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付健;孔祥云;樊军

关键词: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真菌感染, 药物治疗, 水杨酸乙醇, 聚维酮碘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及其临床诊治方法,为临床资料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1-2013年收治的124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并发真菌感染的患者,行耳内分泌物的脓液培养,将感染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对照组采用水杨酸乙醇耳浴治疗,观察组采用聚维酮碘进行耳浴,分析真菌感染的类型,使用单因素及回归分析的方法归纳感染相关因素,及比较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真菌感染类型有丝状菌占79.0%、白色假丝酵母菌占27.5%、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占27.5%、热带假丝酵母菌占4.8%、毛霉菌属占50.0%、平滑假丝酵母菌占6.4%及克柔假丝酵母菌占4.8%,logistic回归分析其相关因素为既往中耳炎史、常滴用抗菌药物史和污水入耳史,观察组治疗有效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其总有效率为95.2%,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合并真菌感染有丝状菌、白色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毛霉菌属、平滑假丝酵母菌及克柔假丝酵母菌等,其中以丝状菌及毛霉菌属居多,感染多与耳部病史或使用抗菌药有关,使用聚维酮碘治疗该疾病临床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肿瘤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肿瘤患者多药耐药菌(MDRBs)感染监测的结果,指导预防和治疗感染的相关方案,以改善医疗质量及患者的预后。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337例发生医院感染的肿瘤患者,观察MDRBs感染发生率、病原菌、耐药性及转归,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分析。结果337例医院感染患者共检出M RDBs感染58例,感染率17.2%,共分离出病原菌7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0株占68.5%,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细胞菌为主,革兰阳性菌23株占31.5%,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细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均表现出了极强的耐药性,其对头孢唑肟耐药性均为100.0%,仅对亚胺培南较敏感,其耐药率均为0;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均表现出了极强的耐药性,仅对万古霉素较敏感,其耐药率均为0。结论肿瘤患者M RDBs感染率较高,对其预后和生存质量均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目前亚胺培南、万古霉素对多数M RDBs感染病原菌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在注重抗菌药物选择的同时,也应注重医院消毒措施的落实,以降低肿瘤患者M RDBs感染发生率,保证医疗质量。

    作者:王沐荣;李春苗;李凤龙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手足口病患儿心肌损伤的监测

    目的:探讨儿童手足口病患儿的心肌酶、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 (hs-cT nT )以及心电图结果与患儿心肌受损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2013年科室手足口病感染患儿及健康儿童各180例,分别进行hs-cTnT、心肌酶相关指标测定,并与心电图结果对比,数据采用SPSS 13.0进行分析。结果手足口病组患儿hs-cT nT及心肌酶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健康患儿;手足口病组患儿hs-cT nT及心肌酶水平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健康患儿;手足口病组患儿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健康患儿;hs-cT nT 正常、心电图异常患儿3例,异常率为4.23%;心电图正常、hs-cT nT异常患儿17例,异常率20.0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足口病患儿合并心肌受损或者评价心功能可以将hs-cTnT、心肌酶结果以及心电图结果作为早期诊断的辅助指标,且hs-cT nT表现较优。

    作者:王宝囡;郑链跃;韦翊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综合干预措施对降低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研究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措施对降低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发生率的作用,以期采取有效地干预措施,降低CRBSI的发生率。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3年6月ICU患者142例,将2012年7-12月的68例干预前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3年1-6月74例采取综合干预措施的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干预前后IC 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的变化,数据采用SPSS 19.0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68例患者,置管日为1096 d ,日感染率为9.1‰;观察组74例患者,置管日为1145d,日感染率为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干预措施能够显著降低IC 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确保患者血管通路使用的安全性,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周可幸;张思泉;张晓洁;赵曦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妇科患者术后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药敏分析

    目的:分析妇科术后呼吸道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及干预对策,为感染的临床防治及抗菌药物使用提供临床指导。方法分析2009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1352例妇科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检测结果,探讨干预对策,将确诊呼吸道感染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常规干预组及加强干预组,数据采用SPSS 13.0进行分析。结果1352例患者共出现94例医院感染,感染率6.95%;共检出病原菌12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96株占78.05%,革兰阳性菌18株占14.63%,真菌9株占7.32%;鲍氏不动杆菌对左氧氟沙星耐药性较低,耐药率为19.05%。结论妇科术后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对左氧氟沙星耐药性较低,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及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性较高,加强干预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感染率,促进患者的康复。

    作者:陈惠梅;蒙丽萍;张桂彩;池琳琳;吴忠旺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关节镜下持续冲洗治疗膝关节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持续冲洗治疗膝关节感染的临床效果,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3年2月56例膝关节炎感染患者,分为两组,各28例,对照组予以传统的关节切开引流术,对关节进行反复穿刺,置管冲洗,运用全身性抗菌药物治疗;观察组则通过关节镜行关节清理术,持续冲洗引流术,同时使用抗菌药物和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在治疗1周和2周后在关节肿胀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疼痛、功能受限、关节活动度、X线表现等在治疗后均有改善,但观察组较对照组更明显( P<0.05);临床效果对照组优良率50.00%、总有效率82.14%,观察组优良率75.00%、总有效率92.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早期关节镜下清理术加持续冲洗术在感染致化脓性关节炎中创口小、方法简单、恢复满意,能迅速控制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谢学升;刘长鹏;董长军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女性患儿外阴感染病原学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研究女性患儿外阴感染的发病原因和机制,探讨预防感染及诊断与治疗的方法,总结出一种高效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从2012年1-12月就诊的外阴感染女性患儿共750例,有200例临床症状比较明显,对其阴道分泌物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与其临床症状进行对比,总结出诊断的标准,判断病情并采取合理的治疗手段进行治疗,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分析。结果200例外阴感染的女性患儿中检测出淋菌阳性14例,沙眼衣原体阳性12例,解脲脲支原体阳性45例,真菌和滴虫感染9例;女性患儿患有外阴感染多是由于解脲脲支原体引起的,比例占全部女性患儿的22.5%。结论女性患儿外阴感染由于卫生习惯较差,家长对此注意较少,提高卫生意识可以预防该类疾病的发生;从病原学的角度分析,该病主要是由解脲脲支原体引起的,要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丁曙霞;俞小梅;张建萍;董红军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乳腺癌患者手术化疗后感染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后感染状况,并进行临床分析,为临床预防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009年1月-2013年1月医院收治的96例乳腺癌手术化疗后发生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留取咽拭子、口腔溃烂组织、尿液、粪便、皮肤渗出液、血液等标本,采用常规的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对其进行临床分析,找出引发术后化疗后感染的发病部位、病原菌及危险因素。结果96例乳腺癌术后化疗感染患者中院内感染占42.71%,院外感染占57.29%;感染共121例次,感染类型以呼吸道感染为主,47例次占38.84%,其次为消化道感染36例次占29.75%;96例乳腺癌手术化疗后感染患者中检出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45.45%,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17.36%、15.70、12.40%。结论乳腺癌患者手术化疗后机体免疫力急剧下降,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医护人员应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以避免或降低乳腺癌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

    作者:牛文强;苏莉;黄诚刚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肺炎支原体感染对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M P )感染与脑梗死的相关性,以便临床更好地预防控制脑梗死的发生。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医院就诊的脑梗死患者60例,30例患者作为传统危险因素组,对就诊不存在传统脑梗死危险因素且符合脑梗死诊断的患者30例作为无传统因素组,随机选取健康体检人员30名作为正常组;用ELISA法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抗M P-IgG、IgM抗体,并比较抗M P-IgG、IgM抗体的阳性率,数据采用SPSS 16.0进行分析。结果传统危险因素组对抗M P-IgG抗体和抗M P-IgM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16.7%、3.3%,无传统危险因素组对抗M P-Ig G抗体和抗M P-Ig M 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20.0%、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支原体感染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可能为脑梗死发生发展的独立因素,临床应该针对肺炎支原体感染进行预防及治疗。

    作者:赵晶;黄晶晶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2012年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现患率,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现况调查方法,由医院感染兼职临床医师协助,对2012年8月9日在院1057例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的调查,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负责资料的录入、整理、统计分析,所有数据采用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应查1069例,实查病例1057例,实查率98.87%,医院感染现患率为2.37%,例次感染率为2.46%;医院感染高发科室主要在血液内科、新生儿科、神经外科、呼吸内科等科室,感染率分别为20.00%、12.00%、12.00%、12.00%,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是下呼吸道,占57.69%;调查当日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4.78%,抗菌药物使用多的为头孢菌素类,全院的抗菌药物使用微生物送检率为31.26%;医院感染病原菌送检率80.00%,检出阳性率55.00%;全院治疗用药占51.47%,预防用药占40.24%,治疗+预防用药8.29%;单用抗菌药物占60.96%,二联用药占38.34%,三联用药占0.69%。结论预防医院获得性肺炎、进一步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高病原菌送检率是以后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作者:赵丽华;陈春燕;陈翠芳;邹义春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

    目的:调查分析医院住院患者在《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执行前后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评价其应用的合理性,旨在探讨临床用药监管体系。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调查住院患者在2011年4-6月《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执行前766例为对照组和执行后2011年9月-2011年11月干预组225例应用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的资料,收集该类抗菌药物的使用信息,根据合理性评价指标,评估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应用Excel 2007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处理。结果住院患者在《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执行前对照组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07%、使用强度为3.90、病原菌送检率为45.95%;执行后的干预组分别为1.28%、2.28、60.44%,执行后医院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趋于合理。结论医院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完善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提高用药合理性,保障了医疗安全。

    作者:彭曦;许西琳;李静;黄新玲;陈卫军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石河子市医院口腔科及口腔诊所消毒效果现状调查

    目的:了解石河子市医院口腔科及个体口腔诊所消毒监测结果现状,提出预防和控制口腔科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为临床资料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2年9月48所医院门诊口腔科和个体口腔诊所消毒效果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其中医院门诊口腔科22所、个体口腔诊所26所;对其环境空气、综合治疗椅、医护人员手及诊疗用水污染等4项进行现场实地监测,采用 Excel 2003建库,SPSS1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结果石河子市医院口腔科及口腔诊所总体消毒合格率比较低为17.49%,消毒合格率医院门诊口腔科为13.64%;个体口腔诊所为3.85%;环境空气消毒监测指标合格率医院门诊口腔科为77.78%;个体口腔诊所为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应该加强对医院门诊口腔科和个体口腔诊所的消毒检查和人员培训,规范消毒制度,提高消毒合格率,预防医院口腔科及口腔诊所医院感染的发生等。

    作者:徐江;郑军;梁玉霞;于丽红;曹丽婷;侯玉帛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清洗用水对器械清洗效果影响的试验研究

    目的:通过两种水体供给清洗消毒器实施器械清洗运行的对比试验,寻求效果可靠的器械清洗用水解决方案。方法2011年10月-2012年5月共抽取216包次(器械11448件次),平均分成试验1组、试验2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等4个组,其中试验1组、试验2组采用软化水和纯化水组合供给的方法,对照1组、对照2组采用单一纯化水供给的方法,然后在3台不同品牌的清洗消毒器进行相同运行参数的清洗试验,并用常规监测和ATP指标监测对比分析各组器械的清洗效果。结果试验1组和试验2组的器械清洗后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7.94%和99.34%,明显优于单一使用纯化水的对照1组和对照2组,且试验2组器械先预浸泡处理后再上机清洗的效果更可靠。结论在冲洗、洗涤和漂洗环节使用软化水,终末漂洗及消毒环节使用纯化水,是确保器械终末清洗质量更可靠的用水解决方案。

    作者:魏静蓉;王义辉;陈科;李斌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研究

    目的:分析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检测耐药基因,探讨耐药基因与耐药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美国德灵Microscan WalkAway 40系统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PCR扩增技术对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相关基因 TEM、CARB、OXA-10、VIM、VEB、IMP、DHA、aac(6′)-Ⅰ b、aac(6′)-Ⅱ、ant(2′)-Ⅰ、qacE△1-sul1、op rD2进行检测。结果67株铜绿假单胞菌耐药严重,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哌拉西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达100.0%;检出 TEM、CARB、OXA-10、aac(6′)-Ⅰ b、aac(6′)-Ⅱ、ant(2′)-Ⅰ、qacE△1-sul1、V IM、V EB基因,检出阳性率分别为98.6%、82.1%、88.1%、92.6%、92.6%、71.7%、83.6%、13.4%、1.5%,未检出 IMP、DHA基因。结论β-内酰胺酶耐药是多机制联合作用的结果,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的高检出率与铜绿假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的耐药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医院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对季铵类、双胍类消毒剂耐药。

    作者:陈璐;查筑红;冷应蓉;程永素;黄冰;王敏;罗光英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胃癌患者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术后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及其危险因素,为临床感染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3月行外科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418例相关临床资料,根据感染与否,分为感染组62例和非感染组356例,分析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征,并对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有62例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感染率为14.83%,其中呼吸系统感染42例、消化系统感染14例、泌尿系统感染4例和切口感染2例;共分离鉴定95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38株占40.00%、革兰阴性菌47株占49.47%、真菌10株占10.53%;感染组患者性别、手术时间、高血压和心脏病与非感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组患者的年龄、营养状况差、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糖尿病、全胃切除和术中失血量等与非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保证胃癌患者营养供应、积极治疗糖尿病、制定适宜的手术方案、加强手术技能学习,减少术中出血量,可有效降低胃癌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肖宁;韩毅;吴欣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地塞米松增强烟曲霉孢子侵袭力的研究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预处理A549细胞后对孢子侵袭力的影响;比较黏附和内化(细胞内)孢子之间的数量关系,为临床资料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自2013年1月-6月由医院微生物室鉴定的19株临床菌株,在不同浓度地塞米松条件下建立烟曲霉菌孢子侵袭上皮细胞的体外模型,应用Graphpad Prsm对内化组与黏附组侵袭率进行χ2分析。结果不同浓度地塞米松预处理A549细胞4 h后,各组烟曲霉孢子的侵袭力无明显差异,而预处理24h后,25mg/L地塞米松组孢子侵袭力(26.44±2.45)%高于5mg/L 组(23.56±3.16)%、1mg/L组(19.81±3.63)%和0 mg/L组(18.17±2.77)%,除0 mg/L组和1 mg/L组之间侵袭力无差异外,其余任意两组侵袭力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7.2%黏附孔子进入细胞(P<0.05)。结论烟曲霉孢子的侵袭力与地塞米松作用的时间和浓度成正相关,侵袭性曲霉病主要由黏附孢子引起。

    作者:李陶;李静超;亓倩;李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医院感染知识培训与医院感染管理关系的研究

    目的:通过管理手段保证医院感染知识培训的效果,加大加深医院感染管理力度,提升医院感染管理层次。方法于2007-2012年对2102名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采取分散学习培训与集中学习交流相结合方式,组织不同形式的讲座、研讨会、学习班、知识竞赛等;培训后采取以科室为单位、全员集中考核与检查提问、现场操作相结合进行考核;发现问题,在大家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再进行检查评比。结果医院内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的氛围更加浓厚;医务人员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的意识和实施规范性操作的自觉性显著增强;全员对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了解程度、医院感染管理达标率和丢分内容层次均明显提高,医院感染率显著下降。结论适时、恰当的管理可保证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的效果,搞好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是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的基础和前提。

    作者:康书红;吴素现;冯海霞;张朝丽;楚文静;蔺红丽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为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0月867例住院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资料,采用SPSS 13.5统计软件,对医院感染率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867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253例,感染率为29.18%;感染部位主要为腹腔和呼吸道,分别占28.85%和29.25%;共检出病原菌103株,阳性率为40.71%,检出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1.84%,检出的主要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率普遍较低;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医院感染与 HBV-DNA病毒载量、出血多少、三腔两囊管的使用、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Child-pugh评分、腹水、血清白蛋白等因素相关。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积极抗病毒治疗,加强保肝、利尿、支持治疗,采取套扎止血等可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董红筠;高斌;王敬;李萍;宓余强;李胜男;杨二娜;孔丽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胆石症合并胆道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目的:了解胆石症合并胆道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与临床特征的关系,以期能为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月-12月医院胆石症合并胆道感染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术中取得胆汁进行病原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检查,并分析与临床特征间的关系,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0例患者取得的胆汁标本中病原菌培养阳性者97例,培养阳性率80.83%,共培养出病原菌11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93株,占83.04%;革兰阴性菌及革兰阳性菌均对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存在一定的耐药性;患者年龄≥60岁、有食用生鱼史、胆道手术史、肝病史时胆汁病原菌培养阳性分别占50.52%、59.79%、70.10%、67.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石症合并胆道感染时胆汁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及肠球菌属,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均有一定耐药性,胆道感染与食用鱼生史、胆道手术史及肝炎病史存在一定关系。

    作者:兰飞;胡闪明;雷晓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冠心病患者支架植入术后肺部感染病原菌分析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支架植入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病原菌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抗菌药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10月医院行支架植入术冠心病患者240例,对其术后送检的痰液标本进行病原菌分离,并行药敏试验。结果240份标本共分离出98株病原菌,检出率为40.83%,其中革兰阴性菌46株占46.94%,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共13株占13.26%,其次为鲍氏不动杆菌,共8株占8.16%;革兰阳性菌28株占28.57%,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共9株占9.18%,其次为溶血性葡萄球菌,共8株占9.16%;真菌24株占24.49%,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共16株占16.33%;革兰阴性菌对于氨曲南、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曲松、头孢唑林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均>85.00%;革兰阳性菌对克林霉素、左氧氟沙星、红霉素、青霉素有较高的耐药性,多数可达100.00%;白色假丝酵母菌的耐药率普遍较低。结论白色假丝酵母菌、铜绿假单胞菌、葡萄球菌属等为冠心病患者支架植入术后发生肺部感染常见的病原菌,存在多药耐药性,应根据监测结果临床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此减少新耐药株的形成,同时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王士生;寿成珉;隋向前;刘颖慧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尿沉渣细菌计数与尿常规亚硝酸盐检测在尿路感染筛查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尿沉渣细菌计数与尿亚硝酸盐检测在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 ,UTI)筛查中的作用,建立尿路感染快速、准确的筛查方法,提高尿路感染的检出率。方法自2011年1月-2013年6月采集263例疑似UTI者中段尿标本,分别进行尿沉渣细菌计数及尿亚硝酸盐检测,以尿液细菌培养为金标准,评价尿沉渣细菌计数与尿亚硝酸盐检测的诊断价值,数据采用WHONET 5.4软件进行分析。结果263份尿液标本中细菌培养阳性68份,阳性率为25.86%,检出革兰阳性菌31株占45.59%,革兰阴性菌37株占54.41%;尿亚硝酸盐检测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33.82%、97.43%、82.14%、80.85%。结论尿亚硝酸盐检测对UTI阳性预测结果可靠,尿沉渣细菌计数的阴性预测结果可靠,临床可联合使用两种检测结果以建立UTI快速筛查指标。

    作者:傅叁君;周兴辉;胡海磊 刊期: 2014年第08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