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晚期肺癌综合治疗中合并肺部真菌感染32例分析

郭其森;韩其政;宋立华;张宝轩;陈正勤;王志英

关键词:医院感染, 真菌, 肺肿瘤
摘要:肿瘤患者由于本身的免疫功能降低,化疗、放疗的影响,不合理使用激素及抗生素,极易造成真菌感染或合并细菌的二重感染.现将32例肺癌患者住院期间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报告如下.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呼吸内科患者呼吸道带真菌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探讨呼吸科患者呼吸道带真菌状况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380例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的咽拭子和痰真菌培养结果,进行呼吸道带真菌情况的流行病学调查. 结果上呼吸道真菌寄生人数为58例,寄生率为15.26%;肺部真菌感染人数18例,感染率4.74%;上呼吸道真菌寄植人群主要>60岁,达75.9%,<60岁年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有呼吸系统慢性疾病者的寄生率和感染率分别为26.67%和10.67%;非呼吸系统慢性疾病者的寄生率和感染率分别为7.83%和0.87%;P<0.005,统计学差异显著. 结论老龄患者和慢性呼吸道疾病者是真菌寄植和感染的高发人群,应当作为预防呼吸道真菌感染的重点人群.

    作者:滕维亚;宁昌;章涛;宋绍辉;郎春花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医院消毒质量监测与分析

    为了加强医院消毒管理工作,提高医院消毒质量,认真落实消毒隔离制度,降低和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率,于2003年6月对本院一些重点科室消毒前后空气及清洁消毒后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等进行了微生学监测,现总结如下.

    作者:何菊英;李龙江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重组人生长激素对腹腔大肠埃希菌感染大鼠内毒素血症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严重腹腔内大肠埃希菌感染大鼠内毒素血症的影响. 方法 SD大鼠75只,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感染组和治疗组(后两组又再分为1 d、3 d两个亚组),每组15只;感染组:腹腔注射鸵鸟株大肠埃希菌标准菌株悬液(1×1010 CFU/L,15 ml/kg);治疗组:腹腔注射大肠埃希菌后给予rh-GH (2.25 U*kg-1*d-1) 肌内注射治疗;于注射后24、72 h分别测定各组大鼠的血浆内毒素含量、血浆TNFα浓度、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及平均动脉压(MAP). 结果感染组血浆内毒素含量显著升高,24 h和72 h分别为(0.256±0.052)和(0.189±0.052) EU/ml,明显高于对照组[(0.111±0.053) EU/ml,P<0.01],血TNFα明显升高[(3.59±0.69)/(2.88±0.74) μg/L,P<0.05],呈现典型而严重的感染性休克临床经过,MAP显著降低[(8.99±3.01)/(16.61±1.85) kPa,P<0.01];治疗组血浆内毒素含量在感染后24 h轻度升高[(0.150±0.039) EU/ml],72 h降至正常对照水平[(0.108±0.042) EU/ml],与感染组比较,两个时点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72 h血TNFα浓度[(1.54±0.36) μg/L]明显低于对照组[(2.88±0.74) μg/L,P<0.01]和感染组[(2.23±1.09) μg/L,P<0.05],血压基本维持稳定[(15.25±2.12)/(16.61±1.85) KPa],24 h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比对照组和感染组明显升高. 结论 rh-GH有助于降低严重腹腔内大肠埃希菌感染大鼠血浆内毒素含量和TNFα浓度,减轻内毒素血症和休克程度,维持血压稳定,上调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和炎症部位噬菌细胞数量,防止细菌入血及不可控的炎症反应放大和器官功能损害,改善实验动物预后.

    作者:应明英;林英;黄英;王树人;植茂辉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口腔科医疗器械乙型肝炎病毒污染分析

    目的通过对口腔医疗器械乙型肝炎病毒污染状况的调查,找出其分布的特点,加以克服,以提高医疗质量. 方法分别用ELISA法检测HBsAg和用斑点杂交试验多聚酶链反应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基因(HBV-DNA). 结果不同级别医疗单位之间差异显著,其中镇级以下医疗单位污染为严重;不同种类口腔医疗器械之间有差异,其中以手机的污染为严重;不同消毒方法之间有差异,其中以0.1%苯扎溴铵消毒效果为差. 结论应加强对基层医疗单位消毒工作的监管,采用行之有效的消毒方法(首选压力蒸汽灭菌)处理口腔医疗器械.

    作者:肖文忠;雷满根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部队基层医疗机构消毒灭菌调查及评价

    目的调查部队基层医疗单位消毒灭菌状况,提出改进措施.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表及现场抽查方式,对34所基层医疗单位的消毒灭菌方法、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管理等进行调查和评价. 结果部队基层单位对医疗用品采用有效消毒灭菌方法占62.72%,不适当的消毒灭菌方法占24.42%,未消毒处理物品占12.86%. 结论基层医疗单位应落实消毒灭菌制度,更新知识,加强监测.

    作者:张瞿璐;靳桂明;董玉梅;李自琳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泌尿生殖道支原体体外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状况及耐药谱. 方法应用支原体药敏试剂盒,对598例泌尿生殖道标本进行支原体型别鉴定及10种抗生素耐药性检测. 结果 598例标本中检出支原体233例(39.0%),男女性别感染率分别为39.1%和38.8%;解脲脲支原体(Uu)阳性159例(68.2%),显著高于人型支原体(Mh)感染(14例,6.0%)及Uu-Mh混合感染(60例,25.8%)(P<0.01);药敏试验显示95.7%支原体患者有不同程度耐药;支原体型别不同、患者性别不同对10种抗生素的耐药谱均不相同. 结论加强支原体的药敏检测,根据药敏结果合理用药,对防止支原体耐药株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郑松贵;金玲玲;李小永;周舫;李午;林跃跃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病房空气微生物监测分析

    目的对医院旧病房、新装修后的空房和入住3年的新建病房空气微生物进行监测,探讨空气质量与医院感染相关性. 方法采用自然菌沉降法对不同病房空气微生物进行采样,并对细菌和真菌进行分类鉴定. 结果旧病房空气微生物含量明显高于新建空房和入住3年的房间(P<0.05),使用中的房间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及不动杆菌属等条件致病菌比新建空房间增高,真菌比例增加尤为明显. 结论应定期维修、翻新病房,加强病房空气消毒及净化,降低室内空气微生物含量,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董玉梅;靳桂明;张瞿璐;吴凌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新生儿马红球菌性败血症1例报告

    马红球菌(Rhodococcus equi)属红球菌属(旧属棒杆菌属),为革兰阳性无动力菌,是人类较少见的机会致病菌.2002年3月我院检验科微生物室从1例新生儿血中分离出该菌,报告如下.

    作者:董玉梅;靳桂明;张瞿璐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戒毒机构检验技术人员预防艾滋病的措施

    艾滋病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所致,我国权威部门1999年发表的报告指出,我国31个省、自治区全部出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报告17 302例,其中吸毒人员12 531例,占全部感染的72.4%.由此可见,在吸毒人群中艾滋病正处于高速增长期和HIV潜在的传播危险性.作为吸毒人员强制收容和进行治疗的戒毒机构,既是一个治疗中心,又可能是一个传播疾病的中心.尤其对检验技术人员,因在日常工作中常接触吸毒人员的血液、尿液,如果没有严格的预防措施,后果不堪设想.

    作者:肖瑞森;郝玉梅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后医院感染

    调查我院2000、2001年,1 739例次纤支镜术后发生5例医院感染的临床资料,并对其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进行分析.

    作者:石娜;徐卫;舒雪芹;廖洪菊;徐莉珠;陈永平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肝硬化患者院内获得性肺炎临床分析

    目的为探讨肝硬化患者院内获得性肺炎的特点及耐药情况. 方法分析120例肝硬化患者院内获得性肺炎的临床资料. 结果代偿性肝硬化患者的获得性肺炎发生率为42%,失代偿性肝硬化者为31%,其主要诱发因素为应用抗生素及免疫调节剂不合理;主要病菌为G-杆菌占78.1%,其中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真菌感染占13.4%;感染时间多见于入院第2~3周. 结论病原菌对抗生素耐药情况严重,治疗应根据药敏试验和临床经验合理选用抗生素.

    作者:周建英;柳盛;刘勇鹏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PVC袋装输液混压灭菌法的灭菌效果观察

    目的通过3种不同的灭菌方法,观察PVC袋装输液混压灭菌的灭菌效果. 方法采用化学指示胶带和生物菌片指示结果比较法,并采用10点同步验证和Fo值显示以及PVC袋装输液破损、输液质量如:含量、pH值、5-HMF、无菌、热原的检测的结果比较. 结果在3种不同的灭菌方法中,化学指示和生物菌片指示121℃15 min混压灭菌为合格,同步验证和Fo值显示混压灭菌程序的灭菌器内均匀一致,破损率、输液质量比较显示121℃15 min混压灭菌质量明显高于另两种灭菌方法. 结论混压灭菌完全适合PVC袋装输液,并使其输液质量明显提高,建议PVC袋装输液灭菌采用121℃15 min混压灭菌.

    作者:吴汉斌;吴杲;童学周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加强血液透析室的管理预防医院感染

    1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为了使血透室管理实施规范管理,工作制度化、标准化,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根据我院印发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度>,制定了<血透室保洁消毒管理制度>,并落实到班、落实到人,每日检查及查漏补缺,纠正不足.

    作者:刘学宁;刘立森;齐莫寒;施宏宇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急性白血病医院获得性肺炎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发病情况、危险因素及病原学特点. 方法对372例急性白血病住院患者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急性白血病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病率为15.6%,病死率48.3%;中性粒细胞数下降、年龄、激素、化疗、不合理抗生素的使用及住院时间长是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主要危险因素;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及真菌是主要致病菌. 结论对中性粒细胞数<1.0×109/L的患者进行保护性隔离并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是必要的措施.

    作者:章正华;万楚成;郭仁慈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三级预防策略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以预防为核心,更有效、更经济的防治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的危害. 方法将三级预防策略应用在医院感染控制中. 结果一级预防是医院全人群根本预防,突出健康教育、知识培训、环境改善、各项制度及操作强制性督导等措施来实施;二级预防是重点科室的防治,消除易感人群的危险因素,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三级预防是控制医院感染发展、降低病死率、防止医院暴发流行;三级预防强调预防为主的综合性措施,增强医院人群对医院感染的关注和热情,积极参与医院感染控制实践中. 结论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应充分发挥三级管理组织作用,做到全员参与、综合预防、全程监控、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

    作者:靳桂明;刘幼英;张瞿璐;陈大军;王琼书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检验报告单的污染及对策

    检验报告单是临床医生与检验科之间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然而传统的工作流程是用化验单裹着一管血或用尿(便)杯压着一张化验单送到检验科检验,经常出现血、尿等标本洒溢到化验单上造成污染.化验单污染成了医院感染的一条重要播散途径.

    作者:史连义;汪阳林;胡长征;张晓梅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晚期肺癌综合治疗中合并肺部真菌感染32例分析

    肿瘤患者由于本身的免疫功能降低,化疗、放疗的影响,不合理使用激素及抗生素,极易造成真菌感染或合并细菌的二重感染.现将32例肺癌患者住院期间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报告如下.

    作者:郭其森;韩其政;宋立华;张宝轩;陈正勤;王志英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组合移动式空气幕在临床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研究组合移动式空气幕在临床手术过程中,对手术间空气质量的改善程度.方法应用LWC-I 离心式空气微生物采样器对安装组合移动式空气幕的手术间,以传统方法消毒的手术间,以及万级固定层流净化手术间,90例患者手术过程中空气质量的采样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安装组合移动式空气幕的手术间空气中的浮游菌为147.88 CFU/m3,能够达到国家万级手术间空气浮游菌的洁净标准.结论组合移动式空气幕的应用,有助于改善我国医院手术室空气质量的现状,有效控制手术期的感染.

    作者:宋烽;张邯红;文玉琴;张金凤;索继江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医院内革兰阴性杆菌产生β-内酰胺酶的特点

    医院内革兰阴性杆菌对β-内酰胺类耐药的主要机制是这类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令人瞩目的是它们产生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头孢菌素酶和碳青酶烯酶,它们可以不同程度地水解超广谱头孢菌素和碳青酶烯类.以下综述文献已经发表的β-内酰胺酶,包括:SHV型,TEM型,OXA型,CTX-M型,质粒介导的头孢菌素酶和碳青酶烯酶的种类,发现地,发现或报道的时间及等电点[1].

    作者:徐英春;赵锐;陈民钧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备用状态中心吸引器瓶盖内侧细菌污染的调查

    目的了解医院中心医用吸引设备终端吸引器瓶盖内侧细菌污染情况,并检测与污染密切相关的细菌类型. 方法用常规细菌培养法对全院病区抢救室及手术室的中心吸引器瓶盖内侧采集样本培养并分离鉴定. 结果检测的65份标本中细菌污染率为64.6%,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 结论吸引器瓶盖内侧细菌污染可能是医院感染的潜在污染源,有必要进行定期清洁消毒.

    作者:魏聿萍;张淳;黄占苗;吴新梅;陈复兴 刊期: 2003年第12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