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社区获得性MRSA感染与定植的危险因素分析

章锐锋;万欢英

关键词:社区获得性,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荟萃分析, 感染, 定植
摘要:目的 评价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与定植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满足条件的12篇有关社区获得性MRSA感染与定植危险因素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荟萃分析,并计算每个因素的综合OR值.结果 共对8个因素进行评价,分别为近期住院史(OR=2.46,CI为1.25~4.85)、近期抗菌药物使用(OR=2.77,CI为1.34~5.74)、长期入住健康护理院及与医务人员接触(OR=6.48,CI为2.38~17.63)、近期有手术或侵入性操作(OR=2.53,CI为1.90~3.36)、年龄(OR=-1.99,CI为-9.21~5.23)、性别(OR=1.04,CI为0.71~1.51)、吸毒(OR=1.49,CI为0.34~6.54)、基础疾病(OR=1.12,CI为0.55~2.28).结论 近期住院史、抗菌药物使用、长期入住健康护理院及与医务人员接触、近期有手术或侵入性操作是社区获得性MRSA感染与定植的危险因素,而年龄、性别、吸毒、基础疾病等与社区获得性MRSA感染与定植无显著相关.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加强重点科室医院感染管理

    目的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方法 找准位置,注重协调.解决主要矛盾,加强重点科室管理,创新工作方法,探索管理模式.结果 明确管理人员职责,加强了沟通与与协调,落实了重点科室的管理,杜绝了医院感染的暴发,保证医疗安全.结论 以<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的职责为切入点,准确定位,灵活工作,加强培训,注重实效.

    作者:袁斌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职业接触化疗药物护士白细胞减少的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 探讨职业接触化疗药物致白细胞减少的相关因素,提高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水平.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调查了24所综合医院1232名护士化疗药物接触情况,在现况调查的基础上对白细胞减少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护士的防护知识、防护操作评分、防护条件、暴露指数和化疗药物接触种类,对护士白细胞减少呈显著的相关性.结论 护士职业防护水平低导致白细胞减少,提高护士化疗职业防护水平还应在职业卫生与安全管理上建立可行的保障体系,进一步确保临床护理人员的健康水平.

    作者:廖玉联;黎月英;陈琼芳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消毒供应室医疗废物的分类与管理

    消毒供应室每天从临床回收大量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污染的各种包布、其他废物等医疗废物,因经常受到病原微生物和分泌物、血液、脓液等有机物的严重污染,如果处理不当,将对社会、环境、人体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是引发医院感染与疾病传播的重要因素.

    作者:杨燕;李慧;张淑北;吴旗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11 200株病原菌在临床的分布及耐药分析

    目的 分析临床标本分离出的11 200株病原菌,掌握医院常见病原菌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有力证据.方法 对医院2005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分离的菌株,分析其分布及抗菌药物的敏感情况.结果 检出革兰阳性球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位居首位,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分别为70.0%及76.0%,铜绿假单胞菌居革兰阴性菌首位,分别为11.8%及12.9%,产ESBLs大肠埃希菌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分别为30.5%及35.5%,分离真菌菌株数分别占13.4%及19.2%.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多.结论 检出的病原菌仍然是医院患者的常见感染菌,同时,MRSA及产ESBLs大肠埃希菌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且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临床上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作者:刘娟;臧大维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选择手术中乙型肝炎病毒传染源筛查指标

    目的 选择手术中乙型肝炎病毒(HBV)传染源筛查指标.方法 以手术中HBV感染阈值、传染源和外科医生易感性为基础,选择HBV传染源筛查指标.结果 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前,HBsAg阳性者和HBeAg阳性者中传染源分别为19.2%和83.9%,阴性者为0和3.2%;以HBsAg筛查传染源的灵敏度显著高于HBeAg,而特异度显著低于HBeAg;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后,HBsAg阳性者和HBeAg阳性者中传染源分别为0.6%和3.2%,阴性者均为0,HBeAg为指标筛查传染源的灵敏度与HBsAg相同,但特异度显著高于HBsAg.结论 乙型肝炎疫苗预防前筛查手术中HBV传染源应以HBsAg为指标,而其后应以HBeAg为指标.

    作者:宫丽莉;王效雷;赖学俊;姜曼岚;孙佩;杨双旺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自制悬置器在紫外线强度监测中的应用

    紫外线灯照射强度的监测是保证紫外线灯管有效使用的重要措施.我院是一所综合性医院,使用中的紫外线灯有400余支,根据<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为确保紫外线消毒效果,我院对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每半年进行1次辐照强度监测,对新购置的紫外线灯管须监测合格后方可使用,特殊情况随时监测.

    作者:贾哲;郭丽萍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婴幼儿洗浴抚触、游泳中心医院感染的预防

    21世纪儿童潜能开发已全面启动,婴幼儿洗浴抚触、游泳可促进要儿脑神经的生长发育、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促进要儿正常睡眠节律的建立,提高要儿对外部环境的反应能力,增强抗病能力,有益于孩子早期的发育,提高其智商、情商.

    作者:何彩凤;刘晓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与防护

    医院是患者集中的地方,因各种疾病导致交叉感染,而护士是与患者接触多的群体,在高危的环境下长时间的工作,必须做好自身的防护工作,才能更好地护理患者.

    作者:赵锦芬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社区获得性MRSA感染与定植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评价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与定植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满足条件的12篇有关社区获得性MRSA感染与定植危险因素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荟萃分析,并计算每个因素的综合OR值.结果 共对8个因素进行评价,分别为近期住院史(OR=2.46,CI为1.25~4.85)、近期抗菌药物使用(OR=2.77,CI为1.34~5.74)、长期入住健康护理院及与医务人员接触(OR=6.48,CI为2.38~17.63)、近期有手术或侵入性操作(OR=2.53,CI为1.90~3.36)、年龄(OR=-1.99,CI为-9.21~5.23)、性别(OR=1.04,CI为0.71~1.51)、吸毒(OR=1.49,CI为0.34~6.54)、基础疾病(OR=1.12,CI为0.55~2.28).结论 近期住院史、抗菌药物使用、长期入住健康护理院及与医务人员接触、近期有手术或侵入性操作是社区获得性MRSA感染与定植的危险因素,而年龄、性别、吸毒、基础疾病等与社区获得性MRSA感染与定植无显著相关.

    作者:章锐锋;万欢英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感染病例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医院感染病例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提取2006年1-12月住院患者各类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标本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分离出病原菌336株,其中下呼吸道感染细菌检出率高,占60.1%;革兰阴性杆菌中鲍氏不动杆菌耐药率高,对亚胺培南耐药率33.3%,对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均≥66.6%;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率100.0%,其中肠球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耐药率≥75.0%.结论 加强感染患者病原菌监测和药敏试验,对减少抗菌药物滥用、降低病原菌耐药率、提高治愈率至关重要.

    作者:刘艳秋;崔婧;赵春梅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北京地区17所奥运定点医院呼吸机清洗消毒现状及对策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奥运定点医院呼吸机清洗消毒现状及<北京市呼吸机清洗、消毒指南(试行)>的落实情况,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为规范医疗机构呼吸机清洗消毒工作探讨对策.方法根据<北京市呼吸机清洗、消毒指南(试行)>制定统一评估表,对北京地区17所奥运定点医院呼吸机清洗消毒工作进行现场评估.结果 17所奥运定点医院中,呼吸机数量≥50台的10所,均建立了清洗消毒制度和登记并能进行消毒效果监测;11所医院科室存在自行处理使用后的呼吸机,无法完全达到指南要求,存在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的隐患.结论尽快出台和完善相关技术指南,医院统一对呼吸机进行规范管理,加强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加大监管力度是降低通过外源性途径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关键.

    作者:刘坤;韩燕茹;武迎宏;冯结;刘红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下呼吸道感染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及产β-内酰胺酶分析

    目的 分析下呼吸道分离出的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及产β-内酰胺酶.方法 用K-B法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按表型确证试验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按表型筛选法检测高产AmpC酶.结果 感染者多为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入院者,多有吸氧吸痰史,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者15例,患者年龄大,使用过广谱抗菌药物,对头孢西丁、头孢唑林耐药率>93.0%,对氧氟沙星、阿米卡星耐药率均>70.0%,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他啶耐药率较低,<10.0%,ESBLs、AmpC酶检出率分别为16.0%、29.0%.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耐药率高,应加强药敏检测,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防止下呼吸道感染的暴发流行.

    作者:张秋桂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2004-2007年医务人员手卫生监测结果分析及对策

    目的 了解医护人员手卫生状况,以便有针对性的对医务人员进行手卫生的监督与监测.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04年1月--2007年12月医护手卫生监测资料.结果 4年共监测医护人员手卫生962人次,总合格率为91.4%;医生手卫生监测合格率89.8%,护士手卫生监测合格率96.7%,Ⅱ类环境医护手卫生监测合格率93.9%,Ⅲ类环境医护手卫生监测合格率85.9%;医护手卫生监测合格率95.2%,实习、进修医护人员手卫生监测合格率81.0%.结论 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并加以落实,改善洗手设备,提高医务人员的手卫生的依从性,强化手部卫生观念,可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李雅琴;高书义;郭丽英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UF-100在医院感染监测中的应用

    近年来由于滥用抗菌药物,真菌的感染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抗菌药物的高使用率必然出现常见病原菌耐药谱的更迭、耐药率的不断增加;预防性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尤其是广谱抗菌药物的大量应用,可使菌群失调而继发真菌感染.而尿沉渣检验是住院患者的必查项目,探讨用UF-100尿沉渣全自动分析仪检测尿中的类酵母菌与尿中培养出真菌的符合率,无疑对医院感染的监测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李慧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加强手术室医用废弃物的管理

    手术室是医院感染监测与控制的重要部门,担负着各科常规手术和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任务.对手术室医用废弃物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是控制与预防医院感染、避免造成社会环境危害的重要环节.

    作者:张开玲;于爱玉;高娟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乌鲁木齐地区儿童3种革兰阴性杆菌ESBLs耐药基因分型的研究

    目的 对2003-2007年乌鲁木齐地区儿童肺炎患者筛检出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3种革兰阴性耐药菌进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耐药表型和基因分型的研究,以了解ESBLs在儿童革兰阴性耐药菌中的分布及差异性.方法 采用VITEK32鉴定分离菌株,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的标准,采用K-B法确证ESBLs;后用基因芯片技术对ESBLs耐药菌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耐药表型显示,5年中产酸克雷伯菌ESBLs产生率由84.3%下降至35.3%,肺炎克雷伯菌稳定在50.O%~60.0%,而大肠埃希菌却由34.4%上升为72.1%;基因分型显示,大肠埃希菌多集中在ctx-m-9型和tem+ctx-m-9型,肺炎克雷伯菌大多同时带有tem型和shy型.产酸克雷伯菌则多集中在tem+ctx-m-3型.结论 乌鲁木齐地区儿童患者ESBLs产生率较高,3种革兰阴性菌耐药表型和基因型各不相同,应进一步加强对产ESBLs菌株的地方性流行病学监测.

    作者:刘军;杨好治;张文利;施星海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依替米星体外抗菌活性及其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协同作用研究

    目的 研究依替米星对临床常见病原菌的体外抗菌活性以及依替米星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联合抑菌效果.方法 纸片扩散法比较依替米星与其他药物对临床常见病原菌的体外抗菌活性,肉汤棋盘法测试依替米星与哌拉西林对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和依替米星与头孢他啶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协同作用.结果 依替米星对克雷伯菌属、非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肠杆菌属、变形菌属保持了较高的活性(敏感率68.9%~100.0%),对MSSA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敏感率也较高(85.1%~96.3%),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敏感率为59.8%;在氨基糖苷类药物中,其敏感率高于庆大霉素,稍逊于阿米卡星;依替米星与哌拉西林对MSSA的联合抑菌效应.以及依替米星与头孢他啶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联合抑菌效应均获得90.0%的协同率,联合后各抗菌药物的MIC50及MIC90均比单药的MIC50、MIC90低75.0%~87.5%.结论 依替米星对大多数临床分离菌株有较高的体外抗菌活性,其与β-内酰胺类药物在体外对MSSA和铜绿假单胞菌有较好的联合抑菌效果.

    作者:杨启文;徐英春;王辉;张小江;谢秀丽;原英;陈民钧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耐氨苄西林肠球菌β-内酰胺酶及基因的检测

    目的 采用不同方法检测耐氨苄西林肠球菌的β-内酰胺酶,以提高β-内酰胺酶的检出率,指导临床选药治疗.方法 根据美国CLSI指南做药敏试验,用头孢硝噻吩纸片法和试管法检测β-内酰胺酶及PCR检测blaZ基因,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检测pbp4的基因突变.结果 耐氨苄西林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对青霉素、高浓度庆大霉素、高浓度链霉素、左氧氟沙星、红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利福平的耐药率分别为100%、100%;86%、76%}46%、44%;84%、74%;100%、94%;54%、58%142%、36%;62%、58%.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菌株;50株粪肠球菌纸片法β-内酰胺酶阳性率为8%,试管法26%;PCR检测blaZ基因的阳性率为88%;50株屎肠球菌纸片法未检测出阳性菌株,试管法检出的阳性率为2%;PCR检测blaZ基因阳性率为22%;50株粪肠球菌经SSCP分析及测序未发现有义突变位点.结论 由β-内酰胺酶介导的耐氨苄西林粪肠球菌检出率明显高于屎肠球菌,PCR法优于头孢硝噻吩法,头孢硝噻吩法中试管法较纸片法检出阳性率高.

    作者:许淑珍;童乐艳;于艳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512例神经内科NICU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的研究

    目的 分析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患者及其分离的病原菌耐药性,为临床降低NICU患者的医院感染提供证据.方法 对NICU的1027例患者进行筛选,对其中512例医院感染的患者及分离出的813株病原菌,在感染的种类、病因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NICU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高(49.85%),以呼吸系统及泌尿系统感染多见,G-杆菌中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高(62.61%),对头孢哌酮/他唑巴坦、头孢他啶耐药较低,G+球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高(28.16%),对万古霉素敏感.结论 及时的细菌学检查,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及规范的医疗行为是控制NICU医院感染发病率的主要因素.

    作者:臧大维;刘娟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新型泡沫型皮肤消毒剂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 评价新型泡沫型皮肤消毒剂在手术室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引进新型泡沫型皮肤消毒剂后48名次外科手术人员消毒手细菌培养结果及544例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率,以传统的乙醇浸泡刷手法作为对照组.结果 试验组48名和对照组56名外科手术人员消毒手细菌培养结果均无细菌生长;试验组患者切口感染15例,感染率2.8%,对照组患者感染26例,感染率3.6%,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90,P>0.05).结论 新型泡沫型皮肤消毒剂的正确使用同样可以使手的消毒达到无菌要求,手术室医务人员使用新型泡沫型皮肤消毒剂后.未增加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

    作者:张丽花;王美女;雷旭红;宋勤 刊期: 2008年第07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