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新;解士胜;陈元恒;万士杰;仲京;徐金星
我院自1957年至1996年12月共施行手术切除食管癌、贲门癌2326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42例.现着重报告带蒂大网膜修补术如下:
作者:朱养荣;孙斌;丁国文 刊期: 1998年第06期
室间隔缺损(VSD)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是较常见的心脏复合畸形.我们自1980年3月至1995年8月手术治疗41例(同时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者未列入).现总结讨论如下:
作者:孙善权;张仁福;汪曾炜 刊期: 1998年第06期
病人女,56岁.1993年3月因咳嗽、呼吸困难,经X线胸片和纤维支气管镜(FFB)检查发现,声门下6cm处气管内肿瘤.手术切除气管3cm行对端吻合.病理检查,镜下见浆细胞分化较幼稚,有明显间变(图1).诊断:浆细胞肉瘤.
作者:王扩建;王嵩;韩洪利 刊期: 1998年第06期
双肺移植治疗原发性肺动脉高压1例.男病人,30岁.多年来有气短等症状,晕厥4次,反复咯血4年,近期大咯血3次.肺动脉压20.3/7.3(13.7)kPa,全肺阻力354.978kPa·s/L,有中至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1998年1月20日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支持下手术.术毕肺动脉压基本正常,三尖瓣关闭不全及反流消失.术后给予三联免疫抑制剂.围手术期有明显的血液动力学紊乱,无明确的急性排斥发生,主要的并发症是左主支气管吻合口、右上叶及中间干支气管狭窄,目前仍间断行球囊扩张治疗.病人已生存8个多月,状态稳定,在扩张狭窄的支气管后可出院外自由活动.
作者:陈玉平;周其文;胡燕生;宋飞强;区颂雷;李平 刊期: 1998年第06期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目前,大部分手术是在体外循环下经胸骨正中切口施行.该方法视野开阔,易于显露吻合部位,低温体外循环下使心脏停搏,提供无血的吻合条件,远期通畅率高,并发症率及死亡率都很低[1],被大多数医师和病人所接受.
作者:孟强;吴清玉;李立环 刊期: 1998年第06期
1975~1995年的20年间,我院行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3658例,并发食管胃主动脉瘘5例,发生率为0.14%.例1 男,61岁.因下段食管癌行食管癌切除,食管胃弓下吻合术(腔内弹力环扎术).术后第21天急性大呕血约1500ml,抢救无效,死亡.
作者:杨国涛;王善政;丛旭滋;吴铭生 刊期: 1998年第06期
1991年3月至1997年3月的6年中收治各种原发性纵隔肿瘤共82例,其中胸腺瘤42例(占51.2%),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42例胸腺瘤病人中男26例、女16例.年龄14~69岁.病程3天~9年.31例伴有重症肌无力(MG),7例有胸部压束感或刺激性咳嗽,另4例无症状.所有病人均经CT或MRI检查发现或可疑有前上纵隔内的肿块影,肿瘤大致呈圆形或椭圆形,其中6例可见有明显的肿瘤外侵现象.
作者:陈志明;毛履琰;姚亚其;邵孟平;庞烈文 刊期: 1998年第06期
病儿男,6岁.发现心脏杂音5年.诊断先天性室间隔缺损.1997年1月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室缺修补术,术中发现心脏位于左侧胸腔,与肺叶相邻,左侧心包缺如.修补缺损室间隔,缺如心包未予处理.
作者:姜胜利;朱朗标;王冬青 刊期: 1998年第06期
对118例再次或多次心脏瓣膜替换术病人行135次手术,替换了145个人工瓣膜.其中男48例、女70例,年龄7~74岁.初次手术以风湿性瓣膜病居多(83.9%).再次手术以人工瓣膜失功为多(71.7%).结果示118例中早期死亡29例,晚期死亡1例,总死亡率25.42%.其中因手术并发症死亡23例,占手术死亡人数的77%.76例生存者平均随访7.3年,效果良好.结论:掌握手术时机、减少手术并发症是提高手术效果的重要环节.
作者:李伯君;张力正;樊锡文 刊期: 1998年第06期
为探讨常温体外循环对凝血和纤溶功能的影响,我们对20例常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病人的围术期凝血及纤溶机制变化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良旭;吴良洪;孙芾;田家政;甄文俊;欧阳小康 刊期: 1998年第06期
病人男,30岁.体重62kg.身高172cm.术前诊断原发肺动脉高压,三尖瓣关闭不全,心功能Ⅲ级.1998年1月20日在全身麻醉、常温、体外循环下行双肺移植术,现将体外循环方法报告如下:
作者:龚庆成;高泉鑫;贾再申;刘建云 刊期: 1998年第06期
传统支架生物瓣设计与天然心脏瓣膜相差很大,由于瓣架的存在造成应力的集中,易导致瓣叶撕裂,二尖瓣失功[1,2].传统生物瓣替换需要在二尖瓣环处植入硬环,术中不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的完整性,这些都可影响术后效果和左心室功能.为了避免支架生物瓣的缺点,使生物二尖瓣更加符合生理要求,加之近年来对二尖瓣装置生理功能认识的深入,无支架生物二尖瓣再度受到重视.现就这方面的一些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祁国奇;朱晓东 刊期: 1998年第06期
目前对弗氏窦瘤破裂(RASV)的手术径路尚有分歧[1].现根据我们1983年1月至1996年6月手术治疗的30例RASV病人资料进行探讨如下:
作者:崔识远;苑星;买长江;张晓林;王平凡;杨光煜 刊期: 1998年第06期
为探讨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病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变化和临床意义,对15例先天性心脏病和11例风湿性心脏病(男19例,女7例;年龄6~56岁;体重13~68kg)行CPB心脏手术的病人,采血用放免法测定CGRP含量.结果麻醉后转流前、阻断主动脉20、40分钟、开放主动脉即刻、开放后20、40分钟、术后6小时和术后10天共8个时点CGRP含量分别为2.392±1.375、7.482±6.793、4.666±2.712、6.540±4.500、7.826±7.269、9.289±4.976、5.242±4.014、3.983±2.887pmol/L.与转流前比较,CGRP含量在阻断主动脉至开放主动脉明显升高,开放主动脉40分钟达高峰(P<0.001),术后6小时稍有回落,但仍高于转流前(P<0.005),术后10天虽显著回落,但仍显著高于转流前水平(P<0.05).结论:CPB期间CGRP升高对心肌有重要保护作用.
作者:王维新;解士胜;陈元恒;万士杰;仲京;徐金星 刊期: 1998年第06期
例1 男,58岁.贲门失弛症术后21年,偶有反酸、嗳气症状.近半年进食有阻挡感.上消化道X线钡餐透视见食管中下段有一长5cm狭窄段,粘膜破坏、中断.胃镜检查进镜34~37cm可见1.5cm×3cm的粘膜隆起,质硬,皱襞如常.活检病理为鳞癌.1989年4月全麻下行中、下段食管癌切除、食管胃胸顶部吻合术.肉眼手术切除范围上、下残端距肿瘤均>5cm.术后病理报告为多中心性鳞癌4处:①鳞癌Ⅱ~Ⅲ级,溃疡型,2.6cm×1.9cm,侵及深肌层,距残端3.3cm;②鳞癌Ⅰ级,髓质型,2.4cm×1.8cm,侵及纤维膜,距上残端4.5cm;③鳞癌早期浸润,病灶宽1.8cm,累及食管全周,粘膜粗糙;④上残端早期浸润癌.食管周围未见肿大淋巴结.术后吻合口处辅以放疗,随访至2年10个月,病人因肿瘤复发死亡.
作者:马胜军;李同民;张伟 刊期: 1998年第06期
对连续198例70岁以上高龄肺癌手术后28例发生呼吸衰竭(呼衰)的病例进行分析,探讨影响高龄肺癌病人手术后并发呼衰的原因.临床资料本组男172例,女26例.年龄70~82岁,平均73岁.以静息状态下,停止吸氧30分钟后PaO2<7.3kPa(1kPa=7.5mmHg)和(或)PaCO2>7.3kPa为呼衰标准,本组28例术后发生呼衰.
作者:顾月清;鲁顺德;周允中;廖美琳;陈嘉禄 刊期: 1998年第06期
病人女,27岁.胸闷、乏力3年,加重半年.查体:胸骨左缘2~4肋间可闻及收缩期粗糙杂音,扪及震颤.超声心动图检查右心室内可见大小约7.86cm×5.38cm的不均匀、不规则实质性回声.肿物有一定活动度,瘤体附着右室壁,距三尖瓣环约7mm,蒂长9mm,肿物占据大部分右心室腔,并累及肺动脉口.
作者:朱建宝;赵国久;王大成;高毅;刘文龙 刊期: 1998年第06期
自1996年7月至1997年8月,我们采用右前侧胸小切口径路,在体外循环下施行心内直视手术36例,效果良好.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王永清;陈如坤;陈自立;何启才;徐勇;郭继革 刊期: 1998年第06期
1990年10月以来,采用改良的GF-1型食管吻合器进行胃、食管吻合术、使术后吻合口狭窄发生率较改良前显著降低,起到了预防术后吻合口狭窄的作用.
作者:于瞳兴 刊期: 1998年第06期
为观察山莨菪碱对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后病人白细胞变形能力(LD)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该药改善微循环的机制.将16例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病人均分为实验、对照组.实验组于术后60分钟静脉注射山莨菪碱0.2mg/kg.两组分别于术前、术后60、给药后30、60分钟采外周血,测定白细胞变形力.结果显示,CPB术后60分钟两组白细胞变形力均明显降低(P<0.01),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组给药后30分钟LD高于对照组(P<0.01),但两组仍低于术前(P<0.01),给药后60分钟实验组LD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CPB术后LD降低,山莨菪碱对微循环的改善除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及内皮外,提高LD亦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王奇;朱朗标;余翼飞;王冬青;武怀珠 刊期: 199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