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春;卫峥;马波;黄和冲;崔曼曼
目的 为了解我国医疗机构洁净手术室建设、使用、维护和性能检测现状.方法 采用电子问卷调查方式,在全国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和手术室专业相关网络平台发布调查问卷,医院感染管理人员或手术室护士长自愿填写并提交问卷.结果 2359家医疗机构的问卷调研结果表明,88.30% 医疗机构配置了洁净手术室,其中97.28%三级医院配置了洁净手术室,70.36%三级医院的手术室全部都是洁净手术室.2083家配置洁净手术室的医疗机构中有81.33%配置了5级洁净手术室,三级医院中有91.84%配置5级洁净手术室;37.54%洁净手术室的使用年限小于5年,39.70%的使用年限为5~10年,22.76%的使用年限超过10年,但仅54.5%医疗机构设专人维护洁净手术室,28.18%医疗机构只对洁净手术室偶尔检测或从不检测,使用中洁净手术室的性能检测合格率为76.5%;调查还发现,49.64%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对使用中洁净手术室的舒适性有抱怨.结论 我国医疗机构洁净手术室配置比例过高,同时存在使用中洁净手术室性能检测不合格、维护管理不到位、人员使用不舒适等问题;医院应根据需求合理配置洁净手术室,不应把手术室都建成洁净手术室.
作者:胡国庆;李晔;高晓东;黄小强;陆烨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综合医院住院患者合并AIDS/HIV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8-2017年本院各科住院患者中合并AIDS/HIV感染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分析其特点.结果 共发现合并AIDS/HIV感染患者85例,男78例,女7例,平均年龄41.26±14.00岁;分布于全院17个科室.其中皮肤科21例(24.70%);内科包括急诊内科、中医科在内总计50例,以呼吸内科多19例(22.35%);外科14例.伴有发热44例(51.76%),体质量下降27例(31.76%).化验检查血白细胞总数下降17例,淋巴细胞百分比下降28例(32.94%),淋巴细胞计数下降32例(37.65%),血红蛋白下降21例,血小板减少11例;有41例患者(48.24%)伴有高密度脂蛋白下降.胸部CT间质性改变、炎症7例,弥漫性磨玻璃样改变10例,感染1例,占位性病变1例,结核1例.内科患者尤其呼吸内科部分患者病情危重,临床表现及化验检查有一定特征;皮肤科及外科多数患者临床表现缺乏明显特征性.结论 AIDS/HIV感染患者生存期间可就诊于综合医院各科室,并可能因临床表现的隐蔽性及临床医师的认识不足而以普通患者收入;除呼吸内科、皮肤科等重点科室应提高防范意识外,各科室医护人员均需提高警惕,避免漏诊误诊及延误治疗,降低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风险.
作者:刘雯;张萍;邵丽芳;庞晓文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血必净注射液改善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PCI)肺部感染的疗效及对血清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收治AMI接受急诊PCI后合并肺部感染患者68例,参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39例.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急诊PCI.对照组术后第3 d予常规抗菌药物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术后第3 d予血必净注射液,2次/d.两组连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血白细胞(WBC)计数及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采取流式细胞仪(美国BectonDickinson公司,BD FACSAriaTM II)测定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3+CD8+变化.检测两组血清IL-6、TNF-α、hs-CRP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体温恢复正常、咳嗽、肺部啰音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WBC计数和CPI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CD3+CD4+明显高于对照组,CD3+CD8+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IL-6、TNF-α、hs-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常规抗菌药物基础上,血必净注射液可明显改善心肌梗死AMI患者PCI术后肺部感染,增强患者免疫力及降低炎性反应可能是其疗效途径之一.
作者:周立军;鲍迎春;方裕;赵乾磊;曹勇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动脉瘤颅内介入治疗后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及病原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7年9月于医院接受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6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治疗后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分析感染患者的病原学特点,收集患者的年龄、吸烟史、留置胃管、白细胞计数、血清白蛋白水平、血糖水平等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再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入组680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患者122例,感染率为17.94%.在感染部位分布方面,以肺部感染为主,62例占50.82%,其次为尿道感染25例占20.49%;122例感染患者,经细菌学检查分离病原菌共13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97株占70.29%、革兰阳性菌26株占18.84%、真菌15株占10.8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留置胃管、有吸烟史、白细胞计数升高、白蛋白低及GCS评分过低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对于动脉瘤颅内介入治疗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较多,应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对策,并合理选择抗菌药物,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秦喜竹;孙鸿江;王小二;陈川荆;周德仲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 探究分级管理制度用于消毒供应中心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感染情况,医院2016年度开始实施消毒供应中心分级管理制度,比较分级管理制度实施前后消毒供应中心护士护理质量,减少医院感染的风险.结果 实施后护理人员安全识别能力、风险防范意识、服务意识得分分别为(9.22±1.24)、(9.41±1.62)、(9.62±1.03)分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消毒供应中心抽查器械的清洗合格率、清洗返洗率、消毒合格率和包装合格率分别为96.88%,96.13%,97.38%(779/800),97.75%(782/800)均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各科室对消毒供应中心的满意度为94.44%(34/36)高于实施前86.11%(31/36)(P=0.017);实施后手术相关性医院感染率为16.71‰(755/45191)低于实施前19.34‰(735/37998)(P=0.004).结论 消毒供应中心实施分级管理制度,不仅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护理质量,且降低医疗器械相关医院感染率,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何泳红;刘艳平;谭盛宴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 分析上海奉贤东部地区儿童呼吸道细菌感染与支原体感染情况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2017年因呼吸道感染疾病于医院进行治疗的2468例患儿,其中呼吸道细菌感染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共336例,对比两组患儿感染发生率上的差异.结果 2468例患儿中,检出存在呼吸道细菌感染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共336例,占13.61%;呼吸道细菌感染患儿共178例,占7.21%;支原体感染患儿共184例,占7.46%;26例患儿存在双重感染,占1.05%.统计发现,呼吸道细菌感染患儿在各个年份上半年与下半年发病存在显著差异(P<0.05);336例呼吸道细菌感染与支原体感染患儿以支气管肺炎感染高,分别为55.06%(98/178)与62.50%(115/184);急性支气管感染分别为30.90%(55/178)与23.37%(43/184);呼吸道细菌感染患儿治疗有效率90.45%,支原体感染患儿治疗有效率86.41%,两组疗效无显著差异.结论 呼吸道细菌感染与支原体感染主要引起患儿出现支气管肺炎与急性支气管炎,临床中采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进行治疗有显著疗效.
作者:邬巍;李恒涛;王根在;查建忠;林束珠;朱洪庆;张瑞霞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手术室感染控制路径在改善手术室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能力与控制手术患者感染发生的作用效果,为手术室实践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医院手术治疗的3200例患者,根据手术时间顺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6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感染控制路径.对两组的感染发生情况、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手术室空气洁净率、环境卫生合格率及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对比手术室工作人员在采用感染控制路程控制前后的自我防护情况,包括机械性伤害、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危害的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的感染发生率为0.94%、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2.97±0.18)d低于对照组的2.94%、(5.14±0.72)d(P<0.05);手术室空气洁净率为99.00%、卫生环境卫生合格率98.88%、患者满意度为98.94%均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室共21名工作人员,采用感染控制路径后手术室工作人员的机械性伤害、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危害的发生率分别为2.13%、4.81%、1.00%、2.75%明显低于未采用之前(P<0.05).结论 手术室的感染控制情况不理想,感染控制路径能够降低手术室感染率,减少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提高手术室工作人员的防护能力,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李贞彩;段道鹏;贾巧丽;王冬丽;尹亮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手外科术后患者细菌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3年4月-2016年10月实施开放性手部外科手术的1568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术后感染发生率、病原菌分布情况;收集患者年龄、伤后就诊时间、手术时间、伴随基础疾病等临床资料,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发生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ELISA法检测术后伤口感染患者围术期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IL-10)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1568例实施手部开放性手术的患者中,55例患者发生术后伤口感染,术后感染发生率为3.51%;55例术后感染患者伤口感染标本共检出病原菌株70株,其中革兰阳性菌44株占62.86%,革兰阴性菌26株占37.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伤后就诊时间≥6 h、手术时间≥2 h、伴随基础疾病、重度创面污染是发生外科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感染患者术后血清TNF-α水平逐渐下降,IL-6、IL-10水平在术后3、5天时明显升高,之后逐渐下降(P<0.05).结论 开放性手外伤术后感染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年龄≥50岁、伤后就诊≥6h、手术时间≥2 h、伴随基础疾病、创面污染是外科术后细菌感染的影响因素,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为保护性因素.对围术期手外伤患者进行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检测,有助于病情评估.
作者:陈密密;钟娜儿;许海尔;郁舒容;李明敏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随机选择医院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566例为研究对象.对受试者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病程、住院时间、疾病特征、治疗措施、感染部位等)进行统计.统计入组患者医院感染的种类及构成比,对受试者的临床资料与医院感染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56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11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感染发生率为1.94%,感染类型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APS阳性及SANS阴性症状评分、药物副反应评分、保护性约束时间、改良电休克治疗、使用抗精神病药物>2种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临床症状严重、实施保护性约束或电休克治疗、使用抗精神病药物>2种及药物副反应严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应建立筛选机制,实施综合目标监测,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风险.
作者:陈莹;严伟良;吴景竹;田利萍;金晓莉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分析ATP生物荧光检测法在观察产房工作人员手卫生与产后医院感染关系的影响.方法 选取医院的产房医师、护士、进修实习人员共9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实施基线调查,对医务人员的手卫生知识掌握情况以及不同工作时刻的手卫生依从性进行监测评估,研究组施以ATP生物荧光检测法干预措施,观察比较两组医务人员干预前后的主动洗手率、手卫生合格率以及干预前后院内的感染情况.结果 干预前,医务人员在不同工作时刻主动洗手率与手卫生合格率无明显差异;干预后观察组主动洗手率及手卫生合格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观察组与对照组在院内发生感染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观察组院内发生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TP生物荧光检测法在观察产房工作人员手卫生时进行现场的监测反馈,能显著提高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与合格率,降低产后医院感染率,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朱艳萍;刘素珍;张甜;欧阳琳;李文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 研究膀胱肿瘤电切除术后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8月-2017年7月医院行膀胱肿瘤电切除术患者162例,回顾性观察膀胱肿瘤电切除术、目标性监测术后医院感染患者,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膀胱肿瘤电切除术后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结果 膀胱肿瘤电切除术后医院感染17例、感染率10.49%,其中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占47.06%(8/17)高于泌尿系统35.29%(6/17)、手术切口11.76%(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0岁)、糖尿病、慢性肺部疾病、膀胱肿瘤位点(多发)、电切除术时间(≥90 min)、抗菌药物术前预防使用、膀胱灌注次数(≥5次)、导尿管留置(≥1周)、住院时间(≥28 d)、操作人员手卫生(差)、病房环境(差)分别与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引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糖尿病、慢性肺部疾病、膀胱肿瘤位点、电切除术时间、抗菌药物术前预防使用、膀胱灌注次数、导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操作人员手卫生、病房环境、白蛋白、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水平是膀胱肿瘤电切除术后患者医院感染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膀胱肿瘤电切除术后医院感染高危因素多样且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能够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病例,有助于深度发掘感染原因及本质,早期采取防控措施降低膀胱肿瘤电切除术后医院感染率.
作者:简毓;吴曦;张鹏;陈安健;黄翔;罗旭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胃肠外科术后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3种固定方式的优劣.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6年10月本院胃肠外科术后进行PICC植入的30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PICC管固定方法分为胶条固定法110例(A组)、缝线固定法105例(B组)、思乐扣固定法90例(C组).比较各组导管移位/脱出结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疼痛评分.统计发生PICC导管相关感染病例,并进行PICC导管相关感染单因素及多因素Logestic回归分析.结果 各组导管移位比率、移位距离、移位次数、导管脱出比率无统计学差异.A、B组皮肤过敏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疼痛评分明显高于A、C组,C组疼痛评分明显高于A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导管移动、免疫机能、导管维护周期、导管穿刺技术为PICC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在固定方式有效性方面,缝线固定法有明显优势;在固定方式安全性方面,胶条固定法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在固定方式使用体验方面,思乐扣固定法更佳.结论 防止导管移动、提高患者免疫机能、及时维护导管、提高穿刺技术可降低导管相关感染.用胶条固定效果好.
作者:许祖存;齐华英;王申;胡新春;郭桐欣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血清中感染相关因子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表型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7年4月医院收治的120例COPD患者为COPD组,选择同期来医院体检的120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COPD患者根据病程、病情、HRCT检测结果分为各亚组.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中白细胞介素-32(IL-32)、降钙素原(PCT)水平;即刻免疫层析法检测各组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肺功能测试仪对各组受试者进行肺功能检测,观察患者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的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FEV1/FVC比值.对COPD患者外周血IL-32、Hs-CRP、PCT水平与肺功能检测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COPD组血清IL-32、Hs-CRP、PCT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FEV1、FVC、FEV1/FVC比值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不同类型COPD患者IL-32、Hs-CRP、PC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越急、病情越严重的COPD患者,血清中IL-32、Hs-CRP、PCT水平越高,肺气肿型的IL-32水平高,混合型次之,气管炎型低,混合型患者的Hs-CRP、PCT水平高,气管炎性次之,肺气肿型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OPD患者外周血IL-32、Hs-CRP、PCT水平均与FEV1、FVC、FEV1/FVC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感染相关因子的表达上调与COPD的病情、分型及肺功能下降有一定关系.
作者:段红伟;高明明;蔺建华;李豪;蔺丁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多发性创伤患者腹部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学特征,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7年1月医院收治的308例多发性创伤行腹部手术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统计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情况、病原菌分布,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影响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308例多发性创伤患者共有106例发生术后切口感染,感染率为34.42%,病原体分析共培养出致病菌147株,其中多的是革兰阴性菌88株占59.86%、其次是革兰阳性菌46株占31.29%、真菌13株占8.8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合并糖尿病、年龄、住院时间、出血量、创伤指数、白细胞、C-反应蛋白、白蛋白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龄、糖尿病、创伤指数增加、白蛋白降低是多发性创伤患者发生腹部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多发性创伤患者腹部术后切口感染风险较高,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感染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临床需积极评估患者病情,早期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特别注意加用对革兰阴性菌敏感的药物,防止感染的扩散或进展.
作者:贺强贵;程水兵;徐洪波;谢先海;吴广宇;徐建军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 研究分析早期康复管理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应用效果,为提高该类患者术后康复效果、减少切口感染提供循证依据及实践指导.方法 将2014年1月-2017年5月期间在本院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520例患者纳入研究,将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260)、观察组(n=260).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展开早期康复管理.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指标、围手术期并发症,并观察干预前后患者免疫功能、疼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的排便、肛门排气、卧床、恢复肠鸣音时间及住院时间相比,观察组均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围手术期切口感染、切口出血发生率(1.92%、3.08%)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CD3+、CD4+/CD8+较对照组高,CD8+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较对照组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康复管理可有效预防腹腔镜阑尾切除围手术期切口感染发生,缩短康复时间,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减轻疼痛,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作者:韩倩;王芬珍;杨华芳;钱红霞;孙伟军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 研究分析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同时对比不同抗菌药物治疗的效果以及经济成本.方法 选取医院从2014年10月-2016年9月间收治的120例呼吸道感染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采集所有对象的痰液、血液、尿液等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分离,并进行药敏试验分析其耐药性,遵照随机分配原则从1至120进行排序,随机分为4个小组,即1、2、3、4组,分别给予4种不同抗菌药物治疗,观察记录4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治疗费用,并进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 此次纳入120例患者中,培养分离134株病原菌,包括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以及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占比大;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革兰阴性菌中亚胺培南与美罗培南的敏感率较高,而革兰阳性菌中万古霉素敏感性极高;应用4种不同抗菌药物治疗结果显示,其临床治疗效果差异不明显,且均未造成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但1、2组患者治疗平均费用明显低于3、4组,组间数据差异较大(P<0.05),但1、2组患者治疗费用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呼吸道感染患者其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菌,其中亚胺培南与美罗培南的耐药性较低,应用不同抗菌药物治疗取得效果较为一致,但从经济角度考虑,左氧氟沙星与头孢曲松能够降低经济负担.
作者:熊雪芳;黎媛;赵嘉璐;孙蕾;蓝秀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 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杀白细胞素(PVL)、MecA和五种超抗原肠毒素基因型(SEs)及其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7年2月间医院临床分离的206株非重复金黄色葡萄球菌,共检测出17株PVL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用PCR法检测17株PVL阳性的金葡菌与随机抽取的32株PVL阴性金葡菌中的五种超抗原肠毒素基因(SEA、SEB、SEC、SED、SEE).结果 17株PVL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共检出SEA、SEB、SEC、SED、SEE的阳性菌株分别为10、7、7、0、10.32株PVL阴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共检出SEA、SEB、SEC、SED、SEE的阳性菌株分别为17、2、5、1、11.两组比较,SEB和SEC基因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EA、SED和SEE基因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VL(+)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PVL(+)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的超抗原肠毒素基因检出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VL阳性的金葡菌其携带超抗原肠毒素基因的概率高于PVL阴性的金葡菌,尤其是SEB和SEC基因在PVL+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更多见.
作者:奚经巧;林腾涛;曾云祥;孔万仲;梁世周;金晓立;毛瑞奔;许建平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围生期感染对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3月在我院出生的313例早产儿(胎龄≤32周),收集其围生期病历和眼底检查结果,发现患有视网膜病的早产儿103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早产儿眼底病变程度分为轻度ROP组(62例)、重度ROP组(24例)、手术治疗的ROP组(17例),进行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在围生期产妇单因素分析中,轻度ROP组的妊娠期贫血比例高、手术治疗ROP组的产妇围生期有感染性疾病比例高、重度ROP组的宫颈分泌物支原体阳性比例高(P<0.05);在围生期早产儿单因素分析中,手术治疗ROP组的平均孕周短、轻度ROP组的出生时体质量和吸氧天数少;轻度ROP组及重度ROP组与产妇宫颈分泌物支原体阳性、早产儿的孕周、出生时体质量、吸氧时间有相关性(P<0.05);手术治疗ROP与产妇围生期感染性疾病、早产儿的孕周、出生时体质量有相关性(P<0.05).结论 产妇围生期感染、宫颈分泌物支原体阳性、早产儿孕周小、出生时体质量低、吸氧时间长与ROP的发生发展具有相关性,是ROP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作者:庄太平;羊玲;谢蔓芳;冯乃超;郑琼;李雪娇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 探究艾滋病患者行高效抗病毒治疗后免疫重建及预后关系因素.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艾滋病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统计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测定基线CD4+T淋巴细胞、白蛋白、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及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等,动态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含量,评价免疫重建情况;分析预后相关因素;评价CRP基线水平对预后的预测效果.结果 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年龄较大,临床分期为3期和4期,CD4+T淋巴细胞<100个/μL、白蛋白<35 g/L、血红蛋白<100 g/L、白细胞<4.0×109/L及CRP≥5 mg/L的患者显著增加(P<0.05);较大年龄、临床分期、CD4+T淋巴细胞基线值、低血红蛋白、低白细胞及高CRP均为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CD4+T淋巴细胞基线值、治疗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CD4+T淋巴细胞显著减少(P<0.05);CRP佳截断为5 mg/L,对不良预后预测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率及阴性预测率高于70.00%.结论 艾滋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的基线水平与抗病毒治疗后免疫重建效果有一定的相关性;CRP基线水平对患者的预后效果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作者:陈国春;卫峥;马波;黄和冲;崔曼曼 刊期: 2018年第22期
目的 探索血培养和炎症指标对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诊断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5月-2017年6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63例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诊断结果分为两组.32例确诊为双腔导管血流感染的患者为感染组,31例非双腔导管血流感染的患者为非感染组,收集两组患者资料并进行分析,观察其病原菌分布情况,检测血培养和炎症指标.结果 感染组血清降钙素原(4.13±1.56)μg/L、肿瘤坏死因子-α(1.96±0.41)ng/mL显著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共检测出病原菌20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2株,革兰阴性菌8株.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检出率高;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高,三项指标共同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为87.3%、特异度为92.1%、阳性预测值为93.43%、阴性预测值为91.12%以及诊断准确率为91.23%均显著高于各项指标单独检测(P<0.05).结论 血培养和炎症指标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血流感染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检测率、阴性检测率以及检测的准确性,可为临床上判断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的血流感染情况提供参考.
作者:郑娜;蒋蓉;张文婷;杨秀蓉;姚丽沙 刊期: 2018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