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插入序列ISEcp1B在革兰阴性杆菌中的分布及基因多态性分析

廖伟娇;江洁华;陈涛;苏秀馨;潘思争;徐韫健;易建云;魏小平;李翊泉

关键词:革兰阴性杆菌, CTX-M类β-内酰胺酶, 插入序列, 转座子, 传播
摘要:目的 研究插入序列ISEcp1B基因在革兰阴性杆菌中的分布及多态性分析.方法 用K-B药敏法分析143株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ESBLs、AmpC及ISEcp1B基因,并进行DNA测序.结果 CTX-M-GI及ISEcp1B基因的总检出率分别为41.26%及16.08%;ISEcp1B插入序列的在各菌种的检出率分别为大肠埃希菌9株占20.93%、肺炎克雷伯菌6株占11.32%、铜绿假单胞菌5株占13.89%、阴沟肠杆菌2株占25.00%、弗氏柠檬酸杆菌1株占25.00%;插入序列ISEcp1B阳性株对头孢菌素的耐药率显著高于阴性株(P<0.01),在体外对亚胺培南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对ISEcp1B PCR产物进行测序,发现其下游均连接CTX-M型ESBLs,暂未见其他类型的β-内酰胺酶;ISEcp1B右端均连接一个反向重复序列,为转位酶提供作用位点;提供-35及-10两个启动子,对下游不同的CTX-M型ESBLs的高水平表达和传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启动子与CTX-M型ESBLs编码起始距离长短不一,并有不同程度的突变.呈多态性.结论 插入序列ISEcp1B较广泛分布于革兰阴性杆菌,增加了CTX-M型ESBLs水平播散的危险性,并对其表达起调控作用.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依替米星体外抗菌活性及其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协同作用研究

    目的 研究依替米星对临床常见病原菌的体外抗菌活性以及依替米星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联合抑菌效果.方法 纸片扩散法比较依替米星与其他药物对临床常见病原菌的体外抗菌活性,肉汤棋盘法测试依替米星与哌拉西林对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和依替米星与头孢他啶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协同作用.结果 依替米星对克雷伯菌属、非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肠杆菌属、变形菌属保持了较高的活性(敏感率68.9%~100.0%),对MSSA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敏感率也较高(85.1%~96.3%),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敏感率为59.8%;在氨基糖苷类药物中,其敏感率高于庆大霉素,稍逊于阿米卡星;依替米星与哌拉西林对MSSA的联合抑菌效应.以及依替米星与头孢他啶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联合抑菌效应均获得90.0%的协同率,联合后各抗菌药物的MIC50及MIC90均比单药的MIC50、MIC90低75.0%~87.5%.结论 依替米星对大多数临床分离菌株有较高的体外抗菌活性,其与β-内酰胺类药物在体外对MSSA和铜绿假单胞菌有较好的联合抑菌效果.

    作者:杨启文;徐英春;王辉;张小江;谢秀丽;原英;陈民钧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医院工作人员利器损伤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工作人员职业暴露损伤情况,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北京丰台区36所医院工作人员3年内利器损伤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医院工作人员利器伤现象非常普遍,利器伤发生率占调查人群的72.13%,在职业分布上护士的利器伤发生率高,占81.49%,医生占60.05%,医院废物收集人员占20.00%;利器伤发生率较高的科室为手术室和外科,分别为88.32%和82.49%.结论 为保护医护人员健康,职业暴露管理应纳入各级医疗机构的议事日程,给予高度关注.

    作者:李素英;韩秀芬;张秀珍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重症监护病房临床与环境、手分离耐药革兰阴性杆菌的同源性研究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临床与环境分离耐药革兰阴性杆菌的同源性.方法 收集自ICU临床标本分离的耐药革兰阴性杆菌58株,同时在ICU环境及医护人员手部采样,分离革兰阴性杆菌,采用质粒指纹图谱和限制性酶切图谱及肠杆菌科细菌重复系列PCR,对临床与环境分离的同种耐药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从临床和环境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不动杆菌属经质粒指纹图谱及ERIC-PCR基因检测均存在同源性菌株,且神经外科存在耐药阴沟肠杆菌的暴发.结论 ICU中存在着多药耐药革兰阴性杆菌的交叉污染与感染流行,必须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观念及病区环境的清洁与消毒,控制耐药菌株的流行.

    作者:吴华;李丹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治疗

    目的 了解引起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的主要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寻求RVVC的理想治疗方案.方法 将诊断为RVVC的病例,进行真菌学培养及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真菌药物,确定个体化的强化治疗和巩固治疗方案进行疗效观察,并对治愈停药后1、3、6、9、12个月回访调查分析.结果 67例RVVC病例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占68.4%,光滑假丝酵母菌感染占26.4%;在口服用药中酮康唑敏感率高(91.04%),特比奈芬敏感率低(34.33%),在阴道用药中制霉菌素和两性霉素B敏感率高(100.00%),克霉唑次之(91.00%),咪康唑敏感率低(53.73%),RWC的治愈率为随访治愈后1个月95.52%、3个月83.58%、12个月72.22%.结论 RVVC的主要病原菌是白色假丝酵母菌和光滑假丝酵母菌,治疗RVVC必须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真菌药物,根据病程和随访复发情况延长强化治疗和巩固治疗时间是治愈RVVC的有效措施,在无药敏结果时首选酮康唑、制霉菌素、克霉唑.

    作者:祝建军;蒋琰瑛;吴展;刘霞;李英龙;叶金艳;杜玉海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职业接触化疗药物护士白细胞减少的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 探讨职业接触化疗药物致白细胞减少的相关因素,提高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水平.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调查了24所综合医院1232名护士化疗药物接触情况,在现况调查的基础上对白细胞减少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护士的防护知识、防护操作评分、防护条件、暴露指数和化疗药物接触种类,对护士白细胞减少呈显著的相关性.结论 护士职业防护水平低导致白细胞减少,提高护士化疗职业防护水平还应在职业卫生与安全管理上建立可行的保障体系,进一步确保临床护理人员的健康水平.

    作者:廖玉联;黎月英;陈琼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感染病例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医院感染病例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提取2006年1-12月住院患者各类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标本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分离出病原菌336株,其中下呼吸道感染细菌检出率高,占60.1%;革兰阴性杆菌中鲍氏不动杆菌耐药率高,对亚胺培南耐药率33.3%,对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均≥66.6%;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率100.0%,其中肠球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耐药率≥75.0%.结论 加强感染患者病原菌监测和药敏试验,对减少抗菌药物滥用、降低病原菌耐药率、提高治愈率至关重要.

    作者:刘艳秋;崔婧;赵春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3年间医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临床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和菌种分布特点,为减少真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3年间住院患者真菌培养阳性的病例进行了分析,从患者年龄、疾病种类、标本、菌种分布、科室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 医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为4.32%,患者年龄在7~96岁,以男性老年患者多,均患有基础疾病;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多.其次为泌尿道、消化道;检出的真菌种类以假丝酵母菌属为主,约占93.38%,且白色假丝酵母菌居多,占66.19%,丝状真菌占6.62%.结论 白色假丝酵母菌仍是医院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正在发生改变.非白色假丝酵母菌和曲霉菌属引起的感染正在逐年增加.

    作者:冯文莉;杨静;奚志琴;朱永乐;张润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北京市18所医院洁净手术部的现状调查

    目的 了解北京市二级以上医院层流洁净手术部的管理现状与净化系统的卫生情况.方法 采用调查表方式调查了北京市18所医院的手术室,包括空气监测、通风口的清洁、通风系统的管路清洗状况与过滤器更换频率等.结果 50.0%的医院洁净系统通风管路从未进行清洗,通风口从未清洗占14.3%,空气卫生指标的监测方法全部采用敏感度低的沉降法,有50.0%的医院监测方法存在问题.结论 目前只有针对洁净手术部建筑标准的验收要求,缺少日常管理规范和污染技术控制标准,也没有可以使用的动态污染控制方法和依据,医院洁净手术部日常管理存在较大隐患,制定并实施医院洁净手术部污染控制标准迫在眉睫.

    作者:刘荣;武迎宏;邢玉斌;李素英;钟秀玲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UF-100在医院感染监测中的应用

    近年来由于滥用抗菌药物,真菌的感染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抗菌药物的高使用率必然出现常见病原菌耐药谱的更迭、耐药率的不断增加;预防性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尤其是广谱抗菌药物的大量应用,可使菌群失调而继发真菌感染.而尿沉渣检验是住院患者的必查项目,探讨用UF-100尿沉渣全自动分析仪检测尿中的类酵母菌与尿中培养出真菌的符合率,无疑对医院感染的监测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李慧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白细胞介素10基因-592 C/A和-819 C/T多态性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白介素10(IL-10)基因启动子-592 C/A和-819 C/T基因多态性,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汉族患者与正常人群中的分布及与药物过敏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联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对44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的汉族患者及44例对照人群,IL-10基因-592 C/A和-819 C/T位点进行研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PCR产物测序,验证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的特异性.结果 女性药物过敏患者与对照组间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R=17.5,CI:1.26-533.07),男性药物过敏患者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白介素10基因-592 C/A和-819 C/T位点多态性可能是中国汉族女性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药物过敏的易感性标志.

    作者:刘欣跃;魏万胜;李春凤;卢明华;杨兰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医院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的临床调查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目的 探讨杭州市某综合性三甲医院假丝酵母菌属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及耐药现状,为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采集2004年1月--2006年12月住院发生感染患者的临床标本进行假丝酵母菌属的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采用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和API 20CAUX酵母菌鉴定系统进行假丝酵母菌属的培养和鉴定,药物敏感试验采用浓度梯度法(Etest法),药敏性数据分析采用WHONET-5软件,依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制定的标准进行结果判读.结果 3年间共检出假丝酵母菌属264株,年检出率分别为78株(29.5%)、87株(33.0%)和99株(37.5%);菌种检出构成比显示白色假丝酵母菌检出率高(65.5%),其次为热带假丝酵母菌(15.1%);痰液标本中假丝酵母菌属的检出率高(108株,40.9%);患有呼吸系统原发性疾病的患者感染率高,检出率为58株(22.0%);药敏结果显示对两性霉素B敏感,其次是氟康唑;3年动态变化分析结果显示对两性霉素B敏感菌株的比例保持稳定,而对氟康唑敏感菌株的比例逐年下降.结论 3年间假丝酵母菌属医院感染率逐年上升,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率高,对4种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有较大差异,且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率呈动态变化,预防与控制假丝酵母菌属医院感染,应加强对假丝酵母菌属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监测,提高机体免疫力及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

    作者:张家敏;施新颜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下呼吸道感染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及产β-内酰胺酶分析

    目的 分析下呼吸道分离出的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及产β-内酰胺酶.方法 用K-B法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按表型确证试验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按表型筛选法检测高产AmpC酶.结果 感染者多为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入院者,多有吸氧吸痰史,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者15例,患者年龄大,使用过广谱抗菌药物,对头孢西丁、头孢唑林耐药率>93.0%,对氧氟沙星、阿米卡星耐药率均>70.0%,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他啶耐药率较低,<10.0%,ESBLs、AmpC酶检出率分别为16.0%、29.0%.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耐药率高,应加强药敏检测,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防止下呼吸道感染的暴发流行.

    作者:张秋桂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α2b干扰素对体温的影响

    干扰素是目前治疗乙型肝炎具有确切和长期疗效的药物之一,但在注射过程中,常引起发热的不良发应,已成为临床上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势必影响治疗效果.笔者对5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在使用α2b干扰素治疗过程中的体温变化进行观察并加以分析,以利于指导临床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张清峰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真菌感染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医院获得性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2002年1月--2006年12月在医院住院128例次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感染部位以肺部常见,占69.4%;假丝酵母菌属是主要的感染病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比例高,占61.1%;原有糖尿病、并存肿瘤及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长期反复使用抗菌药物、营养状况差、透析不充分、透析导管留置是维持性透析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易发生真菌感染,病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肺部感染发生率较高;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并存疾病,严格规范使用抗菌药物,充分透析,积极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尽量减少透析导管留置是降低真菌感染发生的关键.

    作者:杜红卫;马大庆;吴红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北京地区17所奥运定点医院呼吸机清洗消毒现状及对策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奥运定点医院呼吸机清洗消毒现状及<北京市呼吸机清洗、消毒指南(试行)>的落实情况,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为规范医疗机构呼吸机清洗消毒工作探讨对策.方法根据<北京市呼吸机清洗、消毒指南(试行)>制定统一评估表,对北京地区17所奥运定点医院呼吸机清洗消毒工作进行现场评估.结果 17所奥运定点医院中,呼吸机数量≥50台的10所,均建立了清洗消毒制度和登记并能进行消毒效果监测;11所医院科室存在自行处理使用后的呼吸机,无法完全达到指南要求,存在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的隐患.结论尽快出台和完善相关技术指南,医院统一对呼吸机进行规范管理,加强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加大监管力度是降低通过外源性途径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关键.

    作者:刘坤;韩燕茹;武迎宏;冯结;刘红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乌鲁木齐地区儿童3种革兰阴性杆菌ESBLs耐药基因分型的研究

    目的 对2003-2007年乌鲁木齐地区儿童肺炎患者筛检出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3种革兰阴性耐药菌进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耐药表型和基因分型的研究,以了解ESBLs在儿童革兰阴性耐药菌中的分布及差异性.方法 采用VITEK32鉴定分离菌株,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的标准,采用K-B法确证ESBLs;后用基因芯片技术对ESBLs耐药菌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耐药表型显示,5年中产酸克雷伯菌ESBLs产生率由84.3%下降至35.3%,肺炎克雷伯菌稳定在50.O%~60.0%,而大肠埃希菌却由34.4%上升为72.1%;基因分型显示,大肠埃希菌多集中在ctx-m-9型和tem+ctx-m-9型,肺炎克雷伯菌大多同时带有tem型和shy型.产酸克雷伯菌则多集中在tem+ctx-m-3型.结论 乌鲁木齐地区儿童患者ESBLs产生率较高,3种革兰阴性菌耐药表型和基因型各不相同,应进一步加强对产ESBLs菌株的地方性流行病学监测.

    作者:刘军;杨好治;张文利;施星海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新型泡沫型皮肤消毒剂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 评价新型泡沫型皮肤消毒剂在手术室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引进新型泡沫型皮肤消毒剂后48名次外科手术人员消毒手细菌培养结果及544例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率,以传统的乙醇浸泡刷手法作为对照组.结果 试验组48名和对照组56名外科手术人员消毒手细菌培养结果均无细菌生长;试验组患者切口感染15例,感染率2.8%,对照组患者感染26例,感染率3.6%,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90,P>0.05).结论 新型泡沫型皮肤消毒剂的正确使用同样可以使手的消毒达到无菌要求,手术室医务人员使用新型泡沫型皮肤消毒剂后.未增加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

    作者:张丽花;王美女;雷旭红;宋勤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自制悬置器在紫外线强度监测中的应用

    紫外线灯照射强度的监测是保证紫外线灯管有效使用的重要措施.我院是一所综合性医院,使用中的紫外线灯有400余支,根据<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为确保紫外线消毒效果,我院对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每半年进行1次辐照强度监测,对新购置的紫外线灯管须监测合格后方可使用,特殊情况随时监测.

    作者:贾哲;郭丽萍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选择手术中乙型肝炎病毒传染源筛查指标

    目的 选择手术中乙型肝炎病毒(HBV)传染源筛查指标.方法 以手术中HBV感染阈值、传染源和外科医生易感性为基础,选择HBV传染源筛查指标.结果 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前,HBsAg阳性者和HBeAg阳性者中传染源分别为19.2%和83.9%,阴性者为0和3.2%;以HBsAg筛查传染源的灵敏度显著高于HBeAg,而特异度显著低于HBeAg;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后,HBsAg阳性者和HBeAg阳性者中传染源分别为0.6%和3.2%,阴性者均为0,HBeAg为指标筛查传染源的灵敏度与HBsAg相同,但特异度显著高于HBsAg.结论 乙型肝炎疫苗预防前筛查手术中HBV传染源应以HBsAg为指标,而其后应以HBeAg为指标.

    作者:宫丽莉;王效雷;赖学俊;姜曼岚;孙佩;杨双旺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2004-2007年医务人员手卫生监测结果分析及对策

    目的 了解医护人员手卫生状况,以便有针对性的对医务人员进行手卫生的监督与监测.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04年1月--2007年12月医护手卫生监测资料.结果 4年共监测医护人员手卫生962人次,总合格率为91.4%;医生手卫生监测合格率89.8%,护士手卫生监测合格率96.7%,Ⅱ类环境医护手卫生监测合格率93.9%,Ⅲ类环境医护手卫生监测合格率85.9%;医护手卫生监测合格率95.2%,实习、进修医护人员手卫生监测合格率81.0%.结论 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并加以落实,改善洗手设备,提高医务人员的手卫生的依从性,强化手部卫生观念,可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李雅琴;高书义;郭丽英 刊期: 2008年第07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