.9cm肿块,呈分叶状,与纵隔分界不清,周围肺野可见点片状影,纵隔居中,右肺未见异常.气管镜检查见左肺上叶升支外侧壁桑椹样物,取活检,病理报告为肺腺癌.
作者:孙俊芳;王伟;孙振;郝林慧;张璿;张秋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回顾总结完全性大动脉错位(D-TGA)的手术治疗.方法 1999年11月至2001年8月,采用大动脉转换术(Switch)手术方法纠治新生儿D-TGA 16例,其中室间隔完整型大动脉错位 (D-TGA/IVS)6例,大动脉错位伴室间隔缺损(D-TGA/VSD)10例.所有病例都在深低温低流量和深低温停循环下行Switch纠治术.结果 Switch手术治疗TGA共16例,其中TGA/IVS 6例,无死亡;TGA/VSD 10例,死亡2例,均为伴有冠状动脉畸形者.14例随访2~20个月,VSD残余漏1例,肺动脉轻度残余梗阻2例,14例心功能均良好.结论 Switch手术是D-TGA纠治的首选方法,但必须早期手术.
作者:徐志伟;丁文祥;苏肇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1995年至2001年,我们用镍-钛合金支架治疗病人21例,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1例中包括晚期食管癌无手术指征者8例,食管癌致食管支气管瘘3例,气管狭窄3例,长段气管肿瘤致气管狭窄1例,自体气管移植术后气管软化1例,食管化学灼伤性食管狭窄支架置入术后5例.
作者:罗清泉;周允中;赵晓菁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回顾心脏肿瘤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为不典型心脏手术体外循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自1996年10月至2001年4月实施心脏肿瘤手术117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下完成111例,3例心包囊肿,3例因肿瘤弥漫性浸润无法切除行姑息性手术.体外循环以浅低温高流量体外循环为主,配合深低温低流量或深低温停循环.结果 22例发生肝素耐药现象,首次全量肝素化后ACT为(326±35)s,首次追加肝素量为200U/kg,术中肝素总量平均763U/kg;除姑息手术外,均未出现围术期并发症,痊愈出院.良性肿瘤随访6个月至3年无复发.结论心脏肿瘤体外循环下手术治疗,需根据准确的术前定位,选择适当的体外循环方法,做好体外循环准备;术中ACT监测及血流动力学稳定是体外循环综合管理的关键.
作者:赵举;孟颖;龙村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肺错构瘤是肺内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易与肺癌及肺结核球混淆.1985年至2000年我们收治46例肺错构瘤病人,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现报道如下.
作者:郭喜平;王天策;王立平;徐沛然;王荣有;邵国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2001年6月至10月,我们成功地进行了2例急性暴发性肺栓塞急诊取栓手术.术后各项检查证明手术治疗成功,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例1 男,38岁.胸闷、气短2周,加重半天.6年前因胸痛、咯血行肺扫描提示肺栓塞.其父有急性肺栓塞病史.例2 男,69岁.胸闷、气短5d,加重1d.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室上性心律失常病史.吸烟史20年,20支/d.
作者:杨碧波;高峰;崔仲奇;刁国华;凌云鹏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纵隔镜术(mediastinoscopy)是一种用于上纵隔探查及活检的手术技术.其操作简便、安全可靠、敏感性及特异性都很高,目前仍是肺癌术前病理分期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1,2],其临床应用已有40多年的历史[3].然而,由于认识不够和技术条件所限,以及早期使用时严重并发症的困扰,纵隔镜术在我国发展很慢[4].近十几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的临床应用,纵隔镜在肺癌分期中的价值和地位也受到了挑战.现将纵隔镜手术技术及其应用的前景进行综述、探讨.
作者:王俊;赵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心脏瓣膜病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较少见.1992年至2000年,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遇到7例,其中2例术前诊断明确,5例术前漏诊动脉导管未闭,均在体外循环中因心内回血多等被发现.大量的心内回血严重地影响了外科手术操作及体外循环管理,术后还易出现肺部及脑部并发症.现就其一些特殊征象的处理总结如下.
作者:孙桂民;李春华;李桂芬 刊期: 2002年第03期
1995年1月至2000年5月,我们在三尖瓣腱索缺如、二尖瓣退行性变性所致的瓣膜脱垂、腱索断裂引起的严重关闭不全,而无法保留自体腱索的瓣膜置换术中应用了人工腱索技术,连续30例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并作简要讨论.
作者:崔识远;买长江;赵文学;谢周良;王佳祥;陈重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回顾性总结不同体外循环方法在414例胸主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及特殊情况的处理.方法升主动脉瘤组290例,中低温全心肺转流是基本方法;其中夹层动脉瘤222例,74例累及弓部,为实施脑保护,将此类病人分为4个亚组:深低温停循环组(DHCA)、深低温停循环辅以上腔静脉逆行灌注组(DHCA+RCP)、应急重建脑灌注组、上下分离灌注组;共有56例采用RCP脑保护.124例降主动脉瘤均采用左心转流.1例术中发生意外室颤不能复苏而改为全心肺转流.结果升主动脉瘤组中,15例DHCA 10~63min,平均35.86min;RCP 56例,平均42.4min;长达81min;死亡率3.79%(11/290例).降主动脉瘤组左心转流平均时间(125.56±57.28)min;死亡率6.65%(7/124例);3例术后并发下肢截瘫.结论胸主动脉瘤手术的体外循环方法应依病变部位、手术入路有所不同,术中保护重要器官免受缺血损伤是关键所在.DHCA加RCP是重建主动脉弓手术时较好的脑保护方法.
作者:董培青;何美玲;管玉龙;杨王景;万彩红;孙衍庆 刊期: 2002年第03期
1984年11月至今,我们共收治纵隔良性巨大畸胎瘤11例,现将诊断治疗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中男7例,女4例;年龄1岁3个月~67岁,平均30.2岁.X线胸片显示11例良性畸胎瘤的体积均占据了一侧胸腔.肿瘤位于右侧5例,左侧4例,双侧2例.肿瘤体积大者是1例15岁男孩,达30cm×20cm×18cm,重4.6g,占体重1/8.5,肿瘤呈双侧生长,占据了左右胸腔的 3/4.肿瘤体积小者是1岁3个月男婴,右胸腔内2个肿瘤体积分别为10cm×8cm×4cm和5cm×3cm×3cm.病史短者仅2个月,长者32年.
作者:贺跃;崔忠厚;周乃康;纪志远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3期
2000年1~10月我们为5例病人实施了同种原位心脏移植手术,术后4例生存、死亡1例.现将体外循环方法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5例心脏移植受者心功能均为IV级,并伴有严重心律不齐,其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1例,轻度肺动脉高压3例,其余临床资料等见表1.
作者:段大为;陈德凤;万明明;张铁柱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病人女,35岁,6个月前医治甲亢伴弥漫性对称性甲状腺II度肿大时发现房间隔缺损(ASD).服用丙基硫氧口密啶、甲状腺素片治疗后,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恢复正常4月余,但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仍高于正常值.
作者:丁敏君;徐世伟;陈芳;陈如坤 刊期: 2002年第03期
随着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治疗的开展,由于病例选择不当和治疗经验的不足,会发生封堵器封堵失败的问题,现报道2例PDA封堵失败引起残余分流的临床表现和手术处理经验.
作者:韩林;张宝仁;梅举;邹良建 刊期: 200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