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党歌
目的 研究2010与2011年广州地区流感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的特性与变异特点,为预防控制流感暴发提供参考.方法 参照GenBank流感病毒全基因组序列设计分段扩增引物,进行RT-PCR一次扩出全基因组序列后,再分段扩增病毒各基因片段,PCR产物直接进行序列测定,用ClustalW/X、DNASTAR、MEGA5.0等软件分析基因组序列.结果 克隆了4株广州株流感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将4株广州株流感病毒与墨西哥株和中国四川株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进行ClustalW比较,发现除PB2片段为98%外,其他各片段均为99%,将基因组序列与北美地区和欧亚地区的猪流感进行CLUSTALW比较,广州株GZ49号基因组的第1、2、3、4、5和第8片段与北美和亚洲地区HIN2型猪流感具有94%~95%相似性,广州株GZ49号基因组的第6和7片段与欧亚大陆的H1N1型猪流感病毒同源性分别为90%~93%和94%~95%;对4株病毒PB2、PB1、PA片段进行了点突变分析,其中4株病毒在PB2基因均出现的位点突变为D195N,R293K,V344M,I354L,V731I.结论 4株广州株新甲流病毒(H1N1)与墨西哥株和中国四川株全基因组具有很高同源性,这4株流感病毒很可能是起源于同一株病毒;PB2基因变异相对较大,这些氨基酸点突变均是新出现的突变.
作者:朱冰;钟家禹;周荣;夏慧敏;肖密丝;陈焕辉;施静 刊期: 2013年第09期
氧气湿化装置污染是导致患者术后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由于氧气湿化装置不易清洗,清洗后干燥时间长等因素,我们探索既节省时间又彻底灭菌的方法,现介绍如下.1方法氧气湿化装置使用后,集中处理,将湿化瓶和通气管芯用5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 min→流动水冲洗→蒸馏水冲洗→高压气枪干燥后,将湿化瓶、通气管芯、流量表使用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包装纸包装,装入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器灭菌后备用.
作者:王瑞兰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以降低感染发生率.方法 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方法,对神经外科2008年1月-2010年12月发生下呼吸道感染1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并对感染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3例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患者中,共发生感染141例次;病原菌检出116株,革兰阴性菌90株占77.59%,革兰阳性菌21株占18.10%,真菌5株占4.31%;危险因素除年龄较大、住院时间长外,主要为手术、气管切开/插管、昏迷和留置胃管.结论 神经外科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率高、死亡率高,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重点预防控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以减少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作者:林光霞;李敏;许彩云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先天性耳前瘘管并感染切开引流术后聚维酮碘联合碘纺纱条换药的效果,为其临床处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共纳入52例先天性耳前瘘管并感染切开引流术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两组,A组患者给予常规伤口换药措施,B组患者采用0.5%聚维酮碘联合碘纺纱条局部填塞术进行换药,观察两组患者切开引流术后创口愈合等级和愈合时间.结果 B组创口愈合时间为(5.2±1.3)d,明显短于A组的(8.1±1.2)d;B组甲级愈合创口24例,占92.3%,明显高于A组的19例、7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聚维酮碘联合碘纺纱条换药处理先天性耳前瘘管并感染切开引流术后患者较常规处理效果好,患者创口愈合的等级比较高,且愈合时间比较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陆波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胆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征并观察中医对其的治疗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193例胆道感染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菌药物治疗,观察组额外给予大黄利胆胶囊,观察两组的细菌学疗效和症状疗效.结果 有115例患者胆汁培养阳性,阳性率为59.59%,共分离出131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83株,革兰阳性菌46株,真菌2株,分别占63.36%、35.11%和1.53%;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屎肠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26.72%、18.32%和15.27%;观察组和对照组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9.06%和7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症状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1.18%和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胆道感染仍然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中大肠埃希菌居首位;在常规抗菌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治疗,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张振琪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医院3年烧伤患者创面分离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现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08年1月-2011年1月医院收治的324例烧伤患者进行创面培养,对其病原学及抗菌药物敏感性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24例烧伤患者中有286例发生创面感染,其中13例发生混合感染;共培养出29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219株占73.49%;革兰阳性球菌63株占21.14%;真菌16株占5.37%;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分别占25.84%、18.12%、14.43%;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的多药耐药率分别高达71.43%和86.05%,两者对阿米卡星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率较高,而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及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较高;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率分别高达75.93%和79.71%;在革兰阳性菌中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分离率分别为71.43%和72.00%,葡萄球菌属对青霉素、红霉素严重耐药,但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的敏感性高;真菌则主要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结论 烧伤患者分离的病原菌仍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革兰阳性菌和真菌分离率逐渐上升,相关菌株耐药性严重,及时监测病原菌耐药性对指导合理用药至关重要.
作者:方爱仙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及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70例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以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三联疗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1.5g,3次/d,连用4周.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症状缓解率和溃疡愈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Hp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浆胃动素(MTL)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血浆生长抑素(SS)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上升,且观察组血浆MTL水平下降或SS上升的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观察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PPI三联疗法治疗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能明显提高Hp根除率,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MTL的分泌或释放,促进SS的分泌或释放有关.
作者:汪官富;徐颖鹤;苏杭;罗波;韩子华;朱汝健;章灵芝;詹石斐;徐伟铭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慢性肝硬化患者肠球菌属感染的现状及体外药敏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集慢性肝硬化患者的各类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并测定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所有研究的慢性肝硬化患者共检出肠球菌属138株,其中粪肠球菌102株,比例高,占73.91%;屎肠球菌32株,占23.19%,居第2位;腹水中肠球菌属检出率高,达到60.15%;检出高耐庆大霉素肠球菌属55株,占55.80%,耐氨苄西林肠球菌属30株,占21.74%,庆大霉素高水平耐药合并氨苄西林耐药肠球菌属28株,占20.29%;肠球菌属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的敏感率高,均>90.00%;检出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属2株,万古霉素中介肠球菌属3株.结论 肠球菌属是慢性肝硬化患者感染的重要致病菌,尤以粪肠球菌为主;并发肠球菌属感染时,应高度重视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为合理使用抗菌治疗提供依据;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是治疗肠球菌属感染的首选药物.
作者:钱贤忠;俞世安;毛根军;张家敏;郑樟栋;马拥军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医院ICU2011年1-12月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同期ICU抗菌药物消耗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采集标本5913例次,检出病原菌288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109株占73.08%,革兰阳性菌340株占11.78%,真菌437株占15.14%;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敏感性较高;革兰阴性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较敏感,对头孢曲松、氨曲南耐药率较高;DDDs前5位分别为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曲松、氟康唑、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分别为58.20%、31.31%、94.78%、0.48%、55.42%.结论 ICU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率及病原菌耐药率均较高,临床医师应注意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缓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作者:许群峰;张能华;陈卫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血液学特点,为其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127例临床确诊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观察组)的血液检查结果,包括血清MP抗体、冷凝集试验、红细胞沉降速率(ESR)、C反应蛋白(CRP)及血清酶学检测,并与100例小儿细菌性肺炎(对照组)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血清MP抗体阳性92例,阳性率72.4%;对照组阳性5例,阳性率5.0%;观察组血清冷凝剂试验阳性78例,阳性率61.4%;对照组阳性31例,阳性率31.0%;观察组ESR、CRP分别为(22.5±2.5)mm/h、(12.5±3.5)mg/L,对照组分别为(50.5±8.5)mm/h、(57.5±5.5) mg/L;观察组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分别为(134.8±25.5)、(125.6±32.5)、(60.5±10.4)U/L,对照组分别为(45.3±7.4)、(45.3±7.4)、(27.5±11.3)U/L,两组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P抗体阳性率、血清冷凝剂试验阳性阳性率及血清ALT、AST、CK-MB水平升高,而ESR、CRP升高不明显,是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血液学特点.
作者:胡海雷;钱泽全;周兴辉 刊期: 2013年第09期
急诊清创室承担大部分患者创伤伤口的清创、抢救止血等工作,夜间医务人员减少,需清创的患者较多,造成人员进出频繁,流动性大,给室内空气带来污染.为了改善以上因素,制定管理措施如下.1 夜间清创室感染因素1.1特殊环境空气人员流动是手术室空气中细菌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由于发生事件时突然,患者就诊时衣物、伤口均存在被污染;需要清创的患者流动性大、陪护多,导致室内空气质量下降,是易感因素.1.2消毒工作不到位 因夜间急诊手术室人员是值班制,无规律和连续的清创工作是造成清创室内的空气和地面消毒工作不能有效完成的主要原因.1.3操作不规范与设备不完善 急诊清创时因急救的需要,工作人员难免出现不规范操作,如不洗手、重复使用器械、敷料等会造成严重感染.
作者:李静;闫仁福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呋麻滴鼻液辅助治疗急性上呼道感染继发急性中耳炎患儿的效果,从而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继发急性中耳炎患儿的治疗提供指导意见.方法 选取医院2003年1月-2010年12月诊治的106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发急性中耳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64例和42例;对照组予青霉素抗炎治疗,观察组加用呋麻滴鼻液滴鼻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1周后鼓室压图、体温、耳部症状、痊愈时间及预后.结果 观察组治疗1周后61例鼓室压有效下降,对照组治疗1周后仅30例鼓室压有效下降;观察组治疗1周后平均体温为(37.0±1.2)℃,对照组治疗1周后平均体温为(37.8±1.6)℃;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1周后有耳部症状患儿分别为8例和12例;两组痊愈时间分别为(5.0±1.2)d及(7.5±1.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滴鼻剂辅助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继发急性中耳炎患儿不仅利于鼓室压及体温的降低,而且可以减少耳部症状发生的可能,还能缩短病程.
作者:李靖;党歌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早期肠内营养对预防食管癌术后感染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将100例食管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肠外营养组(PN组)各50例,术后EN组早期行肠内营养,PN组给予全肠外营养支持;分别于术后第1、8天采用Array360测定仪检测体液免疫指标(血液中IgA、IgG、IgM),采用Beck-man-Coulter Epics XL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免疫指标(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NK细胞、B淋巴细胞).结果 EN组术后发生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吻合口瘘各1例,PN组分别为4、5、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组术后第1、8天与PN组术后第1、8天的IgA、IgG、IgM、CD3+、CD4+、CD8+、CD4 +/CD8+、NK细胞、B淋巴细胞比较,EN组术后第8天与术后第1天及PN组术后第8天比较,IgA、IgG、IgM、CD3+、CD4+、CD4 +/CD8+、NK细胞、B淋巴细胞升高(P<0.05),而CD8+降低(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可预防食管癌术后感染的发生,可能与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有关.
作者:魏琳;李敏;徐锦红;何易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前多数消毒供应中心(CSSD)虽可控制细菌菌落数在正常范围内,但很难控制空气的流向,导致各类细菌、病毒在CSSD各区域内自由流动.我院自2009年采用空气压差+低、中效的空气净化排风系统,通过合理的压差来控制空气流向,使空气质量达到相关标准的要求.我院CSSD正式启用空气净化排风系统以来,通过严格和规范的管理,保证了较好的环境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敏;曹华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肺部感染对血浆D-二聚体及心梗3项的影响,为AMI发生肺部感染早期诊断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方法 共纳入120例AMI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并给予积极的治疗,根据其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两组,分别于入院时、发生感染后、感染控制后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浆D-二聚体及心梗3项[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b)].结果 120例AMI患者中有20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6.7%;AMI患者肺部感染对血浆D-二聚体及心梗3项影响的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两组患者血清D-二聚体、cTnT、CKMB、Mb水平比较差异不明显;感染发生后,感染组患者的D-二聚体、cTnT、CKMB、Mb均明显升高,而未感染组患者的D-二聚体、cTnT、CKMB、Mb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感染组患者感染得到控制,D-二聚体、cTnT、CKMB、Mb下降,但未感染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并发肺部感染可以明显升高血浆D-二聚体、cTnT、CKMB、Mb水平,在增加血栓发生风险的同时,影响了实验室检查对AMI的诊断,在临床工作中需要给予积极的鉴别.
作者:王鑫华;周兴辉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脑外伤患者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对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为其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共纳入356例入住医院神经外科的脑外伤患者,所有患者根据病情均需行气管切开,收集所有患者的基本信息及相关病史,根据其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应用多因素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356例脑外伤患者中有120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感染率为33.7%;脑外伤患者发生肺部感染患者的气管切开时间、有糖尿病史、有吸烟史、留置胃管、抗菌药物的使用、激素的使用、有合并伤分别为(10.4±3.2)d、56.7%、58.3%、54.2%、58.3%、64.2%、56.7%,明显高于未感染组患者的(7.7±3.3)d、44.9%、46.6%、40.7%、44.9%、44.9%、42.8%,而GCS评分(3.2±0.9)及白蛋白水平(29.0±3.2)g/L明显低于未感染组患者的(6.8±1.3)分、(36.9±4.2)g/L,气管切开时间的延长、存在糖尿病史、吸烟史、合并伤及白蛋白水平的低下、GCS评分越低、有留置胃管、抗菌药物及激素使用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肺部感染,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外伤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气管切开时间的延长、糖尿病史、GCS评分低下及使用激素是脑外伤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脑外伤患者发生肺部感染与气管切开时间的延长、糖尿病史、GCS评分低下及使用激素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在临床工作中,对于上述危险因素进行必要的干预有重要意义.
作者:郭春燕;李东峰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对多功能床边工作车在感染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改进对策,强化多功能床边工作车的规范管理.方法 根据医院护理质量考核标准对全院多功能床边工作车进行感染管理检查,对查出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多功能床边工作车感染管理中存在6类突出问题,问题累计225次,其中物品放置欠规范53次占23.6%;一站式垃圾分类收集不规范50次占22.2%;布局不合理42次占18.7%;清洁不彻底38次占16.9%;手消用品的管理不符合要求26次占11.6%;一次性用品的管理不到位16次、占7.1%.结论 各级护理人员均应重视多功能床边工作车的规范管理,防止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确保患者治疗安全.
作者:张春英;刘兰莲;邱红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调查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获得性耐药相关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的关系以及菌株间的亲缘关系,为实时监测和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供重要依据.方法 收集南通大学附属医院2011年1-4月住院患者标本中分离的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共20株,采用PCR法和测序法检测59种耐药相关基因及13种可移动遗传元件的遗传标记,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指标聚类分析和样本聚类分析.结果 20株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共检出9种获得性耐药基因、7种遗传标记以及3种管家基因carO、gyrA、parC均存在突变;指标聚类分析提示9种获得性耐药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关系密切;样本聚类分析提示2、6、9、12、16、1 7、18、20号菌、1、3、4、5、7、8、10、11、13、14、15、19号菌均为克隆株.结论 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携带的相关耐药基因可能由可移动遗传元件介导,同一克隆菌株可引起病区内或病区间的医院感染.
作者:褚少朋;崔明;景蓉蓉;邵苏吉;郭志斌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调查小儿肺炎支原体引起呼吸道感染发病情况及相关症状,并对重症肺炎支原体发病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为其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儿科住院治疗的20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观察肺炎支原体导致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症状,并对重症肺炎支原体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结果 肺炎支原体引起小儿呼吸道感染以秋季(27.00%)及冬季(33.00%)为主,以咳嗽(49.00%)和发热(34.00%)为主要表现,并且反复呼吸道感染及感染部位于下肺叶为重症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相关因素.结论 肺炎支原体是儿童时期呼吸道感染重要病原之一,临床上应根据其临床特点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作者:陶林辉;应丽娅;叶金花;章哲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肺真菌病的临床特点及病原菌分布,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9年1月-2011年12月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开滦总医院肺真菌病感染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临床确诊肺真菌病患者63例,肺假丝酵母菌病多,为38例,肺曲霉菌病25例,未发现肺隐球酵母菌病、肺组织胞浆菌病、肺孢子丝菌病;社区感染35例,医院感染28例;63例肺真菌感染患者主要分布在呼吸内科、神经内科,分别为32例和9例;7株医院感染假丝酵母菌属对5种抗真菌药物全部敏感;31株社区感染假丝酵母菌属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均<20.00%.结论 应做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以便明确诊断,同时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肺真菌病的认识,积极对症治疗,提高治愈率.
作者:刘向欣;刘运秋;尹素凤;李学英 刊期: 2013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