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传忠;朱小瑜
目的 研究医院内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的发生及结局,并分析需要CPR患儿的预后,以提高CPR的成功率.方法 应用Utstein模式登记表对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我院需要CPR且年龄>28 d的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以自主循环恢复(returning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 24 h为近期预后(复苏成功)的评价标准,对于出院患儿,在出院后6个月应用小儿脑功能类别量表进行脑功能评价.结果 需要CPR患儿共36例,其中ROSC> 24 h共15例,占需要CPR患儿的41.7%,存活至出院共7例,占需要CPR患儿的19.4%.单因素分析ROSC> 24 h组患儿在起始心脏节律、是否需要除颤及合并基础疾病方面与ROSC< 24 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SC >24h组起始心脏节律以窦性心动过缓为主,在CPR中如需要进行除颤则预后欠佳,基础疾病为心脏病患儿预后不佳;对出院患儿随访除1例失访外,4例患儿脑功能评分在2级以下,4级及5级各1例.结论 我院院内CPR成功率与发达国家报道类似,起始节律、是否需要除颤及合并基础疾病影响近期预后,CPR患儿能够存活则神经系统预后相对较好.
作者:张欣;李星;王颖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是儿科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糖皮质激素是其首选和基础用药,然而临床中约有10% ~ 20%的患者对激素耐药,耐药机制复杂.研究显示糖皮质激素受体参与了耐药的发生.本文就肾病综合征患儿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及其基因多态性做一综述.
作者:张秀敏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血清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Ⅰ,IGF-Ⅰ)在危重症患儿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同期入住PICU的脓毒症患儿42例为脓毒症组,先天性心脏病择期在体外循环下行开胸手术治疗后的患儿20例为术后组,检测入院次日及手术后次日晨血清GH和IGF-Ⅰ水平,选择健康体检儿童60例为对照组,比较组间GH、IGF-Ⅰ水平的变化.结果 脓毒症组GH水平为(6.71±6.62) ng/ml,术后组GH水平为(8.86±8.06) ng/ml,,两者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87±3.31)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脓毒症组与术后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脓毒症组IGF-Ⅰ水平为(63.72±54.17) ng/ml,与术后组(119.06±102.12) ng/ml和健康对照组(154.22±107.10) ng/ml比较,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脓毒症组内存活者与死亡者比较GH无统计学意义差异,IGF-Ⅰ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危重症时GH水平升高对机体应激具有积极作用;脓毒症时IGF-Ⅰ水平显著降低,可作为反映重症感染存在的较灵敏指标,并有助于判断预后.
作者:田杨;曾洁群;朱翠平;郑锐丹 刊期: 2013年第06期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是极不成熟早产儿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目前尚缺乏特效的治疗药物和手段,因此,预防BPD的发生、发展远比治疗重要.本文针对导致BPD发病的中心环节,系统介绍了预防早产,防治机械通气、氧化应激和感染或炎性导致的肺损伤等方面的进展.
作者:常立文 刊期: 2013年第06期
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是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人群,造成早产儿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增加,如何预防和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减少其对早产儿的损伤,成为新生儿科医生关注的热点.本文主要对早产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作重点阐述.
作者:杨传忠;朱小瑜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健康儿童早搏、房室传导阻滞、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与年龄、性别的关系.方法 1581例健康儿童分为3~6岁、~10岁、~12岁3组,按年龄、性别及室性早搏发生与否分组进行心律失常发生率、HRV的5项时域值的比较.结果 (1) ECG和24h心电监测(Holter)示健康儿童的平均心率、慢心率和快心率随年龄增加而降低,PR、QTc间期相反,除PR间期外其余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健康儿童Holter和ECG心律失常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810,P<0.05).(3)不同年龄组室上性早搏、室性早搏、Ⅰ.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年龄增长有升高或下降趋势;与3~6岁组比较,~ 10岁和~12岁组室性早搏发生危险度明显增加(OR =1.31和2.04).(4) HRV的5项时域指标值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各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 HRV的5项时域指标值男性均高于女性(P<0.01).(6)按室性期前收缩分组,HRV的5项时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健康儿童的心率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QTc间期随年龄增加而延长.(2)健康儿童Holter检测心律失常中室上性早搏的发生率高.(3)健康儿童中室上性早搏、室性早搏的发生随年龄增长而增多,青春前期更明显.Ⅰ°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随年龄的增长有下降趋势.上述类型心律失常的发生与性别无关.(4)健康儿童HRV存在年龄差异,提示儿童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发育尚不成熟.(5)青春期前,男女间HRV的差异为显著,提示可能此年龄段男女间心脏自主神经发育的不一致性.(6)健康儿童室性早搏的发生大部分为良性早搏.
作者:马丽娟;石琳;吴铁吉;郑彤;李露萍;王琍;汪芸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在高氧致新生鼠慢性肺疾病(chronic lung diseases,CLD)发生、发展过程中,肺组织Smad4、Smad7蛋白的变化及其可能的作用.方法 将出生12h内的64只新生Wistar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高氧组和空气组(对照组),每组均为32只.采用高体积分数氧诱导CLD模型,于实验1、3、7、14d分离大鼠肺组织.应用Masson染色观察大鼠肺组织形态学改变,采用肺组织纤维化评分以确定肺纤维化程度.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测定大鼠肺组织中Smad4、Smad7的表 达水平.结果 与空气组比较,高氧组大鼠肺组织纤维化程度明显增强(肺组织纤维化评分7 d:2.67±0.21 vs 0.58±0.17;14 d:4.48±0.24 vs 0.63±0.13,P<0.05);肺组织Smad4、Smad7蛋白主要定位于肺上皮细胞及间质成纤维细胞;Smad4蛋白表达强度明显增强(7 d:122.35±10.30 vs 140.08±7.77;14 d:129.70±7.33 vs 144.99 ±6.49,P<0.05);Smad7蛋白表达第14天明显减弱(132.16±4.38 vs126.22±6.49,P<0.05).结论 暴露高氧中的新生鼠,肺组织信号传导蛋白Smad4表达上调及Smad7表达下调可能与CLD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郭春艳;富建华;薛辛东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危重症患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以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为主要临床特点.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是一个强烈的应激过程,伴随着一系列代谢变化,包括分解代谢激素(胰高血糖素、儿茶酚胺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胰岛素抵抗以及细胞因子、氧自由基和其他局部炎症介质产生的增加等,导致静息状态下能量消耗过多,心输出量和二氧化碳排出增加,基础代谢率增加.一旦患儿无法自主进食,其机体组织必需消耗自身能量贮存以满足机体的生理需求[1].应激状态下脂肪的应用受限,肌肉和内脏储存的蛋白质被分解,且被作为能量来源而消耗,尿氮排出增加.
作者:张明军;朱晓东 刊期: 2013年第06期
脑损伤是导致早产儿远期神经系统伤残和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早产儿脑损伤临床表现不典型、症状缺乏特异性,甚至无明显临床症状,诊断主要依赖颅脑影像学检查和脑功能测定.本文对早产儿脑损伤的诊治要点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以有助于临床医师加强对该病的认识、改善患儿预后.
作者:刘敬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早产儿白假丝酵母菌感染并发侵袭性泌尿系统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及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研究8例白假丝酵母菌感染的早产儿、血培养均为白假丝酵母菌,常规行尿常规、尿培养、泌尿系统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肾脏CT检查.结果 8例血培养阳性患儿中5例尿培养有白假丝酵母菌生长,尿常规均有白细胞升高,4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见肾窦强回声改变,CT检查可见肾窦区斑片状高密度影,其中1例并发肾脓肿改变.确诊病例均给予氟康唑静点治疗,其中2例由于疗程短,出现复发.结论 早产儿白假丝酵母菌感染易并发侵袭性泌尿系统真菌感染,且症状隐匿,需常规多次行尿常规、尿培养及泌尿系统影像检查,选择敏感抗真菌药物,要足疗程治疗,疗程至少6~8周,防止复发.
作者:王国华;戴春来;李玉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早产儿细菌感染具有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细菌培养阳性虽是诊断细菌感染的金标准,但阳性率低,诊断需结合病史、高危因素、实验室诊断手段及感染筛查评分进行综合评估,通过提高洗手依从性、早期肠道喂养、静脉丙种球蛋白应用及预防性抗微生物措施降低感染的发生,早期诊断、选择有效抗生素应用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作者:施丽萍 刊期: 2013年第06期
患儿,男,3h,主因“左下肢部分皮肤缺损3h”入院.患儿系G2P1,孕40周自然分娩,出生体重不详,无窒息或产伤、生后哭声响亮,Apgar评分不详.患儿双下肢部分皮肤缺损,未处理转入我科.母亲孕期体健,否认接触毒物及化学物质,无特殊服药史.否认家族中遗传病及类似病史,父母非近亲结婚.体格检查:T 36.2℃,P 120次/min,R44次/min,BP 65/29 mm Hg(1mm Hg =0.133 kPa),体重3.3kg,足月儿外貌,神志清楚,精神一般,易激惹,哭声有力,左踝关节处存在宽约2 ~3 cm环形皮肤缺损,延展至左足面皮肤及左拇趾背侧及外侧,左足第2趾背面存在约绿豆大小皮肤缺损,界限较清楚,呈鲜红色烫伤样创面,左踝关节处及左足面皮肤缺损深,无活动性出血或渗出液,见图1.
作者:李宁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对新生儿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氧合功能的影响.方法 纳入符合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标准的新生儿98例,分为PS治疗组30例及常规治疗组68例,PS治疗组经气管插管注入PS 70 ~ 100 mg/kg,其余治疗同常规治疗组.结果 两组新生儿的性别、胎龄、出生体重、肺损伤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治疗组在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后6h、12h、24 h、48 h的PaO3/FiO2、呼吸机有效指数均高于常规治疗组,而氧合指数、呼吸指数均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治疗组在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后机械通气时间[(66±13)h、(82 ±26)h]和用氧时间[(86±13)h、(103±25)h)]均较常规治疗组[(80 ±18)h、(101 ±36)h和(104±16)h、(125 ±29) h]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PS治疗新生儿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可改善肺顺应性及氧合功能,缩短机械通气及氧疗时间,有利于改善预后.
作者:常明;卢红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病例1:男,孕34周产,年龄29 d,体重4.1kg,因腹胀伴呕吐2d入院.患儿进奶后呕吐,为胃内容物、非喷射性,排便量少.查体精神反应差,腹胀,可见肠型及蠕动波,腹壁静脉迂曲扩张,腹肌韧,叩诊呈鼓音,肠鸣音亢进,可闻及气过水声及高调.腹部立位平片显示多量液气平面.入院后急查血常规示:WBC 15.55×109/L,RBC 3.16×1012/L,Hb 97 g/L,CRP 60.9 mg/L.术前诊断肠梗阻,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回肠末端及回盲部与后腹膜及腹壁粘连成团,肠间隙及肠管表面较多陈旧性黄色脓胎,阑尾呈黄白色,破絮状.诊断: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并坏疽、粘连肠梗阻,行阑尾切除术、肠粘连松解术.病理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并坏疽穿孔、阑尾周围炎.术后恢复顺利.
作者:潘俊涛;侯广军;王献良;耿宪杰;王家祥 刊期: 2013年第06期
患儿,男,6个月,因“腹泻3d,无尿、反应差1d”入院,解大便5~6次/d,为黄色稀水样便,每次量较多,无黏液脓血,无腥臭,无发热,无呕吐.2d前曾在门诊补液治疗,病情无好转,未及时复诊,入院当天无尿,刺激后不哭,无抽搐.患儿出生后母乳喂养,已添加米粉等辅食,患儿及其母均无特殊饮食(如小龙虾等)及中毒史;既往史、家族史无特殊.
作者:陆燕;张旭;邓为彬;吴鸣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PICU婴儿脓毒症、严重脓毒症的临床特征,探讨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PICU收治的141例脓毒症患儿运用回顾性病例对照(存活组与死亡组)的研究策略,以患儿入院日为研究起点,死亡或出院为终点,进行临床特点分析.并选择性别、年龄、是否有基础疾病、脓毒症严重程度、脏器受累数、入PICU当天的危重病评分、血生化指标(乳酸、白蛋白、血糖)、血气指标(碱剩余、碳酸氢根、pH值)、是否休克、培养阳性等14个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141例患儿的年龄1~12个月,其中脓毒症72例,严重脓毒症69例,死亡29例,病死率为20.6%.29例死亡患儿中,13例有基础疾病.脓毒症和严重脓毒症患儿的感染部位均以肺部为主,分别占47.2%(34/72)、47.8%(33/69);血培养均有34例阳性,分别占47.2% (34/72)、49.3% (34/69).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基础疾病、年龄、脓毒症严重程度、休克、脏器受累数、危重病例评分、血乳酸、血气pH值、碱剩余、碳酸氢根与脓毒症死亡有关.经逐步引入剔除法,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仍然与死亡相关的因素包括脓毒症严重程度(OR=22.5,95%CI=5.089,99.475)和脏器受累数(OR=3.305,95%CI=2.152,5.075).结论 婴儿脓毒症严重程度越重和器官受累数越多,死亡风险越大.
作者:李璧如;安康;曹清;赵醴;钱娟;王莹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哮喘患儿自身特应性疾病与父母哮喘、特应性疾病(过敏性鼻炎、湿疹)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呼吸门诊及住院哮喘患儿685例,采用自拟问卷方式调查患儿性别、年龄、自身特应性疾病史,父母哮喘史、特应性疾病史.结果 父母哮喘史阳性与父母哮喘史阴性的患儿相比,过敏性鼻炎(84,27%vs 47.63%)、湿疹(76.38% vs 32.95%)、湿疹±过敏性鼻炎的患病率(45.83% vs 8.65%)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父母一方特应性疾病阳性与父母特应性疾病阴性的患儿相比,过敏性鼻炎(53.69% vs50.19%)、湿疹(39.60% vs 35.60%)、湿疹±过敏性鼻炎的患病率(14.09% vs 10.7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父母一方哮喘史阳性与父母双方特应性疾病阳性的患儿相比,过敏性鼻炎(84.72% vs 68.18%)、湿疹(76.39% vs 72.73%)、湿疹+过敏性鼻炎的患病率(45.83%vs 45.4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有父亲哮喘阳性与仅有母亲哮喘阳性的患儿相比,过敏性鼻炎(87.88% vs 82.05%)、湿疹(72.73% vs 79.49%)、湿疹+过敏性鼻炎的患病率(45.45% vs 46.1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哮喘儿童特应性疾病的发病率可能只与其父母的哮喘史相关.
作者:陈剑;尚云晓;张晗;孙海会;郭锡斌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雾化吸入治疗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130例不同病因的呼吸系统疾病患儿进行家庭雾化吸人治疗,3岁以下患儿109例,占83.8%;其中哮喘儿童88例,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儿童17例;分别在治疗2周、2个月、6个月及1年后进行随访评价,记录其喘息或咳嗽情况、用药情况及活动受限情况,并对其中小于3岁的哮喘和CVA儿童进行肺功能监测.结果 130例患儿治疗2周后随访,99.2% (129/130)临床症状控制,88例哮喘儿童治疗远期有效率为71.6% (63/88),治疗6个月后,小于3岁哮喘患儿肺功能指标呼吸频率、吸气时间、呼气时间、达峰时间比、达峰容积比相比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30例患儿中出现不良反应5例,占3.8%.结论 家庭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婴幼儿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方法,临床实践证明可行、有效并且安全,尤其适合婴幼儿哮喘和CVA患儿的维持期治疗.
作者:邬宇芬;袁姝华;殷勇;王薇;张磊;张静;江帆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不同潮气量机械通气策略对手术后婴幼儿重症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疗效差别.方法 2010年10月至2012年1月我院CICU收治的先心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72 h、年龄≤3岁的患儿68例(男40例,女28例).以不同潮气量的机械通气策略分为2组:A组32例,采用小潮气量(6~10 ml/kg)的通气策略,B组36例,采用大潮气量(10 ~ 15 ml/kg),均采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模式,观察两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B组机械通气时间为(8.6±2.5)d,A组为(11.7±3.2)d,B组较A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ICU住院时间为(11.4±4.8)d,A组为(15.6±5.7)d,B组较A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2例(6.3%),气胸1例(3.1%);B组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2例(5.6%),气胸2例(5.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大潮气量机械通气策略治疗婴幼儿重症先心病术后的疗效优于小潮气量机械通气策略.
作者:陈雨青;沈杨;吴虹;朱文庆;张健;傅燕娜 刊期: 2013年第06期
患儿,女,7岁,因“肉眼血尿1周,发热3d”入院.患儿入院前l周无明显诱因出现肉眼血尿,无尿急、尿频、尿痛,家人未在意.入院前3d出现发热,体温高38.5℃,伴有单声咳嗽,于院外肌注药物2次(具体不详),效果差,故为明确诊治入院.既往8个月前,在外院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一直规律口服他巴唑8个月.
作者:乌日娜;王学军 刊期: 201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