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医院工勤人员执行手卫生与干预措施

姚智萍

关键词:工勤人员, 手卫生执行率, 干预措施
摘要:目的 了解工勤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建立切实可行的手卫生干预措施,提高其手卫生执行率.方法 通过对全院各类工勤人员采取手卫生十预措施,调查比较干预前后工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及洗手方法正确率的变化.结果 全院各类工勤人员接触患者及进出特殊病房前后、接触污染物品后洗手执行率从干预前分别为19.8%、26.7%、30.2%提高到十预后的48.8%、60.0%、61.6%;脱手套后洗手执行率从干预前30.2%提高至干预后的51.2%,洗手方法正确率从干预前的24.4%提高至干预后的60.0%.结论 重视对医院工勤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的监督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有助于提高手卫生执行率,降低医院感染率,减轻患者痛苦和经济损失.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泌尿道插管患者集尿袋更换频率的探讨

    目的 研究不同时间更换集尿袋对留置导尿患者尿路感染的影响.方法 采取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561例留置导尿管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n=279)每周更换2次集尿袋,对照组(n=282)每天更换集尿袋,比较集尿袋更换频率对尿路感染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尿路感染率分别为3.78‰和2.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严格执行预防尿路感染的各项措施同时,保持导尿管和集尿系统密封不打开前提下,将集尿袋更换时间由每日1次延长至每周2次,不会显著增加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左亚沙;罗盛鸿;杨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效果监测的方法

    目的 总结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监测方法,保证灭菌物品质量的安全.方法 通过完善物理、化学、生物监测的方法,保障灭菌质量.结果 通过近年来严格注重环节监测,保证临床工作顺利进行,提高了物品的无菌保障水平.结论 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具有灭菌时间短、灭菌后物品干燥、损害轻微、灭菌彻底等优点而被各级医院广泛采用,而有效的灭菌效果的监测是保证灭菌物品质量的安全.

    作者:王晶晶;叶素珍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开胸患者血液传染性疾病与结核分枝杆菌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开胸患者血液传染性疾病与结核抗体相关指标检测的重要性,提高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对策,控制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方法 选取行开胸手术的2216例患者(开胸组)与27087例门诊健康查体者(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液中HBsAg、抗-HCV、抗-HIV、梅毒(RPR),并对肺部阴影患者再查结核分枝杆菌(MTU).结果 开胸组、对照组中,HBsAg阳性率为8.26%、6.18%,抗-HCV阳性率为2.57%、0.94%,RPR阳性率为0.99%、0.05%,两组中肺部阴影患者MTU阳性率为10.31%、7.38%.结论 对开胸患者术前行传染性疾病及结核分枝杆菌相关指标的常规检测,可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与职业防护,预防医院感染,有效控制传染性疾病的传播.

    作者:刘颖;王海滨;靳海荣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的菌种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调查医院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患者病原性真菌的菌种分布特点及耐药现状,为临床治疗真菌感染选择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采用常规方法分离、鉴定假丝酵毋菌属;采用K-B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从197例假丝醉母菌性阴道炎患者的阴道分泌物中检出5种假丝酵母菌,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居首位,占75.15%,其次为热带假丝酵母菌,占9.1%,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占5.6%,光滑假丝酵母菌和克柔假丝酵母菌均占5.1%;5种假丝酵母菌对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敏感率均为100.0%,对氟康唑、克霉唑、伊曲康唑等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为5.4%~22.3%.结论 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的病原真菌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应重视假丝酵母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真菌药物.

    作者:袁学华;陈秀兰;罗卉丽;田方园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自动化仪器对血培养革兰阴性杆菌的快速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的评价

    目的 评价VITEK-2compact仪对血培养革兰阴性杆菌的快速鉴定及药敏试验,探讨联合两种自动化仪器提高阳性血培养报告时间的可能性.方法 对革兰染色确定为革兰阴性杆菌的血培养阳性标本离心、洗涤后制成的菌悬液直接用VITEK鉴定卡和药敏卡孵育.同时,采用标准法对标本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直接法有102株(92.7%)成功鉴定到种的水平,肠杆菌科对药敏的标准总符合率达93.6%,而非发酵菌达87.8%.结论 革兰阴性杆菌阳性血培养标本直接用VITEK-2Compact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是可行的,直接法为临床医师抢救菌血症患者.有针对性合理实施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提供了试验依据.

    作者:张克惠;罗少锋;刘瑾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妇幼保健院儿科病房胃肠道医院感染调查分析及对策

    目的 了解妇幼保健院儿科病房胃肠道医院感染的特点,探讨预防控制对策.方法 采用前瞻性监测的方法,对医院儿科病房胃肠道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及其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儿科病房2008年7月-2009年6月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53%,胃肠道医院感染居感染部位之首;轮状病毒是导致医院儿科病房胃肠道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体;年龄以6月龄~1岁易发生胃肠道医院感染,感染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罹患呼吸系统疾病的婴幼儿是胃肠道医院感染的高发人群;住院时间长与胃肠道医院感染的机会呈正相关.结论 医院儿科病房医院感染的监测重点是胃肠道感染;重点监测的易感人群是罹患呼吸系统疾病的婴幼儿;防止轮状病毒感染的流行及医院感染的发生,应采取综合措施.

    作者:郭子云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失效模式及效应分析在控制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使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方法对减少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作用.方法 将2008年入住ICU患者设为对照组,仅落实医院相关医院感染制度防范VAP发生,2009年入住ICU患者设为试验组,将失效原因列为医院感染的高风险因子,分别是呼吸机管理及应用、吸痰操作规范程度、手卫生落实、病房管理与病床周转率等,针对每一项风险进行FMEA管理,于2009年1月开始实施.结果 2008年VAP发生率为40.12%,2009年的VAP发生率为19.27%,两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9年每季度VAP发生率呈下降趋势,发生率低为第四季度,仅为8.69%.结论 ICU应用FMEA能有效控制VAP发生.

    作者:冯雁;姚小红;周朝阳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眼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与合理性评价

    目的 调查和评价医院眼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方法 随机抽取医院眼科2009年100份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病历,对围手术期应用抗菌药物的种类、给药时机、用药时间、切口愈合情况、住院药品费用等进行统汁分析,并进行合理性评价.结果 100例手术患者全部在围手术期全身和局部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全身用药包括左氧氟沙星51例,占51.0%,头孢呋辛23例,占23.0%;阿奇霉素13例,占13.0%;克林霉素7例,占7.0%;仅术前30 min~2 h给药1次者61例,占61.0%,术前给药1次、术后给药<24 h者10例,占10.0%,术后给药>24 h者29例,占29.0%;术后用药长为4 d,平均用药时间为2.3 d.结论 眼科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在预防用药选择不当、术后应用抗菌药物时间偏长等方面;应加强抗菌药物干预,强化医师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化意识.

    作者:王云霄;丁海燕;刘涛;冷雪梅;曹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不同浓度多酶清洗剂对手术器械清洗的效果

    目的 为彻底清洁手术器械,提高医院手术器械清洗质量,防止医院感染.方法 选择手术窜的污染器械随机分为2组,采用全自动喷淋式清洗消毒机,分别设置1:100和1:200两种不同浓度多酶清洗剂对污染医疗器械进行处理,同时将STF器械清洗效果检测卡放入器械筐内与器械一起进入清洗程序,两种不同配比浓度多酶清洗剂清洗器械后,分别对手术器械的清洗过程进行检测,目测STF检测卡是否有残留印记,判断清洗结果.结果 全自动喷淋式清洗消毒机内1:100多酶清洗剂清洗器械合格率为96.5%,明显优于1:200浓度组(合格率76.8%),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y2=28.9,P<0.01).结论 全自动喷淋式清洗消毒机清洗手术器械使用1:100多酶清洗剂可提高手术器械的清洗效果,保证手术器械清洗质量.

    作者:董薪;于秀荣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医院感染临床特征观察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ACVD)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ACVD医院感染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感染部位、病原菌检查结果、医院感染对预后的影响;同时比较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患者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 感染部位中呼吸道感染30例、泌尿道感染24例、胃肠道感染16例、其他10例;具有感染典型表现51例、不典型表现29例;送标本170份,检出病原菌115株,革兰阴性菌51株,革兰阳性菌49株,真菌15株;年龄大、意识障碍、出血性脑血管病、卧床时间长、合并基础疾病、吞咽困难、实施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长是医院感染相关因素;感染组死亡12.8%高于非感染组中的3.8%.结论 ACVD住院患者合并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对预后有不良影响;应针对感染特征进行预防;注重对抗菌药物的合理选择.

    作者:褚高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集中处理外来手术器械控制外科感染的调查

    目的 提高患者手术安全性,保证外来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质量,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方法 按照<消毒技术规范>,将外来手术器械集中处理,制定有效科学的处理流程,回顾性分析医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外来手术器械处理情况.结果 器械公司业务员分散处理时手术部位总感染率为0.58%,供应室集中处理后手术部位总感染率为0.2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5,P<0.05).结论 通过强化规范处理流程及监测、质量追溯管理,保证了外来手术器械清洗、灭菌质量安全,是控制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

    作者:商玲;初玉云;李冰;陈美英;范静;康娜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荆州市性病高危人群解脲脲支原体感染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目的 调查荆州市性病高危人群解脲脲支原体(Uu)感染及药物敏感性,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试验依据.方法 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Mycoplasma IST2支原体试剂盒对2671例性病高危人群进行Uu培养和药敏试骏.结果 Uu检测阳性率49.0%,Uu对普那霉素、多西环素、交沙霉素敏感率很高,分别为100.0%,100.0%,98.5%,Uu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敏感率低(环丙沙星14.5%,氧氟沙星36.00%);Uu对红霉素、四环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敏感率在69.0%~90.9%.结论 Uu在性病高危人群中的感染率很高,且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性.

    作者:易光明;雷鸿斌;黄娥;段六生;范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合理使用一次性物品预防内镜室医院感染

    目的 合理使用一次性物品可有效控制内镜室医院感染的发生,从而提高诊疗质量.方法 对内镜室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确定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区域和项目.结果 一次性物品使用得当可降低内镜室交叉感染的发生,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结论 合理使用一次性物品足确保内镜安全诊治的需要.

    作者:赵丽霞;殷积美;王晓芬;于洪影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新生儿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检测

    目的 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以合理地选择抗菌药物.方法 采用先德VersaTREK240全自动血培养仪培养血样本,并以ARIS 2X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结果 890份血培养分离出病原菌159株,其中革竺阳性球菌占94.97%,革兰阴性杆菌占4.40%,真菌占0.63%;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属;葡萄球菌属对青霉素、氨西林、苯唑西林、红霉素等耐药率高;革兰阳性球菌中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在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和沃氏葡萄球菌中的比例分别为80.36%,68.42%,90.00%,81.82%和54.55%;诱导型克林霉素耐药检出率在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和沃氏葡萄球菌中的比例分别为61.11%,65.00%,64.29%,42.86%和50.00%.结论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医院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血培养检出病原菌及其耐药性是临床诊治的重要参考依据;开展D-试验以检测葡萄球菌属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诱导耐药性,可帮助医师正确选用大环内醋类及林可霉素类抗菌药物.

    作者:张红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米诺环素治疗鲍氏不动杆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临床观察

    目的 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米诺环素治疗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A)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医院2008年11月-2010年3月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米诺环素治疗MDR-ABA所致VAP患者临床资料,对其药敏、临床疗效和预后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32例VAP患者MDR-ABA仅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米诺环素保持高敏感率,对其余抗菌药物高度耐药,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米诺环索治疗,临床总有效率68.8%,细菌清除率28.1%,死亡8例;年龄、APACHEⅡ和血浆脑钠肽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MDR-ABA引起的VAP,根据医院分离株的耐药特点,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米诺环素治疗具有较好疗效.

    作者:林梅瑟;许建平;张贻雯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野战医院手术方舱的展开与感染控制

    目的 探讨特定条件下手术方舱的展开,为震后手术患者提供高度洁净、安全的手术环境,预防感染.方法 通过对VCY-2002型野战手术方舱的展开,合理设计了缓冲帐篷的分区,平战结合,制定了特殊条件下控制手术感染的措施.结果 确保了震后受伤患者在野外条件下得到及时救治,且在手术方舱内顺利完成各类手术35例,未发生手术感染.结论 手术方舱的迅速展开、缓冲帐篷的合理分区,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控制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手术感染的发生.

    作者:宋秀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3年6707株革兰阴性菌分布及药敏动态变化

    目的 了解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年革兰阴性菌分离率与药物敏感性变化,以促进革兰阴性菌感染的预防并推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统计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6-2008年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菌的菌株分布及药物敏感性变化.结果 共分离出常见的革兰阴性菌6707株,其中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高,3年分别占29.3%、25.8%、32.5%;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三代头孢菌素/酶抑制剂保持较高的敏感性,对其他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均有较高的耐药率,多数敏感率<30.0%;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对多数抗菌药物高度耐药;但以上菌种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阿米卡星的敏感率有上升趋势.结论 医院3年革兰阴性菌的检出率有下降趋势,但多数革兰阴性菌对多数抗菌药物的产生了耐药,因此临床七应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

    作者:许飞;康秀华;胡雪飞;张伟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心脏锐器伤的诊治与感染的预防

    目的 分析心脏锐器伤的诊治方法及感染的预防.方法 医院1999年7月-2010年6月共收治36例心脏锐器伤患者,均为刀刺伤,入院后均行急诊手术治疗和围术期感染预防.结果 全组36例患者中,28例治愈出院,治愈率为77.8%,死亡8例,死亡率为22.2%,死亡8例均为穿透性心脏损伤者;存活的28例患者无继发感染,无二次开胸.结论 心脏外伤特别是穿透性心脏损伤患者,果断开胸手术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同时要提高围术期感染的预防意识,以加快患者恢复进程.

    作者:谢荣景;马永峰;赵长虹;刘占豪;张冬;要莉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护理工作中预防医院感染的措施

    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由于护理工作占据重要地位,使护士成为预防和控制感染的主要力量.

    作者:周群英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呼吸训练对颈髓损伤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响

    目的 观察呼吸训练对颈髓损伤患者的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 30例颈髓损伤患者分为呼吸训练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肢体康复训练、药物治疗,冶疗组患者增加呼吸操训练2次/d,连续训练1个月,比较训练前后肺部感染、肺通气功能.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肺部感染率分别为6.67%、40.02%,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肺通气功能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组患者肺通气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髓损伤患者经过呼吸训练能有效改善的呼吸功能,减少肺部感染,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朱美红;顾旭东;徐学青;时美芳;姚云海;金妹 刊期: 2011年第03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