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体外循环下晚期肺癌左全肺切除手术2例

孙俊芳;王伟;孙振;郝林慧;张璿;张秋风

关键词:体外循环, 晚期肺癌, 肺上叶, 现报道如下, 全肺切除术, 气管镜检查, 纵隔, 病理报告, 外侧壁, 可见点, 分叶状, 肺腺癌, 肿块, 直径, 右肺, 胸部, 扫描, 桑椹, 片状, 活检
摘要:1997年2月和1998年7月,我们在全麻体外循环下为2例肺癌病人成功地实施了左侧全肺切除术.现报道如下.例1 男,54岁.胸部CT扫描提示,左肺上叶一直径约4.9cm肿块,呈分叶状,与纵隔分界不清,周围肺野可见点片状影,纵隔居中,右肺未见异常.气管镜检查见左肺上叶升支外侧壁桑椹样物,取活检,病理报告为肺腺癌.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3例肺转移癌纵隔淋巴结转移

    山东省立医院和阜新矿务局总医院胸外科1990~2000年,共发现肺转移癌伴纵隔淋巴结转移3例,术前CT扫描均证实纵隔淋巴结增大(cN2).术后病理均证实肺和淋巴结为转移腺癌.

    作者:王洲;刘相燕;张大义;孙继山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10例右心房肿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

    1987年1月至2001年9月,我们对10例右心房肿瘤病人采用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和常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的方法进行手术治疗.现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0例中男3例,女7例;年龄31~69岁.原发性肿瘤8例、继发性肿瘤2例.原发性肿瘤中粘液瘤5例、纤维瘤2例、纤维血管肉瘤1例;继发性肿瘤中转移性肝癌和静脉内平滑肌瘤病各1例.

    作者:边忠平;杜绍琴;王利会;余永昌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心脏间叶错构瘤1例

    病人女,52岁.胸闷、进食有滞留感1个月.查体:一般情况好.X线胸片示左侧纵隔内有占位病变.CT示中纵隔内左心房左侧至膈顶一8.5cm×7.5cm×7.2cm肿物,边缘光滑,与左心房和左心室关系密切,增强扫描后强化不明显.B超示左心房和左心室左后方一9.3cm×7.6cm×6.7cm非均质实性团块,边界清,有包膜,内有液性暗区,二尖瓣环受压,左室侧后壁受压.

    作者:杜贾军;陈景寒;刘宝林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纵隔镜术及其在肺癌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纵隔镜术(mediastinoscopy)是一种用于上纵隔探查及活检的手术技术.其操作简便、安全可靠、敏感性及特异性都很高,目前仍是肺癌术前病理分期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1,2],其临床应用已有40多年的历史[3].然而,由于认识不够和技术条件所限,以及早期使用时严重并发症的困扰,纵隔镜术在我国发展很慢[4].近十几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的临床应用,纵隔镜在肺癌分期中的价值和地位也受到了挑战.现将纵隔镜手术技术及其应用的前景进行综述、探讨.

    作者:王俊;赵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手术治疗I型永存动脉干2例

    1988年和2001年,我们手术治疗了2例I型永存动脉干病儿,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例1 男,9岁,体重20kg.生后4个月发现心脏杂音,发育迟缓.查体:血压120/45 mmHg(1mmHg=0.133kPa),股动脉枪击音、甲床毛细血管搏动征阳性,胸骨左缘第3~5肋间闻及2/VI级收缩期杂音和舒张期泼水样杂音.X线胸片示双肺血增多,左、右心室大.

    作者:王维新;陈元恒;万士杰;于鲁峰;仲京;李一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鱼精蛋白毒性反应的临床表现与机制

    鱼精蛋白在130多年以来,被多种领域应用.如心外科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及心导管检查、介入治疗中中和肝素,NPH-胰岛素延缓胰岛素的吸收等.但在美国,自1984年至1991年,鱼精蛋白毒性反应的发生率从0.06%上升到10.70%[1].尽管如此,鱼精蛋白仍是现在临床上中和肝素的主要试剂.近年来医学工作者对鱼精蛋白毒性反应及其机制进行了许多研究,现综述如下.

    作者:邱立成;朱金如;李树军;陈欢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PGE1与NO对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肺动脉高压疗效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静脉应用前列腺素E1(PGE1)和吸入外源性一氧化氮(NO)对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术后中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2例术后存在中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先心病病人,进行前瞻性、交叉、随机试验研究.分别应用PGE1(30ngkg-1min-1)、NO(30ppm)、PGE1+NO,检测用药前后心率(HR)、平均动脉压(mSAP)、平均肺动脉压(mPAP)、中心静脉压(CVP)、肺毛细血管嵌压 (PCWP)、心排指数(CI)、肺血管阻力(PVR)和体血管阻力(SVR)等血液动力学参数.同时检测吸入NO前后二氧化氮(NO2)和高铁血红蛋白(MetHb)的浓度.结果 PGE1和NO在降低mPAP和PVR方面均有非常显著的疗效(P<0.01),但联合应用(PGE1+NO)并未显示出较单纯应用更明显的效果.对mPAP和PVR降低的幅度比较,PGE1和NO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NO对肺血管有更强的选择性,但PGE1在提高CI方面明显优于NO(P<0.05).吸入NO后,NO2和MetHb的浓度明显高于吸入前(P<0.01),但仍在正常范围内.结论 PGE1和NO对先心病合并的中重度肺动脉高压均有显著的治疗作用,二者的作用效果相近.考虑到NO的潜在毒性和PGE1在提高心功能方面的良好效果,在临床上首选合适剂量的PGE1更合理可行.

    作者:邢泉生;孙波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不同超滤法在小儿体外循环中的应用比较

    目的比较不同超滤法在小儿体外循环中的效果.方法 80例先天性心脏病病儿,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对照(CUF)组,平衡超滤(BUF)组,改良超滤(MUF)组和平衡超滤+改良超滤(B+M)组.在围术期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8(IL-8)和E-selectin的浓度.结果 CUF组各类炎症因子的浓度随转流时间的延长不断上升,BUF和B+M组停转流时炎症因子的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和MUF组(P<0.05).MUF组进行超滤时,炎症因子浓度上升,红细胞压积不断升高,B+M组在停体外循环时炎症介质浓度较低,但在改良超滤时上升,上升幅度较MUF组低.结论平衡超滤法能降低体内炎症介质,改良超滤法可以在术后迅速浓缩血液,但不能降低炎症介质的浓度.平衡超滤和改良超滤结合起来应用,可兼有二者的作用,但仍不能在转流后将炎症介质的浓度保持在相当低的水平.

    作者:朱德明;王伟;丁文祥;陈虹;张蔚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5例同种原位心脏移植体外循环管理

    2000年1~10月我们为5例病人实施了同种原位心脏移植手术,术后4例生存、死亡1例.现将体外循环方法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5例心脏移植受者心功能均为IV级,并伴有严重心律不齐,其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1例,轻度肺动脉高压3例,其余临床资料等见表1.

    作者:段大为;陈德凤;万明明;张铁柱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经右心房下腔静脉扩张并放置支架治疗布-加综合征1例

    病人男,32岁.腹胀、纳差4个月并下肢水肿.查体:腹部膨隆,胸腹壁浅静脉怒张,肝肋缘下2.0cm,腹水,双下肢浅静脉曲张并水肿.下腔静脉测压24cmH2O(1cmH2O=0.098kPa).下腔静脉造影显示下腔静脉肝段完全闭塞,上腔静脉同时双重造影,狭窄段长度约2.0cm,肝静脉不显影.彩色超声检查示肝大,肝静脉狭窄,下腔静脉肝段完全闭塞,长约2.1cm,无血流通过.诊断:布-加综合征.于当地医院放置下腔静脉支架失败后转入我院.

    作者:林武英;李刚;荣金明;胡向东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婴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

    婴儿室间隔缺损(VSD)因为缺损的位置和缺损过大,很早便出现临床症状,尤其合并肺动脉高压(PH)后需要及早外科手术治疗.1998年3月至2001年5月,我们共对50例VSD合并PH婴儿行体外循环(CPB)VSD修补术,占同期CPB心内直视手术的9.5%.

    作者:林薇;吴军;王建明;王哲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先天性冠状动脉瘘94例治疗体会

    目的总结94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治疗体会.方法 1964年3月至2000年12月共治疗冠状动脉瘘94例,男54例,女40例.年龄9个月~63岁.76例为单纯先天性冠状动脉瘘,18例合并其他心脏畸形.94例中65例冠状动脉瘘起自右冠,29例起自左冠.瘘入右室、右房、左室、肺动脉、左房者依次占41.5%、24.5%、18.1%、11.7%、4.2%.介入栓堵治疗5例;手术治疗89例,其中6例全麻常温下行病变冠状动脉结扎或切断缝合,83例行低温体外循环下直视手术闭合瘘口.结果死亡1例,为早年常温手术结扎病变的冠状动脉后室颤死亡.2例术后残余瘘,其中1例再次手术.72例随访3个月至23年,无远期死亡.结论先天性冠状动脉瘘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均安全、有效,远期效果良好.

    作者:刘迎龙;朱晓东;吴清玉;胡盛寿;王立清;苏俊武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纵隔镜支气管囊肿摘除1例

    病人女,29岁.间断咳嗽、气短,发现纵隔肿物1年.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胸部X线及CT示右上纵隔肿物,约 4cm×3cm×2cm大小,位于主气管右前方,边界清楚,密度均匀,CT值25Hu,初步诊断为纵隔囊肿.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及治疗,于2001年4月全麻下行颈部纵隔镜手术.术中以食指分离气管前颈纵隔隧道.探查肿物呈囊性、张力不大,位于主气管右前方,向下至隆凸水平.用注射器穿刺抽得约5ml淡黄色浆液性液体,同时刺破囊肿,使囊肿完全萎陷,用抓钳提起囊壁,以电凝吸引器钝性分离囊肿,完整切除之.术后病理报告为支气管囊肿.术后病人恢复顺利,症状消失.随访4个月无复发及不适.

    作者:王俊;赵辉;刘军;李剑锋;李运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呼吸阻抗预测肺癌病人术后呼吸衰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呼吸阻抗在预测肺癌病人术后呼吸衰竭(呼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脉冲震荡法测定176例行肺切除术、且能明确诊断是否合并术后呼衰的原发性肺癌病人的呼吸阻抗等指标.结果 (1)全肺切除术后呼衰组呼吸阻抗明显增高,与非呼衰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0.05).除5Hz时的弹性阻力实测值与预计值之差(X5)和周围阻力(Rp)外,肺叶切除术后呼衰组其余指标的测定结果与非呼衰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共振频率(Fres)>15Hz、20Hz时粘性阻力(R20)>150%与全肺切除术后呼衰的发生密切相关(P<0.01或0.05).R20>140%与肺叶切除术后呼衰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3)Fres>15Hz和R20>150%预测全肺切除术后是否发生呼衰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接近或略高于FEV1.0<60%.R20>140%预测肺叶切除术后是否发生呼衰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与大自主通气量(MVV%)<50%相接近.结论呼吸阻抗可以作为预测术后呼吸衰竭、评估手术适应证的重要指标.

    作者:李琦;操敏;孙桂新;阮红云;王志茹;张国红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心脏肿瘤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附117例报告)

    目的回顾心脏肿瘤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为不典型心脏手术体外循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自1996年10月至2001年4月实施心脏肿瘤手术117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下完成111例,3例心包囊肿,3例因肿瘤弥漫性浸润无法切除行姑息性手术.体外循环以浅低温高流量体外循环为主,配合深低温低流量或深低温停循环.结果 22例发生肝素耐药现象,首次全量肝素化后ACT为(326±35)s,首次追加肝素量为200U/kg,术中肝素总量平均763U/kg;除姑息手术外,均未出现围术期并发症,痊愈出院.良性肿瘤随访6个月至3年无复发.结论心脏肿瘤体外循环下手术治疗,需根据准确的术前定位,选择适当的体外循环方法,做好体外循环准备;术中ACT监测及血流动力学稳定是体外循环综合管理的关键.

    作者:赵举;孟颖;龙村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镍-钛合金支架在胸外科临床应用指征探讨

    1995年至2001年,我们用镍-钛合金支架治疗病人21例,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1例中包括晚期食管癌无手术指征者8例,食管癌致食管支气管瘘3例,气管狭窄3例,长段气管肿瘤致气管狭窄1例,自体气管移植术后气管软化1例,食管化学灼伤性食管狭窄支架置入术后5例.

    作者:罗清泉;周允中;赵晓菁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引用外文期刊情况初步调查

    作者:于晋建;柏焰;李成建;刘宁宁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纵隔巨大良性畸胎瘤的诊断治疗体会

    1984年11月至今,我们共收治纵隔良性巨大畸胎瘤11例,现将诊断治疗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中男7例,女4例;年龄1岁3个月~67岁,平均30.2岁.X线胸片显示11例良性畸胎瘤的体积均占据了一侧胸腔.肿瘤位于右侧5例,左侧4例,双侧2例.肿瘤体积大者是1例15岁男孩,达30cm×20cm×18cm,重4.6g,占体重1/8.5,肿瘤呈双侧生长,占据了左右胸腔的 3/4.肿瘤体积小者是1岁3个月男婴,右胸腔内2个肿瘤体积分别为10cm×8cm×4cm和5cm×3cm×3cm.病史短者仅2个月,长者32年.

    作者:贺跃;崔忠厚;周乃康;纪志远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肺动脉切开取栓治疗急性暴发性肺栓塞

    2001年6月至10月,我们成功地进行了2例急性暴发性肺栓塞急诊取栓手术.术后各项检查证明手术治疗成功,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例1 男,38岁.胸闷、气短2周,加重半天.6年前因胸痛、咯血行肺扫描提示肺栓塞.其父有急性肺栓塞病史.例2 男,69岁.胸闷、气短5d,加重1d.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室上性心律失常病史.吸烟史20年,20支/d.

    作者:杨碧波;高峰;崔仲奇;刁国华;凌云鹏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46例肺错构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肺错构瘤是肺内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易与肺癌及肺结核球混淆.1985年至2000年我们收治46例肺错构瘤病人,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现报道如下.

    作者:郭喜平;王天策;王立平;徐沛然;王荣有;邵国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主管: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