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春雨
目的研究急性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血清中IL-2、IL-15和TNF-α含量的变化,探讨它们在急性轮状病毒性肠炎中的作用.方法留取50例急性轮状病毒性肠炎(病程<4 d)患儿血清标本,留取同期21例正常儿童的血清作为正常对照.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IL-2、IL-15及TNF-α的含量.结果50例急性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血清IL-2、IL-15及TNF-α含量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01或P<0.005).其中,IL-2含量与采血当日的大便量呈负相关(r=-0.286,P<0.05);呕吐组与未呕吐组比较IL-15含量明显降低(P<0.05);重型组与轻型组,发热组与未发热组比较TNF-α含量明显升高(P<0.05),TNF-α含量与腹泻次数呈正相关(r=0.373,P<0.01).结论细胞因子IL-2、IL-15和TNF-α在轮状病毒感染的免疫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而且与临床症状及病情轻重有关.
作者:柳颐龄;金玉;刘欣琪;秦仲达 刊期: 2006年第03期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科于2004年6月期间收治22例硫化氢中毒患儿,男10例,女12例,年龄7~15岁,患儿均有接触硫化氢气体的病史,均出现不同程度流泪、眼刺痛、流涕、咽喉部灼热感等刺激症状及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胸痛、乏力、腹痛、恶心等症状.查体见眼结膜充血,双肺呼吸音粗等体征.其中头痛、头晕5例,腹痛、恶心、呕吐3例,眼结膜充血4例,双肺呼吸音粗9例,少许干鸣音者1例.上述病例均行血常规及胸部正位片检查,白细胞总数及分数升高者8例,减少者2例.胸部X线:双肺见点片状阴影者2例,双肺纹理增强紊乱者6例.
作者:姚秀云;秦玉生;佟景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严重心律失常是指那些可导致明显血液动力学障碍,使心排血量骤减甚或出现循环中断,进而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晕厥或猝死的一类心律失常[1-3].它包括致命性心律失常、很危险心律失常和有潜在危险需紧急处理的心律失常.提高对小儿严重心律失常的认识,给予及时诊断和正确处理,已成为小儿急救医学的一个重要课题.现就儿科临床上几种常见的严重心律失常的急救治疗用药及有关问题加以介绍和讨论.
作者:张乾忠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ersistent pulmonary hypertension of newborn,PPHN)治疗困难,病死率高.近年来由于机械通气技术的改进,尤其应用体外膜肺(extracorporeal membrance oxygenation,ECMO)治疗后,病死率有所下降,但EMCO设备昂贵,在新生儿应用技术要求复杂,普遍推广有困难.1992年起美国开始用一氧化氮(NO)吸入治疗PPHN,获得良好效果[1].我们对8例确诊为PPHN的患儿在机械通气同时应用NO吸入治疗,并动态监测相关指标变化,现报告如下.
作者:洪小杨;王斌;付雪梅;杨军;封志纯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指静脉回流适量情况下,心脏不能排出足够的血量供应脏器组织代谢的需要而产生体、肺静脉淤血的表现,并出现心脏形态、功能的异常和神经体液的调节紊乱.急性心衰是突然发生以上变化,慢性心衰还伴有心肌重塑.心衰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重症患儿若不及时抢救,常导致死亡.心衰在紧急发生的情况下,常依靠临床诊断,予以紧急处理.
作者:钱永如 刊期: 2006年第03期
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危险的心律失常之一,心室率在180次/min以上者,称为极速型房颤[1].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的心室率可高达250次/min,有时心电图酷似室性心动过速,而且易发生心室颤动或转为快速型房颤,其临床意义很重要.现将我院2005年所诊治的2例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患儿报告分析如下.
作者:邢春雨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婴幼儿肺炎并心力衰竭(以下简称肺炎并心衰)甚为常见,但至今仍有少数学者认为重症婴幼儿肺炎不可能并发心衰.对肺炎并心衰发生机制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现将近年有关肺炎并心衰的争议及发生机制研究进展做一介绍.
作者:马沛然;黄磊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儿童C-反应蛋白(CRP)检查的有关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CRP,贝克曼库尔特GENS五分类计数仪进行血五分类检查,SPSS10.0软件进行CRP相关因素分析及曲线拟合.结果CRP与性别、年龄、是否咳嗽、腹泻时间长短、血小板计数无相关关系,但与白细胞计数、血沉、中性粒细胞比例、采血时患儿体温、发热时间、血红蛋白含量有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r)分别为0.38、0.37、0.33、0.16、0.12、-0.16.确定系数分别为0.176 7、0.137 8、0.119 4、0.025 3、0.044 3、0.024 3.结论CRP是判断疾病严重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与白细胞计数、血沉、中性粒细胞比例密切相关.
作者:马廷和;王玉屏;吉大章;周彬;董宗祈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患儿,女,4岁,因发热2d伴抽搐1d入院.2d前无诱因发热,体温在38.5℃左右,无咳嗽、吐泻,近1d患儿突然出现抽搐,抽时意识不清,双眼凝视,颈后仰,四肢强直,阵挛持续约1h,经按压人中穴后缓解,半小时前再次出现抽搐,症状同前,故来诊.
作者:闫述芝 刊期: 2006年第03期
高血压危象(hypertensive crisis)也称高血压急症,指严重的血压升高伴有急性靶器官损害的表现[1],需紧急降压治疗,是小儿常见的有生命危险的急症之一,如无急性靶器官损害,仅有血压升高,以及头痛、恶心等表现,允许在短期内降低血压,则称为高血压次急症(hypertensive urgency),也是高血压危象的一种[2].小儿高血压危象并不常见,多为继发性,如肾性和肾血管性高血压.
作者:程佩萱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改进并发肺炎和呼吸衰竭的非限制性室间隔缺损的治疗方案,探讨早期外科治疗的适应证及可行性.方法2000年1月~2005年4月,并发肺炎和呼吸衰竭的单纯非限制性室间隔缺损患儿35例,早期手术20例,内科保守治疗15例.结果20例早期手术中术前需呼吸机辅助通气11例;术后残余分流者3例;再次气管插管3例;并发肺不张5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5例,结性心律2例,室上性心动过速2例.15例内科保守治疗者术前需呼吸机辅助通气10例,死于呼吸衰竭8例,放弃治疗2例,等待手术3例,手术2例.结论早期手术治疗并发肺炎和呼吸衰竭的非限制性室间隔缺损具有可行性.
作者:杨燕文;王莹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病毒性脑炎、脑膜炎是儿童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它可由多种病毒感染所致,而且不同的病原其临床表现、治疗、预后也不尽相同.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2~2004年147例病毒性脑炎、脑膜炎的病原学资料,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桂香;姜冬春;王海连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儿童川崎病合并无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我院6年来收治的6例川崎病合并无菌性脑膜炎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川崎病合并无菌性脑膜炎年龄为3个月~40个月,平均年龄为13个月,男>女.早期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以发热、颅内压增高和惊厥为主要表现,易与病毒性脑膜炎相混淆.结论川崎病合并无菌性脑膜炎的典型症状发生于颅内症状之后,当发现长期高热不退的病毒性脑膜炎患儿,除了与细菌性脑膜炎鉴别外,应注意与川崎病合并无菌性脑膜炎相鉴别.
作者:林忠东;焦颖;李光乾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我院开展危重新生儿急救工作已有10年时间,与全国先进省市相比起步较晚,几经努力,得以发展,现报告如下.
作者:阮珊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在病毒性心肌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和正常小儿各25例,采用Annexin V/PI双参数法经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两组小儿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百分率.结果心肌炎组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百分率[(0.697 6±0.1109)%]较正常对照组[(0.128 8±0.1069)%]明显升高(t=18.459,P<0.001),且与心肌酶CK-MB、LDH、CK、HBDH升高程度均呈明显正相关(r=0.817,P<0.01;r=0.785,P<0.01;r=0.726,P<0.01;r=0.712,P<0.01).结论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增加,且与心肌损害程度相关.
作者:梅花;傅亮;马金柱;张嘉玲 刊期: 2006年第03期
随着风湿热发病率的下降,川崎病(KD)已经成为小儿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KD是一急性自限性血管炎性疾病,主要影响婴儿、年幼儿,除心血管系统外,还可以引起其他系统的并发症.本文就我院48例川崎病患儿脑损害进行了研究.
作者:杨素红;施广懿;张霞萍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再发性低血糖后脑内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 transporter 1,GLUT1)及葡萄糖转运蛋白3(GLUT3)表达的变化,从而探讨无症状低血糖的发生机制.方法将80只15日龄野生型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及低血糖组,每组40只.低血糖组给予正规胰岛素腹腔注射3次,每次剂量为5U/kg,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两组分别在后1次注射后12、24、48及72 h处死小鼠取脑组织(每组每时间点10只),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小鼠脑内GLUT1及GLUT3表达的变化.结果低血糖后脑内微血管上GLUT1表达有增加趋势,皮质增加高于海马,72 h皮质GLUT1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低血糖后48、72 h皮质及海马GLUT3表达均显著高于相应对照组.结论再发性低血糖后脑内GLUT1及GLUT3适应性增高,这种适应既能节省神经元的能量代谢,但也能削减神经元对低血糖的反应.
作者:辛颖;杜莉;WERTHER GA;RUSSO VC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新生鼠暴露于高浓度氧不同时间后肺组织的病理改变,以及肺组织氧化应激反应状况.方法新生鼠暴露于>95%O2和正常空气(21%O2)中,取暴露12、24、48和72 h 4个时相点的肺组织,观察其病理变化,检测肺组织匀浆中丙二醛(malondiadehyde,MDA)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ygen capability,TAOC).结果新生鼠暴露于>95%O212 h即可引起肺组织损伤,肺组织MDA含量显著升高(P<0.01),TAOC显著降低(P<0.01);随着氧暴露时间延长,MDA含量逐渐增高,TAOC逐渐降低,肺损伤加重,肺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肺组织微血管扩张、充血,肺泡内蛋白渗出,炎症细胞浸润,肺组织结构紊乱,肺大泡数量增多,Ⅱ型肺泡上皮细胞脱落等.结论新生鼠暴露于>95%O2 12 h即可导致肺损伤和肺组织氧化应激反应的发生,高氧肺损伤与肺组织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作者:徐洪涛;李华强;余健;聂国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与宫内生长发育迟缓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对24例小于胎龄儿(SGA)和28例适于胎龄儿(AGA)血中EPO浓度进行定量检测,末梢血涂片经瑞氏染色计数100个白细胞中含有的有核红细胞数(NRBC/100WBC),并根据血常规中的白细胞数计算出有核红细胞的绝对计数(NRBC).同时检测动脉血pH、BE和HCO3-等指标.生后3~5 d进行头部CT检查,以确定神经系统病变情况.结果(1)体重、EPO、NRBC/100WBC、NRBC、pH、BE两组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RBC、HCO3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经过相关性分析,SGA组的体重与EPO呈显著负相关,r值为-0.470(P<0.05);AGA组的体重与EPO无相关性,r值为0.128(P>0.05).(3)EPO分别和NRBC/100WBC、NRBC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42(P<0.05)和0.595(P<0.05);EPO分别和BE、HCO3-呈负相关,r值分别是-0.434(P<0.05)和-0.487(P<0.05).(4)在SGA组中高水平EPO的患儿预后较差.结论EPO是反映SGA慢性缺氧的理想指标,与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李宇阳;韩晓雷;刘正娟;吴红敏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评价咪唑安定联用吗啡在小儿创伤机械通气中的镇静镇痛作用.方法1999年3月~2005年5月我院PICU收住创伤患儿共58例,其中咪唑安定镇静组(A组)38例,咪唑安定联用吗啡组(B组)32例.镇静水平的监测采用Ramsay镇静指数评分标准,统计A、B组分别达到理想镇静指数的例数并做显著性检验.比较两组用药期间心率、呼吸、血压、经皮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值.结果B组达到理想镇静水平的例数多于A组,B组血气pH值、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心率、经皮氧饱和度均较A组改善,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咪唑安定联用吗啡在小儿创伤机械通气中的镇静镇痛作用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韩国强;何时军 刊期: 2006年第03期