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急性肺栓塞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与预后分析

张凤革;张晓静;郑文旭

关键词:老年急性肺栓塞, 肺部感染, 临床特点, 预后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肺栓塞患者临床特点,以及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0年9月-2012年9月确诊为急性肺栓塞合并肺部感染的老年患者45例,诊断符合肺栓塞患者诊断标准,确诊主要通过肺动脉CT ;同时伴有其他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肺气肿、肥厚性心肌病及肾功能不全等,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性肺栓塞病史<1年有22例患者,占48.89%,有2例合并其他疾病患者,占14.29;肺部感染治愈9例治愈率为20.00%;好转24例好转率为53.33%;死亡12例病死率为26.67%。结论急性肺栓塞合并肺部感染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慢性基础疾病及制动为常见的危险因素,做到早期诊断与治疗是降低老年急性肺栓塞病死率及改善预后的关键。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研究

    目的:分析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检测耐药基因,探讨耐药基因与耐药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美国德灵Microscan WalkAway 40系统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PCR扩增技术对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相关基因 TEM、CARB、OXA-10、VIM、VEB、IMP、DHA、aac(6′)-Ⅰ b、aac(6′)-Ⅱ、ant(2′)-Ⅰ、qacE△1-sul1、op rD2进行检测。结果67株铜绿假单胞菌耐药严重,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哌拉西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达100.0%;检出 TEM、CARB、OXA-10、aac(6′)-Ⅰ b、aac(6′)-Ⅱ、ant(2′)-Ⅰ、qacE△1-sul1、V IM、V EB基因,检出阳性率分别为98.6%、82.1%、88.1%、92.6%、92.6%、71.7%、83.6%、13.4%、1.5%,未检出 IMP、DHA基因。结论β-内酰胺酶耐药是多机制联合作用的结果,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的高检出率与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的耐药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医院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对季铵类、双胍类消毒剂耐药。

    作者:陈璐;查筑红;冷应蓉;程永素;黄冰;王敏;罗光英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关节镜下持续冲洗治疗膝关节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持续冲洗治疗膝关节感染的临床效果,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3年2月56例膝关节炎感染患者,分为两组,各28例,对照组予以传统的关节切开引流术,对关节进行反复穿刺,置管冲洗,运用全身性抗菌药物治疗;观察组则通过关节镜行关节清理术,持续冲洗引流术,同时使用抗菌药物和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在治疗1周和2周后在关节肿胀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疼痛、功能受限、关节活动度、X线表现等在治疗后均有改善,但观察组较对照组更明显( P<0.05);临床效果对照组优良率50.00%、总有效率82.14%,观察组优良率75.00%、总有效率92.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早期关节镜下清理术加持续冲洗术在感染致化脓性关节炎中创口小、方法简单、恢复满意,能迅速控制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谢学升;刘长鹏;董长军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育龄期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精液病原体分布与耐药分析

    目的:探讨育龄期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精液中细菌、解脲脲支原体(Uu)和沙眼衣原体(CT )分布与耐药性,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2011年7月-2012年12月医院就诊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185例,采集育龄期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精液进行细菌、Uu培养和体外药敏试验,及CT-DNA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对结果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5例育龄期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精液中病原体总检出率为71.4%,检出细菌中革兰阳性菌占67.0%,以无乳链球菌多,革兰阴性菌占33.0%,以大肠埃希菌多,检出4株阴道加德纳菌;无乳链球菌对克林霉素、四环素、红霉素耐药率52.9%~88.0%,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四环素、哌拉西林耐药率较高,Uu对环丙沙星耐药率为63.6%。结论细菌、Uu和CT感染是引起育龄期慢性前列腺炎的主要病原体,部分病原体来自女性生殖道菌群,细菌和Uu对常用抗菌药物已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性,应密切监控夫妇间交叉感染和药物耐药性,以提高临床治愈率。

    作者:刘浩;耿春惠;黄永祥;张丽燕;陈爱群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耳鼻喉科患者感染多药耐药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耳鼻喉科患者感染多药耐药菌分布和耐药性,并制定相关的对策,降低耳鼻喉科患者感染率。方法选取医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200例耳鼻喉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26例发生感染,其分为社区感染组21例和院内感染组5例,分析多药耐药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且依据感染的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分析。结果共发生医院感染26例,其中社区感染21例感染率10.5%;医院感染5例感染率为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P<0.05);医院感染患者检出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次是革兰阳性菌,分别占73.3%、26.7%,社区感染患者检出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其次为革兰阴性菌,分别为80.00%、20.00%;社区感染组和医院感染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和红霉素具有较高的耐药性,耐药率为95.0%、80.0%;90.0、80.0%;社区感染组和医院感染组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和庆大霉素均具有较高的耐药性,耐药率达到53.3%、50.0%;60.0%、50.0%。结论临床中耳鼻喉感染应分清其感染的性质,临床中应合理的选取抗菌药物,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从而降低相关感染率,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方军;孙军达;陈志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降钙素原对重症肺部感染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 T )对重症肺部感染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及时了解肺部感染患者的感染程度,以指导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法研究对象为2010年6月-2013年6月入住IC U的重症肺部感染患者120例,根据患者的预后分为生存组90例与死亡组30例,分别记录肺部感染患者第1、5天、转出或死亡前后一次PC T水平和APACHEⅡ评分;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通过统计分析对两组肺部感染患者的预后进行对比,探讨PC T浓度对重症肺部感染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结果生存组与死亡组重症肺部感染患者的年龄及入院时的PCT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重症肺部感染患者入住ICU的时间、入院第5天及之后PCT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 水平的高低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PC T水平越高、则感染越重;PC T水平持续升高者常提示患者的预后较差( r=0.979,P<0.01)。结论PC T水平能及时反映重症肺部感染患者的严重程度,并对患者的预后评估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作者:刘莲凤;陈周敏;马建波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克拉霉素与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效果比较

    目的:探讨克拉霉素和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资料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66例慢性鼻窦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使用克拉霉素进行药物治疗,观察组使用鼻内镜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对疗效进行主客观评价,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96.97%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81.82%,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Lund-Mackay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9.2263,P<0.01;t=20.4705,P<0.0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VAS 评分和Lund-Mackay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克拉霉素药物治疗慢性鼻窦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具有无创性,费用低廉等优点,适合患者长期使用,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冯勇军;王明婧;曾春荣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女性患儿外阴感染病原学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研究女性患儿外阴感染的发病原因和机制,探讨预防感染及诊断与治疗的方法,总结出一种高效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从2012年1-12月就诊的外阴感染女性患儿共750例,有200例临床症状比较明显,对其阴道分泌物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与其临床症状进行对比,总结出诊断的标准,判断病情并采取合理的治疗手段进行治疗,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分析。结果200例外阴感染的女性患儿中检测出淋菌阳性14例,沙眼衣原体阳性12例,解脲脲支原体阳性45例,真菌和滴虫感染9例;女性患儿患有外阴感染多是由于解脲脲支原体引起的,比例占全部女性患儿的22.5%。结论女性患儿外阴感染由于卫生习惯较差,家长对此注意较少,提高卫生意识可以预防该类疾病的发生;从病原学的角度分析,该病主要是由解脲脲支原体引起的,要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丁曙霞;俞小梅;张建萍;董红军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口腔颌面间隙感染黄连膏纱条与抗菌药物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黄连膏纱条联合抗菌药物治疗口腔颌面间隙感染临床效果,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4月105例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2组,对照组51例采用单纯抗菌药物等基础治疗,观察组5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黄连膏纱条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效果,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临床效果,对照组治愈率43.13%、总有效率78.43%,观察组治愈率61.11%、总有效率92.59%;病原菌清除率,对照组为88.24%,观察组为96.3%;并发症发生率,对照组为7.84%、观察组为1.85%,以上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天数、治疗费用、换药次数、并发症发生种数、血像恢复正常时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连膏纱条联合抗菌药物治疗口腔颌面间隙感染临床效果显著,并发症发生率低。

    作者:徐频频;江银华;王一龙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自发细菌性腹膜炎病原菌变化及药敏分析

    目的:探讨自发细菌性腹膜炎致病菌的变化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02年7月-2012年6月住院的肝硬化并发自发细菌性腹膜炎患者送检的腹水标本分离培养的病原菌及药物敏感测定的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成2002-2007年及2007-2012年两个阶段,对上述结果用SPASS 10.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两个阶段共分离培养出病原菌94株,均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分别为19株和34株,各占51.4%和59.6%,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分别为8株和11株,各占21.6%和19.3%,粪肠球菌占第3位,均分离出6株,分别占16.2%和10.5%,其他菌株有变形菌属、链球菌属、铜绿假单胞菌以及真菌;2007-2012年病原菌对哌拉西林、头孢菌素类以及喹诺酮类耐药率较2002-2007年阶段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10年来肝硬化并发自发细菌性腹膜炎的主要致病菌谱未发生明显变化,但由于产超广谱β-内酰酶(ESBLs)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明显增加,耐药率也呈上升趋势。

    作者:诸葛建琳;陶茂根;姚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脉冲冲洗在预防跟骨骨折切口感染的应用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脉冲冲洗预防跟骨骨折切口感染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11年3-10月收治的80例99足跟骨骨折患者和2012年1-10月收治的80例88足跟骨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实施传统的伤口冲洗和脉冲冲洗,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期伤口愈合率、术后感染率;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一期愈合率89.9%、感染率10.1%,试验组一期愈合率98.9%、感染率1.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脉冲冲洗可以显著降低跟骨骨折切口感染发生率,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作者:冯彩虹;杨赛;刘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降钙素原在细菌性肝脓肿诊治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 )对细菌性肝脓肿在抗菌药物的合理选择、及时减量、正确降级的指导意义,从而减少临床耐药菌的产生,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患者的住院费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2年5月在医院确诊的8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动态检测患者WBC、PCT、CRP ,采用SPSS 13.0进行数据处理。结果纳入研究的8例患者,其中PCT ≥10 ng/ml 3例,2~10 ng/ml 2例,0.5~2 ng/ml 1例,<0.5 ng/ml 2例,WBC计数>10×109/L 5例,CRP>100 mg/L 6例;脓汁培养6例,阳性结果5例,均为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阴性;血清WBC、PCT、CRP在抗菌药物治疗1周后均呈现下降趋势,尤其以PCT水平下降更明显。结论临床医师可以通过动态检测血清PC T水平,及早对细菌性肝脓肿做出诊断,并合理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作者:王水线;朱婉;王慧;张静萍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四联疗法与序贯疗法联合益生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四联疗法与序贯疗法联合益生菌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4月98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两组,分别采用四联疗法49例为A组和序贯疗法联合益生菌治疗49例为B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87.8%,B组总有效率为89.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6.9%和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序贯疗法联合益生菌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四联疗法疗效相当,均有明显的临床效果;序贯疗法联合益生菌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作者:刘海燕;陈军贤;钟燕敏;赵秋枫;徐平珍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2011年住院患者临床分离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临床分离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特点,为临床合理治疗肠杆菌科细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住院患者连续分离的、不重复的肠杆菌科细菌1764株,以2012年 CLSI纸片扩散法为判断标准,采用WHONET 5.5软件对分离菌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各种临床标本中共分离到肠杆菌科细菌1764株,常见的是大肠埃希菌1043株占59.13%、肺炎克雷伯菌396株占22.45%;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敏感率高(>90.00%),但是存在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株,除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的耐药性高于肺炎克雷伯菌外,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大部分药物的敏感性差异不大。结论碳青霉烯类依然是医院对肠杆菌抗菌活性好的药物。

    作者:马冰;李轶;郭思;许俊红;王山梅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清洗用水对器械清洗效果影响的试验研究

    目的:通过两种水体供给清洗消毒器实施器械清洗运行的对比试验,寻求效果可靠的器械清洗用水解决方案。方法2011年10月-2012年5月共抽取216包次(器械11448件次),平均分成试验1组、试验2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等4个组,其中试验1组、试验2组采用软化水和纯化水组合供给的方法,对照1组、对照2组采用单一纯化水供给的方法,然后在3台不同品牌的清洗消毒器进行相同运行参数的清洗试验,并用常规监测和ATP指标监测对比分析各组器械的清洗效果。结果试验1组和试验2组的器械清洗后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7.94%和99.34%,明显优于单一使用纯化水的对照1组和对照2组,且试验2组器械先预浸泡处理后再上机清洗的效果更可靠。结论在冲洗、洗涤和漂洗环节使用软化水,终末漂洗及消毒环节使用纯化水,是确保器械终末清洗质量更可靠的用水解决方案。

    作者:魏静蓉;王义辉;陈科;李斌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氟喹诺酮类与万古霉素治疗皮肤感染的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观察对中重度急性无合并症的复杂性皮肤感染中氟喹诺酮类与万古霉素治疗的临床效果,探讨氟喹诺酮类与万古霉素治疗皮肤感染的细菌清除率。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3年2月医院收治的148例中重度皮肤感染患者,按GCP要求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4例,对照组患者均根据药物适应证常规给氟喹诺酮类药物,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万古霉素治疗,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采用总体统计方法,连续数据用 t检验,分类数据用 F检验。结果治疗结束第1天,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83.7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7.57%;治疗第7天,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20.2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7.57%;治疗结束第1天细菌清除率观察组100.00%、对照组91.8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第7天细菌清除率观察组62.16%、对照组51.3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中重度急性无合并症的复杂性皮肤感染,在单纯应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达不到理想疗效时,可谨慎联合万古霉素治疗,不失是一个佳的治疗措施。

    作者:李生存;王玉生;燕华铃;马文宇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儿科CICU目标性监测分析

    目的:分析医院儿科心脏重症监护病房(C IC U )目标性监测结果,了解儿童医院感染特点,以便采取措施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使用医院感染实时监控软件对2012年1-12月入住CICU的1142例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前瞻性监测,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2年共监测住院患儿1142例,发生医院感染94例、98例次,感染率8.23%、例次感染率8.58%、日感染发病率16.17‰、调整后日感染发病率7.95‰;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7例,发生率为8.36‰;发生导尿管相关性泌尿系感染21例,发生率5.17‰;检出病原菌95株,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分别占15.79%、14.74%、11.58%、8.42%、8.42%,检出多药耐药菌20株,检出率21.05%。结论对CICU进行目标性监测能够及时获得医院感染信息,以便制定科学的预防控制方案,大限度的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赵丹洋;周轶;司徒敏雄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手消毒剂的研究进展

    手消毒剂的使用在医院预防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文章报道,10%聚维酮碘或4%氯己定消毒剂在使用后,与没有消毒剂的对比下,其医院感染降低了50%[1]。Bhojani等[2]认为一个好的手部卫生是进行医院活动的简单、便宜且有效的方法,目前消毒剂的使用不再局限于外科的术前消毒,在生活中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报道如下。

    作者:刘建清;曾棋平;陈旭;宋洪涛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为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0月867例住院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资料,采用SPSS 13.5统计软件,对医院感染率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867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253例,感染率为29.18%;感染部位主要为腹腔和呼吸道,分别占28.85%和29.25%;共检出病原菌103株,阳性率为40.71%,检出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1.84%,检出的主要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率普遍较低;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医院感染与 HBV-DNA病毒载量、出血多少、三腔两囊管的使用、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Child-pugh评分、腹水、血清白蛋白等因素相关。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积极抗病毒治疗,加强保肝、利尿、支持治疗,采取套扎止血等可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董红筠;高斌;王敬;李萍;宓余强;李胜男;杨二娜;孔丽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血液科医院感染特点及影响因素

    目的:了解血液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分析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预防或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血液科2011年1月-2012年3月的562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并系统分析,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调查医院感染患者的基本情况、医院感染部位、病原菌的分布,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与处理。结果血液科562例住院患者发生感染52例,千日感染率5.9‰;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占53.7%;检出病原菌中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43.2%,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占37.9%,真菌占18.9%。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易发生医院感染,在加强室内空气、设备消毒基础上,慎重选择预防性抗菌药物,减少侵入性操作,缩短住院时间,对于降低血液科病房感染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田国燕;章亮;封爱英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同轴双管持续性冲洗引流治疗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用同轴双管持续性冲洗引流方法治疗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疗效,以提高治愈率。方法2009年10月-2012年10月医院收治的25例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13例采用同轴双管持续性冲洗引流术,对照组12例采用非手术治疗,使用石膏腰围固定,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病原菌种类、实验室常规检查结果变化,数据采用SPSS 12.0软件处理。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两组患者在感染病原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与术前比较,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8例显效,4例好转,而对照组有5例显效,3例好转,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1%,与对照组66.6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同轴双管持续性冲洗引流可有效清除病灶,缓解减压腰椎间盘压力,提高腰椎间盘术后患者间隙感染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永刚;苗有泉;王喜民 刊期: 2014年第08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