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探讨免疫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及影响因素

黄敏;周海新;郑粼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 疫苗,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母婴传播
摘要:目的 探讨免疫预防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4月-2017年1月来疾控中心门诊注射疫苗母亲为HBsAg阳性的新生儿,共计101例,在新生儿8~12月龄时检测HBV血清标志物.结果 随访101例HBsAg阳性母亲所产新生儿,发现HBsAg阳性8例,免疫阻断失败率为7.92%;HBsAb阳性61例,HbsAb阳性率为60.40%;HBeAg阳性孕妇免疫阻断失败率为15.38%,高于HBeAg阴性孕妇(χ2=6.213,P=0.013);HBV DNA阳性孕妇免疫阻断失败率为10.39%,高于HBV DNA阴性孕妇(χ2=4.041,P=0.044);新生儿仅疫苗预防的免疫阻断失败率为23.33%,高于免疫方式为疫苗+HBIG的新生儿(χ2=11.056,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妇HBeAg状态 、新生儿免疫方式是免疫阻断失败的独立影响因素(OR=1.988,1.706;P=0.002,0.004).结论 免疫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较好,其中孕妇HBeAg状态及新生儿免疫方式对免疫阻断效果有一定影响.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表型及同源性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分离株的耐药表型 、携带blaK PC基因的型别及菌株同源性,为控制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传播及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35株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用K-B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应用PCR方法检测blaK PC基因,并通过测序进行分型;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建立医院PFGE指纹图谱库,运用BioNumeries7.0生物分析软件对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及同源性进行分析.结果 35株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对18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呈广泛耐药,耐药机制主要是携带blaK PC-2类耐药基因,携带率达82.86%;PFGE分子分型共分为10个谱型,优势型别为KPN01.002型(11株);各菌株间相似性系数达93.00% 以上.结论 产KPC-2型碳青霉烯酶为医院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细菌的主要耐药机制;不同病区菌株呈高度同源性分布;且可能存在院内的同源暴发,应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和医院感染的监控.

    作者:李玉雪;郭玉梅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卡泊芬净联合去甲肾上腺素对重症真菌性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疗效

    目的 分析应用卡泊芬净联合去甲肾上腺素治疗重症真菌性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疗效,以及对患者血乳酸清除率及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7月医院收治的88例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卡泊芬净治疗,试验组实施卡泊芬净联合去甲肾上腺素微量泵入治疗;统计两组临床疗效 、血乳酸清除率,并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ɑ(TNF-α)、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768,P=0.001);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血乳酸水平(2.09±0.4)mmol/L低于对照组(3.43±0.67)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89,P<0.001);试验组24 h血乳酸清除率(68.31±8.54)% 高于对照组(45.87±6.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698,P<0.001);试验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炎性因子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卡泊芬净联合去甲肾上腺素治疗重症真菌性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疗效较好,有助于提高血乳酸清除率,改善血液流变学,减轻炎症,利于预后.

    作者:葛怡;罗亮;李倩倩;刘丽诗;鲍洁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宫颈癌患者根治术后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宫颈癌患者根治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引起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为宫颈癌根治术后防治感染提供相关临床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7年7月医院收治的162例宫颈癌根治术患者,观察和记录患者医院感染率 、感染部位分布 、病原菌分布等结果 ,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162例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35例,感染发生率为21.60%,感染部位以手术切口感染为主;35例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4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1株占50.00%;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 ≥60岁 、合并糖尿病 、住院时间 ≥14 d、引流管放置时间 ≥7 d、导尿管留置时间 ≥14 d、手术路径为开腹手术 、接受化疗以及合并贫血状态为宫颈癌患者根治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宫颈癌患者根治术后发生医院感染较为常见,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引发感染的影响因素较多,要重视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术后感染的防治.

    作者:何绍民;石新荷;徐晓琴;俞小英;邓娅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探讨免疫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及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免疫预防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4月-2017年1月来疾控中心门诊注射疫苗母亲为HBsAg阳性的新生儿,共计101例,在新生儿8~12月龄时检测HBV血清标志物.结果 随访101例HBsAg阳性母亲所产新生儿,发现HBsAg阳性8例,免疫阻断失败率为7.92%;HBsAb阳性61例,HbsAb阳性率为60.40%;HBeAg阳性孕妇免疫阻断失败率为15.38%,高于HBeAg阴性孕妇(χ2=6.213,P=0.013);HBV DNA阳性孕妇免疫阻断失败率为10.39%,高于HBV DNA阴性孕妇(χ2=4.041,P=0.044);新生儿仅疫苗预防的免疫阻断失败率为23.33%,高于免疫方式为疫苗+HBIG的新生儿(χ2=11.056,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妇HBeAg状态 、新生儿免疫方式是免疫阻断失败的独立影响因素(OR=1.988,1.706;P=0.002,0.004).结论 免疫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较好,其中孕妇HBeAg状态及新生儿免疫方式对免疫阻断效果有一定影响.

    作者:黄敏;周海新;郑粼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氯已定和聚维酮碘预防外科术后伤口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氯已定和聚维酮碘预防术后伤口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于医院施行肛周 、腹部开放手术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试验组患者以质量分数2% 氯已定进行皮肤消毒,对照组患者以质量分数5% 聚维酮碘消毒,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结局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试验组术后高热10例,低热30例,总发热率为40.00%(40/100);对照组术后高热15例,低热40例,总发热率为55.00%(55/100),两组术后总发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试验组术后伤口感染率为6.00%(6/100)低于对照组15.00%(15/100)(P=0.044);两组患者术后白细胞计数<10×109/L、≤10~15×109/L,>15×109/L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1);试验组住院时间为(23.10±3.20)d短于对照组(23.50±3.40)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3).结论 氯已定在预防外科手术后的总感染率及浅表部位感染率较聚维酮碘更有优势.

    作者:寿晓霞;叶建红;俞冬丽;郑萌霞;王菁菁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急诊ICU医院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医院急诊ICU呼吸道真菌分布及院内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青海红十字医院急诊ICU治疗的IPFI患者100例为感染组,同时选取同期急诊ICU内无真菌感染100例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年龄 、使用抗菌药物 、性别 、侵入性操作等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感染组患者在广谱抗菌药物使用时间>2周及使用种类>2种 、糖尿病 、恶性肿瘤 、应用糖皮质激素 、机械通气 、气管插管 、深静脉置管及气管切开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糖皮质激素 、广谱抗菌药物使用时间>2周及种类>2种 、机械通气 、深静脉置管和恶性肿瘤为IPFI的独立影响因素;100例IPFI患者共检出真菌116株,其中白假丝酵母97株,占83.62%.结论 白假丝酵母为IPFI 患者主要致病菌,应用糖皮质激素?广谱抗生素使用时间> 2 周及种类> 2 种?机械通气?深静脉置管和恶性肿瘤为其相关因素,临床应针对相关因素制定有效措施,降低感染发生率.

    作者:张得菊;韩晓萍;李建英;董颖;雷占晶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应用改良VSD等综合疗法治疗严重糖尿病足感染

    目的 探索应用改良VSD等综合疗法治疗严重糖尿病足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7年12月唐山工人医院骨科收治的严重糖尿病足感染患者61例作为研究组,应用手术清创一期闭合创口 、改良VSD系统负压引流 、静脉及局部持续应用敏感抗菌药物 、三维立体定向放射性治疗及应用中药制剂辅助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法.选取2007年2月-2014年12月严重糖尿病足感染患者61例作为对照组,应用手术清创二期闭合创口 、静脉持续应用抗感染等常规治疗.对患者病原学特点 、血液指标和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122例严重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穿刺液培养,共检出病原菌12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6株占29.51%,革兰阴性菌81株占66.39%,真菌5株占4.10%;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 、C-反应蛋白 、血沉水平治疗后均降低,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愈率为80.33%(49/61)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愈率52.46%(32/6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17,P<0.001).结论 应用改良VSD等综合方法治疗严重糖尿病足感染是一种临床疗效良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劲松;李艳红;王建军;侯国柱;徐振宇;李丽凤;赵红梅;姜海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老年卵巢癌患者术后尿路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影响因素探究

    目的 分析老年卵巢癌患者术后尿路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并对导致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选择2012年5月-2016年12月在医院诊治的老年卵巢癌患者137例,采集患者尿液标本进行病原菌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对术后发生尿路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37例老年卵巢癌患者术后共有47例患者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尿路感染,感染率为34.31%;尿频 、尿急 、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其次为尿潴留或排尿不畅;47例感染患者尿液标本共培养病原菌47株,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27株,占57.45%;患者年龄 、留置导尿管的时间 、合并相关基础性疾病及住院时间是导致老年卵巢癌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老年卵巢癌患者术后尿路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引起感染的影响因素较多,依据导致其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综合性的干预,选择合理的抗菌药物治疗,对降低老年卵巢癌患者术后尿路感染的风险及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雷从容;张华;吴莉;陈晓珊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120例正畸治疗青少年口腔病原菌感染的细胞因子水平分析

    目的 分析正畸治疗青少年口腔病原菌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以及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情况,以便能够尽早发现病情并及时进行治疗.方法 选择2014年8月-2017年8月医院收治的120例青少年口腔病原菌感染患者为研究组,同期选择100例口腔正畸治疗后未感染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细胞因子水平情况以及感染患者感染部位及病原菌分布情况.结果 正畸治疗后感染患者感染来源主要以呼吸系统 、泌尿系统为主,分别占26.00% 、20.00%;感染患者共培养病原菌120株,其中革兰阳性菌67株,占55.83%,革兰阴性菌53株,占44.17%;研究组血清缝隙连接蛋白(40、44、45及46)、血清Fascin蛋白 、骨桥蛋白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少年经正畸治疗后,易出现并发病原菌感染,感染后患者细胞因子水平均降低,需及时进行治疗.

    作者:吴剑豪;伊燕军;陈燕;王晓怡;徐海燕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某医院3年来老年患者入院时患感染性疾病趋势分析与对策

    目的 探讨某医院入院时患感染性疾病的趋势,为医院感染性疾病收治准备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医院HIS系统,提取某医院2014-2016年70岁以上患者收治及入院患感染性疾病的全部病例,通过趋势模型法预测2017年入院感染趋势,并对历年入院感染疾病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 收治7612例患者中,感染性病例1782人次,占比23.41%,历年占比未见统计学差异(χ2=3.43,P=0.1803);通过各季度患感染性疾病分析发现,总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具有明显的季节波动规律,一季度感染数高,四季度次之,二 、三季度较低.从疾病构成看,肺炎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2016年占所有感染性疾病的61.50%,是第二位上呼吸道感染的10倍以上.结论 尽管入院患感染性疾病总例数呈下降趋势,但肺炎例数没有减少,其占比逐年上升,是日常收治防控重点.

    作者:代伟;朱敏;曹秀堂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老年糖尿病肾病留置尿管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老年糖尿病肾病(DN)留置尿管合并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性,为医院感染治疗工作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7年5月医院收治的老年DN留置尿管合并尿路感染患者88例的临床资料,对其尿液样本中的病原菌及耐药性进行分析,对病原菌中的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 共培养分离病原菌9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73株占76.84%,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20株占21.05%,以粪肠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真菌2株占2.11%;革兰阴性菌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 、环丙沙星等的耐药性较高,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 、替考拉宁较敏感.在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共检出32株产ESBLs菌,检出率为47.06%(32/68);在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共检出5株MRS,检出率为50.00%(5/10).结论 老年DN留置尿管患者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具有一定的特征,其耐药性较高,多药耐药现象较为严重,临床医生应给予密切的监测,选取敏感性抗菌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选取新型药物会阴抹洗护理,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韦月玉;许振培;劳世晖;郭小云;王永和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

    目的 探讨脑出血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 选择2010年7月-2017年12月于医院进行治疗的651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利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脑出血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651例脑出血患者,174例并发肺部感染,感染率为26.73%;年龄 、吸烟 、住院时间长 、低蛋白血症 、脑室出血 、使用呼吸机 、鼻饲 、吸痰操作 、颅内持续高压 、使用糖皮质激素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H2受体阻滞剂的应用为脑出血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结论 脑出血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肺部感染的风险较高,相关因素较多,医务工作者需要针对各类相关因素进行积极的干预,控制发生感染的概率.

    作者:安学芳;林白浪;庄丛;杨国帅;林海丽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MRI检查在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患者术后椎间隙感染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在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患者术后椎间隙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医院2013 年4 月- 2016 年4 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后椎间隙感染患者19 例为研究对象,均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开展MRI 检测,明确诊断后给予针对性干预治疗,重点观察该病症MRI 检查影像学特征,随访12 ~ 15 个月,分析患者白细胞?血沉?C-反应蛋白指标变化.结果 MRI 扫描T1 加权,信号呈持续对称性低信号,T2 信号则表现为明显高信号;扫描征象可见椎体软骨终板异常分离缺损,椎间盘破损.MRI 征象中病变椎体与邻近正常椎体分界较为模糊;邻近受累椎体与椎间隙软组织均发生肿胀或增厚迹象,较病灶点椎间盘更为明显;治疗12 ~ 15 个月,17 例椎间隙感染者体征症状均完全消失,治愈率达到89 .47% ,1 例治疗后依旧存在轻度间歇性腰痛,1 例则伴有明显腰椎活动受限.治疗后,患者白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分别为(10 .35 ± 2 .17 ) ×109 /L ?(78 .69 ± 8 .34)mm/h ?(51 .97 ± 4 .07)mg/L 均低于治疗前(P < 0 .05) .结论 MRI 技术对于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后椎间隙感染诊断效果良好,能对感染病灶椎体?边缘?间隙及软组织做准确显像,明确患者病理变化特征,有助于准确鉴别诊断早期椎间隙感染.

    作者:唐金祥;齐丽贞;王芳;唐琪;刘百百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医院工作人员院感监督对患者医院感染的影响

    目的 探讨院感医务人员监督对减少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8月于医院接受治疗的患者1827例为研究对象,其中2016年1-4月901例患者为对照组,2016年5-8月926例患者为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方法,试验组以医院感染预防标准开展工作,并由院感医务人员进行监督管理,两组患者的护理和医护人员相同,并采用轮值护理制度,观察两组患者标准落实 、发生感染及多药耐药菌(MDROs)检出率.结果 试验组医务人员落实标准预防规定的人数多于对照组(Z=123.999,P<0.001);住院期间试验组患者感染率低于对照组(χ2=5.812,P=0.023);试验组患者MDROs检出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务人员院感监督能够提高医护人员的护理水平和护理质量,减少患者MDROs检出率,降低医院患者的感染率.

    作者:张崇荣;于宝华;王海静;杨彩华;杨丰贤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血清降钙素原在门诊儿童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评价

    目的 分析血清降钙素原在门诊儿童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医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门诊收治的70例感染性疾病患儿作为试验组,另选取同期在医院进行体检的68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研究对象各项炎症指标水平,不同感染类型患儿及细菌感染不同病症患儿各项炎症指标水平和阳性率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儿PCT、CRP、WBC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感染患儿PCT、CRP、WBC阳性率均高于病毒感染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患儿细菌感染病情加重,PCT的阳性率也逐渐升高,并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结论 血清降钙素原可作为区分细菌感染与非细菌感染性疾病的重要诊断指标,同时对于病情 、疗效及预后评估均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余燕;陈树强;吴宝勤;张晓豫;龙润梅;王志琴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外伤性肋骨骨折术后患者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究外伤性肋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为医院预防及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医院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374例外伤性肋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住院治疗过程中并发呼吸道感染情况,并对引起患者发生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374例肋骨骨折患者骨折原因主要为车祸伤占31.55%;患者术后发生呼吸道感染66例,感染率为17.65%,其中上呼吸道感染15例,下呼吸道感染51例;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住院天数 、年龄 、吸烟史 、慢支炎病史 、咯痰困难 、糖尿病史及疼痛是外伤性肋骨骨折术后患者并发呼吸道感染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外伤性肋骨骨折患者术后感染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应针对相关因素,加强管控措施,降低患者感染发生率.

    作者:孙忠义;王冬滨;朱德清;夏洪刚;朱鹏志;侯永乐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禽类养殖患者手术部位感染调查分析

    目的 分析禽类养殖创伤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提高临床对特定人群手术治疗水平,降低医院感染率,提示畜牧 、医疗等相关部门对禽源性耐药菌的重视.方法 选择2014年6月-2016年6月医院外科收治的17073例各类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筛选出从事禽类养殖行业创伤患者共541例,回顾性分析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率,对感染患者送检标本进行病原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 541例禽类养殖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率为8.13%(44/541),高于综合职业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率2.99%(494/165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44,P<0.001);44例感染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83株,主要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G、左氧氟沙星 、庆大霉素耐药率达100.00%,对呋喃妥因 、万古霉素以及利奈唑胺敏感;主要革兰阴性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对庆大霉素 、左氧氟沙星 、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达100.00%,大肠埃希菌对庆大霉素 、左氧氟沙星 、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较高,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均对亚胺培南 、呋喃妥因 、美罗培南敏感.结论 禽类养殖行业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手术部位感染率,患者长期暴露于防治禽病抗菌药物使用及禽便排泄污染的环境中,感染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

    作者:周亚童;张春燕;韩乐乐;李学芹;周旋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手术室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碘伏消毒的预防效果研究

    目的 分析手术室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病原学特点,探讨碘伏消毒对感染的预防效果,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7年5月医院收治的手术患者26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134例,其中研究组患者采用碘伏消毒处理,对照组采用0.5% ~1.0% 聚维酮碘消毒.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 、感染部位及病原菌分布.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后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感染率为3.73%(5/134),低于对照组的11.19%(15/1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体温 、白细胞计数 、中性粒细胞比例 、住院时间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感染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菌为主.结论 手术室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表皮葡萄球菌,碘伏消毒在预防手术室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方面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黄荣惠;杨茜;李雨昕;朱翠容;丁玉辉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铜绿假单胞菌 Ⅲ 型分泌系统抑制剂研究进展

    铜绿假单胞菌(PA)是临床上医院内感染常见的重要条件致病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有多种毒力因子,其 Ⅲ 型分泌系统通过分泌4种效应蛋白发挥毒性作用,是PA重要致病机制.通过对铜绿假单胞菌 Ⅲ 型分泌系统毒力因子和抑制剂的研究,对治疗及控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铜绿假单胞菌的 Ⅲ 型分泌系统及其抑制剂作一概述.

    作者:孙倩楠;李兴华;马秀敏;王晓丽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小儿骨科住院患儿上呼吸道感染多因素分析与防控措施研究

    目的 分析骨科住院患儿上呼吸道感染影响因素与防控措施.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9月骨科住院患儿220例,采用回顾性方法对住院患儿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骨科住院患儿上呼吸道感染的影响因素,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儿免疫状况.结果 220例骨科住院患儿发生上呼吸道感染34例 、感染率15.4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母教育程度 、户外活动次数/周 、蔬菜和水果类摄入次数/周 、病房环境 、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年 、儿童气质类型(难养型)、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是骨科住院患儿上呼吸道感染独立影响因素;上呼吸道感染患儿CD3+、CD4+、CD8+、CD4+/CD8+水平与未感染患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小儿骨科住院患儿上呼吸道感染因素多样,加强相关因素防控与干预,利于降低骨科住院患儿上呼吸道感染率 、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作者:肖日春;张天久;邓道维;粟绍洁;田时亚;黄朝会 刊期: 2018年第17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