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肾移植术后并发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分析

许龙根

关键词:肾移植术后患者, 带状疱诊, 疱疹病毒感染, 现报告如下, 肾移植患者, 治愈, 随访, 年龄, 复发, 调查
摘要:为了解肾移植术后患者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我们对1989年4月~2000年4月在我院肾移植患者进行调查,现报告如下. 1结果1.1 一般情况本组肾移植术后带状疱疹病毒感染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25~62岁,平均41岁.带状疱诊发生于术后1~12个月内9例、1~3年6例.15例全部治愈,经8个月~6年随访无1例复发.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65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的住院病历回顾性分析,对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抗生素、激素的应用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医院感染率42.85%,多因素分析表明,基础疾病、住院时间的长短、年龄、病情的严重程度、侵入性操作等,是引起格林巴利综合征医院感染率的主要原因.结论减少危险因素,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是降低格林巴利综合征医院感染率的有效措施.

    作者:吴晓翠;张剑平;刘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医院感染皮氏伯克霍尔德菌的分离与鉴定

    我室于2000年9月从1例患者腹壁脓肿物中分离出1株皮氏伯克霍尔德菌生物一型(Burkholderia pickettii biovar1).现报告如下.1病例摘要患者男,28岁,2000年6月29日曾在我院行阑尾切除术,一月余后无明显诱因又出现右下腹阵发性锐痛,自服消炎药病情无明显好转.近4 d来发现右下腹部有一约鸡蛋大小肿块,伴剧痛、畏寒,发热,乏力,无腹胀、腹泻、血便病史.在我院门诊诊断为腹壁脓肿,给予抗炎对症治疗,病情无好转,于2000年9月18日再次住院.9月20日行肿块穿刺抽出黄白色脓液,做细菌培养,随后做脓肿切开引流术,术中探查脓肿于腹内斜肌、腹横肌下,细菌培养检出皮氏伯克霍尔德菌生物一型.经用克林霉素、头孢拉定、诺氟沙星等抗生素治疗近两周后痊愈出院.

    作者:储从家;孔繁林;吴惠玲;高晓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浅谈介入性诊疗的全面管理

    目的为减少介入性诊疗感染发生率.方法从介入性诊疗的术前准备、手术过程、术后处置等3个重要环节进行全面管理.结果医院加强了综合管理,减少了感染的发生率.结论只有实施介入性诊疗的全面管理,才能保证医疗安全,减少感染的发生.

    作者:徐维珍;楼慧萍;王静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预防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感染的预防措施.方法对1999年7月~2001年3月收治的15例17膝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无1例发生术后感染,术后膝关节功能满意.结论术前正确选择患者,认真术前准备,术中严格手术室无菌操作,术后合理引流,合理使用抗生素能有效预防术后感染.

    作者:王小玲;张力成;潘可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无菌区不同阶段空气含菌量监测

    目的保护供应室无菌区空气洁净度.方法对3个不同时期无菌区进行空气动态监测.结果无菌区空气含菌量:旧供应室100~500CFU/m3,新供应室100~200CFU/m3,加强管理后0~50 CFU/m3.结论改善条件,严格管理,加强人员在职教育对控制医院感染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黄朝晖;王华生;袁凤京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复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临床常见产酶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比较

    目的比较哌拉西林/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联合制剂与哌拉西林、氨苄西林及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471株临床分离产酶菌的体外抗菌作用.方法以琼脂平皿两倍稀释法测定低抑菌浓度(MIC).结果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体外抗菌作用稍强于哌拉西林/舒巴坦,两者比较哌拉西林显示出较强的抗菌活性.氨苄西林/舒巴坦与氨苄西林比较显示出较强的抗菌活性;头孢哌酮/舒巴坦对产酶G杆菌的MIC90值,较哌拉西林/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低8~16倍;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比较哌拉西林/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具有更强的抗菌活性.结论哌拉西林/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及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临床常见产酶菌均有很好的抗菌活性.

    作者:陈东科;张瑞琴;张秀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军卫一号分系统医院感染监控管理软件

    目的为了进一步研究感染发生规律,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同时为各层次领导服务提供必要的感染资料信息并与军卫一号工程接轨.方法采用客户/服务器模式、面向对象技术,在总结了多年来军队医院感染的工作经验基础上,研究开发出军卫一号分系统医院感染监控管理软件.结果医院感染监控管理软件能对医院感染患者进行全流程监测、分析、统计、浏览、查询,形成图文并茂的动态监测图表,使医院感染控制人员从繁琐的资料汇总统计中解放出来,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资料的分析、指导、解决实际问题上.结论军卫一号分系统医院感染监控管理软件成为整个医院信息系统的一个组成环节,是一个医院医疗质量控制系统.

    作者:张延霞;冷金昌;陈世平;田晓丽;邢玉斌;时凤丽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社区获得性快生长型非结核分支杆菌肺病58例分析

    目的了解社区获得性快生长型非结核分支杆菌肺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86年1月~1997年间痰抗酸杆菌培养阳性3 907例中,经菌型鉴定证明为快生长型非结核分支杆菌肺病者5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按Runyon分类法,感染Ⅵ型偶然分支杆菌38例,龟分支杆菌20例;男39例,女19例;病程8~40年;主要症状咳嗽、咯白粘痰、咯血、发热;X线胸片两侧受累者60.3%,左侧24.1%,右侧15.5%;对异烟肼、链霉素、乙胺丁醇、利福平、对氨基水杨酸、丙硫异烟胺耐药率很高,而对卡那霉素耐药率相对较低.结论快生长型非结核分支杆菌肺病者病程长、症状不特异、耐药率高、抗结核治疗疗效差.

    作者:褚海青;李惠萍;何国钧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真菌尿34例分析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合伴真菌尿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预防.方法通过对34例重型颅脑损伤出现真菌尿的患者进行调查和分析,包括危险因素及滋生和感染临床症状,尿液特点和菌种.结果重型颅脑损伤合并真菌尿有昏迷时间长、留置尿管时间长、抗生素不合理应用、并发症多等危险因素;真菌感染:白细胞>10个/HP,真菌计数>10/ml;真菌滋生:高倍下可见真菌丝,白细胞<10个/HP.结论避免危险因素,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尿液性状判定真菌尿是滋生或感染并采取不同方法治疗,是预防和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真菌尿的措施.

    作者:罗新名;肖建军;张兵;刘正义;高玉松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紫外线金属反光罩的作用

    对紫外线有无金属反光罩和金属反光材料不同,对紫外线强度影响进行调查,现报告如下.1 方法采用UVR-254紫外线强度计,对病区安装的抛光铝板反光罩紫外线灯56支、无反光罩紫外线灯34支和51支不锈金属反光罩进行监测.2结果抛光铝板制成反光罩的紫外线灯管强度与无反光罩紫外线灯管强度有显著性差别(P<0.01),而装不锈钢与抛光铝板不同金属材料对紫外线强度无明显差别(P>0.05),见表1.

    作者:江美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肠球菌耐药现状和合理使用抗生素

    目的分析肠球菌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为临床提供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肠球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分离出56株粪肠球菌和17株屎肠球菌;17株屎肠球菌中除1株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庆大霉素敏感外,其他16株菌对万古霉素以外的15种抗生素均为100%耐药;粪肠球菌耐药率高的是苯唑西林,耐药率达96.42%,青霉素耐药率为10.71%,亚胺培南耐药率为1.78%;10μg/片庆大霉素耐药率为89.28%、120μg/片庆大霉素耐药率为28.57%;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为41.07%,头孢类抗生素耐药率在20%~98.21%范围之间;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未见耐药,万古霉素也未见耐药;但其中有13株菌表现中度敏感占23.21%.结论屎肠球菌的耐药明显高于粪肠球菌,临床在使用抗生素时,应根据实验室的报告进行调整.

    作者:宣天芝;陶风容;李金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肾移植术后并发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分析

    为了解肾移植术后患者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我们对1989年4月~2000年4月在我院肾移植患者进行调查,现报告如下. 1结果1.1 一般情况本组肾移植术后带状疱疹病毒感染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25~62岁,平均41岁.带状疱诊发生于术后1~12个月内9例、1~3年6例.15例全部治愈,经8个月~6年随访无1例复发.

    作者:许龙根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非发酵菌在慢性肺心病患者下呼吸道感染中的变迁

    目的探讨慢性肺心病下呼吸道感染非发酵菌的变迁.方法回顾性比较分析1992~1996年及1997~1999年两个时间段中非发酵菌在慢性肺心病下呼吸道感染中的发生率及耐药性的变迁.结果 1997~1999年与1992~1996年比较,非发酵菌在慢性肺心病下呼吸道感染中的发生率显著增多,由37%升高至44.4%;非发酵菌中仍以不动杆菌属(23.2%)和假单胞菌(15.7%)占前两位,而嗜麦芽黄单胞菌较前明显增加,由0.5%增加至4.6%;1997~1999年与1992~1996年相比,非发酵菌对抗生素的耐药菌株也在增加,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头孢哌酮,以及醋酸钙不动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哌酮、环丙沙星的耐药菌株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加.结论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非发酵菌在慢性肺心病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显著增加,且耐药性也呈上升趋势.

    作者:陈哲;王彦;王燕;陈宝元;陈光瑾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氧气湿化瓶及导管细菌学调查

    引起医院感染重要的传播途径,是各种直接接触患者的器具物体表面染菌,对此我们进行专门调查.1 资料1997~1998年,对内外科病区及急诊室所用的氧气湿化瓶内壁及内导管消毒后进行细菌及微生物本底抽查,采集标本50份,做物体表面的细菌监测.

    作者:江开碧;马晓玲;施丽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体外循环术中病毒性肝炎医源性感染的预防

    目的针对体外循环手术特点,提出病毒性肝炎医源性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近1年收治的148例肝炎病毒携带者,在施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医源性感染情况.结果 148例肝炎病毒携带者中,HAV 2例,HBV 107例,HCV11例,HDV 16例,HEV 12例;全部患者在施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均未发生医院交叉感染.结论健全消毒隔离制度,重视卫生宣教,加强规范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及交感染中起决定作用.

    作者:李双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重复机械通气导致肺部感染及对策

    目的探讨呼吸衰竭重复机械通气患者肺部细菌感染的细菌分布及耐药变迁并提出经验性对策.方法住院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呼吸衰竭患者经机械通气等治疗好转脱机后再感染,治疗中需要重复机械通气;对本组患者取其深部痰标本培养及药物敏感测定,连续两次相同阳性结果为观察有效标本.结果阴沟杆菌、不动杆菌分别占26.09%和24.64%,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17.39%,金黄色葡萄球菌10.15%,白色念珠菌8.69%,表皮葡萄球菌7.24%;细菌对常用几大类抗生素耐药株多于敏感株,少数细菌对少数药物敏感性大于耐药性;5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应用,全面预防、积极支持为抢救成功之关键.

    作者:艾华;沈爱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全自动血培养仪的临床应用及其评价

    目的对全自动血培养仪(BacT/Alert)的临床应用作一评价.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用BacT/Alert系统对2 689份血标本进行检测,针对不同年龄患者对象选用标准需氧瓶、厌氧瓶和儿童专用培养瓶进行增菌培养,对其检出阳性的时间、阳性率及细菌种类进行了评估.结论培养时间缩短至5d、24h以内阳性者为62.9%,48 h以内阳性者89.0%,72 h以内阳性者96.1%,培养阳性率为12.8%,共检出59种菌,其中革兰阳性球菌的比例高达40.9%.结论 BacT/Alert无论从阳性出现时间、检出细菌种类包括营养条件较高的细菌、阳性率均明显提高;而且操作简便,结果快速、明确.

    作者:王卫萍;邵海砜;李珍大;张小卫;秦卫松;宗永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医院细菌耐药性结果分析

    目的为控制医院感染、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1997~1998两年间我院细菌耐药性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革兰阴性菌仍是引发感染的主要细菌;与1997年相比,1998年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属细菌和克雷伯菌的平均耐药率明显增加,特别是克雷伯菌,平均耐药率增加1.4倍;碳青霉烯类药物具有良好的抗革兰阴性菌效能;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总耐药率明显上升.结论医院感染基本得到控制,但个别问题不容忽视,如氟喹诺酮类和磺胺类药物的耐药.

    作者:董崴;古东东;鲍燕燕;史成和;张永林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泌尿道感染与留置导尿管时间相关性研究

    导尿术在抢救危重患者、术后患者及产妇分娩后的护理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对观察患者的肾功能情况是必不可少的,但也大大增加了院内泌尿道感染的机会.几年来我院院内泌尿道感染仅低于呼吸道感染.本文对我院1999年62例院内泌尿道感染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赵敏;王雪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头孢类抗生素对临床常见革兰阴性杆菌体外抗菌活性的比较研究

    目的为证实头孢吡肟的抗菌作用.方法利用临床分离的常见革兰阴性杆菌,对头孢吡肟与常用的第三代头孢菌素和氨曲南的体外抗菌活性进行比较.结果头孢吡肟和头孢他啶对临床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总体上比头孢噻肟和氨曲南强,尽管头孢吡肟对染色体介导的I类头孢菌素酶的诱导作用弱并能耐受其水解,以致耐头孢他啶的产气肠杆菌、弗劳地枸橼酸杆菌对头孢吡肟的体外抗菌活性仍敏感,但由于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在阴沟肠杆菌中的出现,使阴沟肠杆菌对头孢吡肟的耐药率高达27.9%.3种非发酵菌对头孢吡肟的敏感性也不比其他广谱头孢菌素更高,甚至在铜绿假单胞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中,头孢吡肟比头孢他啶的耐药率更高.结论对头孢吡肟而言,除非采取了有力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防止ESBL和多重耐药细菌(如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扩散,使用头孢吡肟治疗严重感染的住院患者并不安全有效.

    作者:熊薇;张文池;陈如;刘守桂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