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血清中IL-2、IL-15及TNF-α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柳颐龄;金玉;刘欣琪;秦仲达

关键词:婴幼儿, 轮状病毒性肠炎, IL-2, IL-15, TNF-α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血清中IL-2、IL-15和TNF-α含量的变化,探讨它们在急性轮状病毒性肠炎中的作用.方法留取50例急性轮状病毒性肠炎(病程<4 d)患儿血清标本,留取同期21例正常儿童的血清作为正常对照.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IL-2、IL-15及TNF-α的含量.结果50例急性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血清IL-2、IL-15及TNF-α含量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01或P<0.005).其中,IL-2含量与采血当日的大便量呈负相关(r=-0.286,P<0.05);呕吐组与未呕吐组比较IL-15含量明显降低(P<0.05);重型组与轻型组,发热组与未发热组比较TNF-α含量明显升高(P<0.05),TNF-α含量与腹泻次数呈正相关(r=0.373,P<0.01).结论细胞因子IL-2、IL-15和TNF-α在轮状病毒感染的免疫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而且与临床症状及病情轻重有关.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PICU死亡病例血清白蛋白和危重病评分的变化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儿血清白蛋白浓度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4例死亡病例血清白蛋白浓度和危重病评分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全部患儿住院早期以及中晚期血清白蛋白浓度、危重病评分之间均存在着差异,且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2,P<0.01).结论入院后血清白蛋白浓度下降是危重患儿预后不良和疾病严重性的早期预测指标.

    作者:陈琦晗;徐仑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血清中IL-2、IL-15及TNF-α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急性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血清中IL-2、IL-15和TNF-α含量的变化,探讨它们在急性轮状病毒性肠炎中的作用.方法留取50例急性轮状病毒性肠炎(病程<4 d)患儿血清标本,留取同期21例正常儿童的血清作为正常对照.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IL-2、IL-15及TNF-α的含量.结果50例急性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血清IL-2、IL-15及TNF-α含量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01或P<0.005).其中,IL-2含量与采血当日的大便量呈负相关(r=-0.286,P<0.05);呕吐组与未呕吐组比较IL-15含量明显降低(P<0.05);重型组与轻型组,发热组与未发热组比较TNF-α含量明显升高(P<0.05),TNF-α含量与腹泻次数呈正相关(r=0.373,P<0.01).结论细胞因子IL-2、IL-15和TNF-α在轮状病毒感染的免疫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而且与临床症状及病情轻重有关.

    作者:柳颐龄;金玉;刘欣琪;秦仲达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小儿热性惊厥和昏迷引发预激综合征伴房颤二例

    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危险的心律失常之一,心室率在180次/min以上者,称为极速型房颤[1].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的心室率可高达250次/min,有时心电图酷似室性心动过速,而且易发生心室颤动或转为快速型房颤,其临床意义很重要.现将我院2005年所诊治的2例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患儿报告分析如下.

    作者:邢春雨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铁与热性惊厥的研究进展

    热性惊厥是儿童发育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疾病,也是一种发育期特殊类型的癫癎综合征,发病率居小儿时期惊厥性神经系统疾病之首[1],其发病与遗传、年龄、发热、感染及机体免疫状态等因素有关.随着临床上对缺铁性贫血研究的深入,铁缺乏对行为发育及智能的影响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铁与小儿热性惊厥的关系近年也受到一些学者的重视.本文对此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今后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创造条件.

    作者:陈慧;秦苏骥;蒋瑾瑾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纠正性大动脉转位双调转术后房性心动过速一例

    患儿,男,6岁,因发现心脏杂音4年余,反复腹痛、恶心、烦躁不安4d入院.患儿在17个月时体检发现心脏杂音,3岁时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纠正性大动脉转位,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右旋心.

    作者:关玉明;肖绪武;孙玉婵;赵晓红;鞠红;荆秀娟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22例硫化氢中毒临床分析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科于2004年6月期间收治22例硫化氢中毒患儿,男10例,女12例,年龄7~15岁,患儿均有接触硫化氢气体的病史,均出现不同程度流泪、眼刺痛、流涕、咽喉部灼热感等刺激症状及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胸痛、乏力、腹痛、恶心等症状.查体见眼结膜充血,双肺呼吸音粗等体征.其中头痛、头晕5例,腹痛、恶心、呕吐3例,眼结膜充血4例,双肺呼吸音粗9例,少许干鸣音者1例.上述病例均行血常规及胸部正位片检查,白细胞总数及分数升高者8例,减少者2例.胸部X线:双肺见点片状阴影者2例,双肺纹理增强紊乱者6例.

    作者:姚秀云;秦玉生;佟景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败血症和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减少在重症监护病例中比较常见,约有20%的内科患儿及35%的外科患儿会出现血小板减少,新生儿也有22%发生血小板减少[1].其中,败血症是引起血小板减少明确的危险因素,发生率为35%~59%,败血症的严重性与血小板计数之间存在反比关系[2].以下将分别介绍在败血症时发生血小板减少的病理机制,机体反应情况,临床过程及治疗预后.

    作者:翟晓文;吴玥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咪唑安定联用吗啡在小儿创伤机械通气时镇静镇痛作用的临床评价

    目的评价咪唑安定联用吗啡在小儿创伤机械通气中的镇静镇痛作用.方法1999年3月~2005年5月我院PICU收住创伤患儿共58例,其中咪唑安定镇静组(A组)38例,咪唑安定联用吗啡组(B组)32例.镇静水平的监测采用Ramsay镇静指数评分标准,统计A、B组分别达到理想镇静指数的例数并做显著性检验.比较两组用药期间心率、呼吸、血压、经皮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值.结果B组达到理想镇静水平的例数多于A组,B组血气pH值、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心率、经皮氧饱和度均较A组改善,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咪唑安定联用吗啡在小儿创伤机械通气中的镇静镇痛作用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韩国强;何时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小儿心源性休克的急救治疗

    心源性休克是因为心脏排血能力不足,急性心排血量减少而致的周围循环衰竭,血压下降,器官组织灌注不足,全身组织缺氧,营养物质供应不足和异常代谢产物的堆积,使细胞代谢异常和功能紊乱,如不及时正确治疗可造成多脏器功能障碍导致死亡.

    作者:马沛然;黄磊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儿童SARS特点与免疫关系探讨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是21世纪新发现的一种严重传染病,由于国际间人口的密切接触及流动性,SARS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蔓延.截止到2003年5月21日,全世界累计报告病例数达7?956例,死亡666例,男女性别间发病无差异,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以青壮年为主,9岁以下儿童发病率低(1%)[1].北京、广州、香港、新加坡四地资料[2-4]表明,儿童SARS与成人SARS相比,发病率低,临床症状轻,多表现为高热、干咳,肺外合并症少,少有严重呼吸困难,无死亡病例.本文拟从SARS的发病机制及儿童SARS的特点与免疫的关系进行探讨.

    作者:段红梅;申昆玲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浆血管活性因子动态变化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血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心钠素(ANP)的相互作用及其在HIE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46例HIE患儿和26例正常新生儿的血浆ET、CGRP和ANP的含量.结果HIE组急性期血浆ET、CGRP和A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恢复期,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病情越重,ET、CGRP和ANP水平越高;恢复期血浆ET、CGRP和ANP水平逐渐下降,但仍较对照组偏高,尤其中、重度组下降的幅度更为缓慢;HIE组治疗前后血浆ET与CGRP、ET与ANP水平呈直线正相关.结论血浆ET、CGRP和ANP共同参与了HIE发病机制及病理过程,其水平的动态变化有助于病情判断,评估疗效及预后.

    作者:张亚京;王鑫;郝锦丽;刘志晶;张玲玲;宁丽华;陈欣;周蕊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高压氧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不同时期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时期高压氧(HBO)对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模型的治疗疗效,分析其机制.方法32只7日龄Wistar大鼠制成HIBD模型,随机分为HIBD组(n=12)、HBO早治组(n=12)、HBO晚治组(n=8),并设假手术组(n=12).HBO早治组与晚治组分别于造模后4 h、14d应用HBO.各组动物(除HBO晚治组)于14日龄治疗结束后各处死6只,余同HBO晚治组喂养至28日龄,避暗法测试学习记忆能力后于30日龄处死.以脑组织海马CA1区形态学及学习记忆能力来判断干预效果.结果(1)HE染色:HIBD组各时间点左侧大脑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排列紊乱、疏松,层次不清,与假手术组及HBO早治组差异明显;HBO晚治组与HIBD组相似,但神经元数目较之多.(2)微管相关蛋白(MAP-2)灰度值免疫组化定量:HIBD组不同时间点MAP-2阳性表达不同程度下降,与假手术组及HBO早治组差异显著(P<0.01);HBO晚治组也较假手术组及早治组下降(P<0.01),但较HIBD组表达多(P<0.05).(3)学习记忆能力测试:HIBD组较假手术组明显下降(P<0.05),而HBO早治组与晚治组均高于HIBD组.结论不论早期或晚期应用HBO治疗均能不同程度地减轻HIBD所致的海马CA1区组织学损伤,改善由HIBD引起的学习记忆能力下降,但早期治疗明显优于晚期治疗.

    作者:姜明明;张言圣;刘政;卫建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结核性脑膜炎一例

    患儿,女,4岁,因发热2d伴抽搐1d入院.2d前无诱因发热,体温在38.5℃左右,无咳嗽、吐泻,近1d患儿突然出现抽搐,抽时意识不清,双眼凝视,颈后仰,四肢强直,阵挛持续约1h,经按压人中穴后缓解,半小时前再次出现抽搐,症状同前,故来诊.

    作者:闫述芝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儿童川崎病合并无菌性脑膜炎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川崎病合并无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我院6年来收治的6例川崎病合并无菌性脑膜炎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川崎病合并无菌性脑膜炎年龄为3个月~40个月,平均年龄为13个月,男>女.早期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以发热、颅内压增高和惊厥为主要表现,易与病毒性脑膜炎相混淆.结论川崎病合并无菌性脑膜炎的典型症状发生于颅内症状之后,当发现长期高热不退的病毒性脑膜炎患儿,除了与细菌性脑膜炎鉴别外,应注意与川崎病合并无菌性脑膜炎相鉴别.

    作者:林忠东;焦颖;李光乾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婴幼儿肺炎并心力衰竭的争议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婴幼儿肺炎并心力衰竭(以下简称肺炎并心衰)甚为常见,但至今仍有少数学者认为重症婴幼儿肺炎不可能并发心衰.对肺炎并心衰发生机制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现将近年有关肺炎并心衰的争议及发生机制研究进展做一介绍.

    作者:马沛然;黄磊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一氧化氮吸入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

    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ersistent pulmonary hypertension of newborn,PPHN)治疗困难,病死率高.近年来由于机械通气技术的改进,尤其应用体外膜肺(extracorporeal membrance oxygenation,ECMO)治疗后,病死率有所下降,但EMCO设备昂贵,在新生儿应用技术要求复杂,普遍推广有困难.1992年起美国开始用一氧化氮(NO)吸入治疗PPHN,获得良好效果[1].我们对8例确诊为PPHN的患儿在机械通气同时应用NO吸入治疗,并动态监测相关指标变化,现报告如下.

    作者:洪小杨;王斌;付雪梅;杨军;封志纯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小儿高血压危象的紧急治疗

    高血压危象(hypertensive crisis)也称高血压急症,指严重的血压升高伴有急性靶器官损害的表现[1],需紧急降压治疗,是小儿常见的有生命危险的急症之一,如无急性靶器官损害,仅有血压升高,以及头痛、恶心等表现,允许在短期内降低血压,则称为高血压次急症(hypertensive urgency),也是高血压危象的一种[2].小儿高血压危象并不常见,多为继发性,如肾性和肾血管性高血压.

    作者:程佩萱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小儿晕厥的病因分析(附50例报告)

    晕厥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综合征.近年来,小儿晕厥患儿的门诊量日渐增多,为进一步了解晕厥的病因,探讨小儿晕厥与心律失常的相关性,对我院2002年1月~2004年12月的50例晕厥患儿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DCG)检测并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曲晓凤;蔡亚杰;高丽珠;付国贞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间断发热视物模糊抽搐

    第一次查房主治医师查房 ,入院两天.住院医师 汇报病史.患儿,男,10岁,间断发热12d,咳嗽1d入院.

    作者:赵地;梁璐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Prader-Willi综合征一例

    患儿,男,9个月,因腹泻2 d于当地诊所服用地芬诺酯2次后出现频繁呼吸暂停入院.

    作者:郭淑艳;王华;衣亚春;李红霞;陈英远;于扬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杂志

主管:小儿急救医学;小儿急救医学杂志

主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