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宝;赵国久;王大成;高毅;刘文龙
为探讨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病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变化和临床意义,对15例先天性心脏病和11例风湿性心脏病(男19例,女7例;年龄6~56岁;体重13~68kg)行CPB心脏手术的病人,采血用放免法测定CGRP含量.结果麻醉后转流前、阻断主动脉20、40分钟、开放主动脉即刻、开放后20、40分钟、术后6小时和术后10天共8个时点CGRP含量分别为2.392±1.375、7.482±6.793、4.666±2.712、6.540±4.500、7.826±7.269、9.289±4.976、5.242±4.014、3.983±2.887pmol/L.与转流前比较,CGRP含量在阻断主动脉至开放主动脉明显升高,开放主动脉40分钟达高峰(P<0.001),术后6小时稍有回落,但仍高于转流前(P<0.005),术后10天虽显著回落,但仍显著高于转流前水平(P<0.05).结论:CPB期间CGRP升高对心肌有重要保护作用.
作者:王维新;解士胜;陈元恒;万士杰;仲京;徐金星 刊期: 1998年第06期
病人女,27岁.胸闷、乏力3年,加重半年.查体:胸骨左缘2~4肋间可闻及收缩期粗糙杂音,扪及震颤.超声心动图检查右心室内可见大小约7.86cm×5.38cm的不均匀、不规则实质性回声.肿物有一定活动度,瘤体附着右室壁,距三尖瓣环约7mm,蒂长9mm,肿物占据大部分右心室腔,并累及肺动脉口.
作者:朱建宝;赵国久;王大成;高毅;刘文龙 刊期: 1998年第06期
我科自1986年至1995年采用多类型双管冲洗引流治疗急性脓胸18例,根据不同脓胸范围、脓液性质、病程长短选择不同类型的双管冲洗、引流,简便、安全,病人全部治愈.
作者:李建民 刊期: 1998年第06期
我们将停跳液经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用于冠状动脉搭桥术,以解决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时,顺行灌注停跳液难以通过狭窄段的问题.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孙全胜;薛涛;王国祥;Ivert T 刊期: 1998年第06期
为应用内皮素(ET)拮抗剂及一氧化氮控制肺高压发展提供理论和临床依据.随机纳入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CPB)手术病儿42例,其中高肺血流量肺高压(HF)组23例,低肺血流量(NF)组19例.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比较围术期不同时间血浆ET变化.结果显示,停CPB 15分钟和2小时后,HF组血浆ET水平均明显增高,而NF组与CPB前比较无明显变化;停CPB 15分钟后两组动、静脉血ET浓度差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CPB对术前高肺血流量肺高压病例可致灌注后早期血浆ET增高,从而加重了ET对肺循环系统的不良影响.
作者:郑景浩;刘锦纷;苏肇伉;丁文祥;杨淑蓉 刊期: 1998年第06期
例1 男,48岁.右侧胸疼伴咳嗽、痰中带血丝30天.查体:右肺上部叩实,呼吸音消失.X线胸片示右肺上叶有17cm×11cm的卵圆形致密阴影,质匀,边缘整齐,内有细条状钙化影,余肺受压.诊断右肺癌.1992年4月手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右肺上叶,17cm×11cm×11cm大小,有完整包膜,右肺门无肿大淋巴结,切除右肺上叶.病理报告:右肺上叶胚胎性癌肉瘤.
作者:刘炳学;李迎新;徐芳芳 刊期: 1998年第06期
为观察人参二醇组皂甙(PDS)对体外循环(CPB)手术病人的心肌保护作用,将60例CPB手术病人,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PDS组.PDS组术前2天和术前30分钟,按15mg/kg,共3次,静脉滴注PDS.测定两组CPB期间(转流前、转流15、30分钟、再灌注15、30、60分钟)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发现CPB时间与SOD活性成反比,与MDA含量成正比.两组SOD活性总均数PDS组较对照组高,差异显著(P<0.01);两组MDA含量总均数PDS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术前应用PDS可显著提高CPB手术病人SOD活性,减少MDA生成,从而防治心肌再灌注损伤.
作者:陈立波;赵洪序;张秀和;张柏民;林柏松 刊期: 1998年第06期
对118例再次或多次心脏瓣膜替换术病人行135次手术,替换了145个人工瓣膜.其中男48例、女70例,年龄7~74岁.初次手术以风湿性瓣膜病居多(83.9%).再次手术以人工瓣膜失功为多(71.7%).结果示118例中早期死亡29例,晚期死亡1例,总死亡率25.42%.其中因手术并发症死亡23例,占手术死亡人数的77%.76例生存者平均随访7.3年,效果良好.结论:掌握手术时机、减少手术并发症是提高手术效果的重要环节.
作者:李伯君;张力正;樊锡文 刊期: 1998年第06期
评价风湿性二尖瓣病变伴重度肺高压病人的手术效果.采用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对肺动脉收缩压(SPAP)≥9.33kPa(1kPa=7.5mmHg)并接受二尖瓣替换术(MVR)的146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其分为4组.A组:极重度肺高压(SPAP≥13.3kPa);B组:心功能严重低下组(心脏指数CI≤33.34);C组:心功能减低或正常组(33.34≤CI≤66.68);D组:高心排血量组(CI≥66.68).其中每组按一次和二次手术再分为2个亚组.结果示一次手术组总死亡率为5.3%;A1、B1、C1、D14组术前临床情况、所用术式和心脏阻断时间等无差异,但B1组低心排(24.2%)早期死亡率(15.2%)明显高于其它3组(P<0.05),而D组无死亡.二次手术组总死亡率为28.2%;各亚组低心排及死亡率均明显高于一次手术各组.由此认为,二尖瓣病变伴重度肺动脉高压病人,MVR后低心排和早期死亡率与术前心脏指数有关.当心脏指数>33.34时,即使肺动脉压和全肺阻力同时极度增高者,术后低心排和死亡率亦不因此增加.当CI<33.34时,术后低心排及早期死亡率较高.重度肺动脉高压者施行二次MVR手术时风险性较大.
作者:屈正;孙衍庆;陈英淳;周其文;陈宝田;李平 刊期: 1998年第06期
1992~1993年,为8例复杂的主动脉瓣下狭窄再次手术病人施行扩展主动脉根部置换术.手术方法采用室间隔切开,补片加宽左室流出道,用自体带瓣肺动脉置换主动脉,同种异体主动脉或肺动脉替代病人肺动脉.术中平均心肌温度10℃,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115分钟,心脏复跳后均为窦性心律,术后经过平稳,无近期发病率和死亡率.对于复杂的主动脉瓣下狭窄特别是管状狭窄和(或)瓣环小的病人,该术式的疗效要优于经典的主动脉根部置换术.但对自体肺动脉瓣瓣膜的保护和再血管化应作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秦斌;颜江瑛;万士杰;解士胜;Daenen W 刊期: 1998年第06期
我院近三十年来收治10例经手术切除或(及)病理学证实的、资料完整的肺支气管平滑肌瘤,约占同期肺良性肿瘤的1.2%.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丽艳;张海青;支修益;朱允中;徐嘉彰;刘树库 刊期: 1998年第06期
病儿男,6岁.发现心脏杂音5年.诊断先天性室间隔缺损.1997年1月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室缺修补术,术中发现心脏位于左侧胸腔,与肺叶相邻,左侧心包缺如.修补缺损室间隔,缺如心包未予处理.
作者:姜胜利;朱朗标;王冬青 刊期: 1998年第06期
例1 男,58岁.贲门失弛症术后21年,偶有反酸、嗳气症状.近半年进食有阻挡感.上消化道X线钡餐透视见食管中下段有一长5cm狭窄段,粘膜破坏、中断.胃镜检查进镜34~37cm可见1.5cm×3cm的粘膜隆起,质硬,皱襞如常.活检病理为鳞癌.1989年4月全麻下行中、下段食管癌切除、食管胃胸顶部吻合术.肉眼手术切除范围上、下残端距肿瘤均>5cm.术后病理报告为多中心性鳞癌4处:①鳞癌Ⅱ~Ⅲ级,溃疡型,2.6cm×1.9cm,侵及深肌层,距残端3.3cm;②鳞癌Ⅰ级,髓质型,2.4cm×1.8cm,侵及纤维膜,距上残端4.5cm;③鳞癌早期浸润,病灶宽1.8cm,累及食管全周,粘膜粗糙;④上残端早期浸润癌.食管周围未见肿大淋巴结.术后吻合口处辅以放疗,随访至2年10个月,病人因肿瘤复发死亡.
作者:马胜军;李同民;张伟 刊期: 1998年第06期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目前,大部分手术是在体外循环下经胸骨正中切口施行.该方法视野开阔,易于显露吻合部位,低温体外循环下使心脏停搏,提供无血的吻合条件,远期通畅率高,并发症率及死亡率都很低[1],被大多数医师和病人所接受.
作者:孟强;吴清玉;李立环 刊期: 1998年第06期
近2年,我们经腋下小切口治疗自发性气胸35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全组中男24例,女11例;年龄15~69岁.其中血气胸2例,初发气胸12例,气胸反复发作21例.33例上叶尖段有肺大皰,32例为多发性肺大皰且71%弥漫分布于多个肺叶.32例曾胸穿抽气或闭式引流.
作者:闫天生;蒋俭;曾多;陈伟;于涛 刊期: 1998年第06期
1986年6月至1996年10月,我们手术治疗5例食管异物导致的主动脉食管瘘,4例死亡,1例存活.现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全组5例均男性,年龄31~43岁.异物为鱼刺2例,鸡骨2例,猪骨1例.均有误咽异物后强咽饭团史,并感胸骨后疼痛,但无1例因此就医者.误咽至出现信号性出血有7~9天.
作者:陈同;杨三德;谢维泉;韩涛;张珍治;陈瑜 刊期: 1998年第06期
室间隔缺损(VSD)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是较常见的心脏复合畸形.我们自1980年3月至1995年8月手术治疗41例(同时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者未列入).现总结讨论如下:
作者:孙善权;张仁福;汪曾炜 刊期: 1998年第06期
双肺移植治疗原发性肺动脉高压1例.男病人,30岁.多年来有气短等症状,晕厥4次,反复咯血4年,近期大咯血3次.肺动脉压20.3/7.3(13.7)kPa,全肺阻力354.978kPa·s/L,有中至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1998年1月20日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支持下手术.术毕肺动脉压基本正常,三尖瓣关闭不全及反流消失.术后给予三联免疫抑制剂.围手术期有明显的血液动力学紊乱,无明确的急性排斥发生,主要的并发症是左主支气管吻合口、右上叶及中间干支气管狭窄,目前仍间断行球囊扩张治疗.病人已生存8个多月,状态稳定,在扩张狭窄的支气管后可出院外自由活动.
作者:陈玉平;周其文;胡燕生;宋飞强;区颂雷;李平 刊期: 1998年第06期
目前对弗氏窦瘤破裂(RASV)的手术径路尚有分歧[1].现根据我们1983年1月至1996年6月手术治疗的30例RASV病人资料进行探讨如下:
作者:崔识远;苑星;买长江;张晓林;王平凡;杨光煜 刊期: 1998年第06期
我们自1996年10月至1997年7月成功施行小切口二尖瓣人工瓣膜替换术10例,二尖瓣成形术1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全组病人中男3例,女8例;年龄9~45岁,平均36岁.均为二尖瓣病变,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10例,其中合并左房血栓3例,三尖瓣关闭不全1例;单纯关闭不全1例.全组平均心胸比率0.54,心功能Ⅱ~Ⅲ级.1例术前右侧肢体偏瘫.
作者:孟旭;陈宝田;董然;李岩 刊期: 199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