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医院感染管理系统在医院感染管理质量中的作用

梅卫玲;周宏宇;杨永丰

关键词:医院感染, 信息系统, 管理
摘要:目的 改革传统医院感染管理的模式,建立信息化的医院感染监控方法.方法 依托医院良好的信息化平台,建立集医院感染信息网上直报、抗菌药物监测管理、病原菌及药敏信息监测、医院感染管理信息反馈功能为一体医院感染控制管理信息系统.结果 实时、准确的医院感染信息,争取了感染控制的时效性,2008年实施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前漏报率为33.70%,2009年实施后漏报率为4.74%;全面、主动的监测,实现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前瞻性;动态、全过程的管理,提高了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透明、有效的信息共享与反馈,提升医院感染管理的实效性.结论 通过信息化管理方式,实现了全员、全方位的管理,较大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和效率.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效果监测的方法

    目的 总结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监测方法,保证灭菌物品质量的安全.方法 通过完善物理、化学、生物监测的方法,保障灭菌质量.结果 通过近年来严格注重环节监测,保证临床工作顺利进行,提高了物品的无菌保障水平.结论 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具有灭菌时间短、灭菌后物品干燥、损害轻微、灭菌彻底等优点而被各级医院广泛采用,而有效的灭菌效果的监测是保证灭菌物品质量的安全.

    作者:王晶晶;叶素珍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基层医院感染暴发报告与应急处置

    目的 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院感染暴发的识别、调查、报告和应急处理能力.方法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和及时准确地控制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结果 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突发事件的暴发、流行,快速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结论 从根本上防止并杜绝恶性感染事件的发生.

    作者:徐艳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集中处理外来手术器械控制外科感染的调查

    目的 提高患者手术安全性,保证外来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质量,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方法 按照<消毒技术规范>,将外来手术器械集中处理,制定有效科学的处理流程,回顾性分析医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外来手术器械处理情况.结果 器械公司业务员分散处理时手术部位总感染率为0.58%,供应室集中处理后手术部位总感染率为0.2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5,P<0.05).结论 通过强化规范处理流程及监测、质量追溯管理,保证了外来手术器械清洗、灭菌质量安全,是控制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

    作者:商玲;初玉云;李冰;陈美英;范静;康娜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医务人员洗手依从性管理与医院感染

    目的 调查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和洗手依从性的现状,探讨手卫生与医院感染的关系,制定手卫生的管理对策.方法 了解医务人员手污染现状和携带病原菌的种类.结果 医务人员工作中细菌携带率为100.0%,洗手后细菌携带率为20.8%;携带的病原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球菌属、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产气肠杆菌、变形菌属等.结论 医务人员手污染是病原菌传播的重要途径,必须重视手卫生的监督管理,提高对洗手的认知性和依从性,才能有效的预防经手传播的医院感染.

    作者:董明驹;史莉;杨富强;宋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42例产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的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产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及耐药情况.方法 对2008-2009年住院患者的细菌培养结果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检索,对产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阳性病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产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住院时间较长,平均43.8 d,患者病情均较重,呼吸道感染为主占50.00%,碳青霉烯药物使用时间平均为7.9 d,敏感抗菌药物只有妥布霉素和阿米卡星,阿米卡星的敏感率为100.00%,妥布霉素的敏感率为95.24%,中敏率为4.76%.结论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尽可能按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做好多药耐药菌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与督查,做好手卫生,是控制产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有效措施.

    作者:冯堃;姚源;黄伟;高玲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护理工作中预防医院感染的措施

    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由于护理工作占据重要地位,使护士成为预防和控制感染的主要力量.

    作者:周群英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喷雾皮肤消毒液消毒效果观察

    目的 了解以葡萄糖酸氯己定、乙醇为主要杀菌成分的喷雾皮肤消毒液消毒的效果.方法 采用悬液定量杀菌试验方法进行了实验室和皮肤现场试验观察.结果 用其原液对悬液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作用30 s,杀灭对数值均>5.0;对白色假丝酵母菌作用30 s,杀灭对数值>3.0;用此消毒原液对患者喷雾消毒作用60 s,对皮肤自然菌的杀灭对数值>1.0.结论 喷雾皮肤消毒液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

    作者:李娟;黄巧玲;詹海珠;刘映华;陈焕菊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提高消毒供应中心规范标准执行力

    目的 有效预防和控制消毒供应中心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 以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等强制性标准为准则,抓好基础设施,健全管理体制,加强组织培训,严格监督检查,景化考核奖惩.结果 消毒供应中心各项工作进入规范化、标准化轨道,工作质量符合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标准要求.结论 提高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标准执行力,是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途径和保障.

    作者:邹雪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医院工勤人员执行手卫生与干预措施

    目的 了解工勤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建立切实可行的手卫生干预措施,提高其手卫生执行率.方法 通过对全院各类工勤人员采取手卫生十预措施,调查比较干预前后工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及洗手方法正确率的变化.结果 全院各类工勤人员接触患者及进出特殊病房前后、接触污染物品后洗手执行率从干预前分别为19.8%、26.7%、30.2%提高到十预后的48.8%、60.0%、61.6%;脱手套后洗手执行率从干预前30.2%提高至干预后的51.2%,洗手方法正确率从干预前的24.4%提高至干预后的60.0%.结论 重视对医院工勤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的监督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有助于提高手卫生执行率,降低医院感染率,减轻患者痛苦和经济损失.

    作者:姚智萍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某三甲医院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临床分离的常见革兰阴性杆菌分布及耐药变迁,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9年12月医院临床标本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分布和耐药性.结果 3年共分离革兰阴性杆菌6643株,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24.8%、23.1%、16.6%、10.7%;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产ESBLs检出率有增加趋势;对肠杆菌科细菌敏感性较高的抗菌药物有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堵南耐药率显著增加.结论 3年医院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率有较快增长,加强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非常重要.

    作者:周馨;马筱玲;张翠萍;鲁怀伟;陈多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手术器械喷雾润滑的效果观察及成本分析

    目的 探讨手术器械喷雾润滑的效果以及使用成本分析.方法 38个器械包按包种类平均分成两组,随机编号为A组和B组,A组器械清洗、烘干后采用1:10的润滑防锈剂溶液浸泡润滑;B组器械清洗、烘干约15 rain直接用1:10的润滑防锈剂溶液喷雾润滑;观察两组清洗合格率、3个月累加的生锈率以及每月平均费用.结果 两组器械清洗合格率和生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器械润滑防锈每月的平均费用A组为6252元、B组为917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采用喷雾润滑可达到满意器械保养效果而且能明显降低器械润滑防锈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作者:倪乐丹;张丽萍;徐海丽;郑淑智;徐姜涛;章敏青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老年患者医院血流感染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医院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老年医院血流感染患者采用1:1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感染史(OR=14.075),白蛋白<35 g/L(OR=4.155)、血精>6.1 mmol/L(OR=3.459)、中性粒细胞<2.0×10-9/L(OR=7.417)、中心静脉置管≥14 d(OR=100.465)是老年患者医院血流感染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应针对各种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老年患者医院血流感染的发生.

    作者:石娜;徐卫;章虹霞;舒雪芹;温鸿;陈永平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真菌性败血症感染因素分析与感染暴发控制

    目的 分析引起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真菌性败血症的感染因素,探讨控制感染流行的有效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7-17日集中出现的感染病例,对其临床特征,病原学检查结果、侵入性治疗、原发基础疾病等进行研究,采取多科合作、启动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控制真菌性败皿症感染在病室内流行.结果 同期NICU内真菌性败血症感染罹患率为5.43%,真菌均为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引起感染高危因素有早产、原发疾病、免疫力低下、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侵人性治疗等;采取对症治疗措施后,所有感染病例均痊愈,无一例死亡.结论 NICU真菌性败血症感染属局部暴发流行,早期发现、从各个环节予以分析、早期开展经验性治疗,能够有效控制感染的进一步蔓延.

    作者:李晖;钟巧;高晓玲;王晨虹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老年患者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调查分析

    目的 探讨医院老年患者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ECO)的耐药性.为临床医师提供合理用药的试验依据.方法 对医院尿路感染老年患者的尿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培养、鉴定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药敏试验采用K-B法进行.结果 195株大肠埃希菌对2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检测结果显示,ECO对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对氨苄西林(91.3%)、头孢唑林(87.2%)、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70.3%)耐药率高,但对亚胺培南、美罗堵南敏感率为100.0%,对含酶抑制剂复合型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低于单剂型同种抗菌药物.结论 大肠埃希菌已产生了多药耐药性,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与控制.

    作者:常勇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眼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与合理性评价

    目的 调查和评价医院眼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方法 随机抽取医院眼科2009年100份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病历,对围手术期应用抗菌药物的种类、给药时机、用药时间、切口愈合情况、住院药品费用等进行统汁分析,并进行合理性评价.结果 100例手术患者全部在围手术期全身和局部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全身用药包括左氧氟沙星51例,占51.0%,头孢呋辛23例,占23.0%;阿奇霉素13例,占13.0%;克林霉素7例,占7.0%;仅术前30 min~2 h给药1次者61例,占61.0%,术前给药1次、术后给药<24 h者10例,占10.0%,术后给药>24 h者29例,占29.0%;术后用药长为4 d,平均用药时间为2.3 d.结论 眼科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在预防用药选择不当、术后应用抗菌药物时间偏长等方面;应加强抗菌药物干预,强化医师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化意识.

    作者:王云霄;丁海燕;刘涛;冷雪梅;曹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南京地区2006-2009年中段尿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变迁

    目的 监测并分析南京地区2006-2009年中段尿培养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新依据.方法 采用VITEK系统或API系统鉴定细菌和真菌,细菌药物敏感性测定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真菌药物敏感性测定采用Rosco纸片法,应用WHONET5.3软件分析中段尿培养标本所分离的病原菌的分布及药敏情况.结果 2006-2009年的尿路感染仍然以细菌感染为主,大肠埃希菌位居首位占42.3%~46.1%,有下降趋势;肠球菌属和真菌感染的比例有所升高,2009年分别升高至14.6%和12.7%;大肠埃希菌产ESBLs酶的检出率明显升高.从2006年的12.5%升至2009年的34.1%;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敏感性依然较高,对头抱菌素类的耐药率明显升高;肠球菌属在2009年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耐药率分别为5.3%和3.0%;葡萄球菌属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仍高度敏感,未发现耐药菌株.结论 定期监测和分析当地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种类及其耐药性变迁,对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李贵玲;韩崇旭;曹艳;顾兵;梅亚宁;刘根焰;潘世扬;童明庆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不同级别洁净手术室内干置无菌持物钳保存时间的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级别洁净手术室内使用的干置无菌持物钳的保存时间.方法 选择医院在百级、万级和30万级洁净手术室使用的干置无菌持物钳各80把为研究对象.分别在4、6,8、12 h 4个时间点采样,并进行细菌学检测.结果 在百级、万级和30万级洁净手术室使用的干置无菌持物钳12、8、6 h组分别与4 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级别洁净手术室内使用的干置无菌持物钳保存时间应当有区别,在百级、万级和30万级洁净手术室内使用的干置无菌持物钳分别可以保存12、8、6 h.

    作者:王志成;黄晓琴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荆州市性病高危人群解脲脲支原体感染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目的 调查荆州市性病高危人群解脲脲支原体(Uu)感染及药物敏感性,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试验依据.方法 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Mycoplasma IST2支原体试剂盒对2671例性病高危人群进行Uu培养和药敏试骏.结果 Uu检测阳性率49.0%,Uu对普那霉素、多西环素、交沙霉素敏感率很高,分别为100.0%,100.0%,98.5%,Uu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敏感率低(环丙沙星14.5%,氧氟沙星36.00%);Uu对红霉素、四环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敏感率在69.0%~90.9%.结论 Uu在性病高危人群中的感染率很高,且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性.

    作者:易光明;雷鸿斌;黄娥;段六生;范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血站垂直管理模式下感染管理的探讨

    目的 探讨中心血站垂直管理后,如何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整体水平,保障血液安全.方法 以业务科(负责全站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为主导,通过允分发挥医院感染管理监控小组的作用并采取网格化管理模式、加强职工的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加大医院感染管理人员、物资等配备,加强监督检查等措施.结果 全体职工对医院感染的重视程度及医院感染管理整体水平明显提高;血液质量与输血安全得到保障.结论 实施科学管理,保证质量的持续性改进是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的有效手段.

    作者:李英兰;孙森;闫慧芝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依从性调查

    目的 通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措施,提高外科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依从性.方法 2007年8月-2009年8月对医院外科系统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进行前瞻性干预,对使用的合理性进行每月评估、反馈等干预措施.结果 干预前390例与干预后400例在把握用药适应证正确及用药时机的选择上,干预前未用抗菌药物占0.6%,干预后未用抗菌药物占3.8%;干预后麻醉诱导期术前<2 h用药占79.8%,干预前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前后在抗菌药物品种的选择上,干预前,Ⅰ、Ⅱ类切口三代头孢的使用率为66.8%,干预后为9.8%,而选择一、二代头孢的比例由干预前8.2%上升至52.8%(P<0.05),氟喹诺酮的应用从干预前10.5%降至2.0%,氨基苷类应用由干预前4.5%降至0.5%(P<0.05),但是对β-内酰胺酶类复合制剂的应用,从干预前的7.0%上升至28.2%.结论 加强对医务人员培训及围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用药的规范化的管理,有效的干预起到了规范用药的作用,是行之有效的;但还应加强长期的监控管理,特别是在药物品种的选择及用药总时间控制七等方面.

    作者:魏全珍;张惠珍;刘丽华;杨琳 刊期: 2011年第03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