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诊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病原菌分析及护理干预

李淑霞

关键词:急诊重症监护病房, 机械通气, 下呼吸道, 病原菌, 护理干预
摘要:目的 调查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病原菌分布,探讨护理干预措施,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对2003年12月-2008年1月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分离出的72株病原菌进行分析,探讨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检出病原菌前3位依次为铜绿假单菌16株(22.3%)、鲍氏不动杆菌13株(18.1%)、金黄色葡萄球菌(1 6.7%).结论为有效控制感染,必须实施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要特别重视加强EICU管理,加强呼吸机管路的管理及人工气道的管理.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34例医院感染病例的调查与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的发生状况,确定预防医院感染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医院感染的监控管理水平.方法通过开展横断面调查发现医院感染病例34例,并跟踪调查、分析.结果医院感染现患率为7.6%,医院感染患者住院平均天数为38.68 d,是医院平均住院天数的3.98倍;医院感染患者平均住院费用为24065.96元,是医院平均费用的4.5倍.结论≥60岁患者、基础疾病≥3种的患者和手术患者是医院感染的主要易感者;各种侵入性插管治疗、手术治疗、抗菌药物二联使用、激素使用是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王晓岚;郑晔文;朱斌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经皮肾镜取石术中肾盂尿培养与血浆内毒素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中肾盂尿培养与血浆内毒素水平测定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0例PCNL治疗肾结石患者进行术中肾盂尿培养和术前、术后血浆内毒素水平测定.结果术后发热13例,发生率为26.0%;术中肾盂尿培养阳性7例,阳性率14.0%;术前、术后血浆内毒素水平分别为(0.11±0.03)EU/ml、(1.95±0.52)E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浆内毒素水平在术后发热患者和未发热患者中分别为(4.26±1.18)EU/ml、(1.13±0.44)E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NL中肾盂尿培养与血浆内毒素水平测定有助于判断术后发热的原因,有利于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和及时对症处理.

    作者:蓝志相;卢秋维;梁亮;梁建波;王晓平;刘刚;玉海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贫困地区基层医院医疗废物处理现状及对策

    贫困地区基层医院由于经济落后、资金困难、医疗废物处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尤为严重.2007-2008年对我市10所二级医院评审过程中,就医疗废物处理发现的问题制定对策.

    作者:席维岳;虎淑妍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综合性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与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的现状及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发生原因,改进工作方法.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2007年6月11日的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调查住院患者755例,医院感染36例,医院感染现患率为4.77%;呼吸系统感染占69.30%,表浅切口感染占13.80%,皮肤软组织感染占8.33%;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7.40%,一联用药为60.70%、二联用药为38.30%、三联用药为0.90%.结论肾内科及神经外科为医院感染高发科室,加强对有较严重基础疾病患者的监控以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降低医院感染率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詹磊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急诊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病原菌分析及护理干预

    目的 调查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病原菌分布,探讨护理干预措施,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对2003年12月-2008年1月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分离出的72株病原菌进行分析,探讨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检出病原菌前3位依次为铜绿假单菌16株(22.3%)、鲍氏不动杆菌13株(18.1%)、金黄色葡萄球菌(1 6.7%).结论为有效控制感染,必须实施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要特别重视加强EICU管理,加强呼吸机管路的管理及人工气道的管理.

    作者:李淑霞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解脲脲支原体感染及药敏结果分析

    目的 通过对解脲脲支原体(Uu)的检测及药敏结果分析,了解Uu对药物的敏感程度,为临床治疗选择佳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临床1108例样本进行Uu检测,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MycoplasmaIST2支原体试剂盒.结果 Uu枪测总阳性率54.24%,其中女性阳性率61.17%,男性阳性率23.53%,药物敏感率分别为交沙霉素99.00%、多西环素98.17%、氧氟沙星20.63%、红霉素76.20%、四环素96.84%、环丙沙星3.49%、阿奇霉素76.87%、克拉霉素87.35%、普那霉素99.67%.结论 Uu在泌尿生殖道的感染率高,且女性感染率显著高于男性.

    作者:卢江云;彭少华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826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研究

    目的 通过对神经内科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分离出的病原菌进行分析,为临床预防及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医院感染提供证据.方法对医院神经内科病房的826例急性脑梗死合并医院感染的患者进行分析,在感染的种类、病因、分离出的1127株菌株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神经内科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较为普遍,以呼吸系统及泌尿系统感染多见,临床预防及治疗均有一定难度,G-杆菌中大肠埃希菌检出率高(18.94%),对头孢哌酮/他唑巴坦、阿米卡星耐药较低;G+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高(8.23%),对万古霉素敏感.结论规范的医疗行为,积极治疗原发病,严格把握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是有效预防及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

    作者:臧大维;王雪英;刘娟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迈尔集成内镜洗消中心清洗消毒消化内镜的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迈尔集成内镜洗消中心清洗消毒消化内镜的效果.方法随机抽样迈尔集成内镜洗消中心清洗消毒后的消化内镜56件作为研究组,采用手工清洗消毒四槽法清洗消毒后的消化内镜50件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生物学监测.结果研究组内壁消毒合格率为100%,对照组为9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外壁消毒合格率均为100%.结论迈尔集成内镜洗消中心清洗消毒的应用,提高了消化内镜的清洗消毒质量.

    作者:厉挺;强明珠;徐春娥;陈月红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阴道分泌物支原体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研究女性泌尿生殖道解脲脲支原体(Uu)和人支原体(Mh)感染状况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2007年9月-2008年4月女性409例阴道分泌物样本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409例样本中,支原体培养阳性234例,阳性率为57.2%;其中Uu阳性170例,阳性率72.6%,Mh阳性8例,阳性率3.4%,Uu和Mh混合阳性56例,阳性率23.9%;Uu对10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试验表明,耐药性较低的5种药物耐药率依次为米诺环素<多西环素<克拉霉素<交沙霉素<司帕沙星;Uu+Mh混合感染除对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耐药率较低外,对其余8种药物均表现高度耐药性.结论女性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率较高,同时耐药现象严重.应引起临床重视.

    作者:王辉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下呼吸道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患者的护理措施

    鲍氏不动杆菌是不动杆菌属在下呼吸道的主要致病菌,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属非发酵菌.近年来由于广谱抗菌药物的滥用,造成该菌的分离率不断上升且耐药性日益严重,由于该菌的耐药性较强,表现出多药耐药性(MDR),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为此我们总结了脑梗死下呼吸道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患者的治疗、护理等措施.

    作者:孙永习;盛霞;王晶;张宗青;李健;冯雯;王炳莲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发热门诊患者疾病谱回顾性分析及诊前教育对策

    目的 分析综合医院发热门诊就诊患者的疾病谱及发热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发热患者的就诊进行针对性的安排及相应的指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7年10月-2008年3月就诊的9376例发热及肠道感染患者,做疾病谱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发热病例的疾病谱中,呼吸道感染占57.99%,急性胃肠炎(包括食物中毒及感染性腹泻)占18.60%,明确原因的其他部位感染占12.74%,扁桃体炎占4.59%;病情急、重、变化快的患者需首先安排就诊.结论发热门诊发热病例比较复杂,病情变化快,医务人员掌握发热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病情变化特点,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做好接诊及诊前教育工作,使每例患者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作者:李凯燕;张小群;张婷;张红;肖红菊;刘刚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水痘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1 病例患者女,17岁,学生.主因发热4 d伴皮疹3 d于2007年12月25日入院.入院前4 d无明确诱因出现发热,高体温38.5℃,乏力,食欲减退,次日白头部开始出现散在的充血性斑疹、斑丘疹、水疱疹.继之面部四肢也出现且逐渐增多并伴搔痒,皮疹主要分布于躯干及头面部.

    作者:刘爱欣;毕国春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手术器械的除锈效果研究

    目的 检测与分析手术器械的除锈效果和返锈情况.方法选用具有代表性的锈蚀报废的手术器械300件分成A、B、C 3个试验组,其中A组仅采用浸泡方法除锈,B组采用浸泡+手工刷洗的方法除锈,C组采用浸泡+手工刷洗+润滑的方法进行除锈和保养,并对比分析其各自的除锈成功率和返锈率.结果 C组器械的除锈方法可靠,其除锈合格率和灭菌后的返锈率分别为99.0%和2.0%.结论除锈是一项较好的手术器械维护和保养方法,但做好日常的清洁工作,才是避免器械锈蚀的关键所在.

    作者:赵筠;易江陵;童玛玲;张兵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神经外科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结果分析

    我院于2007年9月1日-11月30日对神经外科ICU的所有住院患者开展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泌尿道插管相关的泌尿道感染和动静脉插管相关的血流感染的目标性监测,现将其监测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朱娴静;孙玉安;左志文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249株肠球菌属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分析

    目的 了解全身感染和泌尿系感染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对249株来自临床送检的无菌体液、血液及尿液分离出的肠球菌属进行药敏试验,测定其MIC值.结果 249株肠球菌属中,粪肠球菌117株、屎肠球菌132株,粪肠球菌在尿中的分布68.4%高于屎肠球菌50.0%,而血液及其他无菌部位中分离的屎肠球菌(50.0%)高于粪肠球菌(31.6%);粪肠球菌对加替沙星、环丙沙星、青霉素G、氨苄西林、高浓度庆大霉素的敏感性均高于屎肠球菌,而屎肠球菌对米诺环素的敏感性(74.8%)明显高于粪肠球菌(23.7%);249株肠球菌属除1株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中度敏感外,对替考拉宁和利奈唑烷100.0%敏感;无论粪肠球菌还是屎肠球菌对红霉素几乎100.0%耐药;粪肠球菌对高浓度庆大霉素的敏感率39.5%高于屎肠球菌15.3%;血液中粪肠球菌对1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高于尿液,血液中屎肠球菌对加替沙星、环丙沙星、青霉素G、氨苄西林和红霉素5种抗菌药物均100.0%耐药.结论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对不同的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时,应根据耐药特点及菌种间的耐药性差异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目前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烷仍然是治疗肠球菌属引起感染的好药物.

    作者:李琴春;罗燕萍;杨继勇;叶丽艳;梁新秀;张莹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肥皂代替橡皮泥在测微量血胆红素中的应用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常见的疾病之一,测量微量血胆红素概率相对增加,2007年5月我科对测量微量血胆红素方法进行改进,经过20例患儿实践,效果满意.

    作者:范业华;谭启明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2007年青岛市立医院医院感染病原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2007年临床分离菌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状况,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W/A-40或VITEK-32细菌鉴定仪对临床分离菌进行鉴定,同时做药物敏感试验.按CLSI 2005年标准判断药敏结果,用WHONET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007年医院共分离病原菌2892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972株占68.2%,革兰阳性球菌920株占31.8%;前8位病原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不动杆菌属、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杆菌属、沙雷菌属和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76.4%和81.6%,肠杆菌科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均<20.0%,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6.3%和32.5%.结论医院2007年临床分离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铜绿假单胞菌位居第1位,非发酵菌的检出率较高,且耐药状况严重,肠杆菌科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亚胺培南的敏感性高.

    作者:李莉;苏维奇;付桂霞;吴天歌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阴沟肠杆菌痰液分离株耐药基因谱及菌株亲缘性分析

    目的 了解阴沟肠杆菌(ECL)痰液分离株耐药基因谱与亲缘性.方法采用PCR检测16株ECL 15种耐药基因,并作聚类分析.结果 16株中TEM、OXA-I群、DHA、ACT-1、aac(6′)-I、ant(3″)-I、qnr、dfrA17、sull和intI1基因阳性率分别为78.6%、6.3%、18.8%、75.0%、78.6%、56.3%、6.3%、37.5%、87.5%和87.5%,聚类分析示存在克隆传播现象.结论 TEM、DHA、ACT-1、aac(6′)-I、ant(3″)-I、dfrA17、sull和intI1基因检出率高,ECL可导致克隆传播医院感染.

    作者:蔡培泉;过毅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医务人员针刺伤调查

    目的 探讨针剌伤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控制措施,为针刺伤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相关资料.方法根据发生针刺伤人员的工龄、类别、发生地点、操作环节、工作量及暴露源分布等设计医务人员针刺伤登记表,对2005年1月-2007年12月医院报告登记的155例次针刺伤(125名医务人员)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刺伤的高危因素是工作年资低、对针刺伤危害认识不足、针头回套、针头裸露和工作忙乱.结论加强全员培训、及时处置使用后的针头、避免针头裸露、禁止针头回套、合理调配人员等措施控制针刺伤的发生.

    作者:徐昌君;姜春娴;泮金亮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精神病专科医院医院感染调查与分析

    为了解我院医院感染情况,加强医院感染控制,保障医疗安全,现对我院2003年1月-2007年12月发生感染的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现总结如下:

    作者:严素玲 刊期: 2009年第07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