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呼吸回路连接装置行高压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对控制感染的作用

芮奕峰;郁慧杰;唐玉明

关键词:呼吸回路连接装置, 高压氧, 重型颅脑损伤, 气管切开, 感染
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于治疗期间使用呼吸回路对控制感染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4年6月—2016年3月75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后脱离呼吸机肺部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呼吸回路连接装置行高压氧治疗者为观察组40例;于常压下实施吸氧管氧疗者为对照组35例;比较两组患者感染下降情况及气管套管拔除情况。结果观察组感染控制率62.5%,明显高于对照组34.3%;观察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呼吸音清晰时间和咳嗽、咳痰好转时间及白细胞、粒细胞比率恢复正常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于治疗第2周、4周及气管切开后2个月气管套管拔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回路连接装置行高压氧治疗可有效控制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感染情况,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胃肠外科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杆菌的耐药基因分型研究

    目的:通过对医院胃肠外科患者体液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杆菌耐药基因分型检测,探究胃肠外科室内的耐药基因流行特点。方法收集300例在2015年8月—12月住院患者样本,通过VIT 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筛选高耐药ESBLs大肠杆菌;通过PCR技术对耐药基因鉴别和扩增;将耐药基因亚型测序,通过序列比对方法对耐药基因亚型进行确认。结果筛选发现120株耐药ESBLs大肠杆菌菌株;其中14株高耐药ESBLs大肠杆菌PCR鉴定发现ESBLs大肠杆菌耐药基因的主要类型是CTX-M 型,测序发现其亚型主要为CTX-M-14(64.3%)、CTX-M-15(28.6%)和CTX-M-123(7.1%)。结论本研究发现胃肠外科住院患者体液内存在的大肠杆菌超广谱耐药基因 ESBLs主要为CTX-M 型,其亚型为CTX-M-14、CTX-M-15和C T X-M-123。

    作者:许晓东;朱萌华;付鑫焱;过湘钗;郝珂;李凯强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医院感染暴发预警的方法研究

    目的:探索一种通过挖掘临床微生物数据早期预警医院感染暴发的方法,使感染控制工作更有目的有重点地开展,提高工作效率。方法采用移动百分位数法,以某种病原菌一周累计检出数的P95作为预警阈值(若P95<3则以3作为阈值)。若累计检出数超过阈值则产生预警信号,SAS程序自动绘制时序图,再人工对时序图进行甄别,然后对相关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判断是否属于暴发。结果基于某医院2013年微生物数据,通过本方法共产生126个预警信号,经过图形甄别筛选出8次疑似暴发信号,回顾性调查确认其中5次属于暴发。结论本方法具有简单、高效、成本低等特点,是一种预警院感暴发的有效工具。

    作者:肖德才;罗丽娟;徐蔓妮;张双玲;尹平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肿瘤医院 ICU 患者多药耐药菌定植的监测研究

    目的:了解肿瘤医院ICU多药耐药菌(MDROs)定植特点,分析其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医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入住IC U 168名患者经鼻前庭拭子和肛拭子采集标本,进行多药耐药菌的筛查。结果470份标本中共分离出多药耐药菌116株:其中产 ESBLs大肠埃希菌114株,占98.2%,产ESBLs肺炎克雷伯杆菌2株,占1.7%。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ICU 时APACHEⅡ评分及入ICU前抗菌药物的使用是患者入ICU前合并MDROs定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重视MDROs的定植的高危因素,加强MDROs的预防控制,有效地预防医院感染。

    作者:杨勇;杜云霞;刘琳娟;王新朋;王宏志;王瑶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HBV 合并 HEV 感染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皮质醇、免疫指标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HBV)合并戊肝病毒(HEV)感染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皮质醇、免疫指标及预后的影响,为其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5年11月68例单纯 HBV感染致ACLF患者为 HBV组及59例HBV合并 HEV重叠感染致ACLF患者为重叠组,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测外周血中皮质醇,γ干扰素,IP-10水平及肝功能指标;随访6个月分析两组生存情况,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重叠组皮质醇水平低于 HBV组,而γ干扰素、IP—10水平高于HB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6个月,重叠组患者死亡29例,HBV组患者死亡1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合并 HEV重叠感染导致ACLF肝脏损失更大,病死率更高,PTA越低,MELD评分及Child-Pugh评分越高,患者预后越差。

    作者:王学祥;刘新群;王喆;王正茂;高俊;雷鸽;陈晓旭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细菌性阴道疾病患者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及局部微循环的变化观察

    目的:观察及研究细菌性阴道疾病患者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 PV )感染及局部微循环的变化情况,为本病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7月48例细菌性阴道病患者为观察组,同期选取48名健康妇女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妇女高危型HPV感染及局部微循环情况。结果观察组 HPV16、HPV18及其他高危型 H PV检出率分别为31.25%、37.50%及33.33%,均高于对照组的6.25%、6.25%及4.17%,观察组宫颈局部微循环差于对照组,且观察组轻度、中度与重度疾病患者高危型H PV感染情况及局部微循环也存在明显差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菌性阴道疾病患者高危型 HPV感染情况及局部微循环明显异于健康妇女,且不同严重程度患者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应给予充分的重视与干预。

    作者:张莹;孙晖;王英;郭清普;赵会珍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妊娠期间水痘感染对新生儿水痘发病的影响

    目的:探讨孕妇分娩前感染水痘对新生儿水痘发病的影响,为推迟孕妇分娩时间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2月—2016年1月医院收治的妊娠后3周感染水痘的新生儿84例;依据孕妇开始患水痘到分娩之间的时间分为<1周组52例和≥1周组32例,比较其临床指标。结果84例新生儿中,48例感染水痘,感染率57.14%,经治疗后所有患儿均治愈;与≥1周组相比,<1周组新生儿水痘感染率显著增高;重症水痘占比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分娩前水痘感染发病时间距离分娩时间越短,新生儿发生水痘的可能性越大。

    作者:陈超;谭稼荣;周素芽;刘伟;王丽娜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儿科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与耐药性研究

    目的:调查医院儿科患儿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情况、感染危险因素及耐药性,为儿科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预防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2年12月—2015年12月儿科收治的患儿3222例为研究对象,分离、培养并鉴定患儿的病原菌种类,对检出的鲍氏不动杆菌进行药敏试验,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222例患儿样本中共培养出病原菌471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278株占59.02%;鲍氏不动杆菌是主要的病原菌,占16.56%;机械通气、气管插管、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和导尿管留置是患儿感染鲍氏不动杆菌的危险因素( P<0.05);鲍氏不动杆菌对氨曲南的耐药率高,为97.44%。结论鲍氏不动杆菌是导致儿科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其对氨曲南的耐药率较高,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低,临床上应根据上述结果指导实施诊治。

    作者:蒲海波;邱立志;杨乐;李海涛;薄延桥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老年高血压患者新发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与老年高血压患者新发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影响,以期为老年高血压患者新发心脑血管事件寻找诱因。方法选取医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内科及消化内科门诊收治高血压老年患者2534例,所有患者均确诊为 H p感染,随机单盲取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26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降压、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抗 Hp治疗,治疗1周后剔除 Hp阳性患者;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1年后、末次随访血脂指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均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同期(P<0.05);随访1年间,观察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3.17%低于对照组8.37%(P<0.05)。结论 Hp感染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新发心脑血管事件具有促进作用,可使血脂、炎性因子水平增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增加新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作者:张文海;梁艳平;杨建;姜龙;冯洪亮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糖尿病与非糖尿病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临床差异及治疗结果研究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结果,为糖尿病合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5年2月—2016年5月收治的诊断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150例患者根据有无罹患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68例和非糖尿病组82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结果。结果两组患者的病因主要为牙源性感染,受累间隙感染的位置主要为面下部,两组年龄、受累间隙数目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培养出常见的细菌是肺炎克雷伯菌,非糖尿病组是链球菌属;糖尿病组入院时血糖水平高于非糖尿病组,切开引流的切口数量、住院天数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与非糖尿病合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有着较大的差异,糖尿病对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治疗结果造成影响。

    作者:王廷斌;陈春晖;童熹;李国民;张杰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链球菌感染后反应性关节炎患者免疫和肾功能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链球菌感染后反应性关节炎患者免疫和肾功能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3年5月—2016年5月96例链球菌感染后反应性关节炎患者为观察组,同期选取92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人员临床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CD4+ T 淋巴细胞为(33.2±3.4)%,水平显著下降(P<0.05),而CD19+ B淋巴细胞为(16.8±2.9)%,水平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IL-6、IL-8、TNF-α和MCP-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链球菌感染后反应性关节炎患者体内细胞免疫功能下降,体液免疫功能增强,存在炎症反应和肾功能损害,临床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可以给予综合调节治疗,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王亚丽;陈香娟;赵岩;黄金珠;张辉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合并 HPV 感染宫颈癌患者外周血 Th1/Th2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合并人乳头状瘤病毒(H PV )感染的宫颈癌患者外周血T h1/T h2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自2013年1月—2014年1月前瞻性收集50例合并H PV感染的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选择50例 H PV感染而无宫颈疾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外周血 T 细胞亚群及其细胞因子,分析合并 H PV感染的宫颈癌患者病死率与 T 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的关联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CD4+ T细胞水平、CD4+/CD8+比值显著降低( P<0.05);IL-2、IL-25、IL-27水平显著降低( P<0.05);IL-10、IL-35水平显著增高(P<0.05)。结论合并 HPV感染的宫颈癌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免疫抑制,与宫颈癌的发生及发展有关。

    作者:陈仲波;余红萍;朱笕青;周建松;郑智国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血清 CRP 与 PCT 在糖尿病足感染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 )在糖尿病足感染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住院糖尿病足感染患者177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感染程度将其分为A组(轻度感染组)48例、B组(中度感染组)99例、C组(重度感染组)30例,根据糖尿病足治疗效果分为治愈组、好转组及无效组;测定各组患者血清CRP和PCT水平。结果 A组血清CRP和PCT水平低于B组和C组(P<0.05),B组血清CRP和PCT水平低于C组(P<0.05);3组治疗后血清CRP和PCT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治愈组血清CRP和 PCT 水平低于好转组和无效组(P<0.05),好转组血清CRP和PCT水平低于无效组(P<0.05)。结论血清CRP和PCT水平随着糖尿病足感染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随着病情的好转而逐渐下降,血清CRP和PCT在糖尿病足感染严重程度和预后评估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金剑虹;洪郁芝;徐新鹏;杨晓春;朱岚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围产期乙型肝炎感染产妇脐带血中免疫因子及新生儿免疫状态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产妇围产期乙肝感染状态与脐带血和新生儿免疫状态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新生儿疾病预测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医院出生的新生儿8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新生儿母亲是否感染乙肝病毒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各44例;比较两组新生儿临床指标。结果感染组新生儿CD3+和CD4+水平、Ig A和Ig M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感染组新生儿CD19+水平为(9.54±4.32)%,显著低于对照组;感染组新生儿病死率、乙肝感染率、肺部感染率和黄疸发生率分别为11.36%、45.45%、31.82%和13.6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产期产妇感染乙肝病毒可以对新生儿脐带血中免疫因子、淋巴细胞亚群等产生影响,针对新生儿脐带血的监测有助于对新生儿免疫疾病发生情况进行预测。

    作者:陈丽霞;傅晓冬;范雪梅;辉彬;杨建碧;吴晓梅;方群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动态监测 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和肾上腺髓质素前体对预测重症监护病房患儿医院感染的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计数(WBC)和肾上腺髓质素前体(pro-ADM )对预测重症监护病房患儿医院感染的价值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所收治的存在医院感染临床表现的患儿62例,按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分为感染组26例和高危组36例,另选同期收治无感染症状的患儿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儿临床指标。结果入住重症监护室48 h后和96 h后,与对照组患儿相比,感染组和高危组患儿CRP、PCT、WBC以及pro-ADM 水平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入住重症监护室48 h后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较高,且联合检测CRP、PCT、WBC以及pro-ADM 水平对医院感染的预测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张辉果;王晓利;董志巧;陈团营;黄可丹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小儿 EB 病毒感染的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旨在加强对小儿EB病毒(EB V )感染特点的认识,以便早期诊断和针对性的有效治疗。方法选择2009年7月—2015年10月120例EB病毒感染患儿血浆EBV-DNA或VCA-IgM 抗体阳性,结合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按诊断分为IM组43例和普通EB病毒感染组77例,比较两组患儿特点,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0例患儿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为主,共43例占35.8%;发热、扁桃体红肿及渗出物和淋巴结肿大三联征是IM典型临床表现,眼睑水肿、肝脾肿大的发生率显著高于EBV感染组(P<0.05);IM 组中并发噬血细胞综合征和转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各1例,余均临床治愈,普通EBV感染组77例均治愈,无1例严重合并症发生,无1例死亡。结论 Real-time PCR法检测血浆EBV-DNA有助于EBV感染患儿的早期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非该病毒感染所致的唯一疾病,混合感染多见,异型淋巴细胞比例>10%诊断意义下降,加用丙种球蛋白等治疗措施可取得较好效果。

    作者:杨辅直;李伟生;张倩;周敏芳;苏格炘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妇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干预成效研究

    目的:分析总结妇科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存在问题及对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将2011年1—12月妇科经腹全子宫切除手术病例设为对照组(干预前)345例,2012年1—12月妇科经腹全子宫切除手术病例设为观察组(干预后)308例;比较两组之间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围手术期药物选择是否合理等。结果干预前手术例数为345例,感染81例,感染率为23.48%;干预后感染率为18.83%,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药物选择合理率高于干预前,干预后术后用药时间≤48 h率高于干预前,干预后联合用药合理率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控制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用药后,抗菌药物使用基本符合规范,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有下降趋势;综合干预能使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张云;张影华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NICU 营养液污染导致鲍氏不动杆菌聚集性病例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某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 IC U )发生的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聚集性病例发生的原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3年5月该院发生2例血流感染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患儿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2例患儿血培养分离鲍氏不动杆菌,对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敏感;2例患儿经治疗好转后转出N IC U ;共采集环境相关样本11份,其中从2例患儿输注剩余营养液中分离到鲍氏不动杆菌,且与患儿血标本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耐药谱一致。结论此次N IC U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聚集性病例是由营养液污染引起的输注后患儿血流感染。

    作者:孔庆芳;汪洋;程科萍;王长娴;吴晓松;徐燕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神经外科术后感染患者万古霉素脑脊液穿透率测定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神经外科术后感染患者万古霉素脑脊液穿透率及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6月11例开颅术后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酶放大免疫检测技术测定血清和脑脊液中万古霉素浓度,计算穿透率及相关因素。结果患者万古霉素平均血清药物浓度为(9.89±2.97)mg/L,脑脊液浓度为(2.34±1.98)mg/L,穿透率为(0.22±0.16)%;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与体重有明显相关性(P<0.05),与年龄及血肌酐水平不相关;而万古霉素脑脊液穿透率与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可能相关(P<0.05),与脑脊液糖浓度及蛋白浓度不相关。结论常规剂量万古霉素在血及脑脊液中浓度较低,建议根据患者体重计算给药剂量并监测万古霉素血和脑脊液浓度。

    作者:蔡艳;张熙;权俊杰;周乐;张莉;王锦秋;张旭霞;张抗怀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重症心肌炎患者治疗中丙种球蛋白对心肌损伤与心功能及血清免疫学指标的影响分析

    目的:研究重症心肌炎治疗中丙种球蛋白对心肌损伤指标、心功能指标及血清免疫学指标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数字表法将72例重症心肌炎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治疗方法,研究组患者在传统治疗方法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疗效等。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BNP、CK —MB、cTnT水平均明显低于各自治疗前(P<0.05);治疗4周后研究组BNP、CK-MB、cTn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4周和治疗后3月LVEF和LV对比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P<0.0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6%显著低于研究组94.4%( 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的抗炎症和抗病毒作用,可减少重症心肌炎对心脏的损伤,保护患者心肌细胞,迅速消除体内病毒,改善临床表现,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朱德才;麦一峰;马龙洲;颜碧清;王珊珊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感染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及 CD64指数的检测意义分析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感染患者淋巴细胞亚群、CD64指数及相关临床指标检测的意义,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临床收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12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继发感染,将患者分成了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各61例,比较两组患者CD64指数及免疫指标。结果感染组患者CD64指数、PCT、IL-6、TNF-α等指标为(7.73±1.92)、(0.78±0.21)ng/mL、(65.32±21.34) ng/L、(29.93±10.34)pg/mL ,均高于非感染组;感染组患者CD3+、CD4+、CD4+/CD8+、NK细胞等免疫指标水平均低于非感染组,CD8+水平高于非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针对上述指标的监测有助于掌握患者的临床感染情况。

    作者:李海剑;刘慧;陶雅非;王建刚;李玉东 刊期: 2016年第24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